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4章 编户契丹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94章 编户契丹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契丹的双核心制度,属于不上不下,简单来说,就是在集权和贵族民主之间。

集权方面,有两个话事人。

至于贵族民主,则是因为契丹的可汗和各部落首领,是世选制,而不是世袭制。

世袭制,首领可以一直坐庄,可以指定继任者。

而契丹的世选制,则是在家族内部,三年一选,首领轮流做庄。

这样的制度,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很难和中原王朝叫板的。

后来契丹之所以能成为大辽,是因为制度的逐渐演变,加之又出了耶律阿保机这个猛人。

耶律阿保机出身迭剌部,踩着前辈们的权利斗争,从可汗亲卫军统领,逐步做到可汗,一个人同时掌握了迭剌部和南北二院。

耶律阿保机当上可汗之后,三平“诸弟之乱”,又在他老婆的建议下,摆鸿门宴,收拾了其他七部的首领,这才坐稳位置。

李琩要想收拾契丹,政治路线上,一是阻止耶律阿保机这样的人出现,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让迭剌部的人管到南北二院,二就是趁他们大选的时候,拱火。

具体的拱火方式,可分在两个层级。

第一個层级,是迭剌部的首领选举。

耶律涅里老迈,已经卧病在床,在今年就要从他儿子里选出一个人当迭剌部的首领,耶律涅里倾向于大儿子耶律毗牒。

在历史上,由于耶律涅里权势过大,大唐又处于内战期,迭剌部的选举只是走一个过场,耶律涅里很顺利的将权利交到了耶律毗牒手上,但现在李琩肯定不能让耶律涅里如此“独裁”,他必须让迭剌部的选举“民主”,给耶律毗牒的弟弟们一个机会。

第二层级,是在其他七部。

遥辇氏一家独大,其他七部心里早就不爽,他们有心夺回以前的话语权,只是实力不够。

李琩就负责给其他七部补上实力。

颜真卿接到李琩的敕令,听令而行,给耶律毗牒的两个弟弟和其他七部送去了武器粮草。

有大唐的支持,耶律毗牒的两个弟弟加入争夺迭剌部首领的游戏。

其中,颜真卿大力支持的,是耶律毗牒的二弟,耶律葛明。

耶律葛明手里有兵,直接带人兵谏耶律涅里。

同时,迭剌部内乱之时,契丹其他七部逼宫李怀秀,重提“八部议政”。

事情到了这里,无论契丹内部谁输谁赢,整体实力都会大为虚弱。

大唐静等结果。

到十二月初,契丹的内战结果出来了,李怀秀没有迭剌部的支援,被迫同意其他七部的提议,南北两院改为八部议政。

八部议政,本来就是契丹之前的政治模式,恢复祖制,也算具有法理性。

只是这个模式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各自为战。

而耶律葛明,在大唐的支持下,还是败给了耶律毗牒,逃到大唐。

不得不说,耶律毗牒是个雄主,若不是遇到李琩,他可以为耶律阿保机打下君主的集权基础。

但可惜,他遇到了李琩。

耶律葛明逃到长安,李琩不仅接纳了他,还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

这下给契丹整不会了。

因为李琩给契丹可汗加封的官位,是左骁卫大将军,这跑过去一个叛徒,反而被封左骁卫将军,相当于契丹的副可汗。

耶律毗牒得知此事,星夜遣使者来到大唐,请李琩要么把耶律葛明交给他们处理,要么杀了耶律葛明。

李琩当然没有同意。

耶律毗牒大怒,指责李琩“妄示天下”,然后一面整军备战,一面派人到长安刺杀耶律葛明。

耶律毗牒的杀手一到长安,岑参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然后禀报李琩。

李琩让岑参按兵不动,关键时候,救下耶律葛明就行。

几天后,耶律毗牒的杀手在红月掌管的红花楼对耶律涅明动手,岑参带人救下耶律葛明,活捉了耶律毗牒的杀手。

继德四年正月二十六。

李琩把岑参呈报的耶律毗牒派人到长安刺杀的奏书,给众大臣们看。

众臣看了,都十分愤怒。

边陲小国,竟然派人到大唐天子脚下杀人,这怎么了得?

管兵部的高仙芝和封常清等武将,都力谏出兵。

李琩转问刘晏又没有钱打仗。

刘晏表示,经过两税法、盐业专营后,继德三年的税收,已经超过天宝鼎盛时期,打个契丹,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有钱有兵,那李琩也没什么好犹豫的,让颜真卿统领范阳和平卢的军士,全力主持对契丹的战事。

同时,敕令渤海国、室韦派兵支援。

勃海国现任国王是大钦茂,他的父亲大武艺在开元年间和大唐打了几仗,双方打了个平手,但战事是平手,国力却相差甚远,大唐还可以再战,渤海国却被掏空了。

于是大武艺上书请求臣服,纳贡称臣。

李隆基同意了。

大武艺死后,大钦茂上位,开始注重于内政,便与大唐修好。

因此,对于李琩让勃海国派兵去打契丹,大钦茂没有拒绝,只是只派了两千人,装个样子。

而室韦,则不仅不派兵支援大唐,反而要支援契丹。

因为安禄山叛乱的时候,契丹和室韦都是出了力的,室韦觉得,李琩这是携私报复,如果契丹被收拾了,唇亡齿寒,室韦也逃不掉。

但是室韦一来内部部落众多,意见不统一,二来他们还没发展起来,也没多少兵力可以援助契丹,只凑了三千人相助。

继德四年二月,颜真卿领范阳、平卢兵五万,以董秦为副将,田神功、侯希逸等为裨将,发兵攻打契丹。

契丹现在是八部议政,有几部不愿意打,加上刚刚经过内耗,完全不是唐军的对手,唐军几仗打下来,杀敌一万,俘虏了耶律毗牒,耶律毗牒的儿子耶律颏领,则逃往回纥。

颜真卿亲自把耶律毗牒送往长安,李琩没有杀耶律毗牒,只是把他流亡岭南。

然后,让耶律葛明回去,统领契丹。

耶律葛明也很识趣,请李琩罢松漠都督府,设立州县,对契丹编户齐民。

大唐盛世,武德充沛,边境的势力对大唐和大宋,完全是两个态度。

对于大唐,很多边境势力从李世民时候,就主动请求编入大唐户籍,只是李世民看不上那些犄角旮旯,觉得管理麻烦,不如分化治理,没有同意。

到大宋时,边境的势力发展起来,大宋想编户齐民,边境势力不仅不同意,还要揍大宋。

而且契丹在大唐时,对于大唐的认同程度比较高,武则天时期营州之乱,李尽忠造反,打的口号都是“何不归我庐陵王!”

庐陵王就是李显。

换句话说,契丹造反,不是以什么民族独立为口号,而是以“复兴李室”为口号。

到了晚唐时期,耶律阿保机和李克用会盟,准备打朱温,李克用说自己虽然是沙陀人,但效忠大唐,这辈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复兴大唐。

耶律阿保机一听不乐意了,说你李克用是大唐晋王,但我阿保机也不是外人,我是“奉唐契丹”的二把手,复兴大唐这件事,你有责任,我也义不容辞啊。

两人虽然各怀鬼胎,但法理正当性上,都毫不犹豫的选择大唐。

由此可见,契丹在法理上,从不觉得自己是外族人。

对于东北这一块的政策上,李琩之前已经深思熟虑过,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耶律葛明的提议,对契丹进行编户齐民。

当然,编户齐民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推行农耕。

编户齐民契丹旧部还忍着,但推行农耕,和契丹原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于是八部中的乙室部和乌隗部直接举兵造反。

田神功早接到李琩的命令,如果有不服的,可以先打后报。

因此,田神功早有防备,乙室部和乌隗部一反,他直接派兵镇压。

乙室部和乌隗部不敌,乙室带人西逃,进入草原游牧,乌隗部北逃,继续在山林里过着渔猎生活。

农耕的推行,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完成,因此稳定契丹原有地盘,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大唐主动越过契丹继续对室韦进行军事行动有危险,因此东北暂时和平。

……

继德四年上半年,除了契丹之外,其他地方都没什么大事。

直到六月,李琩收到了陆羽献上的新茶。

李琩看新茶的制式,就知道是出自李腾空之手。

李琩让人泡了一杯,喝了两口,陷入沉思。

杨玉环见李琩的模样,笑道:“郎君这是品茶思人,若是想见,派人把她叫进宫便是。”

李琩回过神来,道:“我不是在思人,我是在思食物。”

“什么食物?”杨玉环好奇道。

“我很早之前就喝过陆羽这种手法制作出来的茶,吃过……”李琩笑了笑,想起第一次见杨玉环的场景。

他还记得,当时他觉得杨玉环像薯条。

薯条在现代自然不是什么珍贵的食物,但是大唐,却比什么都珍贵。

因为大唐没有土豆。

土豆是李琩前世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但是到了大唐后,他就再也没有吃过。

杨玉环好奇道:“吃过什么?”

李琩道:“一种普通,但我挺喜欢的食物,我希望有生之年,还可以再吃到。”

杨玉环更加好奇,道:“天下都是郎君的,郎君还有想吃却吃不到的东西吗?”

李琩想了想,让人拿来纸笔,画了一个世界地图的轮廓,指着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道:“我说那个食物,在这个地方,要去这个地方,需要有强大的海上舰队。对了,舰队就是船队的意思。”

杨玉环第一次见世界地图,不知道地球有多大,好奇道:“大唐的船队也是最强的,难道还去不了这里吗?”

李琩在地图上筐出大唐的范围,道:“这儿是大唐,从大唐去安第斯山脉,要么从西边,过大西洋,要么东边,过太平洋。”

杨玉环看着李琩圈出来的大唐,震惊道:“大唐原来才这么大?”

李琩道:“是啊。”

杨玉环惊了半晌,开始好奇另外一件事,道:“郎君怎么会知道这些?”

李琩不好解释,只好胡诌道:“我幼年时喜欢猎奇,经常找奇人异士交流,只是长大后,再也没见过他们。”

杨玉环将信将疑,道:“他们或许是神明。”

李琩道:“这我就不知道了。”

杨玉环又仔细看了半天地图,道:“外面的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呢?真想去看看。”

李琩望着杨玉环,道:“你相信我的话?”

杨玉环道:“当然啊,若是郎君的话臣妾都不信,那臣妾能信谁呢?”

李琩会心一笑。

杨玉环道:“郎君可以把这地图传下去,让大家也涨涨见识。”

杨玉环这个提议,让李琩想起了《坤舆万国全图》。

李琩想了想,道:“你这倒是一个好想法,我把这图完善一下,然后再交给中书省。”

提到完善地图,李琩发现了其中的难题,道:“不过我也不太清楚这些地方现在具体是什么情况,我只知道一个大概。”

杨玉环道:“知道大概就足够了,具体是什么情况,当然要让人实际去查探。”

“也对。”李琩点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李琩开始全力画图。

李琩前世地理学得不错,对世界的大概地形基本清楚,于是他先描绘地形,然后补写具体风土人情。

说是具体的风土人情,其实也只是一个大概。

农耕时代,最注重的就是哪里适合种地。

李琩标注了五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就是大唐本土。

第二个地方,是印度,在大唐叫天竺。

第三个地方,是北美洲的中部。提到北美州,李琩还特意写明,其实北美洲的东南部种地也还行,就是河流短促,沼泽太多。

第四个地方,是南美洲的东南部平原。

第五个地方,是东欧的黑海沿岸平原。

最后,李琩还画出了从大唐前往这几个地方的路线。

李琩这个地图,精度并不够,但大概方向和位置基本没有问题。

画完之后,李琩把地图拿刘晏。

刘晏拿着地图看了半天,没有质疑李琩,也没有问李琩是怎么知道的,而是问道:“陛下,这些地方,我们都要打一遍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