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86章 导火索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86章 导火索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晏见李琩沉吟不语,以为李琩是对新政产生了怀疑,解释道:“新政于大唐十分有利。税收购买力之所以不如天宝时期,皆是因为战乱破坏,只要平定叛乱,把河北之地纳入管理,财政收入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李琩点点头。

刘晏接道:“今年是推行新制的第一年,还有许多人口未清查出来,高门大户也有很多隐匿财产,再过两年,形势会更好。而且以户等和田亩征税,许多少田无产者无赋税压力,也不用流亡,于国于民,都是利大于弊。”

李琩道:“士安说的有理,推行新制,我心如磐石,不会朝令夕改。”

刘晏听李琩态度坚决,松了口气,转道:“只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解决。”

李琩道:“士安请讲。”

“漕运还是一大难题。”刘晏思索着,“朝廷税地重在江南。先前,江南各地的税物是每年二月运到扬州,从扬州渡淮水进入汴水,汴水入黄河,黄河入洛水。裴公没改漕运之前,采取的是直运法,即运粮队从扬州直运洛阳,这就有两个问题。”

“哪两个?”李琩配合问道。

刘晏道:“第一,二月入淮水,但春季的淮水和汴水多浅滩,运输困难,要耗费四五个月,才能入黄河,此时已是六七月,六七月黄河水刚涨,水流湍急,不宜行船,要等到**月水落,才能过黄河入洛水,至东都洛阳。东都洛阳至陕州,中间有一段三门峡,三门峡地险峻,船只难以逆流而上,多有沉毁。”

“如此直运,多耗时日,花费也甚大。”李琩跟着分析,又问:“第二個问题是什么?”

刘晏道:“淮水、汴水、黄河、洛水,各段水利不同,船队从扬州开始,船员皆是江南水手,到了黄河,洛水,便难以适应,多发事故。”

“这确实也是个大问题。”李琩点点头。

刘晏接道:“裴公改漕运之后,将直运改为分段运输,在河阴设置仓库,江南船不入黄河,在洛口设仓,黄河船不入漕洛,如此一来,省去了河水涨落等待的时间,各地船员,只在自己熟悉的路段运输,保证了安全。”

李琩道:“裴公于漕运贡献甚大。”

“是啊。”刘晏附和,转道:“但也有一些问题。”

“还有什么问题?”李琩问道。

刘晏道:“第一,分段不够细致。渭水这一段还可以再分,江南地区可全罢陆运,皆用水运。第二,汴河、渭河水浅,多有事故,可进行疏通。第三。运输船皆是自商民购买而来,规格不一,良莠不齐。第四,装运方法陈旧,谷物多有散漏。第五,运输人员皆为征发,导致积极性不高,自由散漫,航运水平底下,既多耗时间,又增加事故多发率。”

刘晏一口气提出了五个问题,有理有据,李琩知他已有解决思路,问道:“可有解决办法?”

刘晏从怀里掏出一份奏书呈上,道:“臣写了奏书,请陛下过目。”

李琩拿过细看。

刘晏在奏书里,根据他刚才提的五个问题,依次做了解答。

第一,是分段问题。

刘晏在裴耀卿的基础上,将河道分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四段,是为“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第二,是汴河河道的问题。

刘晏建议清理河道,开决汴河,分黄河水入通济渠。

同时,为了效率和质量,此次的人力不用征发徭役,改用钱雇人。

第三,是船只的问题。

刘晏觉得,船只是漕运的关键,全部买商人和百姓的船,大小、质量不一样,问题很大,因此提议由官府承办船产,按照不同的水域,细化船只建造。

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刘晏还进一步提出,漕运组织,不应都由富人包办,而应由官府承办。

第四点,是装运方法。

之前的装运方法,极其不规范,有斗有筐,导致散漏较多,刘晏提出将其规范,统一采用封口袋装,这样既能避免散漏,又能在翻船后,方便打捞,

刘晏这个思路,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实就是集装箱的路子,只是现在的水平,还做不出集装箱。

第五点,是运输人员的问题。

这个问题承接第二点,依旧不用强制征发徭役,都花钱来雇。

并且刘晏还解释,用钱雇人虽然看起来多了支出,但是雇来的人,可以专业化管理,积极性更高,效率和安全都能得到保障,由此省下的钱,会比免费征发徭役省的钱更多。

刘晏或许没有听过“免费的,有时候是最贵的”这句话,但是他显然领悟到了精髓。

李琩对漕运的细节没这么清楚,看了刘晏的方略,十分赞同,道:“如此详细的方略,士安是早就准备好了吧?”

刘晏道:“不瞒陛下,臣前后考察思索也有好几年,只是之前财政紧缺,天下不平,臣提出来也难以实现,现在叛军只有史思明在范阳、平卢做困兽之斗,朝廷又推行新制,加之盐政,朝廷有财力解决漕运问题。”

李琩点点头,道:“好,既然如此,便按你的方法做吧,朕照准。”

“臣领命!”刘晏起身行礼,喜极而泣。

李琩见刘晏这么激动,疑惑道:“士安这是怎么了?”

刘晏道:“臣德微才弱,却受陛下如此信任,臣感动而泪,有失礼仪,还请陛下恕罪。”

李琩起身拍拍刘晏的肩膀,道:“我得士安,是天赐福缘,士安只管施展才能,朕都支持你。”

“谢陛下!”刘晏道了谢,又提出了茶的官收商销。

李琩也同意了。

两人一说便是半日。

次日,刘晏在中书省拿出自己的漕运方略,让众官准备实施。

不过,实施还没有开始,就有人出来反对,刘晏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性情刚直,所有反对一律打回去。

反对官员们见刘晏油盐不进,就来给李琩告状。

来反对的,有两波人。

第一波,以张镐和裴冕为代表,他们反对的点,是改征发徭役为雇员,

他们觉得,征发徭役这种免费的人不用,却要花朝廷的钱雇人,刘晏这么做,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就是别有用心,想中饱私囊。

第二波,以崔祐甫和房琯为代表。

崔祐甫出身博陵崔氏,和前面被杀的崔光远是堂兄,因为崔光远的死,崔祐甫对李琩有些意见,他认为崔光远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

房琯本来在陇右当刺史,但是杜甫和第五琦和房琯关系不错,认为房琯有才,推举房琯入朝。

李琩知道历史上房琯的拉胯表现,本来不想任用他,但是一来,有杜甫和第五琦的举荐,二来,房琯在历史上拉胯的是打仗,做个文官,还看得过去,三来,房琯之前是李亨的人,他若是不用,就会显得收服李亨手下的人是虚情假意,因此李琩便给了他这个机会。

这两人反对的点,是官府造船和承办漕运组织。

他们谏言官府造船和承办漕运组织,会让官员冗杂,加大管理成本,同时这又是与民争利,会打击民间造船的积极性。

这是他们给出的明面理由,但实际上,是因为官府造船和承办漕运组织,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

李琩对于这两波人的状告没有理会,依旧支持刘晏。

但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李琩推行两税法的议论,还有盐的专营,一起累积到现在,矛盾已经十分剧烈,现在李琩又支持刘晏大力改革漕运,原本并不怎么有问题的漕运,成了导火索,各方势力又开始躁动起来。

长安里面,已经到处在传,刘晏就是第二个李林甫,由于刘晏相貌并不是很好,他们还戏称刘晏为“丑郎”,对应李林甫的十郎。

同时,说李琩独断专行,不纳忠言,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动辄杀人,有暴君倾向。

这些言论很快传到宫里,宫中太监和宫女,也在偷偷议论。

杨玉环听到这些言论,大为愤慨,闷闷不乐。

李琩见杨玉环不高兴,便问道:“皇后最近又有什么心事?”

杨玉环叹了口气,道:“郎君一心为国为民,却遭受非议,如今宫里都在传,说郎君有暴君倾向。”

李琩笑道:“一开始我就做好了这个准备,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杨玉环道:“人言可畏,若是让他们这么传下去,郎君的声名恐怕会受影响,不利于团结,况且虽然郎君不在乎,但是跟着郎君做事的人,并不一定都不在乎,他们明明是为了家国天下,却要遭受冷眼嘲笑,其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李琩若有所思,道:“你说得对,不为了我自己,也该为底下做事的人考虑,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杨玉环道:“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如果只是一味打压,恐怕会起反效果,因此臣妾以为,可以先礼后兵。”

“怎么先礼后兵?”李琩问道。

杨玉环道:“先讲道理,道理讲不明白,再动兵。”

李琩道:“他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和他们讲道理,等于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讲不明白的。”

杨玉环道:“不是讲给那些装睡的人听,是讲给天下人听,只要天下人不被装睡的人带偏,就可以杀了装睡的人。”

“有理。”李琩笑了笑,捏了捏杨玉环的脸蛋,道:“你真聪明。”

杨玉环见李琩的模样,道:“难道郎君已有办法?”

李琩道:“我打算举行一场朝堂辩论会,让不服的人都出来说说,很多事,不辨不明嘛。”

“这倒是个好办法。”杨玉环转忧为笑,“郎君早有打算,臣妾多虑了。”

李琩笑道:“那你就不要闷闷不乐了,我们去逛逛。”

“好啊。”杨玉环嫣然一笑,和李琩去了。

……

宣政殿。

李琩坐在龙椅上,下面站着两拨人,一拨是以刘晏为代表的改革派,一拨是以张镐、裴冕、崔祐甫、房琯为代表的保守派加门阀派。

李琩道:“最近的流言,朕听了一些,朕知道你们其中有人不满,朕也知道,你们当中有人不满并不是因为私利。今日,朕就让伱们把话都说出来,不管你们今天说了什么,朕都赦你们无罪。但要是今日不说,往后私下议论,就不要怪朕不讲情面!”

众官闻言,面面相觑。

张镐向来耿直,站出来,道:“陛下既然有令,臣不说,便是欺君之罪。”

李琩道:“你说。”

张镐道:“臣认为应当取消盐业专营。之前之所以由朝廷专营盐业,是因为战乱,朝廷需要增加财政收入,但现在只有史思明在范阳、平卢缩首待宰,天下将定,此时应该还利于民,安天下百姓之心。”

刘晏接过话头,道:“范阳、平卢皆为险要之地,平定叛乱尚需要时日,这期间若是有个万一,又该从哪里找钱来平乱?”

刘晏顿了顿,接道:“况且大唐的危机只有史思明的叛军吗?南诏收骠国等地,盘踞南方,眺望剑南,吐蕃虎视眈眈,想尽办法争夺陇右道和西域诸地,回纥雄踞北方,契丹、室韦、同罗盘踞东北,俯瞰中原大地,随时范边。大唐列祖列宗同情边境百姓,所以整顿烽火狼烟,修建屏障要塞,派将士在边疆屯田,陛下继德中兴,因此才兴办盐业专营等政策,支持边境用度,现在若废除这些政策,对内导致国库空虚,对外边境守备用度缺乏,让边关将士挨饿受寒,若是如此,大唐怎么防备外患?”

张镐反驳道:“最好的治民之法,在于防堵骄奢淫逸的源头,开辟仁义之途,拓宽道德的端续,安禄山之所以叛乱,便是因为太上皇恩宠太过,让其权势滔天,人才济济,财富不尽,致使其道德低下。如今实行盐业专营,与民争利,致使当前盐价比盐业专营之前,已经涨了三倍。这样做,只会破坏百姓淳朴忠厚的天性,形成贪婪腐化的风气,愿意本分种地的越来越少,追逐工商利益的越来越多,这无疑损害了大唐的农业根本,加剧社会的奢侈之风,如此大唐只会越来越乱。”

刘晏和张镐都摆出了自己的论点。

张镐从反对两税法到盐业专营,都不是为了私利,他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大唐着想。

只是他的想法,太过理想化。

但正是因为好心错路线,才更显得可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