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87章 “舌战群儒”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87章 “舌战群儒”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晏说的是外患,张镐转而说内治,刘晏知道张镐这是想把他带偏,但是他也不在乎。

刘晏先做了反驳,道:“古代建立国家,开辟农业之本,工商之末,互通物产,设立集市,统一调度,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各有所得,《周易》有言:‘通其变,使民不倦’,工匠不生产,器具就缺乏,商人不开店,货物就会断绝。陛下在安西时,便改进农具,兴修水利,让安西粮产够本地所用。现在实行盐业专营,改革漕运,均输平准,是用来沟通积压的货物,若是废除,是不妥当的。”

刘晏反驳了论据,再反驳论点,道:“按张侍郎所说,用德行礼仪治国,周王室颇有德行礼仪,可最后君主却被兔子一样杀戮。昔年秦汉立国,四方蛮夷来投,难道是因为其仁德吗?自然不是,他们不过是畏惧秦汉声威。威势强大,才有人前来朝贡,威势弱小,只能向别人朝贡。先前大唐与吐蕃和亲,用仁德感化吐蕃,可换来的是吐蕃屡次范边,杀我百姓,夺我疆土,到陛下镇陇右道时,兵进吐蕃,吐蕃这才遣使求和,可见边境强敌,畏威而不畏德。”

张镐道:“周虽消亡,但存续八百年,秦汉以武力扫平四夷,秦二世而亡,汉分三国,隋炀帝穷兵黩武,三次征讨高句丽,致使隋朝灭亡,由此可见,武力征服只是一时之勇,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以仁义道德教化。”

张镐这话,有点复辟周礼的意思,而且这还是相当一大部分人的想法。

自安史之乱后,很多人对封建制度失去了信心,开始怀念远古周王朝的美好,在历史上,李亨改载为年,改一月岁首为十一月岁首,便是对怀念周王朝势力的妥协。

刘晏道:“周虽存续八百年,但到东周,诸侯分裂,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周天子毫无权威,如笼中之鸟,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秦隋二世而亡,皆因其二世君主昏庸无道,不仅无力改革弊病,反而乱作为,使国家雪上加霜。汉有贤明之君,治世之能臣,存续四百年。如今陛下继德中兴,锐意进取,改革弊政,天下臣民无不翘首以待,当此之时,诸位贤良正应团结一致,勠力同心,让大唐千秋万代,而不是追忆远古,缅怀过去分裂的周王朝。”

张镐虽然追忆周王朝,但是有大一统的观念,因此听了刘晏的话,暂时无言以对。

张镐不说话,他身后的裴冕站了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说道:“大唐立国至今,战事不断,可是打了突厥,来了回纥,打了吐谷浑,来了吐蕃,战事年年打,边境之患却不减。太上皇锐意拓边,军资用度年年增加,可不仅没有换来边境安宁,反而养肥了安禄山,让其谋反,如此岂不是适得其反?在下短见,对外患不如怀柔以待,专心内政,还利于民。只要百姓富足,生活殷实,被德行教化的外敌必定四方来朝。”

刘晏道:“大唐立国至今,先有太宗贞观之治,后有太上皇的开元盛世,万国来朝。追朔古今,试问哪个王朝有如此治世?而至今之所以边患未除尽,安史有余乱,正是因为有人既不能身披坚甲手执武器上阵杀敌,也不能改革弊端,只想阻挠新制推行,废除盐业专营,使国库空虚,如此百无一用,只会添乱的人,就符合所谓的道义?便是仁义道德之人吗?”

刘晏这话,不仅有点人身攻击,而且还是用裴冕等人标榜的仁义道德为武器。

裴冕听了这话,有点急了,怼道:“李林甫、杨国忠也是以理财著称,但却让安禄山叛乱,右相您蛊惑陛下,推行新制,盐业专营,也使得荆襄等地叛乱,由此可见,右相和右相的制度都不行!”

裴冕这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目光都落在李琩身上。

因为李琩之前说过,再阻挠新政,就要同被砍掉的桌案,而裴冕此言,明显是在翻旧账,他不仅攻击了刘晏,也攻击了李琩。

李琩注意到众人的眼神,道:“朕说过,今日诸位可畅所欲言,朕不追究。不过论证要想别人信服,不仅要说得有理有据,说话的方式也要别人能接受,不然不如去菜市口骂街。”

裴冕自知失礼,道:“臣失礼,请陛下责罚。”

李琩道:“朕今日只是旁观。”

裴冕转对右相道:“下官失礼,请右相勿要见怪。”

刘晏道:“我言语也有不当之处,也请裴舍人海涵。”

崔祐甫见改革派和保守派要罢手言和,上前道:“右相推行盐业专营和新制,是因为国家财力不足,但是国家财力不足,不是因为工商业不发达。大唐沃野千里,山林河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国库空虚,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工商业太发达,百姓不愿意种地,都去追求利益,而且工商业的发达,让过于精美的奢侈品太多。官吏大族们,为了标榜身份,追求奢侈,贪污**,百姓们为了获得奢侈,为非作歹,边疆大吏为了奢侈,起兵反叛。正是工商业的发达,为大家打开了求利的大门。而盐业专营,推行新制,无疑会加剧这一趋势。”

刘晏道:“推行新制两税法,是为了减轻少田无产者的赋税压力,盐业专营,可以让偏远地区吃不上的盐百姓吃上盐,除此之外,粮有常平,盐有常平,这些都是利国利民之举,并不是全为了利,也是为了民。”

崔祐甫道:“右相的初心或许是好的,但实际情况,是官吏用欺诈的手段低价买进百姓产品,官府乱发号令,关闭城门,严管坊市,什么物品都要收购,导致物价飞涨。商人借机谋取暴利,官吏不仅不管,还要勾结商人,故意囤积居奇,低买高卖,百姓不仅要交税,还要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以至于民不聊生。”

刘晏道:“任何新制在推行初期,总有漏洞,我不否认现在官吏有贪污之人,也不否认新制和盐业专营有缺陷,但是衣服破了应当修补,而不是不穿,制度有漏洞,应当弥补,而不是彻底放弃。陛下设立监察机构,选用能吏,就是为了弥补制度之漏。”

崔祐甫道:“律法能给百姓判刑,却不能让百姓善良,能给官吏死罪,却不能让他们廉洁,不然为何李林甫精通律法,却贪得无厌?所谓监察能吏,实际上是以律法条文苛查加祸于民,以强权暴力残害下属,陛下的原意是好的,但官员根本不依照律法行事。因此不如放弃繁杂的律法,取消复杂的监察机构,让百姓安心生活。”

崔祐甫这话,明里暗里,都在指向李琩设立的锦衣卫。

刘晏道:“锋利的工具,是用来除去杂草,对五谷有利,律法监察,对奸邪有害,对百姓却是福音,不能因为除草时,损坏了一株五谷,就放弃工具,也不能因为监察时,出了个别冤案,就放弃律法监察。就像崔侍郎的堂弟崔光远颠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才被当做杂草除去。务虚者,老想推翻一切,建立一个完美的制度,整日空想,有了缺陷,却没有补救措施。”

崔祐甫心有不服,但无言以对。

刘晏接着怼道:“现在内有叛乱,外有边患,我惶惶不安,日夜考虑国家的用度,各地统计数据萦绕心头,成千上万的事让我吃不好,睡不好。今日陛下让诸位畅所欲言,我十分高兴,以为诸位饱学之士,可以启蒙我的蒙昧,可是今日诸位的言论,不是想着复古,就是抓着鸡毛蒜皮的事揪着不放,难道是我不够贤能,不能让诸位诚心赐教吗?”

一旁的房琯自恃有才,饱读诗书,但是李琩科举选的人,并不以诗书为主,而是偏向实用主义,于是上前道:“朝廷若是选贤任能,怎会没有人和右相一起承担大事?只是当今科举,选人杂乱,连工匠和农夫都能被委以重任,因此才没有人替右相分忧解难。”

刘晏道:“按房侍郎所言,谁当为贤能?”

房琯道:“自然是像孔子那样的人。”

刘晏道:“孔子当年在鲁国,卫国宣讲,在各地从事教化,可是天下并没有因此大治,鲁国却越来越虚弱。孔子说:‘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但他话虽如此,行动却不是。季孙氏行为无道,驱逐鲁昭公夺取鲁国政权,但孔子的弟子却做了季孙氏的家臣。《礼记》里说,男女之间不授受,孔子却通过卫灵公的宠臣,私下会见魏君夫人南子,礼仪是孔子传授的,他却违背道义,以求诸侯的欢心。”

刘晏说到这里,房琯已经破了大防。

但刘晏还没完,接着道:“不因言废人,不因人废言,孔子虽然言行有不一,但也是因时因地而异,算是先贤,你们追忆先贤,谈论的不是周文王,周武王,就是孔孟,这些都是個列,都不是你们能轻易达到的高度,谈论不可及的人物,如同瘸子谈论未曾到过的远方,都是空谈。房侍郎自许有才,但在我看来,却是皓首穷经,专供翰墨文章,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说的想必就是房侍郎吧。”

刘晏并不喜欢房琯,因此上来直接火力全开。

房琯也没想到刘晏言辞可以这么狠辣,又急又气,道:“右相怎能妄断下官心中无策?”

刘晏道:“请问房侍郎,该如何治国?”

房琯道:“治国话题太大,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的。”

刘晏道:“那就小一点,你也反对新制,那么你以为,大唐现在该用什么赋税制度?”

房琯一怔,说不出话来。

这时,沉默许久的张镐想好了说辞,道:“财物不够,便与民争利,并不是上策,若有些弊端不改,则无论收多少钱入府库,都不能满足朝廷所需。”

刘晏道:“请张侍郎赐教。”

张镐道:“宫室、车马、衣服、器械、丧葬、祭祀、饮食、声色、玩好等,这些都是人的性情,不能自己控制,因此先贤设立制度防范。但是现在,官吏追求权利、财物,懈怠礼仪,因此百姓效仿,僭越制度。”

张镐摆出论点,开始举例子,道:“古时,肉类蔬菜,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而现在富者搜罗百川,追杀网捕,专吃鲜嫩幼小。古时,有遮阳避雨之处即可,现在富者极尽奢华。古时,君王严肃处理政事,爱护下民,现在官吏富者畜养奴婢,坐享其成,谋私时力用不尽,为公时推脱阻挠,百姓衣不蔽体,官奴积累百金。古时,亲近邻而疏远人,不赏无功,不养无用,现在蛮夷无功,却广屋大殿,坐禀衣食,百姓朝不保夕,蛮夷却酒足饭饱,百姓辛勤劳作,蛮夷却能闲拱遨游,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举了例子,张镐最后总结:“宫室奢侈,是林木的蛀虫,器械雕琢,是财物的蛀虫,衣服华丽,是布帛的蛀虫,用费不节,是府库的蛀虫,丧葬无度,是活人的蛀虫。眼睛沉迷五色,耳朵沉浸五音,功夫都花在无用的事上,财富全都用在不急的事上,如此下去,无论朝廷怎么谋利,财物都永远不够用。”

刘晏道:“陛下登基以来,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赏罚分别,并未铺张浪费,张侍郎说的,似乎是太上皇执政时。”

“嗯?”张镐一愣,觉得有理,又说不下去了。

张镐这个领头人都没话了,其他人暂时也说不上什么。

刘晏见状,总结道:“新制推行一年,两税收入约为一千一百八十九万贯,盐课大约三百万贯,这还是没算河北之地,待河北平定,新制和盐课成熟,税收预计可以增加一倍以上,国库充盈,才能外防边患,内牧黎民,诸位如果有其他好的方略,我十分欢迎谈论,但若只是一味否决,又没有对策,恐怕不符合臣子之道啊!”

刘晏一个人,怼了反对者对边境政策、内部治理、两税法、盐课的质疑,甚至锦衣卫和科举的质疑,也一并反驳了。

众官震惊,李琩也很惊讶。

按照李琩原本的设想,今日只是一个开端,这个的讨论至少要持续好几天,但是没想到刘晏这么能怼。

当然,刘晏之所以能怼,除去刘晏本身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之外,也是因为其他人受限于封建社会的局限。

李琩让众人先下去休息,明日为大家赐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