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85章 成效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85章 成效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具体情况妾身也不太清楚。”韦娴懿懵懂回复,“好像是说内侍省的人出去买东西,和百姓发生了冲突。”

韦娴懿说不清楚,但李琩大概能猜到,道:“那等会儿让皇后来说。”

“好的。”韦娴懿点点头。

不多久,杨玉环来到天池边,挨着李琩坐下,道:“如郎君所料,内侍省的人果然犯了错。”

李琩道:“具体怎么回事?”

杨玉环道:“内侍省内府局的采买太监去购猪肉,买百姓一头猪,只给两文钱,不仅如此,还把别人的驴强行拉走,说是没有驴,猪肉拉不回来。”

李琩道:“真是本性难改。”

杨玉环道:“出了这等事,郎君就可把采买权交回给官吏。”

按律法,唐德宗设立宫市以前,太监是没有采买权的,这还要从大唐宫廷的物资供给说起。

大唐宫廷的物资供给,主要有赋税、进贡、自给性供给、以及采买。

其中赋税是主要供给,两税法没推行之前,有租庸调、户税、地税、资课、勾剥等赋税供给,推行两税法后,就只能从两税里抽。

赋税供给宫廷的物资,主要由户部、太府寺和司农寺掌管。

进贡包括,各地赋税之外的土贡,官员的进奉,各藩属国的朝贡

各地土贡,主要进太府监,官员进奉则收入内侍省。

藩属国朝贡,则需过鸿胪寺审核、少府监核查、市司定价,汇总于中书省,由中书省决定发给供给部门,比如马匹中的良马入殿中监,劣马发给太府寺,若是献药,还需要少府监和太医署、尚药局等联合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能入库。

自给性供给,有屯田,采供,宫苑,籍田等,其中各点都十分复杂。

最后,就是采购。

各类供给,并不能满足宫廷的物质需求,因此采购也是重中之重。

按照律法,需要的东西不同,采购的部门也不同,比如粮食类由司农寺采买,鱼类由都水监负责,膳食由光禄寺负责,具体到皇帝的饮食,还是赐宴,又有不同部门管理……

总之一句话,程序复杂,规模庞大,但井井有条。

不过就是这么复杂、庞大的规模,依旧不能满足宫廷需求。

因为这些东西虽然丰富多样,但管理的都是朝廷正规机构,每一笔钱都要入账,都要走程序,都要中书省审批,门下省复核,最后年终的财政会议,都是要过会的。

如果是李林甫、杨国忠当右相,为了迎合李隆基,他们打个马虎也就过去了,但像姚崇、张九龄这些人,他们不会打马虎,宫廷开销太大时,审批环节他们就给打回去,财政紧张时,朝贡都不入内庭,直接充当公用。

李隆基前期崇尚节俭,宫廷上,诏令“珠翠绮罗,孰非珍玩,尝念百金之费,每惜十家之产。是以所服之服,俱非绮罗;所冠之冠,亦非珠翠。若弋绨之制,大帛之衣,德虽谢於古人,俭不忘於曩哲……”,积极整顿宫廷消费风尚,同时颁布了《禁断锦绣珠玉制》,对王公大臣的消费加以限制。

这时候,姚崇、张九龄他们节制宫廷开支,就很符合他的思路。

但到了后期,李隆基就腐化了。

所谓朝廷无事,天下大和,百司每旬节休假,并不须亲职事,任追胜为乐。

这时的李隆基,就不想有人再阻止他享乐,再加上高力士权势滔天,太监做大,内侍省在宫廷物资供给上逐渐重要起来,内府局开始采买东西,宫市已有雏形。

不过,后世的人提到宫市,首先的想到的就是唐德宗,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唐德宗将宫市制度化了。

第二,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影响太大,做了很大一波宣传。

李琩对这些事一清二楚,因此一直想把宫廷物资供给的权利还给官府正规机构。

只是,腐化的风气已经形成,要想从太监手里夺权,没有一个借口,不好操作。

他一直就在等这个机会。

李琩道:“内侍省那人,你怎么处置?”

杨玉环道:“要想把这事闹大,当然不能在内侍省解决,臣妾把他交给御史台。御史台那些官吏,早就看不惯内侍省的人采买宫廷所需,只是他们担心郎君会像太上皇那样,前明后暗,也畏惧郎君的权威,不敢上书。现在臣妾把内侍省的人给他们,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做。”

李琩笑了笑,道:“让御史台的人上书,逼内侍省交出采买权,这样内侍省的人也怪不到我们头上。”

杨玉环道:“内侍省毕竟是近侍,对他们需小心应对,恩威并施,否则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对我们不利。”

李琩道:“你做得很好,由你管着内宫,我放心多了。”

杨玉环道:“郎君心怀天下,臣妾能帮到郎君,觉得很高兴。”

李琩正在为自己的思想转变而苦恼,听了杨玉环的话,疑惑道:“你觉得我会像太上皇那样,前明后暗吗?”

“当然不会。”杨玉环语气笃定,接着解释:“郎君虽然出生便贵为皇子,但是这十几年吃过苦,受过难,饮风吞沙,深知百姓疾苦。郎君有别的王公贵族都没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的人,是不会前明后暗的。”

李琩见杨玉环比他自己还相信自己,颇受触动,道:“是啊,作为皇帝,身系千千万万的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不愿这样的事发生,至少,不是普遍发生。”

杨玉环道:“臣妾相信郎君可以做到。”

李琩望着杨玉环,恍然间想明白了什么。

他现在越来越关注群体,而不是个体,是因为他推行的政策,不是以某個个体为主,而是以群体为主。

关注个体,是基于情感,关注群体,则需要基于理性,只有把个体和群体相融合,才能做到既以民为本,又不意气用事。

杨玉环见李琩若有所思,好奇道:“郎君在想什么?”

李琩道:“很多时候,你都比我更坚定,你总能让我明白,我该做什么。”

杨玉环道:“臣妾哪有那么大的能力,是因为郎君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郎君所面临的压力难以想象,要处理的事比臣妾多了不知多少,也比臣妾更累,臣妾站着说话不腰疼,自然就显得坚定。若是让臣妾去面对郎君所要面对的事,臣妾恐怕早就放弃了。”

杨玉环说到这里,拉着李琩的手,接道:“谁也不是天生的勇者、智者,能够在一次次彷徨中坚持前进,在犹豫后不忘初心,就是真正的英雄。”

李琩颇为感动,笑道:“你现在像我师父。”

杨玉环道:“臣妾多嘴,请郎君责罚。”

李琩道:“那就罚你跳支舞吧。”

“好啊。”杨玉环会心一笑,“臣妾去换身衣服。”

“照准。”李琩道。

杨玉环起身给李琩行了一礼,退下去换衣服。

韦娴懿在一旁默默的听着,待杨玉环离开,道:“皇后姐姐好聪慧,妾身一辈子也说不出她说的这些话,也做不了她做的那些事。”

李琩道:“人各有所长,不必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伱有你优秀的地方。”

“也是。”韦娴懿很想得开,笑道:“臣妾就算一无是处,也能为别人的好而鼓掌,这也是一件开心的事。”

李琩点点头。

过了会儿,杨玉环换了一身白衣而来,就在天池边,迎着夕阳翩翩起舞。

李琩和韦娴懿就坐在地上看着。

韦娴懿望着杨玉环的舞姿,眼里全是惊叹,待杨玉环舞毕,韦娴懿高兴的鼓掌,称赞道:“皇后姐姐真如天仙一般!”

李琩闻言,转头看了一眼韦娴懿。

对于杨玉环的绝美舞姿,韦娴懿不谄媚,不羡慕,不内耗,她真的只是在欣赏杨玉环的美。

韦娴懿从头到尾,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由衷的为别人的优秀而鼓掌。

李琩不由笑了笑,振奋了精神,起身和杨玉环、韦娴懿一起回屋。

……

次日。

驻守魏州和洺州的安重璋和安抱真回京述职。

两人因为安禄山叛乱,不愿意再姓安,请求李琩为他们赐姓改名。

李琩也不推脱,为安重璋改名为李抱玉,为安抱真改名为李抱真。

两人得到新的名字,高兴的去了。

刘晏进宫遇到两人,好奇道:“两位将军何事如此高兴?”

李抱玉笑道:“以后请右相叫下官李抱玉,叫下官这兄弟为李抱真。”

刘晏道:“那恭喜二位了。”

李抱玉和李抱玉哈哈一笑,行礼道:“下官明日请右相吃酒,还请右相赏脸。”

刘晏道:“一定,一定。”

李抱玉和李抱真给刘晏行了一礼,告辞离开。

走在路上,李抱真道:“阿兄,刘晏没打过仗,甚至没带过兵,怎么就做了右相?”

“慎言。”李抱玉压低了声音,“刘晏很早就跟了陛下,在安西屯过田,管过商,陛下的后勤一直都是他在主理,没有他理财,前线的将士们拿什么打仗?高将军敬重他,李嗣业对他也服,他做右相,意料之中。”

李抱真道:“那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李林甫?”

“你……”李抱玉环顾四周,见没有人偷听他们说话,低声道:“陛下如果像太上皇,刘晏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李林甫。行了,别说这些。”

“嗯。”李抱真点头,一起出了宫。

刘晏则前去拜见李琩。

紫宸殿里。

刘晏开口先道:“陛下,臣刚才碰见安重璋和安抱玉,他们请臣明日赴宴。”

以前,刘晏可以和这些将军们吃喝玩乐,但是现在,他是右相,他如果不提前和李琩说,就会有结交边将的嫌疑。

李琩倒也不担心刘晏能和边将结党,道:“他们既然邀请士安,士安只管去就是。”

“多谢陛下。”刘晏道了谢,呈上一份奏书,道:“陛下,今年的两税已经征完,这是数目,请陛下过目。”

李琩拿过仔细阅读。

刘晏跟着解释道:“折合成钱,两税约为一千一百八十九万贯,盐课大约三百万贯,河北之地正在战中,河北南部相州、魏州、洺州、博州等两税法推行迟缓,其税还是租庸调,河北北部幽州、平卢为叛军所控,定州、冀州、沧州、深州、赵州等,战时征调,其赋税由河北采访使、转运使征去前线。”

李琩道:“天宝年间,财政收入有一千一百万贯,推行新制才第一年,就多征了四百万贯。”

刘晏道:“如果只论数据的话,确实比天宝年间还要多,但是若论购买力,还是差了一些。”

李琩道:“此话怎讲?”

刘晏道:“战争一起,物价高涨,天宝年间,一石粟米,只需一百四十五文,现在要一百六十五文,天宝年间,一匹绢绸二百八十文,现在需四百文,盐价由官府垄断后,更是涨了三倍。”

刘晏所讲的,是通货膨胀的问题。

李琩据此想起来了历史上的数据了。

历史上,唐朝德宗广德年间,大唐统计人口只有一千六百万人,经过唐德宗刮地皮式的捞钱,硬是收到了近二千万贯的税,而天宝年间,统计人口五千多万,只收到税一千一百万贯。

乍一看这个数据,会让人产生两个错觉。

第一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八年打下来,死了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第二,唐德宗的两税法和刮地皮,让大唐朝廷比天宝时期还富有。

实则不然。

第一,人口方面。德宗年间,藩镇割据,唐廷完全统计不到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藩镇人口,除此之外,到处都是逃荒者和流民,这些人朝廷也统计不到,再加上丢掉土地上的人口,也不能全算他们死了。

因此,安史之乱固然十分惨烈,但绝不是死了三分之二的人。

第二是赋税方面。唐德宗虽然收了近两千万贯的税,但由于通货膨胀,按照购买力来算,只相当于天宝年间五百万贯。

所以两税法有用吗?确实有用,毕竟收了那么多钱。

唐德宗刮地皮也厉害,毕竟为了捞钱,他让宫市成为制度,强买强卖,甚至想出了间架税这种骚操作。

间架税,就是数房屋的柱子,还有三角架,按照柱子和三角架的数量收税,这项举措臭名昭著,以至于泾原兵变的时候,泾原叛军冲进长安城,看到老百姓在跑,叛军就喊:“大家别跑,我们不收间架税!”

言外之意,是我们叛军比朝廷好。

不过,虽然两税法有用,唐德宗刮地皮也厉害,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不能简单的以为德宗时候的朝廷就比天宝年间有钱。

当然,如果只从朝廷的角度讲,德宗刮了这么多钱也不是没有一点建树,毕竟正是因为这些钱,给元和中兴打下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