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84章 军队难题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84章 军队难题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屋内,军医正在给史朝义包扎手臂上的伤口,史朝义脸色煞白,双眼无神,他的心腹部将骆悦,正坐于旁边,默默看着他。

对于史思明的险恶用心,史朝义不是没有察觉,从史思明让史朝清坐镇范阳,让他主动出击郭子仪,他就知道史思明想让他去送死。

父亲的绝情,死亡的威胁,让他忘了手臂上的伤痛,以至于军医已经包扎完伤口,他却依旧没有反应。

待军医出门,史朝义的心腹部将骆悦开口道:“大王,您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陛下决心已定,您以后随时都会处在危险之中,还望您早作打算。”

史朝义苦涩一笑,道:“大燕就像是狂风暴雨中的破房子,能不能挨到天晴都是一回事。但就是因为这随时会塌的破房子,一个父亲,就想要儿子的命。”

骆悦道:“乞丐护食,为了两文钱可杀死同伴,富甲之家,为了百亩土地父子相杀,如今大燕虽然危在旦夕,却坐拥范阳平卢之地。陛下向来自信,他自觉只要两场大胜,就能反扑中原。”

史朝义不做反驳,沉默不语。

骆悦接着道:“大王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底下的弟兄们考虑,自起兵以来,弟兄们跟着大王出生入死,若大王有个万一,弟兄们也难以保全。”

史朝义是史思明嫡子,安禄山起兵开始,史朝义就跟着东征西讨,而且比之安庆绪的无能,史朝义颇得军心,他这一路打过来,也积累了一帮班底,因此他的生死,不只是关乎他个人。

史朝义道:“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我既是臣,也是子,只能听天由命。”

骆悦道:“那些汉人的东西,不可听信。这话来源于汉王朝,可是汉高祖刘邦,项羽要烹了他父亲,他却要项羽分他一杯羹。成大事者,不可被他人左右,而应左右他人。”

史朝义叹了口气,道:“现在大燕危在旦夕,当务之急,是应付唐廷的进攻,此事过后再论。”

骆悦知道弑父杀君的决定没有那么容易做,史朝义还需犹豫一段时间,因此他也再多劝,只让史朝义好好养伤后,便退了下去。

……

仆固怀恩大败,丢了定州,亲向郭子仪请罪。郭子仪人情练达,让仆固怀恩立马回常山驻防,同时上书给李琩请罪,他自己作为主帅,也要承担责任,因此也给李琩上请罪书。

李琩收到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上书,只批示郭子仪的那份,表示虽然恒阳输了,但是博陵赢了,功过相抵,不奖不罚。

至于仆固怀恩的奏书,李琩把他转给郭子仪,让郭子仪这个前线统帅自行决定。

仆固怀恩该怎么罚,转了一圈还是回到郭子仪手里,但是这一圈却很有必要。

因为,这是郭子仪在向李琩表明,他没有专权之心,同时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

郭子仪向来仁厚,也知道仆固怀恩之败情有所原,因此没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处罚。

政事堂里。

封常清对李琩道:“幸好陛下有先见之明,派李光弼收回云州,不然叛军攻下定州,便又多了一条进军河东的路。”

李琩道:“也不算什么先见之明,史思明的战略要比安禄山高明一些,对于叛军来说,能够在河东和我们纠缠,对他十分有利。”

封常清道:“现在李光弼已经进驻蔚州,叛军已经无力再进河东,平卢又有颜真卿,叛军只能困守范阳,坐以待毙。”

李琩道:“只是西边和南边形势不太好。”

李琩把陇右道四镇的兵抽了一半回来,安西交给段秀实坐镇,北庭由曹令忠驻守,河西是安思顺,陇右是王忠嗣。

这四人都是良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力不足,他们只能固守,不能主动出击。

吐蕃趁机挑动西域诸国矛盾,出兵收复羊同、党项,强占了大勃律,准备兵进小勃律。

大勃律归唐不过两三年,轻易重回吐蕃的怀抱,小勃律则一心向唐,派遣使者向段秀实求援,段秀实给李琩上书后,派兵去小勃律支援。

安禄山和史思明造成的破坏,远不是历史上可比,而吐蕃已经被李琩打得半残,因此也十分忌惮大唐,不敢再用军事进小勃律,转而全面采取政治策略,拉拢苏毗,联合南诏。

苏毗紧靠陇右,王忠嗣也采取军事上保守,政治上主动的策略,在苏毗和吐蕃拉锯。

至于南诏,他没有向北进攻大唐,而是向南打,收服南部以前臣服大唐的藩属国。

这些事,封常清十分清楚。

封常清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陛下平定叛乱,已是千秋功业,只要大唐内部稳定,总能重新稳定边境。”

李琩点点头,道:“现在的情形,只能以维持内部稳定为主,边境上只能军事保守,政治积极。”

封常清道:“陛下圣明。”

李琩沉思半晌,转道:“我听说李晟杀了三十士卒?”

先前李晟和马璘出兵博州,平定贺兰进明的叛乱。

封常清解释道:“李晟和马璘收复博州后,底下士卒劫掠百姓,李晟便拿了罪大恶极的三十人,将他们当众杀了,以平民愤。”

李琩叹了口气,道:“我们带的兵,军纪一向不错,没想到也会出这种事。”

封常清道:“这些弟兄们在边境过惯了苦日子,到了繁华的中原大地,免不了被腐化。前几日高将军还来信告诉臣,驻守洛阳的士卒,已有不少有骄横跋扈之举,他担心若是重罚,会冷了士卒的心,若是不罚,长此以往,必然惹出祸事。”

李琩道:“高将军统兵多年,应该知道军纪严明,才能战无不胜。高将军之所以为难,一来是因为他和手下弟兄们太熟,拉不开面子,二来则是他不知道该怎么教导。”

李琩说的第一個原因,封常清还能理解,但这第二个原因,封常清就有点懵。

封常清想了想,道:“高将军精通治军,为何陛下会觉得他不知该怎么教导部下?”

李琩思索片刻,道:“弟兄们打仗,除了杀敌报国,还为了什么?”

“建功立业,还有……”封常清笑了笑,接道:“荣华富贵。”

“不错。”李琩点头,“收复洛阳之后,弟兄们进驻洛阳,既没有去前线,也没有屯田,更没有外敌侵扰的危险,因此都放下心来享受荣华富贵。但弟兄们毕竟军人出身,繁华腐化之下,难免逐渐跋扈。”

封常清觉得李琩说得在理,道:“那给他们找点事做?”

李琩道:“我有三策。”

“请陛下赐教。”封常清道。

李琩道:“第一策,训练不能松懈。现在叛乱未平,边境有危,作为军士,应该时刻保持战斗状态。第二策,封闭式管理。军士们未经允许,不能到城里闲逛,都应留在军营,当然,也不能一直封闭,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让他们出去,只是非出任务离开军营,不得带甲胄器械离开。第三策,重新派人去管纪律。”

封常清听了第一策和第二策,觉得平平无奇,因为这不过是对以往制度的重申和进一步规范。

李靖兵法里就有规定,诸行军出师,兵士不得浪费衣资,广为吃用。又不得近田苗及城中下营,须去城十里外。不许酗酒斗打,偷盗奸非。

李琩之前也重申过这些律令。

封常清听了第三策,则有些慌。

因为他觉得李琩的第三策,不就是督战队、虞侯军或监军吗?

提到监军,封常清就想到太监监军。

虽然现在的时空,他没有被太监监军搞死,但是李隆基启用太监监军,他还是能看到里面的弊端。

封常清试探道:“陛下是想设立新监军吗?”

李琩没想到封常清对监军这么敏感,微微一愣,随即摇摇头,道:“不是,监军只在于执法,若只重执法,不重教导,用儒家的话来说,就叫不教而诛。因此,我想设立一个管思想教育的纪律职位。”

听到不是监军,封常清松了一口气,但是没有思路,问道:“具体如何管?”

李琩道:“在兵部下面设一个司,这个司部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忠君爱国,心怀百姓,第二,有文化。然后再由这个司部的人,选拔和培养人才,输送到营级以上单位,让这些人才去宣传教导,管部队的纪律和生活。”

李琩提出的这个思路,其实就是政委制度,他不知道这个制度是否合时宜,但总要试一试。

封常清接着问出了下一个问题,道:“那是管纪律这个人权力大,还是指挥使大?”

李琩道:“他们分工不同,指挥使管打仗,管纪律这个人,只管思想建设和生活。”

封常清想了想,觉得没什么问题,道:“陛下这是个好办法,臣觉得可以试一试。”

“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办,你带各部商议商议,各司部的人,你都可以抽调任用。”李琩安排道。

“是。”封常清领命。

……

李琩离开了政事堂,但是一路还在想着军改的事。

他知道一些后世的军事制度,但是在缺乏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土壤的情况下,他也不能把后世的军事制度硬往上套,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而且,自从他当上皇帝之后,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他发现自己很少再去关注具体的个人,人口在他的心里慢慢变得只是一个数字,地方在他的认知里,逐渐淡化成了地图的一角。

他开始在想,他这么殚精竭虑的中兴大唐,到底值不值得,毕竟他现在已经站在权利的顶峰,他想要的,都是他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享受,还苦哈哈的去拼搏,去换一个史书上的虚名,划算吗?

他开始有点理解李隆基后期的贪图享乐。

就这样想着,李琩走到了天池(原太液池),默然坐在天池边,看着池里的水。

此时,太阳西垂。

李琩抬眼,看到一只手在摸他湖里影子的头,不由得转过身,看到韦娴懿站在他的身后,手还在半空中。

李琩疑惑道:“你做什么?”

韦娴懿吓了一跳,道:“妾身知罪,请陛下……”

“我没有怪你。”李琩打断韦娴懿,“我只是在问你这是做什么?”

韦娴懿怯声道:“陛下生了一张英俊无比的脸,但妾身想碰不敢碰,因此……因此……”

韦娴懿不好意思说下去。

李琩不由笑了笑,道:“你过来。”

“是。”韦娴懿应声,来到李琩身边。

由于李琩是坐着,她站着就会俯视李琩,但她也不敢坐,因此选择半跪。

李琩道:“你这样伤膝盖,坐下吧。”

“是。”韦娴懿规矩的坐下。

李琩把脸凑过去,道:“伱摸摸看。”

“嗯?”韦娴懿一愣,道:“真的可以?”

李琩道:“君无戏言。”

韦娴懿抬手,摸了摸李琩的脸,又摸了摸李琩的头,见李琩没有生气,开心得咯咯笑了起来。

李琩见韦娴懿这么高兴,道:“这点小事,就让你这么高兴?”

“这难道不应该高兴吗?”韦娴懿疑惑。

李琩想起韦娴懿平时的性格,对她来说,似乎少有难过的事。

李琩道:“你一直就挺爱笑的,我还不知道会有什么事能让你伤心。”

韦娴懿想了想,认真道:“如果陛下把妾身打入冷宫,妾身以后恐怕就不会再笑了。”

李琩道:“无缘无故的,我不会把你打入冷宫。”

韦娴懿笑道:“那妾身争取不犯错。”

李琩笑了笑,没有再说。

韦娴懿也没有说话,只在心里默默的数着数,数到三百,韦娴懿忍不住道:“陛下怎么不问姐姐们去哪里了?”

李琩道:“你希望我问吗?”

韦娴懿没什么心眼,没往争风吃醋上想,疑惑道:“陛下忙完公事,就会回内宫,若是姐姐们在,肯定已经过来问安了,陛下不好奇吗?”

李琩道:“那她们去哪儿了?”

韦娴懿道:“何锦姐姐听何氏谈贩盐和建水运商队的事,阿绮丝姐姐去兵器监看兵器去了,木槿姐姐在修医书,皇后姐姐因为内侍省发生了点事,她去处理了。”

何锦、阿绮丝和张木槿,做的都是她们平时做的事,李琩大概清楚,于是只问道:“内侍省发生了什么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