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26章 稳中求进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326章 稳中求进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琩故意停了许久,才接着道:“上面封条还在,这些东西我没看过,因为我觉得没必要看,诸位皆是贤良,能有什么不雅之事呢?你们说对不对?”

左相韦见素连忙道:“殿下说得是,分明是杨国忠作奸犯科,妖言惑众,离间群臣,以利自己谋反。”

韦见素这么一说,许多官员反应过来了,纷纷攻击杨国忠,个别“义愤填膺”之士,连带李亨和李璘也一起骂了。

李琩等众人骂了一阵,道:“既然大家都这么以为,我看这些东西也不必留了。张将军,抬出去烧了吧。”

“是。”张光晟领命,带人将两口箱子抬出含元殿大门,就在大门口点燃。

众官员皆回头看着,在熊熊烈火中,窥见里面果然有书信、物证等,不由都松了口气。

李琩待东西烧完,道:“左相,各部尚书、侍郎,留下随我议事,其余人等,回去各守本职。”

“喏!”众官领命,暂时放心的去了。

政务堂。

李琩与留下来的文武落座,问道:“朝廷财政如何?”

韦见素回道:“自叛军攻陷洛阳后,朝廷失去河北、河南之地的洛阳税收,这其中不止租庸调,还有商税,盐税,江淮之地的租庸调,也需要转运,朝廷财政收入几乎减半,已经快要拿不出军饷了。”

李琩问道:“长安粮仓里还有粮吗?”

“倒是还有,不过都是供宫里取用。”韦见素道。

李琩道:“宫里用不了这么多,父皇心念天下,就算节衣缩食,也要支持前方战事,先开仓放粮,以做军饷。”

“喏。”韦见素应下,道:“但这只能维持一时,并不是长久之计。”

李琩点点头,他当然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但也不能因为朝廷窘迫,就不计代价的去强行收复洛阳,他必须以天下大局为重,综合考虑。

李琩转问封常清,道:“现在各线战事如何?”

封常清担忧道:“朔方军取下云中后,没往河北打,反而南下河东。”

李琩知道,朔方军之所以没往河北打,却南下河东,必是受了李隆基的敕令,下来防备他。

李琩沉思良久,道:“传令郭子仪和李光弼,让他们不必下河东,去河北,先取常山。”

封常清问道:“要不要派监军?”

“不用。”李琩摇头,“给他们两人加官,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李光弼为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给朔方军调粮。如果他们还是大唐的臣子,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是。”封常清领命,转道:“江淮之地,雍丘县令令狐潮率县投降了叛军,叛军任命他为军将,谯郡太守杨万石也投降了叛军,谯郡所领真源县县令张巡不愿投降,召兵讨逆。张巡趁令狐潮去见叛军大将李庭望时,占据了雍丘,如今正与叛军在雍丘对峙。”

之前李隆基没把消息同步给李琩,李琩也是才了解的江淮的情况。

而封常清之所以知道这些,则是昨夜去兵部做足了准备。

李琩道:“江淮之地现在是朝廷最重要的粮饷来源,千万不能丢。”

历史上,张巡在睢阳坚守了七个法国,拖住叛军南下江淮的步伐,保证了大唐的财政收入。

但这背后,却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因为睢阳失陷后三天,官军就收复了睢阳。

究其原因,除了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等将贪功不作为外,根本原因,还是朝廷的内斗。

当时,李隆基在剑南,李亨在朔方,大唐有两个朝廷,下面的官员要听两个朝廷的命令,彼此之间,相互猜忌,都希望借叛军的手搞死友军。

而张巡起兵时,打的是吴王李祗的旗号,后听命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而贺兰进明,则是李亨任命的河南节度使。

张巡只是一个基层官员,朝中无人,在朝廷的派系斗争中,无人可靠,只能被当做弃子。

这也是李琩为什么要回长安,想在长安把李隆基和李亨等人一锅烩了的原因之一。

因为只有一个朝廷,下面的人才知道该听谁的。

封常清道:“现在的河南的都知兵马使,是吴王李祗,能不能守住江淮,还需得看他怎么打。”

李琩道:“加吴王李祇为河南节度使,张巡为河南先锋使,把朝廷的其他敕令一并送到,并告诉他们,朝廷即将收复洛阳。”

封常清道:“是。”

李琩接着道:“剑南那边,传令荣王,请他务必守好剑南,不能让吐蕃和南诏趁虚而入,另外,任命杨玄璬为剑南道转运使。”

“是。”封常清领命。

李琩又道:“让刘晏和第五琦进京,还有,派人去请李泌。”

封常清依旧领命。

堂下韦见素和各部官员见李琩的行事安排,越来越惊讶。

李琩从头到尾没搞过清算,也没有着急把自己人安插出去,而是在原来布局的基础上,对各方加以抚恤,同时提拔一些当地露头的人员,这样既安了各方的心,又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这也到罢了,关键李琩还能想着请李泌。

李泌和李亨关系非比寻常,只是迫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专权,无奈远走,如今李琩不仅不对李泌清算,反而想请他入仕,这操作,像极了李世民对魏征。

杀人不过头点地,收心才是难上难。

韦见素等人不敢再有轻慢之心,都想:“以前只知道寿王用兵如神,没想到他政治手腕也如此高超!”

兵部侍郎张均知道此时应该立功了,上前道:“太子殿下,家父对李泌有提拔之恩,下官和李泌也有些交情,下官愿意前去请李泌入仕。”

“哦?”李琩闻言望向张均。

张均是张说的长子,张九龄的堂弟,开元二十六年,他就当上了兵部侍郎,后来更是做到了兵部尚书,只是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专权,给他贬到了大理寺。

后来,他在抑郁之下,想通过张木槿撺掇李琩争太子,但李琩不应,他便转而依附了李亨,但李亨也没帮到他,兜兜转转,只做到了兵部侍郎。

历史上,安禄山攻下长安后,张均投降,做了安禄山的中书令。

论气节,张均是没有的,但论才能,张均不算弱。

李琩深知自己现在的情形,比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还要恶劣,一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内部虽然人心离散,但没有叛乱,二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前还是大唐的尚书令,掌管朝廷中枢日久,而他在朝廷中枢没几个人。

这就要求李琩在用人上,要更不拘一格,胆大心细,稳中求进。

因此李琩一愣之后,便道:“张侍郎既有此心,我便把这个重任交给你。”

张均忙道:“谢太子殿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