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140章 扩兵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140章 扩兵

作者:寿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1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既然如此,将军向父皇言明即可。”

李琩随口提了个建议。

王忠嗣摇摇头,压低声音,道:“董延光和右相交好,若右相替他说话,臣恐怕百口莫辩。”

李琩道:“据我所知,董延光贪财,王将军不如以金银财帛给之,况且前方作战,也需要财帛重赏三军。”

王忠嗣闻言一怔,道:“殿下这话倒是和臣军中参军如出一撤。”

李琩道:“是哪位参军?”

王忠嗣道:“姓李,名光弼。”

李光弼这个名字李琩太熟了,不过李琩也没多谈李光弼的事,沉吟片刻后,道:“那王将军以为如何?”

王忠嗣道:“臣一生求直,断不会如此行事。且臣平生所愿,并不是为了追求富贵,以数万人的性命换一个官位,臣于心何忍。”

“将军高义。”李琩对王忠嗣的这种品格颇为欣赏,赞扬一句,问道:“那将军此次回长安是做好了领罪的打算吗?”

王忠嗣叹息道:“圣人给董延光的时限,还有半年,半年之后,若董延光再取不石堡城,臣也只能如此。”

李琩感于王忠嗣的高义,决定给他出个计策,思索片刻后,道:“我倒是有一计,既能让将军保持求直之性,也可替将军免于此次灾祸。”

“请殿下赐教。”王忠嗣连忙站起身来,诚心求问。

李琩道:“朔方河东既然面对突厥、奚族、回纥的威胁,将军何不主动出击,拿下突厥、奚族,只要将军在这些地方立了大功,石堡城的支援不利,父皇想必是不会计较。”

“这……”王忠嗣一怔,苦笑道:“殿下说得有理,不过突厥实力不弱,臣恐怕取胜不易。”

李琩道:“回纥、拔悉密、葛逻禄对突厥早有不满,早想联合大唐攻打突厥,只是担心大唐实力和作战之心不足,将军可先北伐奚部,打个大胜威震漠北,届时再联合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直取突厥。”

李琩给出了具体的方略。

王忠嗣闻言大惊。

他既惊讶于李琩的谋略,更惊讶于李琩远在安西,竟然对北边的形势也如此清楚。

王忠嗣惊叹道:“殿下忧劳边务,深谋远虑,臣敬佩之至。”

说罢,给李琩深深行礼,道:“臣谢殿下赐教。”

“我们都是一心为了大唐,将军不必客气。”李琩微微一笑,话锋一转,道:“对了,如今朝廷局势复杂,父皇召将军入长安,恐怕还会问一些其他的事,将军可要三思而言。”

李琩说的,是立太子的事,但是他不能明说,只是点到为止。

王忠嗣明白李琩的意思,道:“谢殿下关怀,臣会谨慎回话。”

两人说完正事,又叙了家常,这才告别。

……

……

……

元氏的葬礼如期举行,李琩送了元氏最后一程,又休息了一日,这才入宫,谋安西的正事。

兴庆宫,紫宸殿。

此次朝会,除了朝中往常的大臣,还多了李琩,王忠嗣和安禄山。

李林甫先给李隆基呈奏上今年的财政预算,并一一解释。

要是换了往年,这汇报一时半会儿完不了。

因为唐朝前期,支度国用计划及其施行的程序,相当繁杂。

需先度支奏抄,再发日敕,再成金、仓部符。

金、仓部符成案后,由百司抄写下给各州,在下给各州的符中,又涉及到全国赋税的支付情况。

非常的费时费力。

针对这个情况,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李林甫提出了《长行旨》。

《长行旨》算是中国最早的财政预算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全国统一会计科目。

这个制度,是李林甫能力的高光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李隆基更加肯定了李林甫的理财能力。

李隆基对李林甫的财政预算相当满意,赞扬道:“右相每事谨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有右相在,朕安心多了。”

“谢圣人恩赞。”李林甫奉迎着,“臣为大唐鞠躬尽碎,殚精竭虑,只愿能解圣人忧劳之万一。”

“嗯。”李隆基高兴的点头,道:“右相还有何事上奏?”

李林甫道:“华州刺史卢绚,最近卧病不起,不能治理州内事物,圣人向来体谅下臣,因此臣请奏,让卢绚改任他职。”

卢绚之前是兵部侍郎,曾骑马横过勤政楼下,李隆基目送注视,对卢绚姿态俊逸,温文尔雅极为赞赏。

然后这事被李林甫知道,李林甫便用计将卢绚调去华州当刺史。

但卢绚都外放了,李林甫还追着不放,谎称卢绚有病。李林甫这样做,一是担心卢绚重回朝堂,要一步步给他踩死,二则是用这事来点李琩。

因为李琩同样身体患病。

李隆基明白李林甫的意思,望了一眼李琩,才回李林甫道:“右相以为调卢绚任何职为好?”

李林甫道:“洛阳詹事,员外同正有空缺。”

“那便依右相所奏。”李隆基同意了李林甫的提议,然后转问李琩:“十八郎同样疾病缠身,是否能管理安西政事。”

李隆基问过王冰,知道李琩的结脉可以正常任事,但他也没有自己下结论,而是给李琩递话,只要李琩说可以,那李林甫以后再用这个借口想免李琩,就说不过去了。

李琩回道:“儿臣之病,是缓症,只要不恶化,一时还有余力。”

“嗯。”李隆基点头,“朕让张凌之去了安西,十八郎需多让张凌之照料。”

“儿谢父皇挂怀。”李琩谢了恩,接着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事上奏。”

“说吧。”李隆基语气和缓。

李琩道:“如今碎叶城已纳入大唐管辖,但安西官员和戍边的将士只能管辖安西原有四镇,儿臣请父皇裁决,安西能否扩兵增吏?”

李隆基听了,没有着急给出旨意,而是问李林甫道:“安西这两年屯田如何?”

这事李琩上报过,李林甫只能如实回道:“龟兹屯田增加了三万亩,焉耆增加一万亩,疏勒曾加八千亩,于阗五千亩。”

“商税如何?”李隆基又问。

李林甫道:“商路稳定,商税加了一成。”

“嗯。”李隆基点头,转问李琩:“若碎叶屯田,你预计最多可以屯多少?”

李琩道:“总共可屯大约十万亩。”

李隆基再转问李林甫道:“右相以为,是否可以扩兵增吏。”

李林甫清楚,安西的情况李隆基心里大概有数,李隆基故意这么问,是在算经济账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碎叶城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可以屯田,经营碎叶城是有利可图的。

有利可图,就可以扩兵增吏。

因此李林甫基本没有拒绝的余地,只能道:“应该扩兵增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