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 第一百九十五章:臣抓住真凶了

朱元璋看向刘基。

而刘基则断言道:“陛下,臣以为,此时的胡惟庸,早已扬帆出海,逃亡至汪洋深处。这汪洋之大,实在无法想象,他这一逃,只怕再也难寻其踪迹了。”

此言一出,百官依旧都板着脸,可许多人的脸色上,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

胡惟庸确实不是东西,这头怂恿人谋反,那头自己却是逃之夭夭。

可他这一跑,倒也是恰到好处,如若不然,还不知要揭出多少事呢。

可能真正和胡惟庸勾结谋反的人并不多,可这庙堂之上,多少人为了平步青云,对胡惟庸虚与委蛇?平日那胡惟庸的府邸,更是被不知多少人踏破了门槛。

现在人既是跑了,人走债消,大伙儿如释重负。

可朱元璋似乎也早已料定了这个状况,想到这胡惟庸彻底消失,不禁心中恼恨。

朱元璋慢悠悠地道:“诸卿与胡惟庸有旧者如过江之鲫,这么多人,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察觉到他的谋反迹象?他既在海外谋划了出路,其中又有谁暗中为他帮衬,给他提供便利?依朕看,只怕……暗中为他办事的人不少吧。”

此言一出,百官鸦雀无声。

朱元璋目光在百官扫过。

这时,才有人开始有了反应。

“陛下,臣等乃陛下之臣,非胡惟庸的臣子,胡惟庸历任中枢诸官,臣等与他有旧,也不过是因为他位列中书省的缘故。若说故旧,只怕谈不上,可若是论公谊,倒是有的。”

又有人道:“不错,臣也如此,臣与胡惟庸,倒也有一些关系,平日会有一些走动,可这都是为了公务,至于私情,只怕谈不上。”

众人纷纷称是。

反正……胡惟庸本人已经跑了,还能怎么样?

平日里走动多?可他是右丞相啊,咱们为了公事,经常和他打交道,这打交道,也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为了黎民百姓。

至于私下里的勾当,那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李善长咳嗽一声,微微颤颤地道:“陛下,臣……倒是与他有一些旧情……”

李善长说话声音并不大,可他说话的时候,百官们却都一致地安静下来。

李善长继续道:“胡惟庸这个人,现在看来,虽是十恶不赦,可是老臣却不得不说,此人雷厉风行,不少事交给他,总能干脆利落的执行。这是他的长处,正因如此,所以老臣才在陛下面前,再三举荐此人。臣所没有料到的是,此人的用心,竟是如此的险恶,臣昏庸老迈,居然这么多年,不曾见识到他的真正面目,现在想起,实在是羞愧难当。”

顿了顿,李善长又道:“陛下,臣恳请陛下,立即诛杀胡惟庸所有余党,海捕胡氏族亲!唯有如此,才可以儆效尤,震慑宵小。只是老臣……有不察之罪,也恳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看向李善长。

可实际上,这一句请陛下责罚,却也让百官纷纷提心吊胆起来。

他们在等,看看陛下怎么处理李善长。

这里谁不知道呢,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太近了,倘若李善长都不受责罚,那么这件事,也就算是罚酒三杯,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可若是陛下对此不依不饶,那么……

就在所有人悬着心等着朱元璋反应的时候。

朱元璋似乎早已想到了所有人的心思,他冷冷地笑了笑,虽是心里依旧有千斤重石,压得他心中怨愤,此时却不得不道:“谋反的又非李卿,朕如何能够怪罪?所谓不知不罪,这些年来,李卿功不可没,朕若是为此而责罚李卿,岂不教天下人寒心?”

李善长满面懊悔和感激之色,他从锦墩上站起来,随即拜倒在地,毕恭毕敬地叩首道:“老臣德薄,蒙陛下不弃,才建了这尺寸之功,如今得陛下如此殊荣,更是诚惶诚恐,如今又铸大错,陛下仍旧不弃,天恩浩荡,教臣无言以对。”

众人无不默默地松了口气,心头一颗大石,也终究落地。

看来……这件事也就算是了了。

李善长都没有受到责罚,那么其他人,怕也不会有什么惩处吧。

话说回来,不抓回胡惟庸,就不可能有胡惟庸和李善长之间交从过密的证据,皇帝总不可能为此,去冤枉一个开国功臣。

李善长也似乎对这个结局,颇为满意。

在朱元璋宽慰之后,依旧还是行礼,而后才慢吞吞地坐回了锦墩上。

只有朱元璋知道,他的心头更怒了。

这心情就如同一块骨头卡在喉咙中,上不去下不了,可即使身为帝皇,这个时候他,依旧得不显山露水。

他慢悠悠地道:“今日就议到此,过几日……”

正说着,突见外头通政使司的宦官探头探脑。

朱元璋眼尖,一下子看到了,于是看一眼角落里的也该先。

也该先会意,提高声音道:“外头是谁在造次?”

于是那通政使司的宦官忙快步进来,行礼道:“陛下,武威伯、春和宫千户所千户邓千秋求见。”

朱元璋听罢,面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

那一夜,春和宫千户所似乎没有什么动静,朱元璋倒也没指望千户所办出什么事来。

毕竟千户所虽然是军事机构,实际上,却偏重于监察。夜里发生了叛乱,他们能保住千户所一亩三分地,就已不错了,难道还真指望他们真刀实枪的去平叛不成?

朱元璋的心思,都放在了徐达、朱文忠指挥的军马上头,那千户所实在是顾不上,现在有了邓千秋的消息,倒是让朱元璋想起什么来了。

朱元璋道:“宣进来。”

“喏。”

片刻之后,却见邓千秋一身戎装入殿,配上他清俊的少年面孔,甚是瞩目。

但不得不说,邓千秋的这副打扮,的确教人耳目一新。

有人不禁心里想笑,他一个千户,平日里最多也就穿着赐服,毕竟这戎装穿着,多有不便。可今日上殿,却故意一身戎装,倒好像是这个家伙,忙活了几天,也跟着去剿贼了似的。

又有人想:此子的心思,真是深不可测啊,故意这样穿戴,摆明着是想要分一杯功劳,显得自己这段时日尽忠职守。这狗东西别的没学会,抢功劳倒是一把手。

此时,邓千秋已对着朱元璋行礼道:“臣见过陛下。”

朱元璋心思何等深沉,百官这样想,他大抵也已想到了邓千秋的心思了,此时心里忍不住想这家伙怎么这么会来事,面上却是镇定自若地道:“何事?”

他的回应,简洁有力,表明了自己不喜邓千秋这矫揉造作的态度。

邓千秋道:“臣有重要的事需要启奏,所以才贸然求见,请陛下恕罪。臣……这几日,都在平叛……”

不等邓千秋说完,有人突然道:“噢?千户所也在平叛?可是京城内外,却为何只见朱文忠将军的兵马?”

有人不禁哂笑。

朱元璋冷冷地瞪了一眼那人,脸上显出不悦之色。

这人才连忙收起了调侃的态度,露出噤若寒蝉的样子。

实际上,邓千秋这一次算是捅了马蜂窝,好端端的,闹的胡惟庸鱼死网破,现在多少人受了一场虚惊,再加上不少大臣,从前跑的都是胡惟庸的门路,现在胡惟庸垮了,以后在这庙堂上没有了靠山,就算幸免于因为胡惟庸而株连,未来的仕途,也颇为堪忧。

所以大家对于邓千秋,不免生出怨愤。

朱元璋却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只奔主题道:“千户所也在平叛吗?”

“正是。”邓千秋道:“臣不辞劳苦,率人亲自出马,于镇江一带进行了设伏,所幸的是,天佑大明,臣等在镇江水域,将胡惟庸和胡惟庸的族亲、心腹之人,一并拿获,这胡惟庸一党,总算是一网打尽。”

“……”

霎时间,殿中鸦雀无声。

许多人诧异地看向邓千秋。

显然有不少人的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

最先反应的,竟是那垂垂老矣,一副不关心外事的李善长。

李善长下意识地打了个激灵,竟是失态。

幸好的是,眼下没有人关注到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曾位列中书省左丞相的韩国公。

朱元璋猛地眼睛一张,看向邓千秋,不发一言。

殿中,开始生出了一些细微的窃窃私语。

许多人不免错愕地看向邓千秋。

“你说什么?”连现今的御史中丞刘基,也有点懵了。

刘基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了自认为准确的判断,那胡惟庸既有后手,必然能够金蝉脱壳,逃之夭夭,大家已是对追之不及,最终也只能望洋兴叹。

可现在……

邓千秋又道:“陛下,臣拿住了胡惟庸以及其族亲、心腹人等,共计七百六十四人,现在胡惟庸已被臣亲自押解,带入了京城,臣恐夜长梦多,所以特来觐见,恳请陛下裁决。”

“……”

这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又一下子静默下来了。

好半响后,才终于有人反应过来。

而此时,更有不少人,开始如芒在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