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夏军主帅李察哥利用贺兰山和黄河相夹的有利地形围住了“轻敌冒进”的同军木麻部,在战术上可以说相当成功。

可惜,面对大同的国力和战力碾压,一两次成功的战术根本无法挽救战略上的被动。

此战中,夏军凭借十倍于敌的雄厚兵力,向木麻部发起了多轮猛烈攻击,却受限于两军的巨大战力差距,迟迟都没能破开同军严密的阵型。

就在李察哥见势不妙急命麾下与敌人脱离接触时,同军的援军却赶了过来。

木麻趁机展开反攻,拖住了士气已竭的夏军。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知兵善战的夏国晋王李察哥果断放弃了与敌纠缠在一起的人马,只带部分精锐立即撤退。

这个决定为夏国保住了将近两万的精锐兵马,也将为国血战的忠勇将士推入了火坑。

先被同军内外夹击,再遭主帅出卖,夏军的殿后部队很快就地崩溃了。

顺州之战,同军歼灭及俘获夏军五万余人(包含守御顺州城的征召兵卒)。

而在此之前,宋军攻入西寿保泰军司的消息也传到了兴庆府,夏人终于尝到了背信弃义趁火打劫的恶果。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李乾顺步步防守以待形势变化的幻想彻底破灭。

而顺州大败,更让夏国失去了赖以与同军周旋的野战力量。

战报传至兴庆府,夏国小朝廷乱作一团。

有主张立即遣使入同割地乞和的,有主张远走大漠避敌锋锐待同军力竭后再卷土重来的,有主张孤注一掷集中所有兵马于静州城下迎头阻击同军的……

夏国主李乾顺一生经历了很多次的大风浪,深知临大事不能摇摆的道理。

其人很快做出了誓死不降的决定,让一众观望的臣子有了主心骨,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面对强敌来袭,存续了两百余年且亡而复生的李氏政权(从公元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两百四十七年)显然比赵宋王朝更有韧性。

李乾顺明知打不过同军也坚决不降,不仅源于党项李氏骨子里的桀骜难训,更在于“地方万里”的夏国就是一块没什么肉的硬骨头。

辽阔的疆域、稀缺的人口、落后的生产方式、野蛮的文化等等,都使得外来征服者很难在夏地建立长期稳固的统治。

大同帝国可以打败夏国,却别想轻易收服夏人。

夏国只要不放弃,就有翻盘的机会。

不过,站在敌对一方,具体指挥此战的同军统帅牛皋则有不同见解:

夏国统治者多年来穷兵黩武,对内压榨、对外掠夺的凶残都远超同时代的其他政权。

其上层欠下的累累血债迟早要还,对他们来说,坚持下去也许还有活命的希望,一旦放弃,就可能遭到无情清算。

事实上,大同在新占领地区展开的社会改革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相比于宋、辽、高丽等国的百姓,夏人的“戾气”更重,更难被“驯服”。

但其国的底层百姓只要被发动起来,就更“忠诚”,也更热衷清算曾经残酷压榨自己的各类贵人——并不限于党项族。

这使得大同对夏国的消化相对来说更加简单粗暴,效果显现也更快。

这些底层夏人一旦沾染了贵人的鲜血,通常会变成最坚定拥护新官府统治的兵卒或共建会基层骨干。

任何事务都有一体两面,简单粗暴见效快的社会改革自然也有相当大的副作用。

在一系列的清算中,夏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沉重打击,更将部分原本可以争取的摇摆势力推到了大同的对立面。

其实,早在伐夏之战开启前,大同朝廷就专门研究了夏国的改造计划。

同对待辽、宋、高丽内部的既得利益者一样,胸怀天下的正乾皇帝并没有想过要对夏人赶尽杀绝——因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夏国百姓,无论番、汉,只要愿意放弃抵抗,大同帝国就能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具体政策也类似于宋、辽等国大族——分宗、迁籍。

稍有不同的一点是“改信”,或者说接受“汉化”。

李乾顺亲政之后,虽然反其曾祖李元昊化汉为番的举动,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可这种汉化却是出于稳定李氏政权的需要,改革也很不彻底,导致其国上下层严重脱节,底层夏人仍然番化很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

“**同风,九州共贯”方为大一统。

即便是小国寡民,要想长久稳定,也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

至少,大部分人得有共同的文化概念才行。

疆域越是广阔人口越是众多的王朝,越需要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和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不然的话,内部就会陷入持久的纷争。

徐泽决定对夏人实行更加深入的汉化,并不是为了什么“汉化天下”的历史使命。

其人的做法与当初李元昊推行化汉为番没有本质区别,李元昊是为了维系党项族的统治,而徐泽也是为了彻底消化夏地。

很明显,这个任务绝不会轻松,肯定会受到夏地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抗。

不经历几个回合的周折,大同帝国别想彻底消化夏地。

但欲要消化一个番化严重的政权,这些周折是值得也是必须的。

夏国横跨河西走廊,沟通中原和西域,是大同帝国“大陆战略”极其重要的一环。

夏地不宁,大同帝国就算日后开拓了西域,也迟早会丢掉。

欲要逐步汉化并稳定统治西域、吐蕃和辽国上京道,就得先汉化夏地。

因而,在彻底消化夏地改造夏人一事上,没有任何条件可谈。

这就是徐泽宁愿邀宋军攻夏,日后再费周折“二次拓土”,也要集中精力先消化贺兰山一带的夏国精华地区的主要原因。

不过,消化夏地虽难,却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同国力鼎盛,人口数十倍于夏国,有砸烂后者原有社会结构再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的实力,不需要太顾忌其原有的社会上层。

统一和治理天下本就该王霸道相杂,对顽固势力,该行霸道的时候就必须霸道。

当然,消化夏地是战后的工作重点。

对具体指挥伐夏之战的牛皋来说,当务之急乃是覆亡夏国。

攻下顺州简单休整后,牛军正带着大军继续北上静州。

顺、静、怀、定四州相当于夏国都城兴庆府的“四辅”,地位极其重要。

尤其是顺州和怀州两城,相距兴庆府的直线距离都在三十里左右。

即便是行动相对迟缓的步兵,半日内也能轻松行军三十里。

同军攻到了静州,基本等同于顶在了兴庆府的脑门上。

夏国虽大,夏人却已无路可退。

李察哥由顺州撤退至此,便积极构筑新的防线,意欲再做一次阻截同军的努力。

但面对同军五个师的稳扎稳打,手中兵力和战力都不占优的李察哥也无计可施。

在同军完成攻城准备之前,其人先后组织了三次攻击,仅仅得到了歼敌近千的战果,其部则损失近四千,本就不高的士气再次大跌。

无处下嘴,李察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军攻破静州,并在同军即将调整部署吃下其部人马前赶紧撤离战场。

拿下静州后,牛皋并没有率军直奔兴庆府,而是先向东北方向攻破怀州。

在此期间,同宋两军还爆发了一次激烈的野战。

夏军机动兵马再次付出了近五千人的伤亡,仅剩下万余士气极低的人马,基本失去了野战能力。

李察哥本人也在激战中身负重伤,不能再指挥接下来的战斗了。

失去了最重要的臂膀,李乾顺只能命剩余兵马全部退回兴州(兴庆府)城中。

而在此之前,在兀剌海城(黑山威福军司)整顿了许久的同军第二军也有了动作。

张清率主力顺黄河南下,先破顺化渡,再败夏国右厢朝顺军司,已经截断了啰保大陷谷出口,并与第四军南北呼应,完成了对兴庆府的合围。

宋夏两国争斗百年,宋军始终不能攻破兴庆府,很大一方面原因乃是其地位于处黄河与贺兰山东西相夹的谷地间,地形狭长,不便于宋军发挥兵力优势左右包抄。

而兴庆府以北还有广阔的草原和荒漠可以逃窜,使得无法完成南北合击的宋军始终不能对夏军构成致命打击。

现在,夏国君臣却知道了建都兴庆府的弊端。

当牛皋率部推进到兴庆府城下时,夏国小朝廷已经是国灭迹象尽显。

原本还坚定抗同的死硬分子在晋王重伤不能再掌大军后,尽皆变成了投降派,纷纷劝谏国主为嵬名氏的传承计,应放弃抵抗,并立即进京请求天子宽恕。

事到如今,就算威望卓著的李乾顺也压制不住城中的惶惶人心了。

其人非常清楚臣子们所谓的“逆耳忠言”,也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胡扯。

可笑!

大同帝国费了这么大的劲,都攻到了兴州城下,必然是要就此灭亡夏国。

夏国灭亡,嵬名氏自然讨不到好。

但你们以为放弃抵抗,献祭了嵬名氏,同军就能延续夏国传统,任由你们继续在兴庆府作威作福么?

大同帝国不在夏国老巢兴庆府杀个人头滚滚,日后如何在夏地建立稳固的统治?

李乾顺不愧是继位三十余年的国主,搞明白自己的处境后,并没有质问臣子们的背主求荣,而是顺应民心,遣使入同营乞降献城。

不过,虽然决定了乞降献城,其人却又以国中事务繁杂,方方面面关系难协调为由,请求上国宽限一个月时间,以给夏国做投降献城准备。

牛皋在战前就得到正乾皇帝关于灭夏问题的明确指示,自然不会容许李乾顺到了这个时候还耍花招,其人乃对夏使道:

“同军破城,何须你等做准备?愿降不降,不用征求俺的意见!”

被同军统帅一瓢凉水牛皋泼下,清醒过来的夏国贵人们也只能在国主的领导下继续奋力抗击同军。

此战,不求真能翻盘打赢强大的敌军,只求能让同军意识到夏人的不屈,而放弃对夏人的残酷压榨,尽力保住夏地的传统。

因地理条件限制,夏国大部分人口和城池都集中在其东南部,而以兴庆府为核心的贺兰山谷地又是重中之重。

经过百余年的持续经营,兴州城池的高大和坚固程度远非顺、静、怀等州可比。

可惜,如此坚城的防御体系原本是为防守冷兵器战争而打造,面对全新的战争形态,天然就存在漏洞。

就如同能跟宋军打得有来有回的夏军,面对同军时却节节败退一样,足以防住投石机密集攻击的兴州城却难以防住怒吼的火炮。

战斗仅仅持续了六天时间,坚固的夏国都城东城墙便同军轰开了一段缺口。

之所以能够进展这么快,除了同军兵力雄厚,日夜攻城不停外,还有大量的投降夏人参与了攻城的土工作业。

牛皋从岳飞攻下临安城的战例受到了启发,提前动员了部分夏国青壮随军来到兴庆府,亲手埋葬这个野蛮而腐朽的政权。

一面是同军猛烈炮火的军事打击,一面是本国百姓自发攻城的政治攻势,兴庆府守军的士气被迅速瓦解。

兵无战心,为了争取国灭之后的政治待遇,在东城墙被攻破后,李乾顺就放弃了与同军继续巷战的计划,并率宗室及朝中文武出城向胜利者投降。

正乾六年十二月初九,同军攻破夏国都城兴庆府,立国九十年的夏国宣告灭亡。

当日,大同帝国新组建的宁夏巡抚使司传檄夏国剩余州府及各监军司,要求各地文武谨守城池和防区,等待同军随后接收。

至此时,夏国静塞军司的东、北两面的重要城寨,大半在之前的战争中就被同军拿下,仅剩定、宥、盐三州和白马强镇军司等地,基本传檄可定。

但静塞军司以西的广阔领土,却因为荒漠和高山阻隔,仅有南线一条通道。

大同必须拿下已经控制在宋军手中的西寿保泰军司,方可继续向西拓展。

刚刚联手的同宋两国在完成灭夏目标后,便面临再次开战的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