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何人不通同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何人不通同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月初七,秦州治所成纪县城。

秦凤路新任经略使李彦仙带着几名属将立在城门楼上,脸色凝重地目视同军攻城兵卒缓缓撤回远方的营地中。

大同伐夏之战开始前,其人就从同夏两国国力和应对战争的准备等方面,做出了夏国肯定阻挡不住同军攻击的战略判断。

并建议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放弃联夏抗同计划,转而趁夏国灭亡之际占领更多军事要地,以尽量减少大宋在西北地带战略上的被动。

秦州远离夏国边境,又控扼同军入蜀的通道,不可能参与这场灭夏盛宴。

李彦仙便趁着同军伐夏之机调整秦州防务,以应对同军灭夏之后的进攻。

但大同这么快就灭掉了夏国,并立即重启讨宋之战,还是有些出乎其人的预料。

只是,此时再想这些有的没的已经没有意义了。

早在过年前,同军就越过大散关攻入秦州,并于四天前围住了成纪县城。

同军这次的动作很大,仅攻城部队就动用了两个半师万余人,期间还要跨越三百余里的敌战区攻打城池,根本不可能做到掩人耳目。

所以,主持此战的同军将领刘舜仁就没有想过要对秦州发起突袭。

大战开始前,其人便命斥候不断扩大情报遮蔽范围,在拔除沿途敌军据点进一步探清秦州宋军实情的同时,也将同军即将攻入秦州的意图明确告知了秦州守将。

李彦仙虽然还没有做好应战准备,可也不会坐等同军打上门来。

确认同军已经即将攻入秦州后,其人便利用途中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

这次没有了胜仗一窝蜂败仗漫山跑的降军打头阵,宋军肯定不能指望再打出一个“大散关大捷”。

李彦仙只希望一场小胜,哪怕歼敌数十也能鼓舞士气,有利于其后的守城战。

但刘舜仁却步步为营,三百余里路硬是走了整整六天时间。

同军将领用兵谨慎,李彦仙根本逮不到机会,只能放弃伏击计划,改为趁同军攻打陇城时内外夹击。

结果,其人左挑右选的三千精锐瞅准了时机入场,却冲不动只有千余人的同军阻援部队,还差点被随后赶来的同军包了圆。

仅此一战,便让秦州宋军知道了两军的实力差距究竟有多大。

此后,一直等到同军攻下陇城并继续西进围住成纪县城,李彦仙都没有再主动出击同军过——实在是打不过。

如其徒劳伤亡,还不如将有限的兵力用在防守城池上。

其实,早在去年的斥候战失利而被迫收缩防线时,李彦仙就已经看清了同军的强大,也明白很难守得住的残酷现实。

国势衰败至此,已非人力可以挽回,唯有尽人事听天命了。

为了激励士气,其人还是特意派人回巩州,将一家老小数十口全部接到成纪县定居,以示与城偕亡的决心。

不过,成纪县城能够抗住同军持续几天的炮火打击而不破,最大的原因却不是守军的士气有多高,而是同军根本没有尽全力。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同军攻城的动作确实很热闹,但李彦仙却是很清楚他们志不在成纪城。

其实,不仅李彦仙看出了同军的异常,其人麾下的战将也看到了。

“相公,同军兵力雄厚,围住成纪却不真打,莫非是想围城打援?”

说话之人姓吕名圆登,不用看兜鍪下的光头,只听名字就知道他曾落发为僧。

其人原籍陕州夏县,早年曾落发于凤翔府灵山净慧寺,圆登乃是其法号。

吕圆登的人生经历与王闻之、赵宗印等人有几分相似,都是曾为方外之人,也都是因道君抑释崇道而流落红尘,又因为不同的际遇走上不同的道路。

李孝忠易名募兵于镇戎军抗击夏人时,圆登就投入其人麾下,并在其后的多次大战中立下大功,乃是前者最为得力的爱将。

李彦仙平日里也爱与博学敢战的圆登讨论战事,知道后者故意在城头提起同军围城打援,重点不在“打”而在“援”上。

乃是告诉将士们成纪并非孤城,要坚定守城的决心。

大同结束伐夏之战时,秦凤路宋军正趁乱全力抢夺夏国河西走廊诸地。

不仅泾原路经略使曲端、知熙州事刘锜等人先后出兵攻入夏境,新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也赶往熙州,亲自为刘锜坐镇后方转运粮草。

而大同帝国在灭夏之后就立即重启讨宋之战,明显是算准了陕地宋军兵马疲弊、防守空虚,要打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秦州兵马因为没有参与灭夏之战,状态相对最好,若是秦州都守不住,还能指望哪里来援军,远在天边的朝廷么?

李彦仙其实并不相信会有援军,但为了不影响士气,其人也只能顺着圆登的话讲。

“援军?你是说泾原路?”

曲端持才傲物,性子极冲,与同样傲气冲天李彦仙针尖对麦芒相性不合,乃是川陕宣抚处置司公开的秘密。

二人同在陕地为将且防区互为犄角,却老死不相往来,从来没有统一行动过。

所以,同军开战对秦州的军事行动后,李彦仙虽然第一时间派出快马向张浚、曲端、刘锜等人告急,却没有想过此时靠秦州最近的曲端会来救援自己。

“正是!”

圆登见经略相公身边的士卒尽皆竖起了耳朵,斩钉截铁地道:

“曲经略麾下兵强马壮,伐夏之役连破强敌,收复失土最多,又最先退回境内休整,有实力牵制同军。

且秦州控制入蜀要道,一旦落入同军手中,则泾原、熙河两路也难保,就算是为了后路着想,曲经略也必定不会坐视秦州失陷。”

“曲正甫么?”

李彦仙话说了一半便抬手拈须,陷入沉思。

其人今年三十六岁,正是“而立”之龄已过,即将到达“不惑”的人生阶段。

三年前,大同第一次讨宋,其人尽散家财,招募了三千壮士便匆匆进京勤王。

那时的李孝忠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青年,满脑子都是报效朝廷的忠孝节义和好男儿建功乱世的壮志豪气。

但经历了三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见识了大宋两朝君臣的昏聩无能之后,其人虽然仍不忘建功乱世的初衷,却早没了当初的热血和激情。

至少,李彦仙再不可能轻易离开秦凤路,并将自己辛苦拉出的大军交给某个无能相公无端白白消耗了。

这三年的生死考验,也让其人学会了从利益角度看人看事。

同军前年灭宋取得京西两路和荆湖北路江北之地,去年灭掉夏国又控制河西。

若是再攻下秦州的话,就能继续西进拿下岷州,进而截断川陕两地的联系,堵住泾原路和熙河兰廓路宋军的退路。

正常情况下,曲端如果有余力,应该会为了后路着想,全力援救秦州。

但问题就出在“后路”上。

“募西人守陕地”的西军从成型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高级将校几乎全在本籍的泾原路兵马地域性极强,而几乎由李彦仙一手重新拉起的秦州兵马则是独立性极强,二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朝廷兵马。

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即便手握钱粮和人事大权,也只能以“大义”支使根基相对浅薄的知熙州事刘锜,而对曲端和李彦仙两部,则只能以利相诱。

不管朝廷承不承认,曲、李二人都是事实上的乱世军阀。

不同的是,最先响应《伐夏檄文》的曲经略为自己预留的“后路”明显更多,而早早将家人都接到了秦州的李经略将自己的“后路”定在了秦州。

曲端不是没可能救秦州,但指望其人冒着拼光麾下兵马的风险救秦州却绝无可能。

因为军阀的力量来自于麾下的兵马,有钱有兵的军阀才是真军阀,丢掉了手中兵马的军阀狗都不如,即便提前准备再多的“后路”也白搭。

但大敌当前,这些话却是不方便讲给麾下将士听的。

李彦仙收回思绪,看着身旁翘首以盼的将士们,当即振奋精神,高声喊到:

“同军围城之前,本帅就已传信熙州和渭州(因泾州过于靠近同境内,缺乏防御纵深,曲端将治所移到了渭州),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陕西一家,曲经略、刘知州若是率大军来救秦州,我等也要戮力,不能让同军打援的企图得逞。”

仿佛是为了印证其人的讲话,东北方向同军两营之间突然杀出一彪人马,引得成纪守卒一阵骚动。

“援军?”

“真的是援军!”

“相公快看!”

李彦仙身材高大,不用吕圆登手指,也能看大军疾行扬起的烟尘。

看烟尘的规模,至少有三千人以上,隐约能见的服饰旗号也像是泾原路兵马。

可援军为什么会出现东北方向,由西北方经瓦亭川南下不是更安全么?

但其人才发出“不能让同军打援的企图得逞”豪言,此刻却不方便食言。

“宋炎、贾何,你们各带本部人马,分别出东、北城门,准备接应援军!”

“是!”

待宋炎、贾何二人下城召集兵马,李彦仙又命令道:

“吕圆登、李夔(李彦仙之弟)!你们准备接应宋炎和贾何进城,务必要确保城门安全!”

吕、李二人皆是李彦仙可以托付要事之人,也都听出了经略使“务必要确保城门安全”之语中隐含的意思。

“末将一定不负相公重托!”

“遵命!”

来者正是泾原路援军,出现的时机也刚刚好。

同军攻城大半天,才进营内,最是疲累。

泾原路援军快速从两座营寨之间的空地穿插而过,同军的反应虽然很快,却还是慢了半拍,没能留住宋军。

宋炎、贾何也顺利迎接到了援军,站在城头上的李彦仙却眉头紧锁。

同军没这么弱,泾原兵马也没这么强,双方刚刚接战又迅速脱离,且援军出现的时机也过于巧合,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由不得其人不怀疑。

其中,最不合理之处便是来将的旗帜上竟然绣着“泾原路经略使曲”七个大字。

曲端怎么可能亲自冒险来救秦州?!

吕圆登和李夔遵照李彦仙的命令接应宋炎、贾何进城,却把援军堵在了城外——正常情况下,来援兵马也不会进城。

援军主将确实是泾原路经略使曲端,其人横刀立马于众军之前,仰望城上的李彦仙等人,一脸的不屑。

“哈哈哈,美士仙,老子就知道你鬼心眼儿多!咋的,不让俺们进城,是怕老子这点人抢了你的秦州不成?”

“岂敢!”

被曲端当众揭破心事,李彦仙却没有恼羞成怒。

“正甫兄为解成纪之围而来,彦仙自当开门相迎,但同军就在贵军后面,为一城军民安全着想,东城门却是万万开不得。”

李彦仙话中有话,脾气同样极冲的曲端自不会受这口气。

“哼!老子就不该拼了命来救你这尾巴翘上天的家伙,咱们走!”

“且慢!”

曲端说走就走,李彦仙也有些急了。

若是就这样气走了援军,守军必然士气大跌,成纪再不可守。

其人赶紧向曲端行礼道歉,道:

“还请正甫兄移玉趾前往西城门(刘舜仁对成纪围三缺一,只留下了西城门立营),彦仙自当为兄长牵马,迎泾原勇士入城!”

“不用了!”

曲端大手一挥,道:

“老子偏要从这东城门进来。吴阶,你引大军前往西城门。”

“末将领命!”

同军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已经整队,随时都会追过来,吴阶不敢耽误,领命后就立即带着援军绕城而走。

曲端则打马向前,直入吊桥处。

“正甫兄豪气干云,彦仙佩服之至,放吊桥、开城门,迎曲相公入城,!”

李彦仙下完令,便跑下城墙,亲自迎曲端进城。

“不要怪兄弟心眼多,实在是正甫兄这此行颇多疑点,容不得兄弟不多心?”

曲端骑在马上,任由李彦仙为自己牵马,斜眼笑道:

“美士仙,何必拐弯抹角?你不就是担心老子投靠了同军么?”

阅读网址: ,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