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一十章 同宋联手灭夏国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一十章 同宋联手灭夏国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因信息不对等,战争中的双方经常容易误判对方的决心和行动,但也有人能够通过有限的情报分析出准确的信息。

夏国主李乾顺便从大同帝国准备了近一年时间才发起大战,并由浊轮寨和黑山威福军司先展开攻击等异常,判断正乾皇帝有一战灭亡夏国的企图。

其人乃尽发国内十五至七十岁男丁为兵,决意与大同帝国鱼死网破。

可惜,同军与夏国的老对手宋军完全不一样。

不仅战力强悍攻坚能力极强,且战术非常稳健,根本不惧夏军的人海战术。

而同军将军事仗和政治仗一起打的独特做法,更是让与宋军打了上百年袭扰破坏战的夏军官兵极不适应。

在战场上,同军将士不论是与夏军进行远程武器对射,还是展开贴身肉搏,士气变化很小,仿若一群狠辣无情的杀神。

可在战斗结束之后,军纪严明的同军官兵却能对夏国妇孺老弱秋毫无犯,还能对放下武器投降的夏军伤员悉心救护。

与建国后就不断接受汉化的辽国不同,汉化程度原本并不低的夏国建国后曾一度番化,国穷而民野。

但再如何化汉为番,也改变不了夏人仍是人的本质。

是人就会有畏死求生的本能,就会在同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双重作用下,做出明智的选择。

因而,大同帝国对夏国新占领区的消化速度比起辽地和宋地相对要慢一些,但也没有太大的困难,总体来说还算顺利。

而且,这种消化是编户齐民重建基层社会组织的真正“消化”,并不是宋夏两国对边境番、汉部落和村寨的羁縻。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乃是两国国力和战力都相差巨大,让冷静下来的夏人明白继续对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夏国实行普遍兵役制,百姓一家为一“帐”,男子年满十五岁成丁(远早于宋、夏两国),二丁取正军一人。

由此,其国国力最盛时,曾号称“甲兵五十万”。

但要看一个政权的军事实力,不能只看其能够动员的兵力多寡。

若是这样,人口数十倍于夏国的赵宋早就该一统天下了。

夏国境内沙漠高山占去大半,剩余的土地本就很少,其中还只有少部分能用于农耕,大部分只能采用于效率相对低下的畜牧。

土地不适宜农业生产,出产太少,养活的人口就有限。

离开了土地出产和人口基数,兵士、甲械、战马等战略资源只能是无根之木。

不考虑国家持续发展的“十丁取九”极限征召,鼎盛时期的夏国遭遇危机时确实可以征发“五十万”大军。

但这五十万中真正的“甲兵”只占其中的小部分,其余大部分都是甲械不全,训练程度低下,基本不能用于攻坚作战的辅兵。

由于大宋王朝近几十年来对夏国多次征伐持续放血,后者的国力已经大为缩水。

夏国如今的人口满打满算也就两百来万,再怎么极限征召,又能征多少兵?

所以,大同帝国战部在指定伐夏战略时,就没有考虑趁其不备、直捣兴庆府之类的“奇策”,就是堂堂正正的国力碾压。

此战,同军先是以重兵屯驻陕西路威胁夏国正面,使其主力不敢轻动。

再以偏师自北至南多点突破,以牵制大量夏国辅兵和少量精锐;

最后,主力才由陕西路展开进攻。

为了打好这一仗,大同帝国前后准备了近一年时间,仅正面战场,就调动连第二、第三和第四共三个军和羁縻游牧武装超过十万人,正可谓牛刀杀鸡。

同军在大战略上虽然分出主力和偏师,但在具体战场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偏师。

任何一部,都能硬撼至少数量两倍于己的夏军精锐。

面对大同帝国的国力碾压,夏国主持防守的晋王李察哥手握着最重要的五万可机动精锐兵马,也只能步步后退,不敢与同军硬碰。

对蓄谋以久的大同帝国来说,此战的难点不在于怎样灭掉夏国,而是灭夏之后如何稳定控制其领土。

夏国虽穷,却是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大国”,其国土面积比赵宋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四分之一还要略多。

其中仅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国土与大同帝国交界,其他大部分与新宋政权、吐蕃诸部、黄头回纥、黑汗、西州回鹘、残辽等势力接壤。

很明显,即便以大同如今的国力之强盛,想要稳定控制面积如此大且周边形势复杂的国土,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幸好,大同还有潜在的盟友——新宋政权。

如同当初夏国主李乾顺明知道联宋抗同才是最佳战略,却只能选择在大宋灭亡之际出兵争夺残宋领土以扩充实力一样。

形势窘迫的新宋政权,尤其是直面同军压力的秦凤三路宋军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而与夏国面临的窘境有所不同的是,作为正乾皇帝钦点的“华夏法统之争”的对手,新宋政权有资格教训破坏“华夏法统之争”的夏国。

而且,正乾皇帝还在《伐夏檄文》公开邀请包含宋人在内的天下豪杰出兵灭夏。

新宋即便攻打夏国,也不用担心大同会借机报复。

当然,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都懂。

在夏国还能勉强支撑时,宋人肯定不会利令智昏到助同灭夏。

可眼看夏国就要亡国,再不行动就真没机会了,谁还能忍得住?

新宋知秦州事李彦仙有这样的想法,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受李彦仙影响也同意这么做,而直面夏人的泾原路经略使曲端更是早就有了具体行动。

曲端三十余岁就能当上泾原路经略使,除了生逢乱世本身能力又非常出众确实能打外,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其人乃泾原路地头蛇。

不管是谁,要想在乱世之中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清楚自己的力量来自哪里。

曲端的力量主要来自其人是泾原路地头蛇的身份,注定了趁夏国国灭之际夺回本属于泾原路的怀德军和西安州,是其人根本不用纠结的必然选择。

而且,收回这两地的战斗也只能由泾原路本地兵马来完成——夏国一年前侵占怀德军和西安州时,陕西六路一篇混乱,也是泾原路兵马独抗夏军。

曲端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出兵的时机。

仅靠泾原路一路兵马攻夏,只能捡漏,绝对不能有大的消耗。

早了不行,夏人还没有被同军打崩,反抗会很激烈,搞不好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晚了更不行,等到大同攻破兴庆府灭掉了夏国,就别想再出手了。

其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战场隔绝,无法确认同夏之战的最新情报,只能靠同夏两军的军力差距和开战时间胡乱推测大战进展情况。

因而,等到同军发来战情简报,早就等得心焦的曲端根本没有再浪费时间判断情报真伪,也没有想过请示川陕宣抚处置使,就立即出兵攻打怀德军。

同军前锋已经攻入夏国国都兴庆府的南大门——西平府灵州城下,宋军不出手就真没有机会了!

战斗结果也证明了其人之前的判断。

宋军攻入怀德军后,仅在平夏城遇到了一点象征性的抵抗。

其余各寨堡只有一些生活在当地的番人,见到了宋军回来就直接开门再换东家。

而有了怀德军的番人做带路党,西安州的收取还要更简单——没有任何抵抗。

至此,宋军收到的所有情报都显示夏国频临灭亡而急剧收缩防御,正在于同军进行战略决战,已经完全顾不上边境的城寨了。

如此一来,曲端又面临一个选择:是见好就收,还是趁夏国灭亡狠狠地咬上一口?

战机稍纵即逝,行事果决的曲经略自然不会多做犹豫。

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才赶到渭州平凉县,曲端就再次传回捷报:

其部已经北出兜岭,连破赏移口寨、割踏寨两座夏国营寨,斩首三百二十七级,俘获夏国妇孺及牛羊若干。

张相公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

但曲端已经攻破夏国城寨,再召其部返回已经于事无补。

而且,泾原路兵马正在前线杀得兴起,张浚这个光杆宣抚处置使也没有足够的威望和手段召他们回来。

想明白当前形势后,其人乃传信为国拓边的大英雄曲正甫(曲端表字):

注意同军动向,谨慎行军,万不可给后者可趁之机。

其实,根本用不着张相公特意提醒,老于用兵的曲经略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其人攻破赏移口、割踏两寨之后,就直接放弃了北面黄河沿线的应理、鸣沙两城,直接带兵向西,接连收割几乎没有青壮各留守番部。

留在渭州的张浚认真分析了曲端传回的情报,也终于意识到夏国真的撑不住了,此时就是大宋收取夏国遗产的最佳时机。

其人再次传信曲经略,建议后者立足战后形势,尽力安抚夏人,勿要多做杀戮。

信使赶到夏国境内时,曲端已经率军迈过杀牛岭,攻入了惟精山。

因地理条件限制和部落残余影响,夏国开国皇帝李元昊称帝之前,曾在靠近边境之地“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后来增加到十八),以其作为国防军主力。

泾原路面对的是西寿保泰和静塞两个监军司,同军已经拿下静塞军司,曲端只需要攻打西寿保泰即可。

西寿保泰军司鼎盛时有正兵近万,极限征召的话,人数还要翻倍。

依靠这些“兵马”和惟精山的复杂地形,拖住数千宋军精锐,基本没有问题。

但为了应对大同伐夏的国灭之危,李乾顺提前抽调了部分监军司的驻防军。

其中,靠近潜在盟友新宋政权的三个监军司抽的最多。

导致曲端带着六千精锐进入惟精山后,前来阻击其部的夏军老弱加起来才五千人。

即便如此,夏人也没有选择投降,还质问宋军为何擅自越界。

都到了这份上,自然什么好客套的,不堂堂正正打上一场,如何能够真正降伏这些桀骜的夏人,并让陪自己前来冒险的儿郎们获取足够的军功和战利品?

因而,曲经略对啥毬不懂还尽喜欢指手划脚的张浚便没有再忍。

其人很不客气地对信使道:

“老子第一次上阵的时候,张德远还在汉州读蒙学,是谁给他的胆量教老子用兵打仗?!

他要是有心赚功劳,就别只顾盯着咱泾原路,赶紧去熙州催刘锜出兵卓啰和南,等老子收拾了惟精山,可就不等他了!”

夏国卓啰和南军司与新宋熙河兰廓路相对,在西寿保泰军司以西三百里。

若是以往,曲端绝不敢带着数千人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攻击夏人。

但夏国已崩,此时不抢功劳更待何时?

信使匆匆返回渭州,向张相公汇报泾原路军头的跋扈,曲端则在夏人拒绝投降后果断发起攻击。

而在夏国的腹地,另一场大战也已经开始。

早在曲端带兵收复怀德军时,同军木麻部就在主力对峙灵州城的掩护夏,经由陕口渡过了黄河。

两日后,其部与夏军主力大战于顺州城下。

此战中,夏军统帅晋王李察哥很好地利用了青铜峡的地形,预先埋伏大军,阻断了木麻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战术上极为成功。

如果其对手是宋军,这个时候极大几率会出现了混乱。

而夏军只要能从侧翼冲破宋军的阵型,剩下的就是追击和屠杀了。

甚至,主帅控制好追击速度的话,还有极大可能诱发“一点击破,全线崩溃”的效果——宋夏两军交战中经常出现这一情况。

可惜,李察哥这次的对手是完全不同于宋军的同军。

擒生军精锐付出了巨大伤亡,却始终冲不动同军的军阵。

李察哥不愧为夏国的顶梁柱,很快就意识到同军这么容易就中埋伏,很有可能是将计就计引自己决战。

其人当即下令部队与同军逐步脱离接触,然后回防静州城。

再向后,就是夏国国都兴州了。

但李察哥的行动还是晚了一步。

两军尚未脱离接触,同军大批援军已经赶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