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零九章 想捡漏就别犹豫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零九章 想捡漏就别犹豫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今之世,大同帝国一家独大,宋夏等国皆匍匐在强同脚下瑟瑟发抖。

大同开启伐夏之战,客观上给了内部矛盾重重急需整顿的新宋政权喘息之机。

可问题是夏国实力更弱,前些年都能被孱弱的宋军打得节节败退,更别说对抗彪悍的同军了。

若是没有外力干涉,夏国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大同帝国灭掉。

正所谓唇亡齿寒,宋夏两国虽有历史积怨,可若是没有夏国在侧牵制同军,新宋政权也将快速败亡。

为了让夏国拖住同军更长的时间,新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急令陕地各部兵马出击永兴军路。

可惜,张相公为了大宋社稷放得下与夏国的历史积怨,麾下的军头们却不肯配合。

大同帝国一家独大,有足够的实力同时单挑宋、夏两国。

而秦凤路宋军接收了大量被释放的战俘后,战力不仅没有加强,底层兵卒还被这些吃过同粮的袍泽搞得全没心思打仗。

前段时间的斥候战更让西军军头看清了同军的可怕战力,很多人由此生出了异样心思,以各种借口推脱张相公的军令。

时间不等人,每多耽搁一天,夏国就多一分灭亡的危险。

为了解救夏国,避免新宋独抗同军的局面出现,张浚只能匆匆赶往秦州,催促诸将之中最能打也最敢打的知秦州事李彦仙带头出兵。

实际上,不用张相公催促,李彦仙早就“出兵”了。

大散关之战后,重伤的秦明被移送后方接受养伤,辽东怨军出身的刘舜仁接替秦明驻防凤翔府。

彼时,秦州宋军挟大散关之胜,士气正盛,频频越境骚扰。

刘舜仁并没有盲目反击,而是以三处互为犄角的营寨阻敌于大散关以西,任宋军如何嚣张,也绝不越境追击。

闷头整训兵马整整半年之后,其人才展开对秦州宋军的反击行动。

刘舜仁的反击战术并不复杂,就是立坚寨打呆仗,步步推进,逐步扩大本部的实际控制范围和斥候活动半径,绝不给宋军可趁之机。

为了彻底打灭宋军因上次大胜建立的士气,牛皋在战前特意抽调各部精锐加强了刘舜仁部斥候营,使得秦州的斥候战远较其他各处更为激烈。

同宋两军都有傲气,互不服输,一开始就打出了真火。

为了压服对方,同宋两军不断增加斥候的规模,使得冲突烈度不断升级。

最终,爆发了双方总兵力超过千人的伏击战。

持续而激烈的斥候战让同军付出了近六百精锐的伤亡,宋军的伤亡至少两倍于此。

从同军调整战略开始,这个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李彦仙终究只是自封的“彦仙”,而不是真正的“兵仙”。

就算兵仙在世,在相对狭小的固定战场之内,面对装备、技战术、军纪和士气等要素全面占优的敌人,也只能接受打不赢的无奈现实。

其实,刘舜仁的部署根本谈不上滴水不漏,至少李彦仙就能找出其中的破绽。

真正让宋军难受的,恰是大同的基层掌控力和组织动员力。

仅仅过去半年时间,陕西巡抚使司就基本消化了治下各州府。

凤翔府百姓再见到入境袭扰的宋军,就比泾原路百姓见到了夏人还要更“积极”——积极拿起武器防守村寨,并向同军通风报信。

宋军只要深入同境,就是举目皆敌的局面。

莫说同强宋弱,就算两军实力相近,可在行动单向透明的情况下,也是无计可施。

没法出奇兵致胜,硬碰硬宋军更打不赢,可一旦放弃了本方的军事控制线,同军就步步紧逼。

更可恶的是随军事控制线稳步推进的,还有大同的共建会基层组织。

通常,只要同宋双方斥候拉锯超过半个月,该区域内的百姓就不知不觉间投向同军一方,主动为后者提供各种情报,而对宋军却各种误导。

同军这种以月为时间长度单位,仅在一州数县的狭小区域内的军事和民政扩张节奏很稳,却让宋军毫无办法。

这轮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斥候战结果,便是曾经“斩同军数万”士气极高的秦州宋军也被同军稳定却有效的攻势彻底打怂了。

李彦仙被逼无奈,只能执行清野政策,强行将董城镇东的百姓全部迁到成纪县以西,人为制造出了近三百里的无人区。

如此,宋军才算勉强挡住了同军的战术挤压。

但也因此失去了大片控制区,本方更没法主动出击了。

即便狂傲如李彦仙,也不得不承认同宋两军实力差距之大,已经无法靠将帅的个人能力来弥补了。

因而,面对张相公苦口相劝,李彦仙难得没有开口就喷人。

其人坦率承认同军之强,远超宋军想象,自己都被同军打怕,整个秦凤路更没人敢主动出击。

当前唯一的办法不是攻击同军,而是抓紧时间修筑防御工事,并整顿兵马,以应对同军灭夏之后的新一轮攻势。

其实,李彦仙自己都不看好这个龟缩战略。

只因两军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若是能给其人多两年的时间专心练出一支人马过万的强兵,或许能够挡住凤翔府同军的进攻。

问题是以大同恐怖的民政掌控和军事渗透手段,等两年之后,秦凤路还能姓宋么?

至于救援夏国的问题。

李彦仙建议张浚换个思维角度,反正夏国救不了,还不如趁其国灭之际,出兵收回西安州和怀德军等地。

甚至,西军还能更进一步主动夹击夏人。

操作得当的话,应该能取得更多战略要点。

大同正乾皇帝攻夏之前,专门发布《伐夏檄文》,号召天下豪杰共同出兵伐夏。

想来,以正乾皇帝的霸气,肯定会说到做到,绝不会在夏国灭掉之前攻击灭夏有功的宋军。

在李彦仙嘴中,联夏攻同变成了联同攻夏,张浚终于明白自己之前还是太年轻太冲动,也小看了秦凤路面临不利局面。

其人没有再逼李彦仙出兵攻击同军,可也没有接受其人短视至极的攻夏建议。

张相公当日便离开了秦州,赶往熙州,寻资历最浅而对朝廷相对忠诚的知熙州事刘锜问策。

数日后,张浚向潭州朝廷如实奏报了陕西诸路当前形势,主动承认自己之前统合川陕力量独抗同军的计划过于乐观。

认为西军历经多次大战,已经残缺不堪,仅靠陕地兵马,不足以实现联夏攻同的战略。

夏国必然会被大同帝国灭亡,秦凤路迟早要面对挟灭夏之威而来的同军。

其人甘冒奇险坐镇川陕对抗同军,自然不会被眼前这点困难吓倒。

张浚在奏报中重新拟订了川陕攻略,提出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利用大同伐夏而暂缓攻打新宋的时机,抓紧时间整训陕西兵马,积极巩固新防线。

基于钱粮出川困难沿途消耗过大的问题,张浚还建议抽调部分西军骨干入川编练蜀地兵马,以形成兵力梯次配置。

防止出现秦凤路形势恶化则川陕全线皆崩的局面,并为日后反攻大同积蓄力量。

第二步,利用同军灭夏造成的混乱,以钱粮招降西寿保泰军司、卓啰和南军司、西凉府等地的夏军,以防同军全取夏地而对秦凤路宋军形成战略包围碾压态势。

再利用这些据点和夏人,挑动夏国灭亡之后必然会出现的民族矛盾,以大量牵制同军镇守兵力,尽力让混乱的残夏势力变成拖垮大同帝国的泥沼。

秦凤路则在正面抗住同军的攻击,逐渐达成同宋两军在陕、夏两地的攻守平衡。

第三步,待蜀地兵马编练完成,再调蜀兵入陕,展开战略反攻。

这份新计划立足川、陕、夏等地形势,表面看似乎比之前统合川陕力量独抗同军的计划更加具有操作性。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张相公实际并不看好陕地形势,正面没有希望,才会提出编练蜀兵、经营夏地这类退路和边角棋。

事实上,张浚的确不看好秦凤路形势。

其人已经意识到仅靠陕地兵马,莫说反击同军,能否挡住后者都是个大问题。

这个新计划的核心就是变经营陕西为经营蜀地,此间的进退考量耐人寻味。

其实,不仅陕西无力进取,江南、福建等路也一直被同军稳稳压住。

所以,就算明知道大同伐夏是宋军展开反攻的大好时机,可由于本方实力太弱,新宋政权也只能集中精力整顿内部而白白浪费战机。

陕地沟通潭州的路线太长,消息来回动需要近月时间,非常耽误事。

张浚作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已经被小赵官家授予统管川陕大权,自不可能等到朝廷有了明确诏令再调整川陕战略。

确定新计划后,其人便再次启程,计划赶往泾原路实地考察取夏抑同战略。

但形势再次变化,已经用不着张相公再深入一线考察实情了。

其人才赶到巩州,泾原路就传来战报:

西安州、怀德军驻守夏军因乏粮而越境袭扰德顺军、镇戎军两地军民。

泾原路经略使曲端随即率军反击,连败夏人,先后攻下平夏城和荡羌、灵平、通峡、镇羌、九羊、通远、胜羌、萧关等“一城一堡一关六寨”。

全取怀德军后,曲经略继续西进,又攻下了临羌寨、宁安寨、天都寨、寺子岔堡、甯韦堡、定戎堡和绥戎堡等“三寨四堡”。

此刻,泾原路兵马已经围住西安州。

用兵如神的曲相公大胆预计最多两天时间,其部就能解决夏军全部收复失土。

西安州和怀德军地处屈吴山、兜岭、天都山等大山之中,居高临下,控扼周边,宋、夏无论哪国占领这里,都能给对方造成战略上的压制效果。

数十年来,宋夏两国围绕此地进行的战争远超他处。

而夏人之前为了应对同军大举征伐而全国动员,境内钱粮向东线战场集中,确实有可能造成西安州和怀德军军粮不济的情况。

但夏国现在都被同军打得快要灭国了,哪里还敢袭扰泾原路?

很明显,曲端谎报了军情!

不过,同夏积怨已深,互不信任。

夏国面对大同讨伐即将亡国的压力,也不愿放弃西安州和怀德军,就是害怕宋军得到这两地后,会趁势夹击本国。

战端已起,再追究曲端擅起边衅已经没有意义。

当务之急,是如何处置即将灭亡的夏国?

尽管张浚几日前就确定了趁夏国灭亡之际招降夏军的计划,却没有想过夏国这么快就到了灭国的边缘。

张相公就算再不知兵,也能从曲端远超常理的破敌速度看出问题端倪:

夏军在西安州和怀德军的防守非常薄弱,且士气极为低下,才会任由泾原路宋军如此轻易攻下这么多城寨。

再进一步推测原因,就不难猜出同军很有可能已经歼灭夏军主力,或逼近兴庆府。

夏国眼看就要灭国,才会疯狂收缩兵力,完全还有心思顾及这些边角之地了!

事实正是如此。

早在七日前,宁州同军就向泾原路经略使曲端送来了一份战情简报。

九月十七日,同军第三军一部出连谷,下浊轮寨,招降暖泉峰以南、大横水以北大小番部二十七。

九月二十二日,同军第二军携倒塌岭谟葛失、白达旦等部骑兵,出阴山,直逼夏国午腊蒻山(位于河套东北角)。

黑山威福军司十丁抽九,拼凑了近五万人马(黑山威福军司独抗契丹,鼎盛时能出正兵七万),却大败于仅有两万人的同军之手(含倒塌岭各部游牧骑兵五千余人)。

此战,夏人死伤近三成,河套诸部一战胆寒。

十月初七,同军第三军主力出晋宁军,与夏国左厢神勇军司、祥佑军司鏖战十余日,连破弥陀洞、银州、石州等地。

此战,同军阵斩夏军主将梁多凌,夏国左厢神勇盒祥佑两军司被打残。

十月十九日,同军第四军偏师出保安军,攻破长城岭,直逼洪州。

三日后,第四军主力出环州白河川,破清远军……

……

ps:还没恢复更新状态,这周剩下的两天应该没法保证日更,请见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