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二百零九章 兄弟阋于墙

水浒新秩序 第二百零九章 兄弟阋于墙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坦白地讲,折氏子弟兵被同军打得接连惨败后,折可求就已经口服心服了,彻底失去了与同军对抗下去的勇气。

他也清楚以正乾皇帝的包容,现在投降还来得及,未必不能给自己换一个前程。

但其人虽是府州折氏当代家主,却不能一句话就决定整个折氏的命运。

家族大了什么人都有,总有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向大同朝廷低头。

折可求苦思两日,头发都愁白了,始终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无奈之下,其人只能召开家族大会,商议府州折氏出路问题。

“家主,彦质认为此事不当议。”

家族重要成员齐聚,折可求才说出今日开会的议题,折氏的政治新秀折彦质就跳了出来,出言指责家主不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摇摆。

“折氏深受皇恩,世代忠良,为大宋守御西北边陲百余年,无大宋则无折氏,彦质敢问家主离了朝廷,府州折氏又该何去何从?”

这都火烧眉毛了,折彦质还拿腔拿调,出口朝廷,闭口忠义,朝廷和忠义有屁用!

折可求心中莫名烦躁,其人掌控家族数年,如何不知道一旦向同军投降,府州折氏就会烟消云散,再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势力而存在?

道理谁都懂,可前提是要有维护自己利益的实力再谈这些。

三个月前,其人率折氏子弟兵出府州时,也有为大宋的江山社稷、为河东人的河东、为府州折氏利益而战的崇高使命感,比现在的折彦质还要激进。

可府州折氏历经大战,死掉了那么多的子弟,最终换来了什么?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几乎败光了折氏的家底!

清源县南一败,同军穷追不舍,刘光世和姚古两个混蛋友军在哪里?

战斗最惨烈时,折可求亲自带着家族子弟打反击,大宋朝廷又在哪里?

若自己不是轻信朝廷的大军有担当,折氏子弟兵又何至于败得这么惨!

何况,作为府、麟两州的土皇帝,折氏也从来都不是什么“世代忠良”。

自唐末掌控府州以来,折氏历经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大宋七朝。

谁掌握中原坐天下,折氏就为谁戍边,以换取家族在府、麟两地世代相袭的权势。

从头至尾,府州折氏跟“世代忠良”一词就不沾边。

尽管如此,折可求作为家主也不能任性胡为,只能强压心中的烦躁。

“仲古言之有理。”

府州折氏是事实上的割据势力,一直依靠战功向大宋朝廷证明自己的价值,其内部也必然要遵从有战功才有话语权的原则。

折可求虽是家主,却在与同军的战斗中连战连败葬送了大半家族子弟,其人在战场上证实了自己的无能,在家族内部事务上的话语权变轻就成了必然。

面对折彦质几乎打脸般的质问,折可求不得不忍气吞声,耐心解释。

“但以如今的局面,折氏若是不接受大同朝廷开出的条件,我们又拿什么抵抗即将到来的同军?”

“不用抵抗!”

折彦质语出惊人,面对众人惊疑的目光,其人却毫不慌张,他敢在今日会上向家主发难,自然有深入的思考。

“徐逆勾结金人僭越称制,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迟早会覆灭。大宋富甲天下生民亿万,纵使偶然小败,只要朝野上下一心,很快就能拉起大军,最终必然可以胜利。”

其人站起身,扫视众人,接着侃侃而谈。

“我折氏本为党项番人,困于府、麟边鄙荒地,虽世代经营却难有大发展,有大功却不能进入朝堂。此番同军入寇,河东遭厄,折氏损失惨重,恰是破而后立改变门第的绝佳机会。”

面对众人期盼的眼光,折彦质主动解开谜底。

“大宋钱粮尽在东南,此番虽然接连败于同军,但根基并未损,还能再战,只是因缺少精兵强将而暂时乏力。折氏若能借此机会跳出府州,就近依靠朝廷的钱粮再募大军严加整训,未必就不是龙入深渊、虎归深山之局。”

折彦质苦读诗书,科场高中,身上既有折氏子弟的彪悍,骨子里还有难掩的书卷之气,说话抑扬顿挫,非常有感染力,引得一些人频频点头。

“家主,彦质言之有理啊!”

“是啊,家主,咱们折氏也该转型了!”

“还望家主三思啊!”

半月前,折可求收到朝廷准许休整的诏令,欲要带着残军从平阳府借道隰州、石州、晋宁军撤军时,折彦质便苦劝其人不可撤退。

现在,此子又公开跳反,更带动部分短视的子弟逼宫。

折可求心中悲凉,自己为折氏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又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这些目光短浅的子弟全都盯着手中的利益不愿放手,祸到临头了还在做春秋大梦,这样的折氏又如何带得动?

“哈哈哈!改变门第?好啊,改变门第!”

折可求霍然起身,指着折彦质的鼻子骂道:

“你也姓折,骨子里却是看不起咱们这些刀口舔血的武夫,早忘了多少先祖出生入死亡于阵战,才换来你这竖子可以读书科举的机会!”

“还有你!你!你!”

折可求指着刚才附和折彦质的几个子弟,破口大骂。

“做甚白日梦!彦质相公有满肚子的诗书,即便离了府州,也能继续卖身赵官家改换门第,你们这些只会砍人脑壳的武夫有什么?靠卖身给彦质相公为奴么?!”

呛——咄——

折彦质虽读诗书,却也是脾气火爆的折氏子孙,哪里能够忍受折可求如此诛心的谩骂,其人拔出刀,狠狠地剁在桌子上。

“府州折氏须不是你折可求的折氏!你要卖身投靠逆贼,我等拦不住你,但你也别想阻拦我等!”

折可求好歹也是做了数年的家主,虎倒架子在,如何能够忍受小辈在自己的面前如此嚣张,当即一脚踢倒面前的桌子。

“好!好!好!自今往后,有我无你,五百年折氏的分裂自不孝子折彦质开始!”

双方已经彻底撕破了脸皮,闹到这一步,折氏分裂已成定局,但即便要分宗,也得占据道德制高点,才能拉走更多的优秀子弟。

折彦质本就口才了得,如何会在这事上让折可求分毫,也回以颜色。

“折氏五百年的积累,全毁在你这无脑蠢夫的手里!”

“家主息怒!”

“彦质慎言!”

“报——”

眼见会议变成了口角争执,口角即将变成全武行时,传令兵的报信声及时传来,总算中断了这混乱场面。

“相公!”

折可求与折彦质而二人相互破口大骂,还拔刀踢桌子,动静极大,早传到了屋外。

身为折氏子弟的传令兵也听到了,但军情紧急,其人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跑进来。

折可求仍然黑着脸,心中却想着自己总算解脱了。

“讲!”

“同军已经拿下了保德军大堡津,正在渡河——”

“啊——”

“同军怎么这么快!”

“我们该怎么办?”

传令兵的话还没说完,屋内众人就已经乱作一团,丑态百出。

虽然即将分家,但折可求毕竟还是家主,顿时火起,大吼道:

“慌个甚!天塌下来了?!要死也是老子先死了,才轮到你们!”

待众人稍稍安定下来,其人才转向传令兵。

“把话说完!”

“同军这次又放了五百府州子弟回来传话,说是相公若有意保全府、麟百姓,就带城中文武速速出降,若要顽抗——”

见屋子里这么多人全盯着自己,传令兵不敢照直说,额头都渗出了汗,只是眼见折可求又要骂人,也只能豁出去了。

“若要顽抗,则立即点齐人马,同军稍后还会释放剩余的俘虏回来,好让咱们输个明明白白。但愿赌服输,若是再败,普通百姓可活,折氏主宗鸡犬不留!”

“啊——”

屋内又是一阵闹腾,这次倒是很快就安静下来,包括折彦质在内,全都齐刷刷地看着名义上的家主折可求。

折氏之所以能在府、麟两州自成一体,事实上独立于赵宋军政体系之外。

乃是因为其地位于赵宋的西北边陲,地瘠民贫,又处在夏、辽两国的夹缝中,必须靠中原供给才能维持,无法真正自立,才能够让赵宋朝廷“放心”。

而且,这两州处于黄河西岸,天然便独立于本就独立性较强的河东路之外,以赵宋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乃是鞭长莫及。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府州折氏武力足够强悍,军力孱弱的赵宋承担不起逼迫折氏倒向辽、夏两国的严重后果,而不敢擅自剥夺折氏的“传统利益”。

但这一切理由对上大同朝廷时,却都不成立了。

同军已经取得蔚、应等州,迟早要拿下朔、武、宁边州和金肃军等地,现在又攻取了河东路代、忻、岚等州,完成了军事上对府州的半包围。

除非折氏狠下心来投靠相互仇杀了数代的夏人,不然的话,就没有任何后援。

即便不要脸皮投靠夏人,现在也来不及了。

强势的徐泽容不下任何独立于同军之外的军事力量存在,折氏要么老实投降,要么顽抗后被毁灭,要么赶紧转移逃避。

而处于封冻期的黄河,更是让同军渡河如坦途。

他们甚至再多几天的时间都不愿意给,直接打上门来逼着折可求做出选择。

折氏存亡,全在其人一念之间。

但折可求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以选择底牌,同军在战前释放俘虏,就没有把屡战屡败的折氏子弟兵放在眼里。

面对战无不胜的同军,折可求都有心理阴影,更别提被俘虏的这么多兵卒。

同军此刻将他们放回来,就是明白无误的阳谋。

这些人中的少部分兴许还可以再战,大多数的人却已经失去了再次与同军对阵的勇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散布同军无敌的谣言。

偏偏府州百姓眼巴巴地盼着子弟平安回家,折可求还不能不收。

而同军将普通战兵与折氏核心子弟对立起来,摆明车马府州军民若顽抗,就灭折氏主宗全族则更为阴毒。

同军即将兵临城下,折可求便是想动员全境百姓抗击侵略都做不到,也没有时间来动员。

念及此处,其人长叹一声,终于接受了自己无能为力的命运。

“仲古,你是对的,折氏五百年的传承不能就这样断了。”

随即,其人转身,环视屋内的族人。

“可求无能,造成了折氏的穷途末路,今日只能降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你们愿降,便随我降;不愿降,都跟仲古去吧。以后,折氏大梁就靠仲古担起了。”

折彦质也终于动容,当即跪下,为自己刚才的冲动道歉。

“彦质莽撞,请家主恕——”

折可求走向折彦质,伸出双手,按住后者的肩膀,摇了摇头,示意后者不要再讲。

“去吧,时间紧迫,我就不送了,府库中的物资任你们挑选。”

“家主!”

“快走!”

大同正乾二年正月十八日,李逵率大军由保德军大堡津突入府州境内,知府州事折可求率城中文武出降,同军随即接管府、丰、麟三州和火山军、晋宁军。

随战报送至燕京的,还有降臣折可求的上表,言折氏子弟久居边陲,缺乏教化,请皇帝恩准其族迁往内地。

正乾皇帝同意了折可求之请,迁折氏子弟于河北、燕西、燕京三地,并迁折可求知辽西走廊北隰州事。

至此,大宋传承最久的将门府州折氏终于成为了历史。

百年后,刚直不阿的河北折氏后人折以卿位列帝国宰执,但其人的成就已经与曾经的将门折氏没有半点关系了。

而迁往孟州的部分折氏子弟也曾活跃一时,并以折氏嫡脉自居,公开与折可求决裂,欲要杀尽不忠不孝的叛逆——一如当年折氏先人杀同族夏人一样。

折彦质也因关键时刻站队大宋,受到教主道君皇帝的信任而步步高升,位列宰执。

但随着大宋帝国国势日衰,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支后世称为“南折”的折氏小宗也改姓避乱,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