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21章 真收那两百金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1章 真收那两百金

作者:冷泡茶加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7: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朱元璋来说,第一时间心态略有一些复杂。

兄弟因病而死,壮志未酬,何其憾也?竟能说是被他谋害。

刘基被害亡身,反称善终,何其讽也?后人似对洪武多成见。

淮西二十四将当中,若真说能以性命相托者,对朱元璋来说首推徐达。

即便是再退一步说,胡元尚未扫灭呢,哪有自断臂膀的道理?

此等不值一哂的风闻竟被认真记于书中,并且从这后辈的说法来看相信的人还不少,再联系后世说刘基即便真是被毒死的也是善终,朱元璋直接想到的便是:

洪武年的后半截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能使得洪武之后的大明文人竟相信这种不值一哂的风言风语?

而这个疑问,似乎最后那一句话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后辈方才说李善长寿至七十七,但现在看来乃是七十七岁时被论罪处死。

但这短短一句话所荡起的风波显然又没那么简单。

后世每每说开大明国之勋贵必言洪武三年的大封赏,而对华盖殿当中所有人来说,洪武三年之事过去也就十年,这等大事还称得上是历历在目。

所封赏当中最贵者无疑是六公,而六公排座次时,李善长更是力压当时凯旋归来的大将军徐达,列为六公之首,推为勋贵第一。

故而朱元璋略微缓过神之后心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便是:

咱竟会诛杀李善长?

紧接着便是第二个疑问:

李善长因何罪被咱诛杀?

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能供他猜测,但有一条脉络,朱元璋是记得的。

免死铁券被后辈特意提过,甚至还专门说过李善长铁券之优容,再合铁榜之律,明天子心下已隐隐有了一点猜想。

从朱标视角看去,他能清晰看到父亲神色的变化,从一开始慨叹,到随后的若有所思,再到眼下已隐隐有盛怒之色转向大司宪质问:

“韩国公可有教咱的?”

朱标跟着转头,但一时间却有些讶然了。

李善长他当然不陌生,老爹曾不止一次的说起过自滁州起就仰赖这位“萧何”颇多,不仅与他说,还在赐宴上说,对着百官说,更是对着李善长说过。

从时间上来说,李善长是胡元的至正十四年投老爹帐下,自己这个皇太子则是至正十五年才出生的,可以说李善长是看着他长大的。

这位长者,对上处变不惊有良相之风,对下疾言厉色如暴风骤雨,而无论对上还是对下都不缺的那一份胸有成竹的态度,脊背笔挺头颅高昂。

而此刻这位长者脑袋垂了下去,肩膀也垮塌了三分,面对老爹那声若雷霆的质问似乎颤了颤,最终从满是苦色的脸上挤出了个苦笑的神色,主动伸手解开头冠抱在手里:

“罪臣……愿自白陈情。”

这番君臣之间的对话让整个华盖殿的众人大气都不敢喘,毕竟去岁时陛下因胡惟庸之事罪甚广的情形他们记得还清楚,当时亦有人言说胡惟庸乃大司宪同乡亲信之事但最终也不了了之,故而有人猜测可能当时大司宪告老不知,但眼下又似还有隐情。

寂静的气氛当中,朱标清楚听到了的母亲轻轻叹了口气,这让他倒是替李善长庆幸了两分。

毕竟当今之大明国,若说能拂老爹之意的,也就唯有娘亲了,这一点上他皇太子都办不到。

知此事的人也不多,毕竟寻常爹爹决断大事时娘亲也不会在场,但今天反倒是个例外了。

果然,朱标能清晰感受到爹爹身上的怒意消退了不少。

朱元璋挥挥手递了个眼色,于是有个锦衣卫忙不迭的放下手中的笔,轻踮着脚悄无声息的一路小跑过去,接过了李善长手中的头冠。

随后明天子方才挥挥手道:

“善长既已功成,当寄情山水以昌大明之文道,或乃家国之幸。”

对此李善长顾不上花白的头发有些散乱,顿首谢恩,随后又是一番进退不知所措,又被朱元璋不耐摆摆手,方才小心的将半个屁股放在了椅子上。

事情似乎暂且告一段落,不过朱元璋倒是又看到大外甥李文忠一副探头探脑的样子,等他别过头去,就听到了其轻声的问话:

“大……李公啊,你真收那两百金了?往昔大事向来清醒,怎么小事反倒拎不清了?”

朱元璋不去看李善长的脸色,心下反倒是叹息一声,若是真能大事向来清醒,恐怕……

但旋即这个想法也是一顿:勋贵旧从当中,大事真能清醒者,又有几人?

【不管刘伯温是咋死的,但从大明当时的政局来看,确实使得胡惟庸的位置愈发稳固。

毕竟有资格空降丞相的三人,一个死,一个摆,还有一个是咱老胡的挚爱亲师。

而在此之外,若论按功劳擢升,谁又比得上咱这白天批政务晚上烹河豚的第一副宰相?

地位愈发稳固的情况下,胡惟庸也终于迫不及待的品尝起权力的美酒来了。

套用皇叔的话说就是,我胡惟庸舔了一辈子才有今天,还不能享受享受吗?接着奏乐,接着舞!

其实想也知道,在明初中书省的结构当中,有左右丞相两个正的,还有左右丞两个副的,还有数个参知政事这样有权力发表意见的,这套设计主打的就是一个互相掣肘互相监督,共同行使着丞相这个庞大的权力。

而本该至少是四个人分润的权力被胡惟庸一人掌握,想也知道有多爽。

对此史书记载的也比较清楚,“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说白了就是专权,而朝野也很实在,既然你老胡说了算,我来你这儿拜码头还不行嘛。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初期淮右和浙东的冲突实际上已经结束,胡惟庸用宰相这柄利刃对大明朝内外宣告:

什么浙东浙西淮东淮西的,在大明只能有一个话事人,那就是我胡惟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