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20章 病死善终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0章 病死善终

作者:冷泡茶加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7: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过往历史,朱元璋也是直接将刘伯温请入幕府计较策略而不设职务,史书所见刘伯温第一个正式官职太史令是在1367年,这一年已经是刘伯温入朱元璋帐下第七年了。

至于最终刘伯温的形象偏离,倒也确实是朱元璋的锅,毕竟众所周知的“奉天承运皇帝“这个启头就是从老朱这儿来的,以及京师改名应天府,每每与大臣谈话祭祀都要强调当上皇帝是“应天”,都是老朱迷信的证据。

而迷信的久了,最终老朱自己或许也沉迷其中了,最终反倒是让胡惟庸得了空隙。

刘基告老后见到谈洋这个地方叛乱严重,就写信给老朱反映,请他设巡检司安民,胡惟庸先是佯怒:奏章怎么能越过中书省直接给陛下呢?累到了怎么办?

眼见老朱不以为意,于是他也改变了策略,开始吹“河豚风”。

谈洋地有王气的传闻逐渐进了老朱耳朵,于是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刘基被召回京师,最终很快病逝。

刘基之死,胡惟庸当然是有责任的,只是具体责任多少说不清楚,因为如今盛传的大概有三个说法,分别是:

胡惟庸投毒;老朱指使胡惟庸投毒;刘基自然病死。

不过说老朱阴使这个说法多半有点无稽之谈,抛开信不信任不说,一个是当时浙东派声音不大,另一个则是因为当咱们前头说过,这一年老朱美滋滋巡视预定的京师凤阳去了,刘基病逝时候老朱还没回来呢。

至于究竟是不是胡惟庸下的毒,至今也依旧还未有定论。

但当事人之一朱元璋坚持胡惟庸毒杀说,不止一次跟刘基后人说“你爹当初被的胡惟庸下毒”巴拉巴拉,就暂且当这是真的吧。

不过要文盲说啊,老朱你还是多看看你那破御医是啥水平吧。

就如徐达之死,更大概率是御医太菜,结果成化年间有人写据此写野史“帝忽赐膳,魏公对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医工逃逸。未几,告薨”,最终传成了老朱强赐烧鹅弄死了徐达。

而再回看刘伯温之事,咱们现代看老朱一个破碗干到皇帝分外励志,但当事人朱元璋在那个讲究受命于天的年代就恐怕全是忐忑了。

所以老朱麾下儒生们要替老朱唱天命也是不得不为之举,最终也难免发生了形象偏移,当时朱元璋麾下有类似的经历的不少,刘基并不是孤例。

至于同列功臣当中的文属,为什么刘基的后世声名完全压过了李善长和汪广洋,这倒是跟能掐会算之类的关系不大,纯粹是因为刘基的病死在洪武朝绝对算得上是善终了。

毕竟李善长跟汪广洋既非病死也非老死,而是均被老朱追罪以诛杀,这两位的后人哪敢像老刘家那么玩儿啊。】

李文忠对这位刘伯温倒一直不是太感冒。

在记忆里舅父将其请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常伴左右,但寻常时又并不轻易说什么,后来才知晓曾仕胡元,并且还写过花团锦簇的文章去赞美胡元国主和宰相。

舅父大费周章请回来,或许是确有其能,不过因为寻常时也没什么交集,最多也就是后来攻入元大都凯旋之后,李文忠在席间特意注意过这位刘先生的神情,不过这也属于促狭之念头,并无往深处的交情。

所以最终听得刘伯温竟有此名,李文忠还是有点诧异的,百无聊赖之下干脆拽了拽身边的李善长:

“大司宪,此人当真如此厉害,真有一统天下之才略?”

李文忠或许是认真求证,但这话落在李善长耳朵里多少就有点不太感冒:

若这便是一统天下之才略,那我李善长自滁州起忙前忙后又算是什么?

于是最终回应李文忠的便是李善长的后脑勺。

这让李文忠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于是找身旁的叔父说话碎嘴子:

“俺刚说了大司宪非是善……”

徐达也是眼疾手快,在“妒”字尚没吐出来时就不轻不重拍了拍李文忠将其话的拍了回去。

也恰在此时,李文忠感觉殿内气氛严肃了一点,而原因也再清楚不过——后世在评当今陛下迷信呢。

虽一时间难晓其义,但终归也不是什么好词儿,因为他听到舅父在那儿咬牙切齿的反驳:

“咱扫荡四方恢复华夏,如何称不上是顺应天意?”

“天意使胡元该绝,咱顺天而为使华夏当兴,难不成还有错了?”

不过还不等李文忠听舅父质问出来个一二,就听得这个声音愈发激烈了一些:

“朕如何会指使胡惟庸这等贼僚毒杀旧臣?!为人君者怎可如此行事?”

“刘基就是因胡惟庸而死,什么叫‘就当这是真的’?这就是毋庸置疑之事!”

不过好在皇后在身侧,最终才没有落得个李文忠担心的淮西粗话展示大会,而是被劝了回去。

随后李文忠扭头,眼睁睁看着身旁的三人都变了神色。

太医戴思恭的脸色上还能看到些许疲累之色,对后世之言也是有礼的拱手,禀告的声音虽然不大但自有气度:

“太医之事,臣遵陛下诏令,已制卷查验其医技,尔后还会请有疾者令太医复验。”

“其鱼目混珠之辈自然勒令除名,不可使其行庸医误诊害人之事。”

叔父徐达脸色上倒是哭笑不得多一些,不过认真讲的话,李文忠也觉得光幕所说之事太过无稽:

北平之防务俱乃叔父所掌,而且叔父与舅父皆起于草莽,论关系比他这个亲属都还要好几分,怎会如此忌恨?

不出所料,叔父之言也是安慰居多:

“兄长切不可以此野史困扰,庸碌之辈讥言议政,所见浅薄只值一哂。”

相较之下,当才还被他轻议的大司宪脸色就堪称精彩了。

虽然一言不发,但不知为何李文忠忽然想起来了三国旧事——这倒也怪不得他,实在是的舅父对汉史喜欢得很。

据他所记得,昔日舅父曾不止一次的以汉时名臣夸近臣,张良萧何被拿出来比过好几次。

而汪广洋和刘伯温,都还曾被叔父比过诸葛亮。

那眼下大司宪……司马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