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774章 送一场风光大葬

盛唐挽歌 第774章 送一场风光大葬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3: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晟回到登州后,并未着急出征广州,而是专心处置了劫掠广州的胡商,在登州销赃的事情。杀人,追赃,登记造册一条龙。

按理说兵贵神速,接到军令以后,应该迅速出征才是常态,可是李晟为什么按兵不动呢?

其实倒不是他不想出征,而是天气不允许。

春夏广州海面上时常刮东南风,登州的海船若是南下,踩水轮的水手估计要把水轮踩冒烟,才能让船只勉强逆风行进。

再来个台风什么的,只能说想死也不是这么个玩法。

唯有等到秋季之后,海面上刮起西北风,船队才方便顺风南下广州。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排在第一位的。

时候不到,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直到秋天到了,岭南也进入收割庄稼的季节。李晟盘算着这个时候出兵,应该遭遇的阻力会比较小,于是便带着登州本地兵马,以及银枪效节军一部,外加临时招募的水手,合计两万人。

乘坐海船,浩浩荡荡朝着广州杀来!

如今占据广州的,是岭南僚人部族首领黄乾曜、真崇郁,要说这两人是谁,估计汴州朝廷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就算是困守韶关的张九皋,也未必能说得明白。岭南遍地都是这种僚人部落首领,而且还经常换人。

在岭南,汉民数量是占少数的,当地僚人无数,各有部族,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不怎么就说岭南是唐代流放官员的地方呢。

现在这小猫三两只跳了出来,虽然占据了番禺城,却压根不会经营地方。就在这几个月当中,岭南各地上演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戏码,各僚人部落并未形成统一的联盟,都是趁着大唐势力在岭南一蹶不振,出来攻城略地。

典型的池浅王八多。

当汴州军的船队出现在番禺南面的海上时,黄乾曜、真崇郁等僚人首领还在女人肚皮上没起床!压根就没有任何防备!

和方重勇预料的一样,李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带兵攻克了番禺,以及周边几个因为贸易而形成的集镇,牢牢控制住了广州南面的番禺和入海口。

当然了,拿下这里不难,难的是如何长期驻守,如何进入岭南腹地。崇山峻岭和毒蛇瘴气才是横在面前的最大问题。

李晟派人将一封战报送回汴州,方重勇看到之后,大喜之下却又是沉默不语。

拿下了广州的州治番禺,按理说,应该让张九皋回番禺理政了,这才能表达朝廷的“诚意”。

然而,吃下去的东西,怎么可能吐出来?

就算伤亡再小,这一战也是有死伤的。将三军将士在战场上拼命夺回来的地盘,拱手让给一个听调不听宣的藩镇节帅,这可不是方重勇的作风。

……

秋后的一个下午,方重勇刚刚参加完汴梁城内某个市集的剪彩仪式。典礼结束后,他回到开封府衙,就发现张九龄之子张拯,已经在府衙门外等候多时了。

听闻汴州朝廷出兵河西在即,又听闻官军已经收复番禺城,并已经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一直滞留在汴州的张拯心急如焚,无时不刻不想让叔父张九皋回到番禺理政。

只不过,方重勇实在是太忙了,最近为了出兵河西的事情,压根不见客,又总是会参加汴梁城内及周边的某些活动,或是奠基仪式,或是考察什么“产业集群”,总之就是不在府衙。

今日好不容易等到这位方官家,张拯的心情堪称是喜出望外,却又忐忑不安。

将人引进书房落座,方重勇看着与张九龄有九分相似的张拯,忍不住叹了口气。

想当年张九龄也是一号大人物了,可谓是名满长安。只是,他出现的不是时候,也没有遇到明主,再加上自身“文官优先”的理念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因此被基哥冷落后抛弃。

只能说一个时代的人物就有一个时代的命运。

“你来汴州也有两月了,可还住得习惯?”

方重勇看着张拯询问道。

岭南湿热难耐,汴州的气候就干爽了许多,张拯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再加上如今的汴梁城商品经济发达,想要什么都能买到,那自然住得是十分习惯。

要说不满嘛,大概就是不满方重勇将其晾在一旁两个多月吧。只不过这话心里想想就好了,万万是不能说出来的。

“回官家,汴州人杰地灵,下官住得十分安逸。

只是心忧岭南之事,不知道官家考虑得怎么样了,听闻官军近期已经收复番禺,朝廷打赏如何处置岭南之事呢?”

张拯低眉顺眼的询问道,说话的时候字斟句酌,压根不敢带着任何不满情绪。

“番禺地狭,无法自持,即便是让你叔父来番禺,也无法解决驻军的粮草问题。如今番禺城的一切都要靠登州海路输入,你叔父又指挥不动登州的官府,让他回番禺理事。只怕近期还不太现实,毕竟,现在番禺处于军管之中,战局瞬息万变,不可轻忽啊。”

方重勇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说得张拯云里雾里的。

这到底是交呢,还是不交呢,又或者是现在不交将来会交?

张拯心中犯嘀咕,又不敢问,只好面色尴尬的候在一旁。因为刘晏已经拿着账册走了进来,似乎是要商议什么事情。

“你来得正好,本官此前吩咐同类商铺和工坊要按区域落户的事情,办得如何了?”

一见面,方重勇就直接问刘晏道,压根不等对方开口。

“回官家,这件事正在办。店铺方便安排,但是好多作坊甚至是在我们入主汴州之前就已经落户了,恐怕搬迁起来颇有些费周章。”

刘晏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长痛不如短痛,将来任何人开工坊,都要报备,要在官府指定的区域内开设。

琉璃工坊要开在城北,纺织工坊要开在城西,造纸工坊要开在城南,且不许开在运河两岸。

类似这些,一定要按规矩办事。同类的工坊开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技术,钻研技艺,于行业发展大有裨益。”

方重勇摆摆手说道。

“得令,下官知道该怎么办了。”

刘晏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有事么?”

方重勇忽然想起刘晏是主动来这里的。

“官家,今年丰收,恐怕米贱伤农,官府需要出一大笔钱收粮。

最好是有一些金银铜钱之物作为压舱,光靠盐引恐怕很难稳定物价。

如今朝廷占有天下大半,过去靠盐引敛财之法,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了。”

刘晏看了方重勇一眼,小声解释道。

“让登州那边,送一些缴获的赃物来汴州拍卖,得来的财帛,用于收购今年刚刚收割的粮食,按往年市价收。

莫要让百姓在丰年过得比寻常更苦。”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

“官家,秋粮收上来以后,大军就可以开拔前往关中了。”

刘晏不动声色的提醒道,与其说是说给方重勇听的,倒不如说是说给一旁的张拯听的。

目的自然是为了威慑。

汴州朝廷兵精粮足,官家体恤百姓,你们这些藩镇还不乖乖的投靠过来!

面对我们这样的对手,你们还是想想该怎么输吧?

果然,张拯面色数变,却又装作没听见一样,低着头不说话。随后,刘晏将卷宗放在桌案上给方重勇批阅,悄然退出书房。

看着桌案上那厚厚的一迭卷宗,张拯心中感慨。

他其实是很希望方清是个草包的,就是那种满脑子肌肉,除了会打仗以外,其他什么都不懂的人。

只不过,从这几个月的观察来看,这位方官家哪里是不通政务啊,他不仅懂,甚至非常精通,可以妥善处置各种紧急事务。

能在汴州起家,短短几年就有席卷天下之势的人,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可是,方清很厉害,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叔父张九皋,以及他们岭南张氏,在政治上闪转腾挪的空间很小。

此刻有点类似于案板上的鱼,看到屠夫在磨刀,心中有些忐忑,却又无可奈何。

“对了,刚刚说到哪里了?”

方重勇看向张拯询问道。

“回官家,下官是想问问,我叔父……”

张拯还没说完,方重勇便摆摆手打断他道:“你叔父把控不住番禺的局势,你家是韶关人,你叔父带兵屯扎韶关,尚且能够自保,是因为他能说动父老乡亲听命行事。可是番禺的情况不一样,即便是你叔父去了也没用。你看看这份战报吧。”

方重勇将李晟送来的战报,从镇纸下面抽出来,递给张拯。

杀,杀,还是杀。

张拯越看越是心惊肉跳,这份战报很详细(主要是为了报功,不得不说一一细说),讲述了登州军和一部分禁军在攻克番禺及周边城镇后,所遭遇的僚人部落反攻。

讲他们是如何杀回去,又是如何吓得周边的僚人部落不敢冒头之类的。

动不动就是“斩首数百”“某某镇毁于战火”之类的,令人浮想联翩。

事实上,张九皋当初之所以选择屯守韶关,就是担忧这样的事情。岭南被称为蛮荒之地,那只是针对汉人来说的!实际上岭南的人口自古就不少!而大唐对于这里,也是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羁縻政策,没有实控。

只有广州番禺等靠海的少数大城,建立起了像样子的官府机构和市集。番禺也是因为海贸而兴起,周边土地产出有限。

这些情况其实张九皋已经预感到了,张拯来汴州之前就有嘱托要“量力而行”,这位垂垂老矣的旧时代官僚,对此实际上并不报什么希望。当然了,汴州朝廷还是比较给力的,并不是什么也没做,至少把番禺和周边地方攻下来了。

有没有能力,和有没有意愿,是两回事。

“这样吧,本官修书一封,你带回韶关交给你叔父再说。此事要从长计议,目前局势并不安稳。”

方重勇微笑说道。

他的态度很好,说话也很和气,然而却是一步都不让,压根就不提将番禺城让给张九皋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至少番禺现在在汴州朝廷之手,而不是在僚人手里。

张拯不得不自我安慰了一番,无奈接受了这个结果。

“如此,那就劳烦官家了,下官感激不尽。”

张拯对方重勇叉手行礼说道,他虽然想尽量表现得高兴一些,但脸上落寞的表情却又怎么都掩盖不住。

张拯比方重勇年长一些,不过说到历练,却远远不如对方。今日见面,被方重勇压制得死死的,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形势比人强,不外如是。

张拯走后,方重勇再次看向墙上挂着的那张大地图,其中凉州城的图案,就是那个如长翅膀的飞鸟一般的形状,被朱笔圈了出来。

看起来格外刺眼。

方重勇拿出一块抹布,在桌案上某个装着“涂改液”的盒子里蘸了一下,轻轻的拂过那个红圈,随即便将红圈擦去了。这种擦除油墨的玩意,早就被唐代的先人发明出来了,十分好用,几乎是官府里面的必备之物。

“达扎路恭,你准备好了吗?我的皇冠,还差你的这颗头颅,才能戴上。”

他手里把玩着银枪效节军的鱼符,黄金的质地,拿在手中沉甸甸的。

平心而论,方重勇跟达扎路恭是没有私仇的,甚至可以说互相欣赏。可是,人生就是这样,出身和个人选择,往往决定了今后的道路。

他只能送达扎路恭一场风光大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大聪明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的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封信。他看到方重勇看着墙上挂着的地图发呆,在一旁安静的等候着。

“说吧,什么事。”

方重勇头也不回的询问道。

“官家,车光倩来信,他已经带兵抵达渭州,与王难得合兵一处。据斥候探查,吐蕃人在凉州部署重兵,鄯州似乎守备空虚。

大军应该如何应对,请官家定夺。”

说完,大聪明又将车光倩写来的信念了一遍。简单来说,就是吐蕃人似乎放弃了河湟谷地的防守,将兵力集中于凉州,并收缩了防线。

处处加强就是处处削弱,用兵之法,在于虚实结合,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达扎路恭显然精于此道,将不必要守的地方让了出来,为的就是和汴州军决战!

“你替本官给车光倩写封信,就说中军即刻出征,让他和王难得按兵不动,等着本官来收拾达扎路恭!”

方重勇冷哼一声说道,霸气外露!

便宜义兄,就让我亲手砍下你的狗头吧。

他在心中默念了一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