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09章:匈奴:我也是诸夏的一部分!

匈奴人向西方迁移,

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事情。

在匈奴人强势的时候,

他们的勇士就曾用马蹄踏过西域,去到里海附近,向当地的塞种人、乌孙人索要财富和人口。

等到汉朝兴盛起来,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南失西补”也成了单于们的首要选择。

但就像中央之国是天下的中心一样,

匈奴所处的草原,也是天下最好的草原。

春夏的时候,

这里会落下对于牧民而言足够的雨水,生长出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青草。

几条蜿蜒的河流躺在草原的怀抱中,让来到附近的牧人和牛羊饮用。

而秋天的时候,

牛羊长得肥壮了,放牧的人可以尽情的享用起自己的收获,就像中原欣喜于粮食的丰收一样。

只是中原的农夫们在收割完粮食后,就要蜷缩回家中,预备起厚实的衣物,准备猫过紧随而来的冬天。

草原上的牧民们却是要在吃饱喝足后,继续忙着驱赶牛羊,将其带到可以遮蔽寒风的冬季草场上。

若风雪大一些,

部族中的勇士们便会跨上骏马,拿上弓箭,南下劫掠囤积了一年粮食的中原人。

或是为了生存,

或是为了满足单于们的**。

当然,

能不能打过,是另外一回事。

总而言之,

依靠这片土地,还有邻居散发出来的光辉照耀,

拥有充足水热养分的漠南漠南大草原,得以让生聚在其上的牧民,生长的比其他地方更劲、更霸、更强。

毕竟,

只有强健的体魄,才配做诸夏君子的对手,才能在君子们的光辉下,不仅不被晒死,还能产生额外的光合作用。

而君子们通过这群草原定期刷新的对手的磨砺,也得以时刻保持自己的武功和谨慎,不至于沦落到“国无外患者则亡”的地步。

又当然,

新夏那边是例外。

身毒人的“毒性”,还是有些强大了。

即便那边的君子仍旧遵循着祖先的教导,不敢放下自己与生俱来的“天命”,也免不了被身毒人拖累,武功废驰到如今内乱的秦人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好在隋国并不在乎这个。

它只要守好阳关这个进出口,并保证自己能够打赢身毒人就行了。

综上,

匈奴人舍不得自己生长的这片草原。

即便随着汉朝的强大,有部族陆陆续续的向着西方而去,可单于率领的匈奴主体,仍旧停留在这里——

汉元帝时,

郅支单于怀抱着“老子打不过汉人,就去外面杀域外的杂胡贱夷”的想法,曾尝试过西迁立国。

可惜,

他的努力过于有效,

让汉廷认为其会威胁到自家的西域都护府,于是派遣陈汤过去,成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主角。

那次尝试的失败,让匈奴伸向西方的手收了回来,觉得自己即使跑的再远,也不会逃过汉人的摧折,是注定要与之相爱相杀到末路尽途的。

所以当听说王智打算率领自己的部族西奔时,

他手下的臣子都纷纷劝谏,“西域的交南势力正盛,在拒绝了汉朝的使臣后,又自称为西域主……我们若西行,只怕它不会让路。”

“届时前有交南阻塞,后有单于追击,又该如何?”

王智抚摸着自己的胡须,生气的回道,“留下来唯死而已,西行尚且有活命的可能!”

“可以沿着当年郅支单于的路线,走要燕然山,过乌孙国而至于西方,绕开交南。”

但臣子还是担忧,想要劝阻他。

在迁移这件事上,

正统的匈奴人表示出了抗拒,

具有一半汉人血统,心中也思慕汉化的王智却极为坚决。

他强硬的通过了这个决策,并迅速组织起了人马队伍,裹挟起牛羊奴仆。

臣子们没有办法,知道自己即便不追随王智,也必然要面对暴戾多疑的单于挥开的屠刀。

于是,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佩戴起长弓和弯刀,加入了这场悄悄的迁移。

等到匈奴单于知道这件事后,

他先是震怒于王智的背叛,转而又高兴的拍着手说,“这必然是因为畏惧我的强大!”

“我才阻止了他就任左贤王,他就害怕的逃向远方了!”

他的手下询问,“要不要追击?”

单于想了想后说,“没这个必要。”

“伊屠智伢师只是敌人之一,我的力量不能因为这个胆小鬼而分散。”

他太想让儿子继位,将权力保留在自己这一支了。

但他的父亲实在精神抖擞,给他生下了不少兄弟。

而他那些担任过单于的兄长,也留下了自己的子嗣。

细细算来,

他还有好些弟弟、侄子要去争斗。

而持续了几十年的“兄终弟及”,对一些匈奴老人来说,也成了某种奇怪的,需要维护的“祖制”。

他们势必会成为野心勃勃的现任单于的另一层阻碍。

如此,

伊屠智伢师既然显露出了退缩胆怯的迹象,那他也不必再为之多虑。

正好,

那个杂种的远去,也带走了不少匈奴内部倾向中原的人。

这对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来说,是有利于他加强权势,复兴匈奴的。

要知道,

王莽之时,曾为他继位的兄长赐予一个充满了蔑视意味的“孝单于”称号,

这在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看来,自然是极大的侮辱。

因此在其上位后,对匈奴内部的亲汉力量大为打压,对具有汉人血统的兄弟王智,更是厌恶不已。

现在能一口气甩开两个包袱,单于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去浪费力量追击呢?

王智要带着人回头跟他来场火并,最后让渔翁得了好处,那单于哭都哭不出来。

只有单于之侄,右日逐王比为此气恼不已。

他私下跟自己的臣属说:

“如果兄终弟及,那应该由右谷蠡王作为继承人;如果父死子继,那我作为前任单于的长子,也当做后继之人。”

“现在右谷蠡王跑了,我就要成为单于折磨的对象了!”

随后不久,

单于果然派人来分化起了他的权力。

右日逐王没办法像叔叔那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便只能选择忍耐。

而一路西去的王智,在途径西域的时候,哪怕特意选择了绕北行走,也不免受到称雄西域的交南人的阻碍。

交南有丝路这条命脉存在,自然不会放任匈奴人随意西去。

王智担忧后方单于的追击,不想与他们发生冲突,便派儿子过去交涉。

临行之前,

王智还专门让儿子穿上汉人的服饰,嘱咐他要按照汉人的礼节同交南友好。

“你的母亲也是汉人,我还为你安排了中原来的学者作为老师,比起匈奴,你更像是一名汉人。”

“想来交南见到你这般文质彬彬,是可以放松对对我们的警惕的。”

儿子领受命令,带着财宝前去拜会阻塞前路的交南将领。

对方见到他汉人的长相和打扮,果然十分随和。

等收下礼物后,神情更是亲切。

他还询问道,“为什么要去西方?”

王智的儿子就说,“因为匈奴单于不容我们心向汉家,鄙视汉人。”

“我的父亲向祖先询问前路,得到了西行的指引。”

将领听了,心中便有些惊奇。

他想起自己先前做过的梦,

还有西域那些胡人都遵从着的,来自于中原的祭祀规则。

沉思一会后,他告诉对方,“既然有神灵的指引,那我不应该违背。”

王智这位匈奴原本的右谷蠡王,并不是一位纯善软弱之人。

他争不过做单于的兄长,可带着人冲锋一下自己这边,也是很有杀伤力的。

他既已收了财物,也不好再得寸进尺,将人逼得跳墙。

王智于是得到放行,直达乌孙那边。

而面对乌孙,

王智的态度便不似先前那般柔和。

他对属下说:

“匈奴和乌孙的恩怨,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而且乌孙人同中原的关系,也不似我这般浓厚。”

他祖上好几代人,都是汉朝的公主。

现在的乌孙昆弥,又有几分汉家血脉?

要不是仗着还在西域的范围内,同中原有过友好,容貌丑陋的乌孙人,也得沦落为域外的杂胡——

杂胡,

是诸夏君子们开拓世界,发现更多蛮夷后,衍生出来了的新词汇。

毕竟人有远近亲疏之分,

对待蛮夷,君子们自然也有着不同态度。

邻近的、联姻过的蛮夷,是正统的、可以在诸夏史册上留下姓名来历的“熟蛮”。

远一些的,只闻其名又势力微弱的,便是不配君子记忆的杂胡。

那地位,

比起诸夏祖传,一路驱赶到北方,至今还在被殴打的貊人,还要低贱。

在秦人征服西海的过程中,消灭的杂胡便不可计数。

弱小的草木被其碾过,沦为史册中“蛮夷戎狄”中的某一笔画。

而王智心底连匈奴的某些野蛮习俗有所鄙夷,何况乌孙?

于是,

他毫不客气的对乌孙发动了进攻,掠夺了其数座城邑的财富,吃饱喝足后,满意的继续西进。

从汉元帝时,便断断续续发生内乱,根本没有安宁时间的乌孙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没有抵抗能力,只能看着匈奴人抹着嘴巴,潇洒而去。

跨过乌孙,来到西域之外,

王智选择在河中地区停留下来,将自己奔波多时,在匈奴单于那里受的气发泄到附近的国家和部族身上。

理所应当的,

从东方跑来的失败者,永远可以从西方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分别从康居和大宛夺取了一些土地和城邑后,王智召集自己的臣属和儿子,商议起了立国的事。

他说,“我对匈奴的制度不是很满意,也希望能在这里,同大家享受长久的富贵。”

“所以建立国家,实行良好且稳定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他那位血统纯正的汉人儿子察觉到了父亲的心意,便提议道,“汉室可以衰亡二十年再兴,可见其制度高明稳固。”

“父亲是宁胡阏氏的后裔,是大汉天子的外孙,效仿起来,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王智听了他的话,很是高兴的抚须微笑。

随后他又说,“可是国家该叫什么呢?”

匈奴这个名字,

对王智来说,颇为爱恨交加。

他幼时便知道,失去丈夫依靠的母亲在部族中受到了多大的非议和痛苦。

而他自己也时常因为血脉,引来兄长们的欺负。

少年成长之时,

还没能摆脱这样阴影的王智,便只能通过母亲讲述过的中原风貌,来寻求些许安慰。

时至眼下,

他顺利的西行至此,可见仍然得到母亲的庇佑。

在停下奔波,放任身心疲惫蔓延起来后,王智心中对母亲、对自身幻想中的中原,便更加思念向往。

再加上他并非匈奴单于,他所率领的部族中,又存在着不少趁着中原动乱,从边疆掠夺而来的汉人。

所以,

他并不想用“匈奴”作为国号。

“可以用‘杞’这个名字。”

他那个很受宠爱,也十分聪慧的儿子再次提议:

“我曾从途径草原的汉商手中,得到过一部太史公书写《史记》。”

“翻阅之后,从中知晓我匈奴本为夏后之裔,是夏桀子嗣淳维的后代。”

“而周武王兴灭继绝,又将夏后之裔分封在杞……我们以此为由,自然可以立国为‘杞’!”

《史记》,

是汉武帝时某位太史公的心血结晶。

由于在被武帝强令去势之后,编书之人在其中倾入了更多的心血,使得武帝再度下令,限制这部史书的流传。

但能够行走于草原汉地之间的商人,总是有些人脉和手段的。

遇到有心汉化的后辈时,对方也不介意为其启迪智慧,指引未来。

而在这样的大事之前,先前的智慧便得到萌发。

觉得此事可行的王智更是大手一挥,通过了这个提议。

于是,

在中原消失了太久的杞国,忽然在河中地区的下游位置,邻近隋国的地方秽土转生,活出了第二世。

至于隋国,

皇帝才在前一波快马加鞭的急奏之下,得知了匈奴人来到河中的消息,还在心里想着:

难道月氏和匈奴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秦汉的奇妙纠缠?

月氏人曾占有过的土地,竟都被匈奴所染指占据。

结果,

最新的消息却是让皇帝停止了胡思乱想,发出了惊讶之声:

“什么叫杞国复活了?”

虽然他们新夏分支建立的法理,来源于周天子的册封,是分封之制的余辉。

可这并不代表,

他们新夏君子怀念春秋战国啊!

杞国一个春秋之时,早就亡于楚国手中的老前辈,怎么突然跟自己玩到一起了?

“众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臣子们面面相觑,原本紧张于匈奴人南下的心情,都莫名其妙的缓解了一二。

而在群山之中,

观测到王智父子神奇操作的上帝先是笑了两声,随后便找到甘石等仍在观测星象,记录天地变化的史官。

“都怪你们动不动就讲杞人笑话!”

“现在杞国真让你们念叨活了!”

石申反驳道,“明明是你带头讲的!”

“不要随便污人清白!”

“而且区区杞国又如何?”

“北边不是还要再来一个燕国吗?”

“等到中南的嬴氏子也有了足以立国的基业,我就想办法让他取个‘楚’的国号!”

哼哼,

到那个时候,

别说早已灭亡的古国复生了,

春秋诸侯都能再复刻一遍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