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01章 十年之计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01章 十年之计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听到军中恐生疫疾,还不等天子如何处置,丞相便已把大军处置疫病的经验贡献了出来。

首先,自然是命军士筛选出军中可能已感染疫病之人。

其次,则是将有疫病症状之人及与之同帐之人,全部迁离原来的住地,搬到水源下游集中安置。

最后,就是发放一种可以驱逐役病的“驱疫散”,让有疫病症状的人佩挂嗅闻。

这种“驱疫散”由雄黄、硼砂、硝石、苍术、姜粉组成,成本不算高,据说效果还行。

而军中六百石以上官吏,则在驱疫散中额外加上麝香、牛黄,日夜佩挂,预防疫病。

此外,加上熏烧艾草,病患日饮姜汤草药,大体就是如此了。

南中多瘴气,这些都是丞相征南中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

对于当下这个对疫病的认识普遍还非常唯心的时代来说,知道得了疫病需要隔离,就已经超越绝大多数人了。

没办法,这时候的人,对瘟疫的认识大多还很原始。

绝大多数底层人认为,这就是瘟神在作祟。

于是家里有点余财的,便会去当下最具权威的五斗米教仙师那里求来符咒。

或是在悬于门前,或是直接烧成符水饮下。

治好的人都说灵。

于是这种“瘟神”的观念愈发根深蒂固,五斗米教也就愈发权威。

甚至隐隐超过了传统的“跳傩驱疫”仪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信五斗米教。

但部分有识之士则认为,得不得瘟疫是出身贫富决定的,而瘟疫发生的原因,则是阴阳失调,寒暑反常。

曹植就在著作《说疫气》中哀其不幸道:

“有人认为瘟疫是鬼神作祟。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染疫病身亡的,多是穿粗布衣、吃野菜、住在荆条茅草搭成的破屋里的贫人。

“而那些住在深宅大殿,钟鸣鼎食的门第世家却很少遭殃。

“这分明是阴阳失调,寒暑反常引发的灾异,可愚民却想靠悬符压之,也是可笑之事。”

如曹植这般,持“阴阳失调带来疫病”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大多也隐约知道,不能与染疫病之人接触。

但这种不能接触,仅仅局限在肢体上不能直接触碰,却不晓得疫病还会通过空气、唾液、被污染的水源进行传播。

同样死于那场建安大疫的司马朗,即司马懿的大兄。

军中大疫,他却亲自视察,给染病军士派送医药,染病而亡。

然后亲征淮南的曹操,见军中大疫,不能再战,就把这支染了瘟疫的部队带回了邺城。

于是这恐怖的瘟疫开始席卷整个北方。

到了瘟疫肆虐天下之时,所有的行政干预手段便都失效了。

隔离,不存在的。

穷苦百姓要砍柴,要打水,要种田,要换取生活必备物资,想隔离也不能隔离,要么饿死,要么病死,没得选。

富长良心的人或出于孝道亲情,视隔离为不人道的洪水猛兽。

即使父母子女染了瘟疫,也不愿将他们隔离,而是亲奉医药饭食,最后举家举族病死。

人没了办法就会求助于鬼神,蜀中八年前也发生了大疫,有官员向昭烈上书苦求:

请封疫鬼为将军,立祠祭拜,以避疾疫。

能有什么用呢?

所以,努力把瘟疫控在源头,是减小损失的唯一解。

很快,几名被殴打的役夫被医者证实,确实生病了,大概率还真是染了某种可传染的疫病。

刘禅与丞相等人顿时如临大敌。

入夜,五丈塬附近的役夫徒隶全部回到了各自的营地。

丞相从陇右带来的军吏对于如何处理疫病也颇有经验了,丞相便安排这些军吏组织士卒,去营中排查患病之人。

刘禅吓得赶忙阻止。

丞相带下来的大军,此刻与五丈塬上面可能携带了疫病的人还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要是让丞相的军吏到五丈塬疫民营里走一圈,万一真是烈性传染病,那就完蛋了。

刘禅于是先是下令,让丞相从陇右带来的人,莫再与五丈塬上的人有任何接触。

又将最近五日负责看管俘虏的士兵全部召集一处,命军医询问并观察他们是否有疫病的症状。

万幸,暂时没有。

之后又命这些士卒以布料浸泡烈酒遮掩口鼻,胸口再佩挂驱疫散药囊,往各营排查。

不排查不知道,疑似染病的俘虏竟已有近两百人,症状多是突发高热、寒战、头痛。

极度乏力的则有二十人。

而且无一例外,这些极度乏力之人,已经全部经历过了突发高热、寒战的第一阶段。

这是什么?

这真是瘟疫啊!

众人无不色变。

刘禅赶忙再命各军官回营,排查大汉将士有无病患。

之后才又去排查从蜀中汉中带来的役夫徒隶。

总算有个好消息,由于俘虏本就是被圈禁起来隔离的,所以疫病似乎还没有传染到大汉这边,局限在了俘虏营里。

“陛下,把这些患了瘟疫之人杀烧了事!”天子行营内,魏延第一个提出了建议。

俘虏本就没有什么人权可言,不少人都赞同魏延的提议,从源头解决问题干脆利落。

刘禅当即摇头:“不可,要是把他们杀了,往后再有人患病,也会把自己藏起来,到时一旦大规模传开,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了。”

刘禅估计,此刻的俘虏营中估计就有不少人不敢说自己病了,害怕被活埋焚烧。

某些地方处理疫病,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魏延见天子对自己的万全之策表示反对,脸色似有不悦,沉默起来。

刘禅似乎没看到,只根据后世防疫的经验道:

“将染病之人及他们同帐之人全部迁至水源下游,独树一寨,集中安置。

“十日内曾看管过俘虏的士卒也全部移至别营休息,教他们无须惊慌,发些赏赐,日赐肉食安抚。

“此外,所有被隔离之人,饮食使用的器物,日常衣物被褥,不得与他人混杂。

“五丈塬上下,所有厕坑全部洒石灰后填埋,重新掘厕。

“被移至别营隔离者,须出营百步用厕,用完即埋。

“再从营中挑出可任事者,命他们负责营中秩序,饮食药物皆送至营外,令其出营自取。

“还有,自今日起半月内,各军增加樵采,炊事者熬煮沸水,晾凉而饮,所有人禁止再饮生水,违令者责五杖,再违者倍之。”

刘禅连连下令。

行营中一众臣僚一阵惊奇。

既没想到天子对防疫之事如此重视,更没想到天子还能说出如此细致的处置手段。

刘禅只能解释,自己在皇宫的藏书中见过类似的记载,就记住了。

对于隔离一事,随丞相征过南中的众臣没什么好说的,只不过天子做得更加细致极端罢了。

令众人颇为疑虑的,反而是最后一条:各军禁喝生水。

事实上,不喝生水之事,刘禅三月就开始在军中推广,但遇到的阻力很大。

一是薪柴是种难得的资源,采集很耗人力,干这事的人多了,干别的事的人就少了。

二个,是实在缺少储存熟水的器皿,喝生水多方便,直接到河里掬起就喝,还不用跟别人共用一个水碗,似乎更干净。

三,则是很多人喝了一辈子生水,也没觉得自己喝出什么毛病来,对熟水反而抗拒,觉得多此一举。

刘禅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玩累了就到缸里舀一瓢生水就喝,在学校里也是直接对着水龙头喝自来水,根本不听大人的话喝什么白开水。

那时候,爱国卫生运动都已经过去五十年了,他观念都没有养成,何况是现在。

甚至在没有条件的时候,什么臭水塘,烂泥沟,水面浮着动物尸体的生水,渴极了的军士也是掬起照喝不误,根本就没有不能喝,或稍微煮一煮杀毒再喝这个概念。

所以刘禅“不喝生水”的提议,几乎得不到下面人的理解。

士卒们骂骂咧咧觉得没事找事,军吏们每天大把事情要做,也不愿在此事上劳心费力,所以很快便无疾而终了。

刘禅对此也无可奈何。

政策是好的,但最底下行政的军吏对政策不理解。

你按着他们的头逼他们执行,他们给你来一个过度执法,对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消极对待。

到时就是悔之无及,甚至还有损天子威望。

但现在疫病真的来了,还是曹魏那边的人带来的疫病,必须慎重又慎重,就算底下人再不愿,也必须严格实施一段时间了。

刘禅本来还欲在行营组织一场像样的筵席,犒赏一下自陇右得胜而来的众文武,松解一下他们紧绷许久的神经。

但现在疫事一出,倒也没了开筵的心情,只是简单地聚在一起吃了顿便饭,喝了几杯酒水,大伙便各自离去,忙活起来。

次日,该移营的移营,该隔离的隔离。

俘虏营中但有身体不舒服的,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一旦发现患病却隐瞒不报,那就直接处死了,没什么好说的。

煮开水喝熟水的卫生运动,也有条不紊在军中展开。

这一次阻力没那么大了,毕竟战事已毕,军士们除了日常训练外,也没太多烦人事要做,接受起来更轻松些。

再则是,刘禅这个天子的威望在这两个多月时间里,通过战争获胜与恩威并施等手段,得到了大幅提升与巩固,他说的话,将士们爱听了,也不敢轻易唱反调了。

好在军中其他卫生问题并不算大,生活垃圾与粪便每日都有专人清理。

虽少不了虱子跳蚤苍蝇老鼠,但已尽可能控制在一个能接受的度上。

最脏乱的,确实就是来自曹魏的俘虏,也难怪会发生疫病。

渭水河畔。

刘禅与丞相并肩而行。

越来越多的地被开垦了出来。

这些地方曾经也是田地,所以没有大石头大树根什么的,不是真正的开荒,只要好好经营,三五年后就又是一大片良田。

“曾经户口百万,沃野千里的关中,如今目之所及渺无人迹,万顷良田废为荒丘,实在令人嗟吁。”

丞相看着正重新变为农田的荒地,不由感叹起来。

刘禅笑了笑,很务实道:“待相父克定长安,这渭水河畔应已开垦出千顷田地了。

“种上豆子、糜子,亩产就按开荒薄田计,秋收也能得粮十余万。”

千顷田就是十万亩。

如今关中俘虏四五万,全部动用起来,用手刨都刨出十万亩了。

到了九月,开垦出五十万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惜从汉中运粮来养这么些人损耗太大了,养不起这么多人,至少一半要往汉中转移。

不然还能耕更多。

刘禅继续道:

“丞相屯田积谷于汉中,以取关陇,如今陇右已平,关中将定。

“若有五万人屯于渭滨,且田且守,十月种麦,明年夏收便可得麦百万石以为军资。

“五月种豆糜,至秋收,再得豆糜百万。

“如此,便再也无须自汉中转运粮食了,可再移五万役夫降虏至此垦荒屯田。

“待两三年后薄地变作良田,一年可余粮二百余万,又两三年,可积粮六七百万于关中。

“这是十万之众三四年的粮食。

“以此攻魏,则无往而不克,十年之内,天下必可大定。”

刘禅言罢已经走到了渭水河畔。

彼处有一架龙骨水车,方才有两名役夫正在卖力地踩着踏板,往新耕出来的地里汲水养墒,在刘禅与丞相说话的时候就被龙骧郎赶走了。

水车空了出来,刘禅便挽起直裾不顾形象地踏了上去,蹬了起来,渭河的水很快流入地沟之中。

哗哗作响。

丞相看着天子愈发宽阔的后背,神色变得有些复杂。

其后又看向侍立在后面的董允,似乎是在问董允,他是不是偷偷把天子给调包了。

董允同样神色复杂地笑了一下。

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啊,谁知道这陛下怎么突然就转性了啊。

两人对视一下,又都笑了笑,最后齐齐朝那位天子望去。

踏蹬水车的天子仍面朝渭水,背向众人,不知是真的在体验汲水,还是在想些别的什么。

而一众随行臣僚,此刻也一个个目光深邃起来,不知是在看天子踩车汲水,还是在思索天子刚刚说的十年之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