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02章 洛水枯,圣人出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02章 洛水枯,圣人出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洛阳。

皇城。

灵芝池。

关东自二月以来滴雨未落。

四月之后,更是炎热异常。

汇入灵芝池的几条溪渠,原本半人高的水位,现在不少地方已露出了河床。

今日水位又下降了一点,鱼儿被困在一汪新形成的死水中。

不远处,已干涸的水坑里,则有鱼儿已被晒干,蝇虫飞来飞去,嗡嗡作响。

灵芝池原本还能引得鹈鹕等游禽聚集,现在连鸭子都漂不起来了,池底淤泥小半裸露在外,淤积较厚处已被晒得龟裂。

这是洛阳皇城内的情景。

皇城外,据说瀍水、洛水、伊水也都快见底了,显露出断流的征兆。

如今正是禾苗生长的关键时期,却遇上了干旱,田里百姓愁云惨淡,地里禾苗萎蔫枯黄。

河边的水车早成了摆设。

城外的世家、宗豪们组织百姓,夜以继日地以桶罐等器物取水灌溉。

时不时有宗族为了争水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

大魏天子避殿素服,减膳一餐,以示哀悼忏悔,与民同苦。

当然了,天子身上这件被杨阜质问『此于礼何法服也』的半袖素服,恰是洛阳当下最时尚的款式。

宦侍辟邪自天子身后来报:

“陛下,太尉(华歆)与卫尉(辛毗)、太中大夫(刘晔)回来了。”

一只野鹜飞入灵芝池中,曹叡取弓拈箭,一箭射出,却是未中。

野鹜吓得嘎嘎飞走,带起一小片水花。

曹叡皱了皱眉,一言不发往建始殿走去。

建始殿乃是太祖皇帝曹操所建,如今是大魏朝会议政之所。

据说建殿之初,匠人在濯龙祠砍了祠中梨树,见梨树根须出血,上报武皇帝。

武皇帝去查看后忧心厌恶,以为不祥,之后就病重而崩了。

回到建始殿,太尉华歆,卫尉辛毗,太中大夫刘晔在殿下齐齐见礼。

“陛下,蛇丘王已就封。”太尉华歆第一个汇报工作。

他们的任务,自然就是去前雍丘王,现蛇丘王曹植身边调查他身边的人与事。

陈留守,雍丘令,监国谒者,曹植最近都在做什么,与哪些人有过联系,与谁有过书信往来。

没能调查出什么东西来。

很大概率,曹植在这次“帝已崩,从驾群臣拥立雍丘王为帝”的谣言风波中,确实是无辜躺枪。

所以这三位天使也就没有宣读那封,把逆臣曹植押回洛阳的圣旨。

而是另宣一旨,将雍丘王植改封蛇丘,即日就封。

原来的历史线,曹丕母亲卞太后见到曹叡得胜归来,既悲且喜,想要向曹叡揭发第一个传谣之人。

曹叡表现得相当大度,道:“天下人人都这么说,还有什么好检举揭发的呢?”

那是他得胜归来,威权稳固,不需要通过清算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所以才选择了息事宁人,不追究谣言的始作俑者。

如今则不同。

刘禅胜了。

他败了。

舆情汹涌,山雨欲来,他的威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宗室,大臣,世家,豪强,不知道多少人暗地里蠢蠢欲动,想要否定他的执政,撬动他的皇权,试探他的底线。

步兵校尉卞琳,永寿卫尉卞壶,永寿少府毛宗,廷尉正崔演,散骑常侍丁览,平昌门守将魏蕃,

及汝颍宛洛参与传谣,表现活跃的名士诸生共一百余人,尽夷三族。

曾举荐以上官员及名士之人,全部连坐罢免。

这卞琳、卞壶是太皇太后族人,卞琳掌一支禁军一千人,卞壶掌太皇太后永寿宫宫禁,也是这一次谣言的始作俑者。

自忖天子必败,洛阳空虚,便欲撺掇卞太后宣懿旨,以他们的表兄弟曹植为帝。

结果,即使曹叡败军,刚一回到洛阳,卞太后便立刻把他们二人向曹叡揭发了。

卞太后出自倡伎之家,同族的这两个人没太多政治头脑,还以为有兵有权,只要太后一封懿旨,就能够决定大魏的命运。

曹叡这一次虽没有选择对卞太后与蛇丘王曹植做更激烈的处置,但他们会不会“以忧薨”,就不是现在能知晓的事了。

至少,一个多月来,曹叡日日到卞太后永寿宫觐见问安,所谓晨昏定省,以尽孝道,甚至亲奉汤药,礼节比过往更加隆重。

其乐也融融,遂为祖孙如初。

太尉华歆,卫尉辛毗,太中大夫刘晔三人,花了近一个时辰,才把他们在雍丘的见闻与天子一一道来,又呈上调查的卷宗。

曹叡看了两眼,把卷宗放下,沉声问道:“不知陈留旱情如何?可是与洛阳一般无二?”

听到此问,华歆三人皆是一滞,脸上顿呈愁苦之色。

辛毗率先道:

“陛下,臣等一路过成皋,荥阳,中牟,陈留,雍丘。

“皆是大旱之象,禾苗枯槁,了无生机,诸水深则一二尺,浅则直接断流。

“臣等又遇河北、山东之民,皆言彼处旱情也是有类如此,臣…忧心今秋恐要五谷歉收啊。”

曹叡听到这,神色愈发复杂。

辛毗说的这些,他其实早在各地传至洛阳的奏书里看到过了。

整个关东,荆、徐、兖、豫,青、幽、并、冀,自二月以来全部滴雨未下,而且气温愈发炎热。

大河沿岸,不少郡县更是在闹大瘟疫。

显然是先前阿斗那水攻之策的遗毒,大河里的尸体没有清理干净,导致瘟疫肆虐。

一念至此,曹叡咬牙切齿,恨恨地将手中卷宗往地上一砸:“偏偏是今年大旱,偏偏是今年那诸葛亮与刘阿斗要来打仗!”

现在又是败仗,又是大旱,又是瘟疫,三重打击连连袭来。

搅得曹叡心力交瘁,实在是难以再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华歆、刘晔、辛毗三人自天子登极以来,便极少见天子如此动怒,一时皆惊。

然而很快他们就明白,这位天子怒从何来了。

“你们从外面回来,可曾听到那则童谣?”

曹叡一边从宦侍辟邪手中接过卷宗,一边收拾情绪,问道。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天子没有明说到底是哪则童谣,但三人仍是尽皆点头。

“洛水枯,圣人出。”曹叡轻蔑地扯起嘴角,笑了笑,“你们说,这个圣人是谁”

这个圣人是谁?

刘禅刚刚打了两场胜仗,而他刚刚吃了两场败仗,然后关东大旱,洛水断流。

只要还有脑子,就不可能认为这歌谣中唱的“圣人”,能跟大魏有什么关联。

真要有关联,那就是这“圣人”打败了大魏。

“陛下,当把这些妖言惑众的孩童全部抓起来,以儆效尤,看谁还敢祸乱人心。”

侍者辟邪似乎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宦官不得干政,当着华歆、辛毗、刘晔三人的面就提出了建议。

引得华歆、辛毗、刘晔三人皆是眉头一皱。

“这童谣传到哪了?”曹叡似乎没看到,对着三人问道,“可曾传到陈留?”

辛毗摇头道:“陈留未曾听闻,但六十里外的巩县确已有此妖谣。

“臣已让县令将那些传谣的孩童收容起来了。”

这年头,哪个地方没有一群靠乞讨为生,半死不活的大小乞儿?

别有用心之人只消一顿饭,就能让这些人把谣言传唱开来。

先前“帝已崩”的谣言之所以能大肆传播,大抵也是这些人在街头巷尾不断传唱所致。

谣言越短促,越贴合情景,越朗朗上口,传唱度就越高。

如今这“洛水枯,圣人出”六字,简直就是集大成者。

听两遍你就要被洗脑,而且觉得真有那么些道理。

为何?

第一个,自然是大魏吃了败仗,刘禅赢了大魏一场。

第二个,则是洛水都快断流了,可北邙山以北的大河,水位却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这显然是在告诉所有人,影响了整个关东的旱情,对已经被刘禅占据的关中没什么影响!

事实上,除了“洛水枯,圣人出”这六字谶语外,

华歆、辛毗、刘晔自陈留至洛阳这一路四百余里,还听到了另一种说法。

——天厌魏德。

但眼下这关节,却是没人敢在这位大魏天子面前说了。

沉默许久后,曹叡无奈地叹了一气,道:

“还有一事,朕封锁了消息,三位应还不知晓,如今正需要三位替朕排忧解难。”

三人神色一凛。

他们离开洛阳才二十日,一回来就听到了这些谣言,本就有些焦头烂额了,难道还有更值得这位陛下“忧难”之事?

曹叡叹道:“右将军张郃,也败军丧首了。”

“什么?!”华歆登时大骇,须发皆张。

辛毗与刘晔莫不如是。

一时间,老成持重、半截入土的三人面面相觑,皆不敢置信。

刘晔颤着唇齿,怔怔道:“张郃良将,国家所依,今蜀寇未平,奈何败军身死?”

辛毗却从天子神色中看出了些不对劲,问道:“陛下,敢问…右将军怎么死的?”

曹叡便把张郃如何设下奇计,如何孤军深入,又如何遭致大败之事向几人道来。

三人听罢,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天子没有对张郃盖棺定论,那么张郃败亡是为了国家拼死一战,还是愚蠢糊涂,不是他们说了算的。

刚刚还说张郃是国家良将的刘晔,此刻更恨自己那么急做甚,已经败军身死了,还良将什么良将。

但显然,不论是曹叡还是这三位国家重臣,对于该如何给张郃盖棺定论都很是犹疑。

按情感说,在场几人包括曹叡在内,对于张郃败亡是愤怒的。

既失了陇右,又失了几万军民,还把诸葛亮大军从陇右放到了关中。

这简直就是拿大魏国运当儿戏。

但人家确实为国死命了,还不是夏侯渊这种宗亲,可以骂一句“白地将军”以安抚将士之心,告诉他们不是蜀寇太厉害,而是夏侯渊太菜。

也不用担心这“白地将军”的盖棺定论会寒了将士之心。

因为诸曹夏侯都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以夏侯渊一辈子名誉去换个国家大局罢了。

可如今,曹真败亡了,张郃也败亡了,两个国家名将,竟在短短时间内全部败于蜀寇之手。

如何才能安抚将士之心?

归咎于曹真?归咎于张郃?

还是说,告诉将士,他们两个都是白地将军?

那对这两位“白地将军”委以重任的大魏朝廷算什么?

大魏天子又算什么?

讨论不出结果,曹叡只能暂时将此事放下,徐徐道:

“三位,你们说,骠骑将军能打败蜀寇吗?这长安,还守得住,还有必要守吗?”

不是曹叡输得没了心气,他想打,想守长安。

可是曹真、张郃,两个人的败亡,局面就已经如此难以收拾。

倘若司马懿再败一局,这天下的人心向背就真的再难揣度了。

华歆、刘晔、辛毗三人也都沉默起来。

片刻后,刘晔毅容道:

“陛下,凉陇之地于我大魏而言本就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于伪汉也大抵如此,桓灵之时,便有不少人向二帝进言,劝二帝放弃凉州。

“是故陇右虽为蜀寇所得,诚不足惜,但长安却是无论如何都不容有失!

“倘若让刘禅夺得长安,那么昔日关羽水淹樊城,凶震华夏之势恐将再现啊!

“如是,奈天下人心何?!”

刘禅现在还没有夺得长安,洛阳附近就已经出现了“洛水枯,圣人出”的谶语,还有什么“天厌魏德”的议论。

一旦让他夺下长安,还于旧都,在天下人面前展现出刘邦“还定三秦”之势,那还了得?

曹叡眯起了眼,摇头道:

“太中大夫所言,朕如何不知?

“可万一骠骑将军输了呢?

“岂不是既丢长安,又失军心人心?”

还有更让他忧心却不能为外人道的:万一司马懿也死了呢?

那关西方面真就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蜀寇了。

如此,他怕不是要迁都邺城,以避阿斗锋芒?

他避阿斗锋芒?

刘晔上前一步:

“陛下不宜涨蜀寇志气!

“守,还有可能逆转乾坤。

“不守,则必败无疑,事关天下人心向背,陛下且深思啊。”

曹叡微微一滞。

刘晔现在的坚持,与张郃的赌一把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赢了乾坤倒转,输了…士气人心损失更甚,蜀国就真有能力与大魏掰手腕了。

虽不至于是灭顶之灾,却足称得上伤筋动骨。

他愿不愿意就这么干脆认输,把长安拱手让给蜀寇,让司马懿保存实力去守潼关?

刘晔仍继续笃声道:

“陛下,如今敌我之势,正如当年太祖与袁绍官渡鏖战。

“众少粮尽,士卒疲惫,人心虑败,后方不稳。

“太祖却是气吞宇宙,一掷乾坤,亲率奇兵杀至乌巢,身冒锋矢,终获大胜。

“遂据有河北,鼎定基业。

“今蜀寇虽兵临长安,其势必不可久,何如袁绍?

“而我大魏之势,比太祖官渡鏖战时雄浑不知几许。

“天命在魏,陛下不宜灰心自沮,骠骑将军必能反败为胜!”

曹叡再次一滞。

沉默许久后看向辛毗:“卫尉以为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