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53章 闭门羹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第753章 闭门羹

作者:长工绝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3: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洛陵东城的巷尾依旧静谧。

石宗方的宅院深处,一盏孤灯在晨色中犹亮,透过半掩的窗棂,映出他瘦削的背影。

他正坐在一张被墨痕染得斑驳的长案前,案上堆着竹筹、绳尺、陶盘与满纸的演算稿,仿佛昨日的夜色并未在此处褪去。

长案最中央放着一只直径盈尺的素陶圆盘,盘缘光滑如水,映着窗外微弱的天光。

石宗方半俯着身,手里握着一截竹筹,指尖在盘沿缓缓游走,目光死死锁在绳与盘之间的接触点上,仿佛那上面隐藏着世间最重要的秘密。

他面色沉凝,眉心紧锁,唇边不时低低吐出几个字:“径……周……何比?”

声音细到几乎被晨风吞没。

旁边的竹简上,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数字与比例,有的被重重划去,有的被反复圈点,显然是他数度推翻又重来的计算痕迹。

纸边因摩挲过多而卷起,墨迹深浅不一,足见这些推算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积累多年的执念。

屋后的小厨房里,柴火烧得噼啪作响,一阵阵米粥的清香溢出,顺着院廊飘进书屋。

一名身着浅青布衣的妇人端着木盘站在门口,脸上带着几分无奈。

“相公,早饭都要凉了。”她轻声唤道。

石宗方仿佛没听见,仍旧在盘沿处比划着,另一只手在纸上记下一个比值,紧接着便又摇了摇头,把那一行数字用力划掉。

妇人走近几步,放下木盘,又道:“一宿未眠,你这身子骨如何经得起?先吃些,再算不迟。”

然而石宗方只是微微抬头,目光从她的脸上一闪而过,又立刻低回到案上的陶盘与竹筹之上,似乎眼前这副器物才是唯一值得注视的存在。

“不可停。”他淡淡说了一句,仿佛是在回应,又仿佛只是自言自语。

妇人叹了口气,知他性子一旦沉入算道,旁人纵有千言万语,也插不进去一丝。她只得摇摇头,轻轻退出了屋子。

屋中再次恢复了寂静,只有竹筹在陶盘边缘轻轻敲击的声音,和石宗方细微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

他重新取过一条细绳,将绳的一端固定在圆盘中心,用井尺量好长度,然后将绳沿着盘缘缓缓绕行一圈,测得全长,再比对纸上所记的直径值。

可无论他如何测量,所得比值总有细微差异——有时多了一丝,有时少了一缕,仿佛那条比例线在和他捉迷藏。

“既然圆的周是定的,那应当与某个数值相连。”他在心中反复琢磨,“是与径之长成比?还是与半径?抑或另有隐藏的度量?”

他放下绳,又在竹简上画起了各种圆形——有整圆,有半圆,有多边形逼近圆的形状——每画一个,就在旁边标上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这些比值虽相近,却总有微妙出入,这种若即若离的结果,让他心中愈加烦躁。

“若此数恒在,必能推得常式;若不恒,便是我取法有误……”

他喃喃低语,目光如鹰隼般紧盯着那行数字,仿佛要用眼神将它们刻进石头里。

外头的晨光渐渐明亮,映在他瘦削的脸上,照出了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多年心力耗在数理上的印记。

时间悄然过去,不知何时,陶盘边缘已被竹筹划得发热,井尺上的刻痕都被他看得生了花。

院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碎石被蹄子崩得噼啪作响,打破了这院中长久的静谧。

石宗方手中竹筹微微一顿,但下一刻,他又低头继续在纸上写下一个新的比值,眉心依旧紧锁,仿佛外界的一切与他无关。

马蹄声在门前骤然停下,紧接着是一阵利落的下马声和脚步声,踩在青石路上,急促而坚定。

他本能地抬了抬头,但目光只是在窗外掠过,便又落回纸面——直到那一声沉重的敲门声响起,才终于让他完全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咚——咚——咚——”

那声音并不多急,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分量,仿佛是为了解开某个重要谜题而来。

院门外,一个年轻的声音朗声而起——

“许府来信,求见石宗方石先生!”

石宗方怔了一息,手中竹筹缓缓放下,眼底闪过一抹若有所思的光。

他没立刻起身,而是先低头看了一眼案上的陶盘与数字,那是他此刻仍未得出的答案。

良久,他才缓缓站起,眉头跟着深深皱了起来。

他原本正沉在那串绕在心头多年的数字中,脑子里的思绪像是盘旋在半空的鹰,正要俯冲抓住猎物,忽然被人硬生生打断。

那种突兀的扰动,让他心口仿佛被人塞进一把细沙——又涩又痒,又无法驱散。

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向门口的方向,目光中已有几分冷意。

“又是他们。”他在心里暗暗道。

这几年,朝中不知怎的,仿佛忽然记起洛陵东城还有这么一个石宗方。

前后派来的人,或是工部的、或是礼部的,甚至还有从京城直奔而来的中使,口风虽各不相同,但落到最后,都是一个意思——请他入朝为官,或掌国子监算学,或入翰林院编撰,或任工部参议。

他一概不理。

世上做官的术士多了去了,可肯真心钻研算道、愿意耗尽一生去为数字求个准、为天地求个衡的,能有几个?

他自问,自己若一头扎进那官场的规矩与文书之中,必然再无今日的清净与专心。

到那时,不消三年,他手上的竹筹会落灰,他案上的陶盘会生尘,而他自己,也会被那些虚礼与俗事磨成一个空有名头的官员。

这种日子,他想都不愿去想。

于是,哪怕是工部尚书亲笔写信,他也不过淡淡一笑,连拆都不拆就让人原封送回。

想到这些,石宗方心中那股不耐越发明显,额角隐隐有青筋微突。

他并没有立刻起身去应门,而是将手中的竹筹在陶盘边缘轻轻一敲,像是给自己下了个结论——这次,也和前几次一样,不必理会。

他正要继续低头写数字,脚步声却从屋后传来。

是妻子。

她穿着一身旧青衫,神色平淡,却有一种常年相处才养出来的洞察力——一看他这神情,便知道门外的是外客,而且极可能是他不愿见的那类人。

“相公,”她走到门槛外,朝他看了一眼,轻声道,“我去应门吧?”

石宗方没抬头,只是“嗯”了一声,算是应了。

妻子绕过院廊,推开了前院的木门。

一阵新鲜的晨雾伴着马的气息涌了进来,站在门外的小厮福来拱着手,正恭恭敬敬地行礼。

“夫人安好,鄙人是许府差来的,特来给石先生送信。”

妻子一听“许府”,眉心微微动了动。

许居正的名头,她自然是知道的,那是朝中位极人臣、名声极重的人物。

只是,这样的人家派人来找自家相公,十有**还是为了做官。

想到这里,她已经有了几分防备,语气却依旧温和:

“小哥,实不相瞒,我家相公向来不问世事,也无做官的打算。你这封信,怕是白跑一趟了。”

院中,石宗方听到这一句,心中暗暗一声赞叹——还是自己娘子懂他,省得自己亲口回绝。

然而,门外的福来却连忙摇头,神情颇为郑重:“夫人误会了,这次不是请石先生做官。”

妻子微微一怔,面色依旧淡淡:“那又是何事?”

“这几日,陛下下旨,打算改动科举之制,新增五门之学,其中有一门《术算纲要》。”

福来说着,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封用红封绫带缚住的信。

“我家老爷说,这书虽是陛下亲自编定,但术算一道精深复杂,非一人之力可尽,特想请石先生过目勘误,以正其法。”

妻子听罢,眉头微蹙,下意识回头看向屋内。

果不其然,案前的石宗方已经抬起了眼,眼神中那股不耐,几乎是肉眼可见地加深了几分。

他最厌旁人打断自己的推算,其次厌的,就是别人拿着所谓的“新编”来考教他——尤其还是官家出的书。

他心里冷笑了一声:改科举?把术算纳入科考?这听起来不过又是一次花样翻新的政令而已。

再说了,什么“勘误”?他连看都没看过,别人就先来求他改正,这不是耽误他工夫吗?

他不想听妻子和来人继续说下去,便直接抬手朝妻子摆了摆,做了个送客的手势。

妻子心领神会,转过头对福来说:

“小哥,我家相公如今正忙着研算,不便分心。这件事,恕我们不能答应。你还是请回吧。”

福来还待再劝,目光却与屋内那双冷淡而锐利的眼睛对上——石宗方没有说话,也没有起身,但那一瞬间的神情,分明已经在告诉他:多说无益,速速离开。

院门口的空气,似乎也因为这一瞬的沉默而凝滞了片刻。

福来只好抱拳,压低声音道:“既如此,在下不便多扰,告辞。”

福来在门口站了片刻,见屋内那位石先生连正眼都不愿给他一个,心中虽有一肚子话想说,却也明白——这等脾性的人,越是多言,只会越招人厌。

何况许大人早就叮嘱过他,务必以诚相待,若不能请得石宗方,也切莫生出半点口舌之争。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将那封红封绫带束好的信,轻轻放在门槛之内,向着屋里作了一个标准的拱手礼,沉声道:

“不过,石先生,信我放在这里。是否过目,全凭先生之意。”

话音落下,他转身跨出院门,牵马而行。马蹄敲击青石巷面的声音渐渐远去,直到被晨雾吞没。

院门轻轻合上,四下又恢复了清寂,只剩下檐下微微垂落的露水,顺着瓦角滴落在青石上,发出细微而均匀的声响。

石宗方目光冷淡地扫了那封信一眼,没有伸手去拿,只是转回身,继续坐到那张斑驳的长案前。

那红封绫带,在他眼中不过是一条碍眼的颜色——仿佛有人硬要在他的演算图中间泼上一道鲜红,让他不由自主生出一股排斥感。

他低低哼了一声,心道:

“许居正……朝中那位宰辅?他倒也算有些学问,奈何终究是仕途之人,心思都在权术与章奏上。此番来信,恐怕也是被圣上差了话,奉旨而行罢了。”

他并没有任何要拆开的意思。

对石宗方来说,眼前的陶盘、竹筹、井尺,才是能触碰到真实的器物;纸上的比值、比例,才是能让人窥见天地秩序的线索。至于那封信,不过是一叠写满虚言的纸罢了。

更何况——那信里要谈的事,他心中已有了猜测。

“改科举……”他在心中默默咀嚼着这几个字,嘴角浮出一丝不屑的弧度,“不知是哪个朝廷的闲人想出的主意。”

他年少时便听闻,大尧自开国以来,科举之制行之已久,且在百余年前历经两次大改,每一次都牵动天下士林、动摇朝堂根基。那两次改动,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听取了多少士人献策,最后却仍旧被时人骂得体无完肤,连累主张者或被贬逐,或郁郁而终。

自那以后,便再无朝廷敢轻易动科举的根本。历朝历代,虽有人在细节上作些修补,但“取士之法”四字,几乎成了不可撼动的根基。

如今,一个当年的纨绔子弟——那个以纵酒斗鸡、声色犬马闻名的萧宁——竟要来改科举?

“笑话。”石宗方心底浮出两个冷字。

他并不是什么八卦之人,可萧宁的荒唐事迹,当年在洛陵、在天下士林里,可谓是耳熟能详。

年少时,不读经史,不理家业,整日混迹于瓦肆酒楼,与市井无赖为伍;最夸张的一次,竟在洛陵南街设擂,赌马换玉,惹得城中父老摇头不已。

那样的人物,哪怕后来不知用了什么手段登上皇位,在石宗方眼里,也绝不会脱胎换骨。

“纨绔便是纨绔,穿了龙袍也只是换了一身外衣。”他心中冷笑,“一个纨绔,懂什么是科举?懂什么是取士之道?他能写出什么‘纲目’?怕不过是随手摘抄、东拼西凑,拿来糊弄人的。”

想到这里,他连看那封信的兴趣都没有。

他甚至觉得,这所谓的“术算纲要”,十有**只是陛下为了显摆一番、或者讨好某派士林而出的花招——或许连题目都未必出得严谨,更遑论什么精义奥理。

“想让我去勘误?”石宗方低低一声嗤笑,“这世道,也有人会在狗皮画上添金粉,指望旁人夸它是名画的。”

他伸手拂了拂案上的纸简,将那一道未竟的圆周题重新推到面前,握竹筹、取细绳,继续他的推算。

在他看来,这才是实事——不与人争功,不与人争锋,只求一个真数。

至于外面那位皇帝的心思,他既不关心,也懒得揣测。

不过是朝堂上的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改科举?”他再次在心底重复这几个字,神情淡漠,“等他折腾个三五年,累了、倦了,自会有人收场。到那时,天下依旧是原来的天下,科举依旧是原来的科举。”

他的竹筹轻轻敲在陶盘边缘,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为他的判断落了个无声的定论。

外头的雾气渐渐淡去,阳光透过窗棂,落在那封被遗在门槛里的红封信上,映得它鲜亮刺目。

可无论它如何显眼,在石宗方眼中,都不过是一块碍事的红布。

他甚至起了个念头——待会儿让妻子把它收起,别放在眼前晃悠,免得影响心绪。

一念至此,他已将那信彻底抛诸脑后,手腕微转,继续在竹简上刻下新的比例……

院外的雾色渐渐被初升的朝阳撕开,露出斑驳的院墙与瓦檐。

石宗方的妻子送走了福来,关上院门,心里原本已生了个决定——这信留在门口,等相公自己想看时再说。

可她站在门槛前,看着那抹鲜红的封绫在晨光下越发显眼,心底却隐隐生出几分犹豫。

她很清楚自己夫君的性子,一旦有人提“朝廷”“为官”之类的事,他便像墙一样,任凭你怎么敲都纹丝不动。

但今日这来信,却是许居正亲手所写——朝中位极人臣的人物,绝不会无的放矢。

“会不会……并不如他说的那般无关紧要?”她在心底暗暗嘀咕。

毕竟,许居正并不是那些爱邀人入仕的部院官僚,而是能与天子并肩议政的大臣。若真只是寻常的劝仕之事,他断不会派心腹专程送来。

思量片刻,她俯身捡起那封信,指尖触到封绫,微微一凉,似乎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分量。

她犹豫了一瞬,终究还是抱着一丝好奇,将信捧进了屋。

石宗方依旧坐在长案前,手中竹筹与细绳在陶盘上缓缓游走,神情专注如初。

她没有立刻惊扰他,而是走到一旁的炭炉边,轻轻坐下,将信放在膝上,仔细端详。

信封上,端端正正写着“洛陵石宗方先生亲拆”八个墨字,字迹遒劲,显然是出自许居正之手。

她咬了咬唇,伸手拆开封绫,抽出里面的信纸。

纸张是上好的贡纸,薄如蝉翼,触感细腻;墨香未散,显然是近日所写。她小心展开,目光落在首行——

“近奉圣旨,改科举之制,增设五门纲要,其中《术算纲要》一卷,虽陛下亲为策定,然术算奥理,非一人所能穷尽,特请先生过目,指其未当之处,以备修正。”

看到这里,她本想合上信纸——果然,还是朝廷的事。可下一句,却让她的心口猛地一紧:

“纲要卷中,有圆周之题,推得一常数,陛下命名为圆周率。然此数虽近精,尚虑有微差,愿得先生之高明,测之、证之。”

她的眼睛在“圆周率”三个字上停住,指尖微微颤了一下。

圆周……常数?

她不是术算中人,自然说不出其义理,但日日与相公同住,耳濡目染之下,她知道,夫君近月来废寝忘食钻研的,正是圆周与径长的比例。

他甚至为此亲手制了好几种大小不同的陶盘,案上的细绳更是磨损得不成样子。

这封信里说的“圆周率”,莫不是……正是相公一直追寻的那个数?

她心底掠过一丝震惊。

更令她意外的是,许居正言道,这个常数竟是陛下亲自推得?

她皱起眉,脑中闪过这些年在街市茶肆里听到的那些传闻——说当今天子萧宁年少荒唐,不读书、不理政,曾在洛陵城里闹出过无数笑话;说他登基之前,只知纵马斗鸡,不懂半点治国安民的道理。

这样的一个人,能算出什么圆周常数?

她本能地怀疑——或许是旁人算得的,被冠在陛下名下,好借此彰显圣明?

但随即,她又想到一层:即便如此,这圆周常数也是夫君梦寐以求的数啊!

哪怕这只是个接近值,也足够让他省去无数的推算与试验。

她的心思忽然急切起来,手里那封信似乎变得滚烫,催促她立刻将它送到夫君案前。

她站起身,轻轻走到石宗方背后,忍了忍,终究开口道:

“相公。”

石宗方头也不抬,只嗯了一声,手中竹筹依旧在陶盘上转动。

她将信举到他眼前,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稳:“我看了许居正的信。”

石宗方眉头一皱,目光扫过那封纸,“我不是说了——”

“信里提到了圆周常数。”她打断了他的话。

石宗方手里的竹筹,忽地停在了半空。

那一瞬间,屋子里安静得能听到窗外露水滴落的声音。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定定地落在她手中的信上。

“什么常数?”他的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自己听错。

“圆周常数。”她一字一顿地说,“他们叫它……圆周率。”

石宗方的眼神在那一刻明显凝住,仿佛竹简上的笔画忽然活了过来,直直撞进他的脑海。

她看见他的喉结微微滚动了一下,像是在咽下一口迟疑。

片刻后,他伸出手来——那是一双常年磨着竹筹、拂着纸面的手,指节微微泛白,掌心有着细密的老茧。

“给我。”他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