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54章 石算疯出山了?!

清晨的光透过薄雾,缓缓泻进石宗方的宅院。

这是一处极为简陋的院落,青砖砌成的院墙并不高,墙脚处爬着几丛野藤,叶上还挂着夜里未散尽的露珠。

正院的屋檐下挂着一排竹帘,因岁月久远,竹色已经泛黄,边角有几处毛刺翘起。

院子中间是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通向正屋门前。

青石板间的缝隙里生着细细的青苔,踩上去微微打滑,显见主人平日里并不在意打理这些细节。

小径两侧,没有花圃,也没有什物摆设,只在角落里立着两口水缸,半缸清水在晨光中映出天色。

正屋的门是老杉木做的,颜色沉暗,门槛处被多年进出的鞋底磨得光亮。

推门而入,便是一股淡淡的墨香与纸卷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带着干燥而略微发涩的味道,像是尘封已久的书库。

屋内的陈设简直到了寒素的地步。

靠南墙摆着一张长案,案面被墨汁、刻刀和竹筹的痕迹弄得斑斑驳驳。

案上堆着竹简、演算稿、绳尺、陶盘、木规、墨斗等物,零零散散,像是随时都在使用,根本顾不上收拾。

屋角的木架上放着几卷厚厚的旧帛书,帛面已被翻得起毛,边缘有些泛黄。

地面是未经打磨的青砖,冷硬而粗糙,走在上面会微微咯脚。

唯一像样的摆设,是靠西窗放着的一只笔筒,里面插着五六支磨得极短的狼毫,毛尖染着墨色,显然它们的寿命快要走到尽头。

空气中很安静,只能听见外头偶尔传来的鸟鸣声,还有屋内极轻的呼吸与翻纸声。

这就是石宗方的世界——没有金玉装饰,没有绣帘香案,甚至连几件体面的器物都难寻踪迹。可在他看来,这才是最适合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他坐在长案后,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更加单薄,却透着一种长年累月与数字较劲所积淀出的沉静力量。

此时,案前的桌面上多了一物——那封用红封绫束好的信,颜色在满屋素色中显得格外刺眼。

石宗方伸手接过信的瞬间,指尖触到封绫,微凉的触感像是让他心头一颤。

他没有立刻拆开,而是凝视着信封上那一行笔力沉稳的字——“洛陵石宗方先生亲拆”。

他当然认得这是许居正的字。那是只有多年运笔、胸中有丘壑的人才能写出的笔势,力透纸背,连最后一个“拆”字的捺脚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度。

片刻的凝视后,他才慢慢解开封绫,将信纸抽出。贡纸在他手中发出极轻的摩擦声,像是被呼吸唤醒的沉睡之物。

他的目光从信首滑下,不多时便停住了。

“……圆周之题,推得一常数,陛下命名为圆周率。”

这短短的一行字,在他心里掀起的波澜,却像骤雨击中平湖,瞬间炸开。

圆周常数——这不是寻常人口中能说出的词,更不是那些只会吟风弄月、醉心章句之士能理解的道理。

要说出这几个字,必然要在术算中涉足极深,且真正触碰过圆径比例的核心奥义。

而信中说,这个数是“陛下”亲算得出?

石宗方的手在那一刻紧了紧,信纸被他的指节微微压皱。

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人传闻中的模样——锦衣玉带,目光轻佻,举杯间满是纨绔气息。一个这样的人,能明白圆周常数的意义?能有心力去算它?

“荒唐。”这是他本能的第一反应。

可那三个字,却在他脑海里像是烙印一般挥之不去。

他清楚,这不是市井闲谈中常见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等粗浅说法,而是真正进入了测度的领域。

信中说此数“虽近精,尚虑有微差”,这句话分明是在承认不完美,却又带着求真之意。

这不是摆架子的口吻,也不是虚张声势的辞令。

他心头的怀疑,与一种莫名的冲击感混杂在一起。

——若这是真的呢?

他甚至不愿让自己继续想下去,可那种被人不声不响走近自己多年执念核心的感觉。

就像有人闯进了他的密室,在他最珍视的案卷上留下了一行字,而且还恰恰写在他反复推算、尚未定论的那一页。

石宗方的呼吸变得微深,他能感到心口有一丝异样的热。

他试着安慰自己——或许,这不过是许居正为了请他出山,故意抛下的诱饵,把“圆周率”三个字放在信中,就是为了激他的好奇心。

但他又很清楚,许居正这种人,不会轻易在学术的事上胡乱作假,更不会用术算来骗人——那是自毁名声的做法。

信纸上的墨色仍旧微湿,映着晨光泛着柔和的光泽。他的目光在那几个字上来回停留,每一次呼吸,胸腔里那股被撩动的冲动都更强一分。

他抬起头,看向案上的陶盘与绳尺,忽然生出一个极不情愿承认的念头——他想看看,那所谓的“圆周率”,究竟是多少。

若它真如信中所说,“虽近精,尚虑有微差”,那他便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证它、改它、磨它至精。

可与此同时,另一股倔强的念头又在心里冒出来——他不该被牵着走,更不该在圣旨和宰辅的名头下屈服。

于是,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目光深处仿佛有两股力量在拉扯,一边是术算的本能与求真的执念,一边是对官场和权力的本能排斥。

信纸在他指间慢慢折起又展开,反复了几次,像是在替他承受这种难以言说的挣扎。

窗外的阳光已经透过竹帘,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屋子里的空气有些凝滞,仿佛连尘埃都在静静等待他的决定。

他的唇动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只在心底默默地对自己说了一句——

“无论是谁算的,这个数,我要亲手试一试。”

屋内的光影随着时辰的推移渐渐移动,晨雾散尽,窗棂投下的斜线缓缓爬上了长案的一角。

石宗方依旧坐在那里,信纸摊在他面前,红封绫带被随手放在一旁,搭在墨砚边缘,衬得墨色更为沉重。

他的指节缓慢地摩挲着那行写有“圆周常数”的字,动作极轻,像是在触摸一块既熟悉又陌生的石头。

心口那阵最初被惊起的涟漪,终于在一息一息间渐渐平复下去。

他不是没有被外物撩动过心弦的人,可多年来潜心算道,让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凡事不凭一时情绪下结论。即便是术算中最闪耀的发现,也需反复推演、试证,方能得其真。

此刻,他便在用同样的法子平息自己。

那股被信中字句激起的冲动,经过一番冷静的内心自问,已被重新压入心底。

“陛下……圆周常数……”他在心中反复默念,眉头轻轻皱着。

那人自幼的种种事迹,他虽未亲眼见过,却听过得太多了。

市井茶肆,士人雅集,偶有一提当今圣上的过往,总少不了摇头嗤笑。

纵然他平日不喜参与这些谈论,可耳朵毕竟长在头上,这些故事便像细沙一样,日积月累地渗入了心底。

他记得,有人说萧宁少年时,曾为一匹白鬃马,在大街上与人赌棋,连连出昏着,最后还当众推翻棋盘;

也有人说他曾在洛陵南街设酒擂,赌酒换玉,醉倒之后竟在酒肆门口呼呼大睡;

更有甚者,说他少年时曾有一年几乎整月未读一页书,反倒日日钻在瓦舍听说书先生编排侠客奇谈。

这些事是真是假,石宗方无意深究,可从这些传闻里,他捕捉到的是一个荒唐、轻浮、不学无术的影子——与“圆周常数”这样的词,简直像是分属两个天地。

他冷冷一笑,心中升起一个念头:

或许,这不过是那位陛下听到了些关于自己的传闻——知道他石宗方多年钻研圆与径的比例——于是命人将此题写进所谓《术算纲要》,好借机招徕、甚至借自己的名头为那套新科举添一分声势。

至于信中所谓“陛下亲算”,十之**只是用来哗众取宠的说法。

皇帝自有无数能人替他效力,真要有了什么数字,冠以“亲算”二字并不稀奇。

想到这里,他的心口又添了几分冷意。

在他看来,算道是天地之学,不容沾染半分粉饰与虚名。

一旦将它与权势、名誉混为一谈,那便离真理越走越远。

他缓缓地将信纸折好,放到长案一角,不再去看。

手边的竹筹被他重新握起,仿佛那才是他心中唯一值得信赖的器物。

可就在竹筹触到指尖的那一刻,他的心思却并未完全回到陶盘与比例上去。

那行字——“圆周常数”——仍旧在脑海深处闪着光。

不论他如何怀疑、不屑,那都是他近月来废寝忘食所求的数。

哪怕这只是个噱头,他也想亲眼看看,到底是个什么结果。

石宗方轻轻吐出一口气,抬手按住了额头。

他明白,自己的倔强与好奇此刻正在交锋,而这一次,好奇已经占了上风。

他在心中默默盘算:

如果这的确只是场虚张声势的招揽,他大可当面拆穿,了此一事;

若是意外地有几分道理……他也能借此印证自己推算的方向,未必是坏事。

屋外传来几声鸟啼,带着清晨独有的清脆与疏朗。

阳光已完全洒进院中,映得那封信上的红封绫带更为鲜艳,像是在无声地催促着什么。

石宗方缓缓站起身,走到门边。

他的脚步很稳,没有一丝犹豫。

在多年独居的院子里,他早已习惯了静坐苦思,可这一次,他知道,自己的答案不在陶盘上,也不在竹简里,而是在许居正手里。

他回头看了一眼长案,那上面散乱的绳尺、竹筹、陶盘在晨光中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是无声地注视着他的背影。

他轻声对自己说了一句:“只是去看一看。”

语气平淡,甚至带着一丝自我安慰的意味。

随后,他吩咐妻子:“收拾一下,我要出门一趟。”

妻子并未多问,只是点了点头,替他在柜中取出一件干净的青色直裰。

这直裰虽旧,却洗得极净,领口袖口都被熨得平平整整。

换好衣衫后,他系上一条素色的布带,将头发束成一髻,用一枚木簪固定。

他的装束很简单,既不似朝中士人那般讲究,也无半分寒酸,正如他本人——不求外饰,却自有一股沉稳的气度。

走到院门前,他停了一瞬,像是在与这片安静的小院作别。

清晨的风带着露气扑面而来,拂动他衣襟的同时,也拂去了昨夜的些许疲惫。

他推开院门,青石巷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巷尾的转角处,隐约有行人的脚步声传来。

他并没有立刻迈步,而是稍稍仰头,看了看那一方被晨曦照亮的天——那是他多年在院中仰望的天色,如今似乎比往日更亮一些。

终于,他抬脚,走入阳光中。

他的步伐不急不缓,带着一种要去探究、要去印证的决心。

不论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要亲眼看一看——那所谓的“圆周常数”,到底是噱头,还是……真有几分真意。

石宗方的身影在巷口渐渐远去,只留下他的小院静静伫立在晨光里,仿佛那里面的陶盘与竹筹,还在等待主人归来,继续未尽的推算。

晨光才刚透过朱漆大门,映进许府的前院,廊下的台阶已被人来人往的脚步声踏得微微湿亮。

院内设了一张长案,案上铺满了《术算纲要》的抄本、竹尺、演算简册与笔墨砚具,几名穿着青袍的官员正围着案子各自翻看,或低声与旁人切磋,或凝神在纸上比比划划。

今日许府格外热闹,不仅翰林院的编修与国子监的博士来帮忙,许居正还特意请了两位工部出身、精通度量与工程的郎中。

这些人都在朝中以术算见长,平日不常聚到一处,如今却齐聚许府,倒显得厅堂里气息紧张而充实。

许居正一身素色朝服,袖口微卷,正俯身在一份稿卷上审阅。

那卷子上写的,是五科之中的《术算纲要》第二卷“比与积”部分,字句细密,旁边密密麻麻写着勘误批注。

案头一角,还留着一封红封绫带的信——那是早上福来回府时,放在许居正案上的,说是已送到石宗方家。

许居正抬手压了压那封信,仿佛借此稳定自己心中的笃定,随口说道:

“福来已去洛陵东城,将信送至石先生府上,想必午后之前,就能见到他本人。”

此话一出,原本埋头在纸卷上的几名官员相视一眼,先是微愣,随即几乎是同时露出一抹颇有意味的笑——那笑里带着些无奈,也带着几分不以为然。

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瘦削如竹的工部郎中放下手里的竹尺,轻轻摇了摇头,道:

“许公,莫怪老夫直言——石宗方……怕是请不来。”

一名国子监博士闻言,也推了推鼻梁上的铜边眼镜,叹道:

“石先生的性子,许公可能还不大清楚。他这人,平日除了钻在自家书屋推演,几乎不踏出家门一步。别说出门赴会,就是街头巷尾的邻里酒宴,也从不参与。”

另一位翰林编修接过话茬,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

“我记得前年工部要修测洛陵水渠的弯度,特意请他出山帮忙测算,工部尚书亲自登门,他连门都没开”

“就遣个小童出来回话——说他正在推一道比例题,不能耽搁,渠弯的数值,诸君自去量便是。”

工部郎中闻言,忍不住失笑:

“不只是那一次。上次测定新城城墙倾角,咱们工部用尽办法算出来的数,他只在信上写了两行——‘角差二分,须改’——便又没下文了。你们说,这性子……若不是术算痴人,哪会如此?”

厅中众人听得连连点头,有人忍不住低声道:

“若论术算之才,大尧上下,石宗方当得上第一。但若论好请易请,他怕是连百名之外都排不上。”

有人又补充道:

“许公有所不知,石先生在洛陵有个外号,叫‘闭门算客’——一闭门,就是十天半月不出院。他的邻居都说,有时候天寒地冻、院里积雪半尺,他也不肯跨出院门一步。倒不是他懒,而是满脑子只有竹筹与纸卷。”

翰林编修闻言,摇了摇头笑道:

“这样的人,别说许公派个小厮送信,就是陛下御旨亲征,他未必也肯立刻来见。若是他正推到要紧处,保不齐会让陛下也在门外候着。”

这话虽带笑意,可几人都没觉得夸张——因为他们都听说过类似的事。

那位白须工部郎中眯了眯眼,像是在翻找记忆:

“我记得有一年,朝廷突调术士测量边关军道的长短,非要他出手。”

“那是兵部尚书亲书急牒,派人连夜驰送,军令如山,可到他家门口时,他只是隔着门板说了句——‘一题未尽,身不可动’”

“然后,就让人原路送回军令,硬生生拖了半个月才动身。你们说,这样的人,怎能用寻常之法请来?”

许居正听着,神色依旧平静,似乎早有预料。

可旁边一位年轻些的国子监博士却忍不住问道:

“那依几位所见,石先生既然如此难请,我们这封信,他会拆么?”

白须郎中“呵”地一声笑了:

“怕是未必。依我所知,凡带着‘朝廷’二字的信,他多数连看都不看,直接退回去——哪怕是工部、兵部的公牍,他也敢不拆。”

“是啊,”翰林编修接道。

“他最不喜被人用官衔名位来压他,越是提‘朝廷请’,他越是不理。许公的信虽是以个人名义写的,可毕竟提到了圣旨、科举……依我揣测,他只怕看两行,就会皱眉。”

国子监博士闻言,笑了笑:“听诸位这么一说,我倒真好奇,他若真见到这卷《术算纲要》,会是何神色。只不过……怕是等不到这一步了。”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虽不是刻意打击,可话里那份笃定,却像是铁板钉钉般——石宗方,绝不是那种一请就来的角色。

许居正听在耳里,反倒露出一抹浅笑,不置可否,只淡淡道:

“诸位放心,该来的,自会来。”

他这话平静而笃定,反倒让厅中众人一时无语。

有人暗想,许公怕是对自己那封信有很大信心,否则怎会如此笃定?

可对石宗方的性情,大家又都心知肚明——

那人守着院子过活,竹筹、陶盘就是他的天地;外面的朝堂风云、京洛喧嚣,似乎从未真正踏进他的世界一步。

若真要用一句话形容,那便是——“宁在院里算一题,不在殿上听三日”。

厅堂外,晨光渐盛,阳光照在案上的卷册与竹尺上,映出一片明亮的光斑。

而众人的议论,也在这光影之间慢慢散去,各自又埋头于《术算纲要》的勘校之中。

只是,在他们心底,多多少少都有一个相同的判断——

这一趟洛陵东城之行,十有**会无功而返。

巷外的天色已由清晨的银白渐转成了明澈的蓝,阳光在瓦脊间跳跃,落到青石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东城这一带,街巷窄而幽,屋檐低垂,晨市的摊贩才刚开始摆货,吆喝声尚未热闹起来。

然而,就在这片一向安静的街口,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并不算沉重,却极有节奏,像是骑者极力控着速度,又不肯耽搁分毫。

“咦,那不是……石算疯?”一个挑着鱼篓的中年汉子眯起眼,惊疑地望着来路。

只见街尽头,一匹鬃毛乌亮的青骢正疾驰而来,马背上坐着一人,青色直裰,腰系素带,背影清瘦挺拔,袖摆被风扬起,露出握着缰绳的骨节分明的手。

再看那张脸——瘦削,神情专注,目光笔直望向前方,连街边的叫卖声都没往耳里放半分。

“果然是他!老天爷,石算疯出山了!”卖豆花的老妇一拍膝盖,声音都高了半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