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52章 术算大师,石宗方!

许府书堂之内,灯火已熄而复燃。

夜深未歇,晨曦未至,天光犹在远山之外酝酿,一层薄暮灰青悄悄浮上高檐窗棂,宛若一抹将启未启的梦。

案几之上,墨迹犹新,书卷翻覆,箴题密密麻麻堆叠如山,朱笔勾圈标注处,更是层层交错,似早已阅至心力交瘁。

屋中诸人皆神情困倦,或倚椅,或伏案,或抱卷沉吟,眉头深锁,不语亦不动。

这一夜,许府内无歌无舞,无酒无觞,有的只是沉沉烛影下,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字之战。

他们原以为,不过数道算题,纵有新法,也终有理可循,凭他们数十年积学,总不至束手无策。

可这一夜之后,他们才真正知晓“术算纲要”之险、之广、之深。

五题之外,纲要正文所载策问更达数十,初观尚觉浅显,细读之下,却步步皆机巧,题中往往暗藏变数、逻辑翻转、图形抽象,稍一疏忽,便堕入推演误区而不自知。

“这哪里是常用之数啊……”霍纲几度欲言又止,终还是重重一叹,“这是逼人走一遭虚空生妙,硬生生把吏目所学,拉到天算之境。”

魏瑞更是直接伏在桌上,声音嘶哑道:“我昨夜用筹演三题,两次以为得解,结果前后算来,数相背离……越算越乱,越乱越烦。”

“他这纲目,是要考算术?还是考心志?”陈章谨虽寡言,此刻亦忍不住道,“看似数题,实则一念走错,便全盘皆输。”

“我昨夜甚至梦见被‘椭圆’‘复率’‘开根’之数所追……”郭仪揉着额角,苦笑着摇头,“一梦醒来,笔都还握在手中。”

许居正此刻则坐在主位,闭目半晌,忽而睁眼,望向堂中众人,语声虽低,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之意:

“诸位,歇一歇吧。”

“这一夜,我等已尽力。”他说着,自案几上拈起一本折角甚多的《术算纲要》,轻轻合上,“陛下所设之题,非但意深法新,其术理亦大有超出吾辈所习,若强读以求速解,只恐误读误断。”

“再战下去,非策题之解,恐是我等身心先崩。”

众人皆默。

许久,霍纲率先低声道:“许大人之言正是。我等毕竟非算士出身,能破一二题,已尽心智。其余者……恐需更深之学。”

魏瑞也随即附和:“若能请得石宗方来,或可代我等拨开此中诸多迷障。”

“说到这位石宗方……”郭仪忽然想起什么,抬眼道:“昨日议定之时,大人曾言早已备好书信,今可送否?”

“当然。”许居正点头,自袖中取出一道封封紧密的函简,放于案上,“昨夜观纲之后,我便知,若无真正精于算道者为伴,休言通篇,即便再破一题,也极其艰难。”

他转身唤道:“福来。”

堂外立候多时的小厮应声而入:“老爷?”

“将此信送至石宗方府上。”许居正将信函递出,又道,“不许迟延,立刻便去。快马,经后街走,不入闹巷。”

“是。”福来应声退下,片刻之后,便闻中庭一骑疾驰而出,马蹄碎响,在晨色微茫中掠过高墙,去往那术算之家的方向。

许府书堂内,终于恢复片刻安静。

“石宗方既居洛陵,离府不过半日程,若顺路直去,午后当可至也。”许居正语气平和,“等他来了,我们再逐条细问,也好请他以术眼审纲,通讲诸理。”

众人皆颔首。

“的确。”魏瑞道,“我昨夜见一题,言‘重率之偏’,所涉非但概率,更有推演极限之法。此种思路,于我等是无中生有,唯石宗方或可一言破之。”

“且此书有许多法式、算法,皆以‘列阵’‘换形’‘对映’为本,观之颇似石家旧法,却又远胜其繁简。”郭仪神色凝重,“若陛下真曾拜其书而成,则今之术算之道,已非旧学可比。”

“这便是我们必须请他来之由。”许居正一语断定。

他语音方落,天光也终于破开重重夜幕,自高窗而入,映得堂内几人面庞清晰可见。

他们皆面带疲态,眼中却各有一抹难以掩饰的光——那是兴奋、敬惧、与隐隐不安交织的神色。

兴奋者,为新知之广、为术理之妙、为一国之主居然能设如此体系而惊叹不已;

敬惧者,为己力不足、才学不逮、而偏偏被天子以纲目推问,恐失于不察、辱国士之名;

而那一丝不安……则是从“术算之纲”背后,隐隐窥见的另一个事实:

天子不只是在设试题,不只是在开科取士。

他是在造一座全新的士人阶梯。

旧学不通新题,旧法不能破局,若不能应此一变,朝中旧人,恐将逐渐脱轨、边缘、直至退出新世。

这,才是真正让他们不安的源头。

许居正并未言破,但他已知,这些人都已明白。

他起身,轻轻理了理衣冠,道:“天光已至,该上朝了。”

众人亦纷纷起身,整袍束冠,一夜无眠,却无一人敢怠慢。外头晨风乍起,枝叶轻响,烛火不熄,天子所启之道,仍在前方等待他们继续前行。

那一页页难解的题目,那一个个未知的符号,那一道道令人震撼的答案——

皆如山门之外遥遥呼唤之声。

唯待有人,敢于踏步登临。

紫宸殿上,钟鼓初鸣。

秋霁初晴,天光澄净,晨光自殿外广阶斜斜洒入,映得朝服如墨,仪容肃穆。

群臣分列班位,静候天子登座。

片刻之后,随一声“驾到”,萧宁缓步升阶,神色平澹,衣袂不动声色间,却自有威仪笼罩殿宇。

行至御座之下,徐徐坐定,他扫视殿中一周,目光落在左列许居正、霍纲等人身上,淡然开口:

“昨命诸卿检阅五门纲要,不知进展如何?”

此言一出,殿中众臣神情俱是一动。

五门纲要——这几个字,自昨日,天子在金銮殿上宣布科举即将改新制之后,已成朝野最为热议之事。

然群臣虽多耳闻,实见者不过少数。

此刻陛下亲口提问,顿令殿中气氛微微紧张。

许居正缓缓出列,躬身奏道:

“启禀陛下,臣等遵旨,于昨日起检阅《国学纲目》《术算纲要》两卷,夜以继日,不敢懈怠。”

他语气沉着,却不掩其中激动之意,“臣斗胆奏陈——陛下所制《国学》《术算》两纲,仅是开篇数卷,已令臣等……叹为观止。”

朝堂上顿时响起低低的嗡动声。

坐在右列的户部尚书拱手道:“许相所言莫非夸大?此纲为陛下一人所编,又非朝中文士共议,若真能‘叹为观止’,那可太骇人了。”

“是啊,”工部侍郎亦接声道,“术算一道,素属小技。国学又皆儒门旧义,何来翻新惊世之说?”

“何况,诸位昨夜不过阅卷一夕,便言受益匪浅,是否言之尚早?”

“诸公此言,”霍纲出列,神色肃然,“恐未识其书而妄言其轻。”

“我等观此《国学纲目》,体例新奇,法脉清明,其所引经据典,虽不出旧章,却能自成条贯,义理分明,解注多有独到之处。”

“而《术算纲要》更甚,题设之妙,法度之整,非旧日账册筹术可比。臣自入仕以来,未曾见过如此明晰而通政用之数法。”

殿下群臣面面相觑。

御史中丞皱眉道:“听霍侍郎之言,似乎术算一卷竟胜于文经?这也太过骇人了。”

“非胜于文经。”魏瑞也出列,“而是补文经之所未及。”

他拱手道:“陛下之书,设问精妙,不止在‘术’上,而在‘用’上。四则不止于算物,更用于测地量粮、定军行、评胜负,皆可通政理、济民事。”

“如此纲目,非市井术匠可为,亦非翰林词臣之笔,而是……兼理政事、通百家而得。”

“魏大人所言属实。”郭仪随后出列,道:“臣等最初亦有疑,以为不过求新奇之书,但细研之后,始知所见太浅。”

他面色郑重,声音低沉而缓缓有力:

“臣等不过阅两纲便觉不胜其深,若再读三卷,恐怕心智都要被洗换一遍。”

此言一出,群臣震动。

“这……”吏部侍郎低声道,“究竟是何等之书?”

“真有此言?不过两夜便如此称颂?恐怕是过誉之词罢。”

“是啊,五门纲要竟能令许相等人如获至宝?岂非言过其实?”

耳语杂陈,疑声四起。

而端坐御座之上的萧宁,却始终未动,只静静听着。

他目光一转,落在许居正身上,淡淡问道:“许卿所言‘叹为观止’,可否再细说一二?”

许居正略一沉吟,缓缓开口:

“回陛下,《国学纲目》之妙,在其以义统经,以纲摄卷,不为辞藻束缚,不为旧注所囿。”

“其设问之法,每一策题皆出于一理、一事,所问非死章而是活义。”

“臣以为,陛下此书,已然开出一条——去空谈、归实解之路。”

顿了顿,他再道:“至于《术算纲要》……更非常书。”

“臣观其设题之法,首题便涉逆乘求本,次题测贷盈亏,三题以径求周,四题涉概率胜算——每一道皆可入政,每一算皆有据用。”

“最震惊者,乃第五题,陛下于其下亲述圆道之法,自列常数曰‘圆周率’。臣等初不信,后以法试测,竟与实数无二。”

话音一落,朝堂陡然一静。

圆周率?

以尺定周,言其常数?

此言之惊,不啻天雷乍响。

工部侍郎再也忍不住,失声问道:“许大人所言‘圆周率’,可是测圆之常数?难道此数已可得耶?”

“未曾耳闻,石宗方尚未成稿,陛下竟已成数?”

许居正不答,只微一抬手,示意李安石上前。

李安石拱手,一语不发,将一页摘录呈上御前,道:“陛下所设此题,设以轮转、径周、频率为端,推一车行距,其下解法,自明此数。”

“臣等尝试以实器测验,果与所得数不差分毫。”

萧宁未语,宫中宦官已接过书页送至御案。萧宁低头扫一眼,眼角轻挑,目光微微闪动,仍未作言语。

反倒是右列几位年长大员忽然神色剧变,窃语连连。

“这……莫非是真的?”

“若此数真可恒用,则轮法、测地、造械……皆可定制精度!”

“竟是天子亲自所创?简直……简直匪夷所思!”

“我原以为此纲目不过‘新制’,现今看来,却是大术。”

议论之声渐起,而萧宁终于抬头,望向全殿,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令人不容抗拒的坚定:

“朕之意,从来不是为文设文,而是以文济政。”

“此纲所录,不过五门耳,非为策士所作,而为治国而作。”

“朕不求诸位惊叹,但求诸位能思——若天下士子皆通此五门,百官皆明其中一策,则大尧之政,何患不治?”

朝堂一时静默。

无人再言语。

他们忽然意识到,这不是天子的一次“试卷改革”,也不是一场寒门之策,而是——

天子要以一人之力,重塑士道,重建治术。

此为纲目,亦为纲纪。

此为策题,亦为治国之策。

晨光再度透入紫宸殿,照在那五门纲要册影之上。

群臣静立其下,或惊,或敬,或迷惘,而那端坐于御座之上的青年天子,只是静静望着他们,等待——他们真正看懂那五卷书的那一日。

洛陵城东,百工巷。

这里原是工匠、书坊、笔庄聚居之地,多为泥墙旧瓦、青砖斑驳,街中皆是推车走卒、叫卖声不绝,最不显赫,也最不起眼。

然在巷尾尽头,有一座极不起眼的宅院,门额未题,门前无匾,只有一块巴掌大的木牌,漆得斑驳,隐约可见三个字:“石氏居”。

府门常掩,外人不知内中居者何人,偶有好事者来访,多是不得其门而返。然朝中识术之士皆知,居于此处者,正是大尧术算宗师——石宗方。

石氏一门,世以术数为业。然石宗方自小弃家学之俗务,不喜卜筮、不通星术,惟独痴迷“实算”。他曾言:“天象莫测,阴阳难全,唯数术为实;既不可决天命,便求明人事。”

从弱冠至今,三十载寒暑,他几乎未离洛陵一步,闭门于此,沉心于“术算一道”,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名满朝野,世人却无一人真正知晓其人其貌。

今日清晨,府中寂静如常。

天色微亮,鸡鸣方响,石府之内却早已亮起昏黄灯火。

推门而入,便可见室中布置极其简朴。

无名贵摆件,无雅玩器物,除去案几几张、书架三列,再就是那堆得几欲塌落的书卷和纸张。

宣纸堆叠如山,笔墨散置,砚台枯涸亦无人理,满室墨香扑鼻,却非文士书卷之香,反而带着一种混杂着土石灰尘、算筹旧木的沉重气息。

正堂案上,摊着十数卷旧稿,皆为术算之题——有勾股、开方、盈亏、推率、运筹之术,也有他近年所著新算《测地通略》《商差纪要》等残页,边角皆已卷翘,写满注脚。

窗边一隅摆着两物:一者,陶盘;一者,旧井尺。

井尺者,乃当年工部造井所遗,长八尺,寸分精确;陶盘者,直径盈尺,边缘浑圆,线痕不见,乃他亲自督造、为试圆而成之器。

而此刻,石宗方便坐于其中。

他身材颀长,面色清癯,须发已染霜白,却无衰老之态;一双眼深陷而神采湛然,犹如沉于黑夜中的星芒,随时可能燃起火光。

衣衫极旧,墨迹斑驳,袖口泛白,显是多年未添新衣,然衣领整齐,纤尘不染。

面前案上,列着竹筹二十有余,他手中执一枚长筹,正沿陶盘边缘缓缓划动,嘴中呢喃低语,似在复诵某段法则。

“径为一,周几何?”

“若四为约,三不足。若五为约,三有余。”

“圆不可取整,须以小数细推。然……此数何穷?可取几至而足?可得恒常之式否?”

他忽地顿住笔尖,眯眼盯着盘沿,缓缓自言自语道:

“圆周之数,自古有之。然或取三,或取三一七,皆为近似。东境有言三又七分之一,南儒尝言三又十六分之一……皆非正比。”

“我曾以三百绳测之,得三一四一之值,若依此比为‘率’,是否可得法则之始?”

说罢,起身,从一旁小橱中取出一卷簿册。

那册早已卷边,封皮漆黑,上题三字:圆解草。

内中写满数式、图表、量测数十例,字迹或粗或密,显然非一时所成,而是多年来积累之痕。

他展开其中一页,指尖略过,轻声道:

“以一为径,求其周——得三又百四十一分之十六者,若近取之,乃三点一四一六。此数若恒,当可定器形、算车转、布攻防。”

“然……此‘恒’安在?可证否?”

他转身看向那尺与盘,忽露出一丝诡异的微笑:“或可,再测一回。”

言罢,便再次俯身,取绳度圆,指掐分寸,反复运算。

晨曦透窗,映得他斜影长长,落在书案之上,仿佛与那无尽的数符、线图融为一体。

此刻的石宗方,心中无他,无人,无时光,唯有那一个问题:

圆之常数,能否为世所共知?

这问题,他已经思考了十数年了。

当年他初习术算,便对圆道痴迷不已。他不信“圆无定数”,亦不信“不可量度”。

他曾以米盘试测,以井口计弧,又向造轮匠学造器,向军营步卒习步距,凡一切可用者,无所不试。

他曾于三冬雪夜测量百盘,也曾在盛夏烈日下反复步距,哪怕汗透衣衫、双手生疮,也绝不罢手。

为求此常数,他断交朋侣,绝不赴宴,连朝廷征召为国子监术师之位亦辞谢三次,只求得一“术算之道”而已。

旁人皆称其“怪者”“痴人”,唯洛陵数百术士,皆以他为宗。

他们说:石宗方,是活在数中的人。

他不是在算术,而是以生命丈量真理。

而此刻,这个“活在数中的人”,竟不知,他所追索多年的“常数”,已有一人先行而至。

他并未得知许府昨夜通宵点灯,也未得知那本《术算纲要》中,已有人先他而设“圆周率”之名。

他也未得知,那一封来自许府的密信,正由快马加鞭奔赴洛陵,穿越晨雾与街市,朝这座无声而寂寞的小院疾驰而来。

他只是,依旧俯身于圆盘与绳影之上,低声呢喃:

“周何比于径?若有其率,何其名?何其式?可复用否?”

“此为术中大问,不得不解。”

他目光渐炽,手上筹划更紧,额上汗渍未干,却浑然不觉。

窗外晨光愈亮,而石氏小院,却仿佛隔绝于尘世之外。

这是个算术狂人。

他不图功名,不求显达,只为破解那千古之谜,哪怕以一生为代价,也无怨无悔。

而他不知道,一场将颠覆天下学术与政务的变革,正在缓缓向他靠近。

——就在今天上午时分,他会收到那封许府来信。

那封信中,有一行字,会令他久久不能平静:

“术算纲要卷中第五题,天子设‘圆周率’之名,并以其法推演周长,近得数:三又百四十一分之十六。请公详审。”

他会明白,自己并不孤单。

而在那遥远的紫宸殿上,有人已经先一步,走进了“数”的深处。

巷尾石府门前,晨光已亮。

那条被晨市嘈杂所遗忘的青石路,因夜露未干而泛着点点银光,小厮福来一路快马奔袭,自西而来,绕过几条短巷陡阶,终于在日头尚未完全跃出屋脊之时,停驻在了这座寂静小院门前。

他翻身下马,甩落衣摆上的尘土,双手一拢,紧紧握住怀中那封密信,深吸一口气。

面前这户门庭,不似达官,也无府第气象,若非许大人亲口所嘱,他根本不敢想象,这等宅子,竟住着大尧朝堂上赫赫有名的术算宗师。

石宗方,朝中官员闻名的“数中仙人”。

此刻,这位“仙人”是否仍在案前演算?是否已窥见千古圆数之秘?

是否……已预感到今晨的访客,将带来一段新命的启程?

福来静立片刻。

屋内寂静无声,唯有几声纸卷翻动的细响,仿佛在低语、在思索、在与某种无形的规则角力。

他不敢贸然惊扰,先是整了整衣冠,正身抬手,敲响了门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