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49章 奇书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第749章 奇书

作者:长工绝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3: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府之内,本是酒气腾腾,灯火辉煌。

厅中众人,或高坐饮酒,或衣襟敞开,开怀痛饮,正是意气风发、洋洋自得之时。

然那一道耳语传入王擎重耳中之后,一切戛然而止。

王擎重脸色变了,唇角原本挂着的笑意,仿佛瞬间被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层极快爬满脸颊的惊疑与苍白。

他目光陡然收紧,一只手重重按在案几之上,酒盏倾倒,玉盏滚地而碎,众人这才察觉气氛不对,纷纷停下杯盏、回首望来。

“王阁老?”裴景台最先出声,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安。

“怎么了?”卢修礼坐在另一侧,眉头皱起,“是谁的消息?出了何事?”

“出了什么事?”顾延平将杯放下,神情沉凝,转向那脸色发白的小厮,“你刚才究竟同王大人说了什么?”

“到底怎么了?”陈荫仁一向稳重,此刻语气也急切了几分。

林志远原本正低头细抿杯中清酒,此时也仿佛忽然坐不住了,猛地放下杯盏,目光死死盯着王擎重:“莫不是——宫中有什么风声?”

王擎重沉默了好一会儿,仿佛在拼命克制心中那阵突如其来的失衡与惊惧。

他的手指扣在桌案之上,指节发白,良久,他方才缓缓抬头,看向在座诸人,声音低沉沙哑,仿佛从喉底挤出:

“散了。”

一言既出,众人尽皆失声。

“……散了?”卢修礼蹙眉,一时未能反应,“何意?”

“你是说,那些原本被我们空出来的位置,散了?”陈荫仁猛地一震。

“怎可能?”顾延平大惊失色,“我们这边才全数辞罢不过半日!礼部、中书、户部、都察院、刑部……几十处关键职位!谁能在这么短时间全部补上?难道陛下早有预备?”

林志远脸色惨白,一时间语塞,喃喃低声:“不……这不可能……不是说,没人可用吗?”

众人全都站起了身,一瞬间,原本满堂春意的王府大堂,竟如夜坠冰窖,寒气逼人。

王擎重深吸一口气,强作镇定地道:“我也不知道人是从哪来的,但宫里传出的确凿消息是——礼部、刑部、户部、翰林院、通政司、宗正寺、鸿胪寺、太常、太仆……都已经新任命了。”

他顿了顿,仿佛连自己也觉得荒谬至极,缓缓坐下,喉中发涩:“还有——”

“还有什么?”裴景台颤声问道。

王擎重声音低如蚊蝇,却每一个字都像钉子般,钉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一份名单,一份……寒门官员的备选名录——上千人。”

轰!

厅中众人皆变色。

“上千人?”卢修礼失声喊出,“这怎么可能?一朝之中,哪里冒得出上千名可用之士?”

“且不论数量,陛下如何得知这些人选?这些人是何出身?谁荐之?何时考核?”顾延平眸中满是不可置信。

“这些职位,非三年五年不能识人!怎能一朝间便遍补百职?!”

“更何况……若真是寒门出身,又有几人识律法,通经义,擅文策?”

林志远额上冷汗涔涔,竟似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颤声开口:“我听说……今日早朝之后,陛下召诸翰林、典籍司、礼部主事等,命其商议一道新制——要改科举之法,设五科之考。”

“此言非虚?”陈荫仁大骇。

林志远点头,喉中仿佛被噎住:“不是空谈——是……已成书了!”

顿时,厅中众人宛如群鸟惊飞,目瞪口呆地看着王擎重,连一句话都说不出。

王擎重闭目垂首,半晌才喃喃开口:“这盘棋……咱们输了。”

四字出口,如雷贯耳。

卢修礼身体微晃,踉跄后退一步,失声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输了?我们才刚掀了桌子——他哪里来的牌应对?!”

“对!”裴景台猛拍桌案,“我们不过是合力请辞,再掀几句狠话,本以为他撑不过三日,必来挽留,可他不但没来,还、还……”

“还早早就筹好了替代之人。”陈荫仁声音苦涩,低头苦笑,“我们自以为以退为进,其实人家根本不需要再请我们进来。”

“我们在赌局上翻了牌,人家……早就把我们除名出局。”

空气仿佛凝住了。

大厅中,再无饮宴之声,剩下的,只有数十名大尧权臣,一个个失神失色、冷汗涔涔。

方才那“后顾无忧、待价而沽”的自信,此刻已化作碎裂的痴心妄想。

酒未冷,肉未凉,杯盏狼藉之间,他们如梦方醒,却已悔之晚矣。

林志远忽然喃喃开口,声音带着微微颤意:“若……若那五科新制,真能行得通,我们……真的,再无立锥之地了。”

王擎重却突然站起,眼神如火,咬牙低吼一声:“我不信!”

“我不信这世上真有人能未登基时便备下千人官员之名、不声不响备好五科纲目,更不信……一个自幼为纨绔的王爷,能设此局、行此策!”

但话音一落,他自己却也再说不下去了。

因为,他眼中原本的怒意,已经渐渐被一种更深的东西取代了——惶恐。

他知道,不论自己信不信,那些名单,那些人,那些新制……已摆在朝堂之上。

天子不再是那个人人可欺的闲散王爷,而他们,也不再是无可替代的“栋梁之臣”。

沉默之中,酒宴散尽,王府之内,再无欢声。

只余席间冷酒未尽,油腻翻盘,一如新党众人此刻的心境:满是余腥苦味,却已难以下咽。

这一局,确实输了。

而这一败,或许,再无翻盘之日。

沉默,在王府中蔓延开来,宛如潮水褪去后留下的一地死寂。

酒香犹在,炙肉未凉,可厅中众人却再也举不起手中的酒盏。

林志远第一个开口,那声音听上去竟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喃喃道:“若早知如此,今日早朝,我便不该站出来附和。”

卢修礼坐在原处,脸色苍白如纸,一手扶着额角,仿佛要压住突如其来的悔意:“我们自以为把控了天子孤立无援,却不知他早已蓄谋已久。今朝辞官之举……是自绝之刀啊。”

裴景台低头不语,面前的杯中酒波轻晃,映着他的脸,疲惫而苍老。

半晌,他苦笑一声,喃喃道:“我们这些人,在朝中自诩谋略、官场老狐,到了这一局,却比不过一个曾被称为‘第一纨绔’的王爷。”

顾延平眼中满是懊悔之色,他低声开口:“我们是太傲了。”

“是啊。”陈荫仁苦涩点头,“我们太相信朝廷离不开我们,太小看天子的魄力。”

他一边说,一边将自己面前那只热汤尚存的银盏一把推开,汤汁泼溅在衣袍之上,却也毫不在意。

厅中气氛如死水沉沉,谁也不再说笑,谁也不再劝酒,先前那些豪言壮语,如今皆成讽刺。

“我回去了。”卢修礼第一个起身。

他脸色难看至极,拱了拱手,连告辞都懒得说一句,便快步出了门,仿佛再多待一息都令他窒息。

顾延平亦站起,长叹一声:“这顿酒,喝得值了,喝醒了我这二十年的迷梦。”说罢,也转身而去。

裴景台紧随其后,摇头苦笑:“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言,果然古人不欺我。”

“走了,走了。”陈荫仁叹息着,慢吞吞起身,一步三回头,最后竟没忍住回望王擎重一眼,似欲言又止,终究无言。

林志远最后一个起身,他走得很慢,似仍抱着某种侥幸:“王大人……若若若……若还有转圜之地,咱们是否……”

王擎重只是摇头,什么都没说。

林志远苦笑一声,再不多言,低头出了门。

顷刻之间,厅中再无半人。

满席杯盘狼藉、佳酿洒地,炙肉冷硬、灯烛半明,连先前奏乐的小乐工也早被吓得溜走。

只剩王擎重一人,沉默地坐着,眼神空落。

他缓缓起身,步履沉重如铁靴入泥,一步一顿地往后院书房走去。

那间书房极为静谧,朱木雕栏,青瓦遮檐,墙上悬着一轴残墨山图,是他早年尚在礼部任职时,一位江南画师赠予。

王擎重推门入内,反手关上门扉,室内光线幽暗,连风都似乎被隔绝。

他走到墙角,掀开一块地板暗格,露出一只铁匣。

那铁匣上覆着厚厚一层灰尘,可见许久未曾动过。

他小心地将匣子取出,拨开封扣,缓缓打开。

里面只有一封信,黑底红封,封口之处,绘着一只羽翼张开的朱雀。

他取出信函,盯着那朱雀印记看了许久,指尖一寸寸地摩挲而过,仿佛要将旧年记忆重新唤醒。

他的眼中,浮起一抹极其复杂的神色。

既有愤懑,亦有隐隐的挣扎,甚至……还有一丝不甘。

终于,他低声开口。

声音沉如哑钟,回荡在空荡的书房中:

“难道……真的要走这一步么?”

他缓缓坐下,凝视着手中那封信。

良久,他不知想起了什么,忽地低笑了一声,却比哭还要难听。

“原以为……此局是我收手之计。”

“如今看来……却成了最后的退路。”

他将信放在案上,手掌覆上,却迟迟没有揭开封口。

风从窗缝挤入,吹动案上灯烛,烛焰摇晃,那朱雀之影仿佛也在无声舞动。

王擎重闭上了眼,良久,良久。

那信封依旧未开,可他的神色,已然不再是方才宴上的自负,也不再是厅中众人散去时的惊惧。

那是一种极深的、决绝的静。

仿佛棋局已穷,剑已出鞘。

他喃喃低语,几不可闻:

“既然你赢了这一局……既然你要斩尽杀绝,那就不要怪我了。”

书房之外,夜色已深,远处宫灯渐起,钟鸣隐隐。

这一夜,王府再无灯宴。

唯有那枚信封,静静躺在灯影之中,等候着一个无人知晓的命运回响。

夜深灯寒,许府堂中却依旧灯火通明。

书案上堆满书卷,书卷之间夹着细密批注与翻阅痕迹,几案之旁,茶盏冷却未换,数人仍捧卷凝神,竟无一人倦意生起。

正堂之内,早已不见最初翻书时的轻蔑与狐疑,众人神情肃然,气氛如同早朝之上一般凝重。

他们——都沉浸在这本名为《国学纲要》的书册之中。

许居正最后翻完一卷,轻轻将书合上,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心头压着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却又像是忽而登临高峰,远眺云海之巅,有震撼,有敬畏,有久久难以言喻的澎湃。

他放下书卷,抬起头来,目光扫过一屋老臣,声音低沉却坚定:“此书……无一错字,无一疏漏。”

霍纲闻言,正好翻至末篇“问礼总览”,长篇文义将百家礼制杂而合之,归为三统九纲,一目了然,几近成体系之大观。他拈起书角,轻轻一弹,发出纸脆之音,感叹道:

“不仅无误,且篇篇皆可称精妙。我翻阅了整整七卷,竟未能找到一处值得删改之语。”

李安石倚案而坐,指间的笔在桌上轻敲两下,低声喃喃:

“最难得的,不在于文理周全、架构完备,而在于其注解独出机杼,非寻常记诵之言,而是自有真义——是‘读过’,更是‘悟透’。”

他将一页书摊开放在案上,那是《礼制本心》一篇中的注解条目,其引“太仪·宗法”一章,简述先王以宗法定礼之意。萧宁所附注语云:

“人礼之始,本于亲亲;而政礼之极,归于敬上。若只知以等差为纲,而不知亲情之本,便失其仁;若只以仁义施下,而不明上下之序,便失其法。君子为政,当以亲为始,以敬为终。”

这段注解,既不以文华取胜,也无旁征博引,却将古礼之精髓以极简之语剖析而出,字字如刀,直透士人治政之本心。

李安石面露沉思之色,低声道:“此章一出,我这十年来研《太仪》,竟似未曾真懂。”

他语音虽轻,言辞却足以令堂中震动。

李安石何人?他的实力,大家在朝堂之上,可是见过的!

如今竟当着众人之面承认“未曾真懂”,其中分量,可想而知。

魏瑞则将手中书卷缓缓合上,正色道:“我曾阅注本不下十数种,但这本《国学纲要》却令我第一次觉得:‘解经’之义,不在引言,而在对时。陛下之注,皆有今用,不失其古,而合其今。”

郭仪也轻叹道:

“他不仅知‘何以言’,更知‘何为政’,这是读经者中极难得之悟。我翻至《义礼通变》一篇,其中论‘礼不可泥古,亦不可逐俗’一条,其引旧例又附今议,竟将礼法演进说得如此通透,实是前所未见。”

他抬起头来,目光严肃:“若此书面世,世人知之,必将传为士林之范本。”

“陛下之能,非止为君也。”霍纲道,“此书之下,便是名师。”

许居正沉默不语,良久,他轻轻起身,绕案数步,最终回身立于堂中中央,望向桌案之上那本《国学纲要》。

沉思片刻,他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近乎感慨的敬佩:

“我许某人,半生于经义之中浮沉,身为礼部尚政十余载,自以为已读遍诸注,精通义理。”

“可今日细观此纲,方知自己不过读熟旧说,未曾真得其中要义。”

“此书,不止为科举而作,实乃一部——通古达今之奇书。”

此言一出,堂中数人皆抬首,眼中俱露异色。

奇书!

这是何等评价?

能得“奇书”二字者,千年来不过寥寥。今由许居正而出,又是在这场惊世变革之际,更添一份分量。

“许公所言极是。”李安石神色郑重,“此书之后,陛下改题之策,便不再是空谈妄改,而是有所本、有所成、有所据。”

魏瑞亦道:

“我在翰林所中试阅策文多年,常见士子空谈仁义,不知礼仪为何;论政亦脱离时务,不识法条为何物。此书若能列入讲读纲本,必可整顿士风,定士心。”

“这便是‘为官之本’与‘读书之道’的合一。”郭仪喃喃道,“我甚至觉得,将来朝中官员皆应试读此纲,再予任用。”

堂中诸人交相发言,一时之间,竟似在策划一场极大的制度革新。

就在众人激辩之际,许居正却倏然抬手,一言截断诸声。

“此书,我要亲自摘录一遍。”

众人一怔。

霍纲疑道:“许公何意?”

许居正淡淡一笑,眼中却有一抹隐隐敬畏之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阅此书,如饮醍醐,字字灌顶,却又有一层深意,每阅一章,便觉自己心有所动。此书,非但可教人,也可警己。”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若不亲手抄录一遍,只怕记不全、悟不透。”

这一番话,听得众人神色皆变。

魏瑞喟然道:“许公已年近七旬,竟愿亲手抄录全文……如此敬意,我等岂敢怠慢。”

李安石笑道:“那我便陪许公一道。许公摘录,我注旁批,逐句详议,日后传予我等门生,亦是福泽。”

霍纲捧腹笑道:“好!我虽不擅章句之辨,但若有笔墨之需,我来研墨添纸,也算尽份力。”

堂中顿时笑声四起,却无一人嘲笑,皆是肃然附和。

一时间,竟似回到了那些年少年登科时,那些纯粹为义理、为经义、为理想而伏案抄书、秉烛夜读的清苦岁月。

这本《国学纲要》,不止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科举制度,更唤醒了这些老臣心中,那个早已沉睡的“士心”。

窗外夜色已深。

却无人思归。

烛火在案前摇曳,映着那本沉静安坐的书卷,仿佛金光流转,照亮了即将到来的风云巨变。

许府之内,夜深更静。

案上灯火犹盛,烛影映照着众人神色,疲惫虽有,兴致却未减分毫。

自《国学纲要》通读完毕后,堂中几位宿老皆神情凝重而兴奋。

一部纲要,竟能让他们这些读经数十年、注解数十卷的老臣,生出“重新读书”的冲动——这样的奇书,已不知多少年未曾一见。

“这一部《国学》,已叫人不能再以‘少年天子’视之。”郭仪轻声道,语气里,竟多了几分难掩的敬畏。

“如此气象,恐怕不只是早年蓄意布局。”李安石拈须沉吟,“能通经义、晓政事,兼解礼制人伦,三者皆成者……古来有几?”

“他不只是将国学之纲写成了讲义之本,更把百年弊病,一一贯通揭示,”霍纲缓缓点头,“此人,若非天子,只怕也是大儒。”

此话一出,堂中再无人接话,唯有一室静默,皆是沉思。

须臾之后,许居正起身,踱步至书案之前,目光落在另一堆厚重书册之上。

那正是——《术算纲要》。

相比《国学纲要》的典雅素净,这一册封面以黑墨书就“术算”二字,笔画遒劲,锋锋带角,宛如钩戟交错,寒气逼人。

“既然国学已阅,”许居正缓缓道,“那接下来,便看这《术算》一科。”

“算学之道,自太宗年间始列贡试,从未为正科。”魏瑞轻叹道,“如今竟列为五科之一……可见陛下志在‘实用’,非但‘风教’。”

“可即便如此,若所编之纲无所成体,只怕‘列而无用’,反引讥评。”郭仪仍存几分谨慎,“这术算一道,难者在‘不可虚讲’,陛下真能以一人之力,撰成其纲乎?”

“若非亲眼所见,我亦不信。”霍纲露齿而笑,“可既然《国学》已胜我等数十年所作,那这一部术算,不妨再赌一把。”

李安石亦道:“国学一册,既有破空之势;那这一部术算,又会给我等,带来何等新意?”

“诸君,”许居正转身坐回席中,语声平稳却藏着隐隐期待,“翻阅罢。”

众人纷纷上前,各自抽出一册翻阅。

书页甫开,赫然便见一行小字:

“世之为政者,不识钱粮之数,不知仓库之术,不知测量、权衡、工数、律历之用,虽以‘仁义’自命,然实空谈也。”

“术算者,非独度量权衡之学,实治政用事之基。”

一众老臣默然无言。

光是这一段序文,已远胜过千篇空话。

李安石捧卷,眼神微动,喃喃低语:“若陛下真能将‘数’之学立为本科,纲目完备,篇章清晰,那这大尧之世,恐真要翻一页新章。”

堂中人皆静下心来,翻开第一页。

笔墨未干之气犹在,但他们已顾不得了。

一门《国学》,已惊动士林;

这一部《术算》,又将掀起怎样的风雷?

他们不知。

但他们,已无法不期待。

就此,夜更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