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48章 国学总纲!

临州军营内。

说到这儿,庄奎终于抬头,看向徐学忠,眼中却已没了醉意,只有沉静:

“朝廷这局,他自己都还未坐稳,我又如何能去添乱?”

“也许哪天真用得上我,我再出山便是。”

“若永远用不上……”他声音轻了,“我也认了。”

“人一生,图什么?能干该干的事,能保清白良心,能死而无愧……足矣。”

他举盏,朝自己默默敬了一杯。

“至于那点封赏、那点期待,咱们别想了。”

“将军封我,不封我,也不耽误我练兵。”

“陛下赏我,不赏我,也不耽误我敬他一杯。”

徐学忠听得眼眶通红,咬牙想劝,却终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知道,将军这番话不是愤怒,不是怨怼,而是真正地,看透了,看轻了,看淡了。

这一晚的酒,终于将那份十年未动的期盼,灌得彻底熄灭。

帐外,风声吹响,旌旗哗然。

庄奎站起身来,向门口走去,脚步沉稳如昔。

他忽然回头,语气已是恢复了那般不容置喙的威严:

“别告诉他们这些。”

“他们心里还信着我、盼着我,我不能让他们也跟着失望。”

“再说了——”他嘴角微挑,似笑非笑,“我还没死呢。”

说完,庄奎掀开帐帘,走入夜色之中。

徐学忠望着那道身影,心头沉沉,只觉鼻中酸意更甚。

“将军……”他低声唤了一句,却无人回应。

帐外,冷风凛冽,吹动旌旗猎猎,一如多年前战场上的鼓角连声。

那是将军未灭的军心。

也是他早已放下的念想。

——但愿朝中那个少年天子,也能记得临州这位仍披甲执戟的亲兵。

也愿有朝一日,那一纸诏书,不再来得太晚。

另外一边。

许府之内,灯火通明。

暮色未尽,朝阳方斜,金銮殿上方散百官,京中政要却纷纷转道许府。

此刻堂中已聚集十余人,皆是朝中宿老与清望之臣,其中不乏翰林大学士、礼部主官、国子监祭酒数人。

案上摆列的,正是那五本科举纲目中的第一册——《国学总纲》。

许居正高坐主位,捋须不语。

霍纲斜倚榻边,一手执书,一手持盏,神情颇显悠然。

李安石倚案而坐,眉头微蹙,右手缓缓翻动书页。

郭仪、魏瑞亦在其中,神色皆显凝重。

而这本《国学总纲》,正静静摊在他们面前,纸页新润、字迹工整,封面上“国学”二字龙飞凤舞,端庄古雅,乃是天子御笔亲书。

“依陛下所言,《国学》一科,应承接旧时经义之风,”许居正望着案上书册,沉声道,“四书五经为主,旁及诸子,按理说,此纲最不必革新。”

“然此书为陛下一人所编,五年之功,一人而五科……难免挂一漏万。”霍纲轻抿酒盏,语中含笑,却不乏试探,“我总觉其中,怕要错漏处处。”

李安石翻阅片刻,神色也未舒展,低声道:“此书纲目编列虽详,但若问是否深究义理、典章准确,仍需细加研读。”

“不错。”许居正点头,“先看再说。”

一语落下,众人纷纷摊卷,各取所需,安坐案前,分列两案而坐,展开对这本《国学总纲》的初次研读。

起初,众人皆未多言。

第一页为《大衍论序》,其篇幅虽短,文理却极清,开宗明义,言明科举设“国学”之意,乃为“端士道之始,正心术之本”。

诸如“士不明义理,何以为礼?士不识仁恕,何以牧民?”等语句,既引前贤遗训,又切今时之弊,文风庄雅而不失锋锐,一开篇便极具风骨。

霍纲挑眉一看,只觉这“序文”与他过往见的那些讲章大异其趣。

常见那些书,开口便是“奉圣训以明纲常”,要么就是空引“中仁正义”,说一通无用大话,但这篇《大衍论序》却直指根本,不言空义,而重实修,令人耳目一新。

他不由翻至第二页,目光一扫,只见标题赫然写着:“四书旨要纲”。

再往下,是对“文德篇”“仁道篇”“明政篇”“修身篇”的细致分类,每一篇又分数十小节。

各节所引皆为经典片语,其后自注“章旨”,再附“今解”,最后设“一问一答”,以设策问之体,挑明经义应用之处。

李安石翻至第三章“明政篇”,只见其中引“正谕书·政本章”一言:“君子为政,必本于仁,仁本于察,察本于听。”下有章旨解读,又设“案问”如下:

“士为郡丞,闻百户讼母不孝,民声多疑。问:应先审案耶?应先息民声耶?”

李安石微一蹙眉,却不由自主再往下看,只见答曰:

“夫不孝,**之始;轻讼,乱政之源。郡丞之责,在审实而非从众。审案者,存理也;息声者,图和也。和而不理,是流俗之弊。理而不和,是法吏之偏。故当先理事、复施教,令民知理而息讼,是为仁政。”

“好。”李安石轻吐一字,放下书卷。

“怎的?”许居正挑眉问。

“此题虽为章句所设,然立意之正、章旨之明、设问之实,皆远胜礼部旧题。”

李安石语声不高,却字字斩钉,“我等阅历科举多年,从未见过此等将经义与政务并举之例。”

“不止。”霍纲也道,“你看这一节‘修身篇’第二十三条,讲的是‘君子处官,首慎其私’。设问曰:若友人求请,牵涉属官妻弟之事,应如何自处?”

郭仪凑过一看,只见答曰:“亲不避礼,礼不避法,士有友朋,义不失廉。为官者,当明法度于情义之间。能持正者,乃为贤吏。”

“陛下这笔答,真不像出自纨绔之手。”魏瑞在旁低声道。

“陛下何时还是‘纨绔’了?”郭仪斜睨他一眼,淡淡道,“那不过是他愿意让人这么以为罢了。”

厅内气氛逐渐沉了下来。

数十卷页,数百条纲,皆无丝毫错漏之处。

每一节皆有法可依、理可循;每一注皆引前典、解今事,纵非正史所录,亦多见于官文奏牍、公案判语之间,既不失儒家大义,又契合政务实理。

这并非草率成章之作,而是一部兼容古今、取精用宏、独具一格的完整“教科书”。

“这哪里是纲目!”霍纲将书一合,语声中难掩震惊,“简直是经世巨典!”

魏瑞也皱眉:“这不是一人五年之功,便是数人合力,十年亦未必能成。”

许居正神色却愈发凝重。

他手执那部《国学总纲》,指间微颤,一页页翻过,又一页页停下。

从“政德纲”至“心法篇”,再至“讲礼篇”“御史纲”“齐家篇”,没有一章流于空谈,亦无一字虚饰堆砌。

他翻到卷末,见有一行细字:

“自尧洪年三十七年起,起稿于王府东阁,完于戊寅冬。”

这一行小字,似轻风,却震得他胸中百感交集。

“洪三十七年……那是陛下方为王爷之时。”他低声呢喃,抬首望向众人,“诸位可知,陛下那时,在朝堂上是何等地位?”

“众王之末。”郭仪应道,“被称为‘第一纨绔’。”

“不错。”许居正缓缓点头,“就是那样的名声、那样的境地。他却在无人知晓之时,一笔一笔,写下此书。”

“这本《国学纲》,我看,不但无错,还极可能……胜于旧制。”他说至此处,语声顿住,却语锋更肃。

一时之间,厅中众臣面面相觑,无人再言质疑之语。

良久,霍纲低声一叹:“若其余四科亦是如此……那这一场‘改题’,可就真不是空口画饼了。”

许居正沉声道:“明日,我请翰林、太学博士、典籍司、校文院诸人入府,再议其余四科之纲。”

他顿了顿,又道:“但今日之论,诸君当谨守勿泄,朝中风声未稳,不可为旁人所乘。”

“谨记。”众人齐声应诺。

烛光在堂中摇曳,影绰之间,几位老臣皆神情复杂。

一册书卷,带起的,已不仅是一场科举之革,更是一场掀开旧制、推新之理的风暴。

谁也未曾料到,这风暴的源头,不是庙堂宿儒,不是礼部翰林,而是那位曾被视作笑柄的——少帝萧宁。

他们忽然意识到:

这一场大尧士道之变,或许,真的来了。

厅中烛火摇曳,帷幔低垂,众人或坐或立,案前竹简纸卷交错铺陈,一时只闻翻卷之声,如风过林梢,时有低声而语,皆是带着不可思议的神色。

霍纲已翻至《君体章》第三节,原本半倚在座,待瞧见页中注解,忽而坐直了身子。

他低声读出:“‘君,不在权其威,而在立其矩。矩立则威自生;矩失则权为祸。’”

他的声音本不高,读至此处却一顿,眼神凝住良久。

“这注解……分明是借《君论》旧义,衍出‘威权自矩’之说,已超出传统注疏之范围。”

他翻过一页,又读:“‘昔有贤主,宽以容人,亦因宽而败。亦有明主,严以治官,亦因严而亡。何哉?盖宽无矩者生骄,严无矩者致怒。君之一言,须知可传百吏,故‘矩’不立,一宽一严皆为祸根。’”

一旁的魏瑞亦听得发怔:“这哪里是少年帝王笔下之语?分明是阅遍人事、通晓庙堂者方能写下。”

“且你们看,”他又翻出卷首一节“正德篇”中一段,“注中有言:‘德之为政,不在形诸外仪,而在制诸私心。’听起来寻常,实则立意极高。”

“这话若出自诸子,尚可理会;但此书却进一步接道:‘德若徒然口说,便如水上文字。士若心无立处,其行不堪事政。’此等言,直击士风之虚浮,简直犀利。”

“此非文士气质,倒像是受尽官场磋磨之后的反思之语。”

郭仪翻到“问仁篇”,其中一节设问:“或问:仁为政首,何以御残吏?”

答曰:“仁不妨法,仁能使法不为私用。残吏之横,在法不清,非仁之咎;故仁主尚法,法主明仁,此二者相生。若有官者,以仁为缓刑之词、以法为酷吏之饰,皆失其本也。”

郭仪一时沉默,良久才低声道:“竟能将‘仁’与‘法’并论不悖,尤能识其相生之理……这样的理解,已非儒生之常讲,反是法家与儒理之会通。”

李安石抬头看了他一眼:“你在想什么?”

郭仪缓缓放下卷册,神色凝重,语气低沉:“我想,若此书真是陛下独撰……那他心中之士道,恐怕早已脱离了‘科场出士、朝堂见才’的旧道了。”

这话一出,众人一时无语。

因为他们也看出来了。

这一部《国学纲要》,并非单纯为“取士”之用,它更多地在写“如何为官”“如何为人”“如何立身”“如何驭下”。

更像是——

一部“为天下立教”的志书。

霍纲重新合起一卷,忽而道:“你们方才是否见到‘行礼篇’下卷的注解?”

众人回首看他。

“那一节原是讲‘乡饮酒礼’,常见于旧制,往年考题中多取其章法仪序,不出‘尊卑有序’四字。”

“但这本《纲要》却在注中写道:‘乡饮之礼,实非饮也,乃观德也。礼设于饮,不为酒也,为问答;问答者,察士志也。’”

“又曰:‘今之士子,入朝争爵,不知乡礼;入官视政,不知下情。此风不改,名与实终隔。’”

他语气本平淡,至此却低声一叹:“这一笔……既刺士林,又讽朝制。”

“可他并未激烈,只是点到为止,却令人无法辩驳。”

“……不像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

许居正闻言,只低低念了一句:“‘为问答者,察士志也’……真好。”

“陛下这是在说:礼,不是为外形而设,是为识人而设。”

“朝堂诸官若皆只识礼仪而不识人心,那就等于背了书却不解其义。”

他缓缓放下卷轴,沉声道:“今日之读,犹如照镜。我看这《国学纲要》,不止是写给士子的,恐怕,也是在写给我们这些当官之人。”

一旁国子监祭酒年纪最长,眼睛虽花,然精神极振。

他轻轻合上所阅的那卷“礼正篇”,语声缓缓:“许公之言极是。”

“这本书,其实是要我们正本清源。”

“科场之弊,不止在士子不学实事,也在我们这些主事者,早已忘了取士为何、教士为何。”

“我们教他们记诵、教他们写策,却从未教他们如何入官、如何持己。”

“而陛下写了。”

他说着,语气已低沉至极。

“我一生教书育人,讲四书、讲五经,从未有一日想过,竟要由一位帝王,反过来教我们‘何谓教育’。”

一句话出,厅中诸人皆肃。

谁也未曾料到,原本以为是皇帝一时心血之作的《纲要》,竟真真切切在内容上打动了他们,在立意上压服了他们,在格局上超越了他们。

这一夜。

许府西厢之中,纸卷未收,灯火通明。

案前之人再无一人以“质疑之眼”看待这本书,只余敬意与佩服。

他们皆知:

这是陛下五年沉潜之后的第一击。

也是给千年士道,重开大门的第一声雷。

王府之内,灯影交错,香气四溢。

深夏的傍晚热意未消,王擎重府中却是一片热闹。朱漆大门洞开,乐声悠扬,席设廊下庭前,十数张红漆长案横陈,玉盘珍馐,觥筹交错。

新党诸人皆聚于此,俱着便服,席上无拘无束,谈笑自若,似乎并不将今晨朝堂上的风波放在心上。

王擎重居中主位,满面红光,手执银盏,一饮而尽,朗声笑道:“诸位,今日这一仗,打得漂亮!”

“若论气势,咱们虽是‘请辞’,可在朝中,在天下人眼中,这可是堂堂正正的‘不与为伍’!”他拍案而起,笑声震天,“你看那小皇帝,如何能应得过来?礼部空了,兵部空了,三省六部,朝议堂堂,竟一夕成空。”

“他,拿什么来撑?”

一众新党成员哄堂大笑,卢修礼斜倚席侧,扯着酒巾抹了把嘴,道:“王公此言极是。那小儿不过一介毛头小儿,今日还敢罢我等?哼,等他明日就知天高地厚。”

“正是。”裴景台将酒一举而尽,神色满是痛快,“我等今日这一步,实为退中之进。叫他短短数日,便自知朝政无人,焦头烂额,不来求咱们才怪。”

陈荫仁亦笑:“且看陛下,能忍得几日?三日之内,若无我等调度,户部银账定乱,礼部贡籍断线,六部之中,能独立行走者,寥寥可数。”

顾延平拈着一筷子酒肴,摇头叹道:“这不是咱们夸口,实事如此。如今朝堂之上,有几人敢不经咱们首肯行事?旧制在咱们手里,朝纲也在咱们手里。他若真想改朝换代,就得先问问这条龙椅肯不肯答应。”

众人闻言,皆抚掌大笑。

席间酒香四溢,牛肉酥嫩,鲈鱼蒸得喷香扑鼻,酒过数巡,气氛越发热烈。原本今朝刚被“罢黜”的一众大员,此刻却如庆功之时,怡然自得,笑语盈庭。

林志远虽亦在座,却显得格格不入。他手中酒杯始终未举,面色虽不似往日紧张,却也难言放松。许是酒气薰人,他的额头隐隐冒汗,始终未说话。

王擎重见状,眯眼一笑,道:“志远,你这是作何神情?今日之举,是咱们压制旧儒、夺得天子主动的第一步,你怎还忧心忡忡?”

林志远迟疑了下,终究还是低声道:“非是我不信王公,只是……天子此人,与传言大不相同。”

话音一落,众人眉头微挑。

卢修礼讥笑一声,道:“不过一个少年,侥幸得位而已。陛下昔日在王府何等名声?你我心中皆知。纵是如今披了龙袍,骨子里还是那副纨绔性子,怎敌得过我等筹谋多年?”

“是啊,”顾延平举杯相劝,“你我如今不在朝中,他便无将可用、无吏可依。除了向咱们低头,他还能做什么?”

林志远眉头仍皱,却不再言语。

而王擎重则大笑一声,道:“无妨,志远谨慎是好,但你且看好了——陛下顶多三五日,便得让人来请我重归朝中。我已吩咐下去,若他来请,便要当堂谢罪、三道圣旨、昭告天下,不然,此门不入!”

众人闻言,再度鼓掌拍案,兴致高涨。

王擎重将酒高高举起:“来!为今日之局,为新党之势——饮!”

“饮!”众人齐声高呼。

杯盏碰撞如山响,宫灯下酒色斑斓,一如众人心头豪气,正酣畅淋漓。

庭中,竹影摇曳,风动帘帐,暑意似也被这番热情驱散。

然而,就在此刻,一阵急促脚步自廊下传来。

“王公——王公在否?”

来者乃是王府小厮,年不过十七八,脸色发白,跑得气喘吁吁。席间众人皆不以为意,以为不过是府中琐事,仍笑语不断。

小厮却径直冲至王擎重身旁,俯身低声在他耳边耳语了数句。

只见王擎重原本红光满面的脸色,顷刻间化作惨白,手中酒盏“叮”一声,自指间滑落,重重坠地,摔得粉碎。

那一刹那,厅中仿佛有人掐住了琴弦,笑声、乐声、议论声,统统断成了无声。

顾延平最先反应过来,皱眉问道:“王公,出了何事?”

王擎重唇角轻轻颤动,似是想开口,又生生忍住。目光紧盯案几,却仿佛看穿了整座京城,神情沉沉,唇线绷紧。

卢修礼亦觉异样,起身道:“王公,可是陛下有诏?还是朝中有变?”

王擎重仍未作声。

裴景台凑上前一步,欲问之再详,却见王擎重一抬手,将身前酒席尽数扫落于地,瓷器碎裂之声清脆刺耳,如冷雨击窗,惊醒众人。

“……散了。”

王擎重低声开口,只吐出两个字。

众人皆怔住。

卢修礼皱眉:“王公,您——”

“我说——散了。”王擎重忽地猛然起身,面色铁青,转身便走,背影如覆霜之石,冷硬至极。

席间所有人面面相觑。

一人低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人作答,连那小厮也早被带走,空气仿佛冻结,杯盘狼藉一地,热闹一场,瞬息化为死寂。

庭中风过,酒香尽散。

而那“得意”的新党诸人,脸上残留的笑意,尚未褪去,却已成惊愕的面具,僵在原地——如一场错判天下的梦,正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拦腰斩断。

变局之风,似已从宫门之外,悄然吹入王府之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