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顽贼 > 第七百三十章 缘分

顽贼 第七百三十章 缘分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2: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凿开辽东边墙,比刘承宗想象中要难一点。

辽河的烂泥滩,给凿墙的宗人营带来不少麻烦。

好在,歹青八旗的反应也很慢。

足足五日,只有两个不足二百人的大队前来,钱士升猜测可能是两个留守牛录。

一队在墙上站了半天,次日一早岸边放炮就给吓跑了,另一个牛录干脆就没上墙,是破边前小股登上城墙的塘骑看见,他们在边内远远地打马环伺,想来防守又不敢,直到边墙被凿开,这才逶迤东行。

崇祯九年,五月二十四,辽河上的浮桥架好,宗人营冲至墙下开始凿墙。

二十五日一早,边墙被凿开四个缺口。

三万余元帅军大举渡河,兵分两路,冲进了歹青帝国的京畿之地。

大军以千余塘骑为前驱,吴思虎率北元营两千余骑,合素巴第七千漠北骑兵凑足一万,破边当日渡过蒲河,一路向东横扫沿途庄堡,朝百里外的盛京长驱。

刘承宗则率一旅三营两万余军队,入边即冲向东南,先渡蒲河再渡浑河,直趋百里外的辽阳。

这个进军路线,说起来还跟钱士升有关系。

刘承宗原本的计划,一样是兵分两路,不过是自己领主力军往沈阳去,由吴思虎、素巴第等人引骑兵在歹青京畿劫掠。

兵分两路很有必要。

素巴第那七千漠北兵虽说前来助战,但毕竟不是嫡系部队,干点捡便宜的事还行,攻城拔寨的硬仗,人家不可能给他打。

至少这次战役,人家不会给他打。

而能攻城的部队,也就高应登的第一旅,他们携带有重武器,不过能不能压制沈阳城头的守军火炮,也得两说。

因此元帅军的原定计划,是刘承宗直奔沈阳城下,凭着兵贵神速,能打破就抢一遭,打不破就扭头把外面扫了,快打快撤。

桥梁架好,边墙凿开,大军准备入边,钱士升老爷子多了句嘴,直接让刘承宗改变战术,以偏师向沈阳进军,主力直袭辽阳。

根据大明的情报,海州、辽阳这道歹青帝国的前线,驻军居然不是八旗,而是直隶黄台吉的天佑天助军。

海州是尚可喜的封地,辽阳是孔有德、耿仲明的封地,他们的家小旧部都在这边。

刘狮子一听是三顺王的封地,当即对吴思虎、素巴第下令,让他们引军去沈阳,自己率两万军队直扑辽阳。

随军的钱士升看着都迷糊。

他提出天佑天助军的封地在海州辽阳,是想让刘承宗躲着辽阳走,孔耿那帮人虽是汉军,但他们跟那些战场上打输了被招降的汉军不一样。

后金有不少汉军,大多是打到弹尽粮绝,被迫投降,改旗易帜后当伪军,针对大明作战时避战倾向严重,算不上中坚力量。

天佑天助军则不同,孔有德是在山东叛乱后主动投奔后金,因此在对抗明军时最为死硬。

钱士升认为,刘承宗打他们是得不偿失,即使赢了也不能削弱八旗力量。

说实在的,钱士升对自己进言不被采纳这事啊,早习以为常了。

因为他啥都见过,心态好得很。

钱士升十二岁拜入顾宪成门下学习,亲自参与了东林书院的重修建立,跟高攀龙学的《大学》,钱龙锡是他的座师,魏大中、文震孟等人是莫逆之交。

四十二岁中状元,没做几年官,因为党争起来,局势凶险,他就自己辞官回家归隐十年。

直到崇祯登基,下诏启用他掌管南京翰林院,总裁《实录》,当时他真觉得崇祯是天降圣君。

把当时年过半百的钱士升高兴坏了,给崇祯上疏。

虽然他在东林书院活了半辈子,还是告诉崇祯,朝廷刚刚遭遇大祸,天下禁不起猛药去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用人不拘君子小人,小人有才不妨大用,这是君主有大豪杰大气概才能做到的事。

意思就是对于阉党,朝廷也要量才而用。

他在南京上疏,皇上在北京钦定逆案,从立案到判决只花了四十九天,拿掉大明二百多个官员。

钱士升第一次感觉这个皇帝有点不对劲。

正好,袁崇焕被弄死,钱士升的座师钱龙锡因为举荐袁崇焕,被人攻击是朋党,原判死罪,后发配定海卫。

钱士升一路护送,沿途照顾,一直送到平江府,随后就给朝廷上书,说自己病了,希望辞官。

偏偏,崇祯因为他护送老师,觉得这是有感恩之心的人,给他升官了。

流民闹起来了,皇上为流贼发愁。

他上疏建议减旧欠的赋税,招流亡广开垦,皇上很高兴,又给他升官,让他入阁,然后开征新饷。

他到北京就给皇帝上疏,说镇压流贼不难,难在根除流贼,国家之患,莫大于民流而上不恤。

入阁三年,他跟各地督抚写信,也多次着重提醒,招抚流民,就得做好分辨和安置工作,分辨出谁是真叛贼、谁是被胁从的流民,分散安插在什么地方、这些人的衣食从哪儿出,不做好这个工作,人家终究还会造反。

这句‘国家之患,莫大于民流而上不恤’,在他给崇祯的奏疏里原封不动出现了两次。

这其实跟指着鼻子骂人一样。

崇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喜欢他的。

而钱士升是早就不喜欢崇祯了。

他觉得皇上对待流民问题急躁到吓人,一边杀旧贼首、招抚旧贼众,一边增饷加税,创造新流民。

你搁这儿募兵呢?

劝不住,没招儿。

皇上天天为钱发愁。

钱士升研究了北京的运河,在齐化门与通州之间,有条通惠河,是元代郭守敬修的小运河。

这条河专运漕粮,每年四百万石南粮北运,屯于通州,其中一百六七十万石从通州运入京师,走的就是这条通惠河。

船运花不了几个钱,但走陆运,这批粮食的脚价就贵了。

到大明,永乐年间堵了,因为没水闸;正统年间修了水闸,水源又有问题;嘉靖朝解决了水源,风水又有问题。

好在嘉靖不信风水,他一个总掌五雷大真人被雷劈了三大殿,能写出《火警或问》号召百姓别信天人感应那一套,能信什么风水。

再说了,风水师什么东西,能比他个神仙还懂风水?

硬修,通船当年就省了十一万两的脚价银。

到万历朝这河道又堵了。

万历年间大运河堵了都不奇怪,别说这只有四十里长的小运河了。

一直堵到崇祯朝,每年从通州运入京师的粮草,在脚价的运费支出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两。

钱士升寻思这钱不每年往外白扔吗?

他要重新疏浚通惠河,经过计算,也就花几百两银子的事,俩月就能把事办好,每年船运剩下的钱干啥不行?

京中的风水师又出来了,说白浮引水有损皇陵。

道君皇帝都不在乎的风水师,天天哭穷的崇祯皇帝在乎,修不成。

到这会儿钱士升已经对朝廷绝望了。

七八年来,他向皇帝进献了宽仁、减赋、安民、平贼、开源、节流,大大小小的方略数不清,就没一个能让皇帝完全采纳,全力推行的。

皇帝是一条条看了、一个个夸了、不断的给他升官,但那些落到实处的建议,哪个都没用。

没办法了,钱士升打算回家,尸位素餐这些年,居然一件实事都没干成。

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君臣有别,他又不能指责这些事没办成是皇帝太过急躁有毛病,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自己没用。

所以他给崇祯献上了“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的《四箴》,意思是让皇帝看到心里去,听进去这话,就算他没白干。

这四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让崇祯对大臣更直率、更宽容平和,别动不动就关人杀人,用更柔和的政治手段做事。

天下政策是药三分毒,任何未经深思熟虑的政策,负面影响天下都承受不起。

刚献完四策,就赶上武生李璡进言搜刮江南巨室。

钱士升一定要把李璡下狱,是因为害怕,但并不是因为他自己是江南人,害怕将来会被抄家。

而是他早年求学的时候,并没有想着单凭科举入仕讨生活,学了很多经济上的知识。

如今秦晋楚豫及江北已无宁宇,川贵连年战争,两广地处偏远,北直隶更是处于八旗威胁之下,大明看着挺大挺强,西讨憨贼东拒金虏,可实际安稳的地方只剩江南半壁跟一条运河了。

别管江南是穷是富,士绅是好是坏,至少一年几百万石的漕粮真能给运到通州来,这是天下哪里都没有的能力。

那粮食北京看得见摸得着,蓟辽的部队吃得到。

真想抄,把皇城根儿的皇亲国戚抄了,增收还不影响天下局势,江南的漕粮还能运来,好歹也算开源。

你自己抄自己把目前惟一一个还算稳定的江南弄崩,士绅武装起兵反你、佃农奴仆也不感念你的好。

两边打起来闹起来,运河一断,大明这戏还怎么唱?

这么简单的道理,皇帝不懂,难道温体仁也不懂?

崇祯说钱士升整天想着邀名,确实没错。

因为钱士升要甩锅,他真是材力不济,辅佐不了皇帝,也扶不了大厦将倾,所以要留些话,证明不是我想啥都不干,是想干的很多,实在人家不听。

他没办法。

而刘承宗……刘承宗的刚愎自用,比崇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不可能听他的话。

凭钱士升的了解,刘承宗和崇祯中间只要放一面镜子,就能映照出两个同岁暴君。

从边墙到辽阳,这一路可把钱士升颠坏了。

他左思右想都不明白,刘承宗为啥铆足了劲要来打辽阳,终于在距辽阳尚有三十里路驻营歇兵时,问了出来。

刘承宗一听就乐了:“钱阁老也有不懂的事啊?打孔耿的城,确实不能伤及八旗,但能伤黄台吉啊,何况他们不算难对付。”

打沈阳还是打辽阳,刘承宗心里有过一番深思熟虑。

歹青的牲口人畜都收缩到沈阳郊外,即使他能赶在黄台吉之前围攻沈阳,城里的兵员也很充足,时间更紧张,援军一到他就得撤。

当然好处是攻破沈阳,好处一定很大。

辽阳的财富未必很多,攻破城池都未必比掠夺沈阳郊外的收获大。

但好处是一旦打下来,就能动摇黄台吉的统治。

因为孔耿的部队,在后金的生态位并不是主力军队,而是像刘承宗的蒙古军团、祖大寿的夷丁一样,直属于首领的对内震慑力量。

把这支力量撅折了,黄台吉的统治肯定要摇一摇。

钱士升格外聪明,起初是没往这个方向去想,但这会儿刘承宗一说,他就反应过来了。

“大元帅攻辽阳,是想让东虏内乱?”

刘承宗先点头后摇头:“内乱,不至于,只是让他的统治更费劲罢了。”

八旗是封建贵族,失去三顺王的军队,黄台吉手上掌握的力量就和其他大贵族相差无几,自然会增加统治变数。

钱士升闻言,面上仍带忧虑,似乎仍觉得刘承宗决意攻打辽阳的计划不妥,道:“可孔耿等叛将剽悍,必会据城死守,恐怕……”

“我看未必。”

钱士升还没说完,就被刘承宗打断,摇头道:“那是明军,钱老爷也说了,他们是叛将,投奔东虏剃了头,对阵官军自出死力,否则首级不保。”

刘承宗抬手环指大营:“这也是叛军,军中剃秃瓢留小辫子的达兵甚多,我又不治他们叛乱投虏之罪,他们怕啥?”

“这……”

钱士升一时语塞,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

就在这时,蹬蹬的脚步声从帐外传来,张献忠引着传信兵入帐,道:“大帅,一旅急报。”

“来。”

刘承宗接过书信,就见是高应登的笔迹,说第一旅的游骑夜巡,逮住了辽阳派出来的夜不收。

审问之下,得知辽阳有两座城,太子河西岸是辽阳老城,东岸是努尔哈赤修的东京城,里面有汗王宫殿,城东还有歹青祖陵。

此时辽阳只有孔有德带兵驻守,城内守备空虚,汉军先被石廷柱抽调兵员,随后又被黄台吉征召了耿仲明与火炮部队,城内仅有兵员三千。

高应登来信询问,明日抵达辽阳城,是否分别攻河对岸的东京城。

“耿老二没在,先收拾了孔有德也一样。”

刘承宗回首对赵跻芳道:“写信,先打辽阳老城,小心防范,别被人家出城袭击。”

说罢,他才对钱士升道:“攻打辽阳,还有一个好处,能把黄台吉的八旗主力引过来,让我军前往萨尔浒的偏师一路捅到他建州老家去!”

刘承宗说着,不禁摇了摇头:“祖坟跟老家没在一块,还都让我给找着了,这是缘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