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36章:道心不稳【4K】

汉官 第36章:道心不稳【4K】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下公义固然重要……但君臣纲常难道就不要了吗?”

当郑玄问出这句话时,卢植恍惚的眼神终于定了下来。

是呀,他们信奉了一辈子的三纲五常,总不能就这么毁了吧?

如果可以卢植宁愿去死,也不愿意看见三纲五常的崩塌,更别说让他亲手去打破了。

对于卢植这种纯儒来说**死了也就死了,信仰崩塌那才是真正的毁灭。

因为这代表他存在的意义、他这几十年的坚持,都在瞬间灰飞烟灭。

然而今日的魏哲已经不是昔日刚穿越而来的愣头青了。

他并没有和卢植谈什么现代的人文思想,而是淡淡一笑的反问道:

“听闻卢公与郑公乃季长先生亲传弟子,难道当年学的都忘了吗?”

郑玄知道魏哲不是那种随意羞辱尊长的人,当即不由茫然道:

“将军何出此言?”

魏哲闻言摇了摇头,失望道:

“季长先生毕生成果无非【三纲五常】四字,没想到尔等连这都没学明白。”

见魏哲这么一说,郑玄这才恍然,忍不住微微颔首。

毕竟魏哲说的还真没毛病,他们的先师马融著述虽多,可核心却是“三纲五常”四个字,甚至这四个字就是他最得意的成果。

很多人或许以为“三纲五常”早在春秋之时就被孔子提出了,是儒家奠基物。

亦或者是董仲舒怂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便提出了这个纲领。

如此,汉武帝方才会被董仲舒打动,让儒家一家独大。

然而实际上「三纲」一词,最初始见于西汉中期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篇。

——

天为君而覆露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并且董仲舒只是用天地、阴阳、春夏来代指君臣、夫妇、父子,并未精炼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后世熟知的儒家精义。

至于「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其概念来自《孟子》的四端。

《孟子》公孙丑篇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但是孟子此处只是说到了仁义礼智,未言及「信」。

把「信」纳入五常,亦始见于董仲舒。

直到前汉灭亡,光武帝立国,又百多年后马融才首次提出「三纲五常」一语。

——

《论语·为政篇》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马融对此句的注释则是:

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也。

意思就是:夏、殷、周三朝所继承、因袭的就是「三纲五常」;而所损益、变化的是「文质三统」。

自此淹没在历代千万儒家注解文字中的“三纲五常”被马融提炼出来,并且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以此为内核,首次系统重建儒家《五经》。

很多后世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其实都是经过数百年的累积方才出现。

马融也正是因为这个成就方才被尊为海内儒宗,受天下士人敬仰。

后来马融效仿曾子著《孝经》,也写了一本《忠经》。

他在其中提出了实现忠道思想的三个阶段:

忠于身、忠于家、忠于国。

最关键的是他在《圣君章》中明言:

从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

简单来说,就是马融认为天子也有所忠,应该忠于天地、先祖。

故此从“三纲五常”诞生之初,汉儒强调的就是双方的约束。

甚至尤其强调上位者需要以身作则,垂范天下,教化愚氓。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民间的百姓就像野草,上面的风气往哪吹他们就往哪倒。

社会的风气不好,那必然是上方吹来的风向不对!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儒家其实都一直信奉这个观点。

甚至就算是隋唐、两宋的大儒,基本上也秉承着这个观点。

包拯若是像影视剧中那样开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便是像朱熹那样的古板老头也会对其鄙夷之。

实际上直到神州陆沉,依附元朝的犬儒吴澄才开始偏离儒家古训。

他在其著作《吴文正公集》中对三纲的解释已经单纯的将君父夫视为天,而臣子妇则要对天保持绝对的、单方面的服从。

晚清重臣曾国藩也延续了这种思想,他在《曾文正公家训》中写道:

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所以元儒、清儒的“三纲无常”早就偏离了汉唐儒家的本意。

他们已经不再要求君仁、父慈、夫贤了,而是开始提倡“愚忠”,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套。

换句话来说,在卢植、郑玄这种汉儒看来,后世儒家那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点,才是真正的腐朽陈旧。

呵呵~两千年的后人比汉朝的老祖宗还古板。

不得不说,这个笑话实在太冷了!

幸好卢植现在还没那么迂腐,当魏哲提起《忠经》时顿时默然。

然而魏哲却没有放过他。

今日在这藏经室内他不再是什么魏公、骠骑将军,而是一个儒者。

今日之谈也不是什么辩经,而是儒者论道!

午后的阳光下,只见魏哲在回廊上负手踱步,理直气壮地侃侃而谈道:

“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

“是故,国家天下必君父夫先正,而后臣子妇随之而正也。”

“以家国天下之责而言,则君正而后臣正,父正而后子正,夫正而后妇正。”

“自古及今,盖无不然。”

说到这里,魏哲转头看向一旁卢植道:

“吾此言,卢公以为然否?”

卢植闻言顿时默然,但随即还是眼神坚定的咬紧牙关点了点头:

“不错,此乃天理也!”

即便他知道魏哲所言一定是在为自己辩护,但这些道理卢植还是毅然承认,因为这些儒家理论同样是圣贤教诲,同样是他的信仰。

十年前国渊在乐浪与邴原辩经时曾言:

“世间之事,是便是,非便非,通天通地,贯古贯今,决不可易也。若使孔子之言有不是之处,亦是不是,如何能硬穿凿说!”

国渊能有这样的操守,郑玄、卢植这些师长自然也有这样的觉悟。

然而魏哲等的就是卢植这句话。

他当即缓步来了卢植面前,沉声道:

“令师于《忠经》中曾言:从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

“若依此理,天子亦当忠于天地,为天下表率,方能教化万民。”

“吾此言,卢公以为然否?”

卢植闻言不由痛苦的闭上了双眼,眼角缓缓流出两滴浊泪。

言及此处,他甚至能猜到魏哲接下来会说什么了。

刹那间,藏书室内陷入一片死寂,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住了一般。

静谧的房间之中,只听得卢植那痛苦的喘息声。

然而在沉默片刻之后卢植终究还是睁开双眼凝视魏哲,声音苍老而沙哑道:

“不错,此亦天理也!”

说来也幸亏卢植不是今文经学一派的大儒,不玩谶纬神学那一套。

否则今日若是换一位今文大儒在此,恐怕就算是撞死当场也不会承认。

此刻魏哲对卢植也不由心生敬佩,于是终于刺出了最后一刀:

“当今天下,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高官显贵骋欲宣淫,贪残牧民。下吏走卒残虐敛财,恶过猛虎。故此百姓倒伏沟壑,乃有百万黄巾,八州共起!”

“恶果反噬,于是天下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此不亦天理乎?”

“这朝堂里里外外,其身不正,如何正人?”

“君父既不忠于天地,又如何为天下表率,教化万民?”

“卢公若是忠于中夏、忠于圣贤之道,该当顺天应民才是,如何责我!”

当魏哲把话说到这里,卢植是彻底的无言以对了。

因为这回魏哲一点没用法家、道家之言,而是完全用他自己的道理来击败他。

于是此刻卢植再如何痛苦,再怎么不想面对,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眼下确实到了鼎革之时了,这也是天理!

毕竟魏哲说的确实没有问题,当曾经的朝堂不再能为天下表率,又如何能要求他们继续教化万民?他们又有什么资格教化万民呢?

如此一来,曾经的正统自然也就不是正统了!

然而就在卢植一脸颓败的坐在榻上为汉室而伤心时,沉默许久的郑玄却忽然冷不丁的开口问道:

“所以……将军已经准备好夺位了吗?”

此言一出,饶是一直置身事外旁观的蔡邕、周瑜都不由心中一紧。

甚至连悲伤到不能自已的卢植都忍不住打起精神,看向魏哲。

魏哲也没想到最后竟然是郑玄问出这句诛心之言。

想了想,他终究还是回答了郑玄的问题。

只见魏哲看着窗外的重新焕发生机的老松,轻轻一笑道:

“天命轮转,自有定理。”

“若吾有德,舜、禹之事自会重现。”

“若吾无德,自有王莽的下场等着,夫复何言!”

闻听此言,卢植默然,郑玄轻叹,蔡邕摇头,都不再言语。

至少理论上,魏哲所言确实合乎圣贤之道。

否则周代商、商代夏,就都成谋逆了。

三代之治也就不再是圣贤之世,而是尔虞我诈了。

反而过来说,如果魏哲德被苍生,功盖天下,那么天命也理当归他!

纯儒就是这点好,固执却不陈腐,甚至有点认理不认人!

当然,这就是魏哲的道统立场和卢植、郑玄等人类似。

如果他也像光武帝一样继续玩谶纬经学那套,今日卢植等人就没那么好说服了。

不过饶是如此,方才的这番论道对卢植等人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看着郑玄、卢植两人一脸颓废的模样,魏哲也没有再选择继续逼他们,当即便就要离开,准备过段时间再和几人谈谈三公的问题。

话说魏国的三公之位看似只是虚位荣衔,随便找谁当都行,但实际上却没有那么简单。

魏哲之所以亲自来劝卢植三人接受魏国的三公之位,甚至不惜与卢植论道,其目的并不在于找人当三公,而是想要这三位支持他的政治立场。

毕竟这是魏国的官职,若三老接受了那就相当于在替魏哲站台了。

就如商山四皓于刘盈一般,这是拿他们在士林的毕生声望在替魏哲背书。

而这对魏哲争夺舆论阵地有很大帮助。

即便日后这三老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那里当个泥塑菩萨,他们出任魏官的意义就已经完成了。

这说来也怪魏哲自己。

要不是他太过贪心,既想占帝统又想夺道统,哪里需要这么麻烦。

别的不说,若他愿意效仿光武帝也散播一些谶纬民谣来为自己背书,恐怕这夺取天下的困难都要小上几分。

至少掌握谶纬经学“释经权”的那些世家以及依附在这条利益链条下的大大小小士族,恐怕会十分欢迎魏哲的统治。

只是刚走到藏书室门口,魏哲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于是转头看向一旁的蔡邕,指着他案几上的绢帛笑着道:

“今日之言,还请蔡公秉笔直书,不改一字。”

蔡邕闻言当即傲然道:“这是自然!”

史家录事,本就是不增一字,不减一字,秉笔直书。

至于孔子所著之《春秋》,严格来说算不上史书,只能算是研究《鲁史》而衍生的学术著作罢了。

故此孔子是儒家,而非史家!

说实在的,单凭魏哲这句话,蔡邕对魏哲的印象就又好了几分。

然而魏哲终究没有走成。

他这边刚离开藏书室,便被知行书院的两位经师郗虑、孙炎给堵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