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45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45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本心上来讲,刘荣倒还真不排斥这种变化。

——如果时机成熟,且真有这么做的可能,刘荣还真不排斥自己,成为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帝王。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连封建王朝都还没玩儿明白,就要大踏步埋进新时代、新整体,那纯粹就是在自寻死路。

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不过是从分封制到封建制的步子迈的大了些,尚且都扯到了蛋,搞得嬴秦二世而亡!

还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嬴政那‘震惊历史的一步’的基础上,稍稍退了半步,在历史倒车的油门上轻踩了一脚,才总算是稳住局面,享国两汉四百年。

就更别提在短短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华夏文明才刚步入封建王朝的当下,搞那只存在于理想中的无政府体制了。

但这些话,刘荣没法跟墨家的那些个理想主义者去说——非但说不明白,也必然说不通。

毕竟事涉墨家的学派根基,以及核心理念,单靠刘荣上下嘴皮子一碰,根本不可能让墨家动摇信念。

所以,刘荣得出结论:过去这些年,汉家对待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当中,其他奇奇怪怪的学派的方式,是对的。

——冷处理。

即不承认你的存在,也不否认你的价值。

不将你视作一个整体的学派,而是只关注你内部的具体个人。

如墨家,汉家从来不在正式场合提及这个学派,也不会在任何行文、诏令当中,引用《墨子》所记载的典故。

但对墨家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技艺高超的墨者匠,汉家则给予其‘官匠’的待遇。

不在乎此人是否为墨家出生,而是和其他所有工匠一视同仁。

工匠技术好,那即便是墨家出生,也同样优待;

技术不好,那即便是再怎么根正苗红,也根本没有特殊待遇。

一切都以技术水平为准,水平高则待遇高。

说白了,就是把墨者当工匠来看待,全然无视所谓的‘墨者’身份,以及墨家作为学派学说存在。

其他学派也差不多。

家,汉家也历来是即不承认,也不否认。

加之该学派的成员,大都是有钱有闲的权贵,所以就更不去理会了。

平日里,该学派写点《宫廷秘闻》《太宗秘录》之类的读物,汉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必要时,还会主动找上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汉家定制一些正向的,具备统战意义的作品。

但要说家的执政理念?

别说如今汉室,又或是刘荣了——怕是家自己,都早就忘了自己是个正儿八经有理想、有执政理念的学术学派了。

还有几家,也是类似的情况,但混的比墨家、家要好很多。

——如农家,已经被无缝衔接进了汉家的官员体制,成为了‘农稼官’为代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再比如阴阳家,以‘观星官’‘卜者’为代表,成为了汉室官方神学部门、天文部门的重要技术骨干。

而在一场失败的实验之后,刘荣对墨家的未来,也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

——让墨家成为秦时的法家、汉初的黄老,亦或是未来的儒家那般的执政学派,显然不可取。

至少在未来千儿八百年内,墨家那套过于先进的力量,还不适合尚处于落后、愚昧时期的古华夏。

但墨家的科学技术,以及‘格物致知’的科学理念,却是刘荣非常赞同,且对华夏文明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价值观。

所以,墨家也没必要,或者说不应该被完全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不能成为执政学派,又不应该彻底被埋没,自然,就只能和过去一样,以‘工匠’,或者说是工科专业人才的方式继续存在。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墨家的技术很好,对技术和科学的理念、态度也很值得采纳。

但搞政治之类的,墨家还是算了吧。

专业人士就应该专注于本专业,工程师就应该专注于搞工程。

政治这门复杂的艺术,实在不应该让墨家那些极致的理想主义者去插手。

又不是没有别的选择?

法家那些个酷吏,就很好嘛!

横眉冷对千夫指,抗压能力一绝,对上级——尤其是对统治者更是唯命是从。

黄老也不是完全被时代抛弃了嘛!

虽然懒了点,但总归也是一门政治哲学,尤其可取之处。

甚至就连儒家,那也有着相当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比如董仲舒、胡毋生哥儿俩为代表的《公羊春秋》,提倡大复仇,并对大一统、中央集权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

这就很好嘛!

对于知识分子个人来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对于某个学派政体,以及某个统一政权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学派而言,这个政权如何,不外乎一句‘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

当然,这里的‘有道’‘无道’,未必是客观现实,而是各学派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主观判断。

大致类似于:一个打压豪强、乡绅的政权,对儒家而言便是‘无道’的,就应该暂时蛰伏,静待时机。

而一个风气开放,法治观念淡薄的王朝,则是法家认知中的‘无道’。

诸如此类。

但对政权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什么诸子百家,什么是非对错——好用就拿来用呗?

至于对不对、该不该之类,只要用着顺手、舒服,便总有办法粉饰。

自有大儒为我辨经嘛~

咳咳咳······

在放弃墨家这个综合性大学派,不再将其视作制衡汉室执政学派的某一方力量之后,刘荣‘三足鼎立’的执政学派制衡方案,无疑便胎死腹中。

黄老死而不僵是既定事实,短期内不会倒塌,也不能倒塌,更是刘荣清晰认识到的。

儒家凭借‘有教无类’而积累的人数优势,以及量变所引发的质变,还有儒家学说本身海纳百川的宏达底蕴,也使得儒家的复兴、显赫,成为了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

一方日薄西山,一方朝气蓬勃。

看上去是新老交替,但刘荣却很清楚:除了这两方,汉室还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来充当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并起到制衡作用。

因为执政学派的交替,其实和王朝更迭一样,往往并不会太过温和。

王朝更迭,兴亡皆为百姓苦。

执政学派的交替也一样——如果单纯是旧的淡退、新的登上历史舞台,那这个过程也同样不会风平浪静。

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画面,就不难意识到这一点。

你是一个黄老血官员,在太宗皇帝年间入仕,并在先孝景皇帝年间小有所成,官至千石。

而且,不单你出生黄老,你父亲、你祖父,也都是有名的黄老巨擘。

在精力秦末战国,对华夏文化的全方位洗礼之后,像你这样三代传承的黄老学铁杆知识分子,已经能算作是顽固的黄老世家了。

那么,在当今刘荣这一朝,你,或者说你的家族,乃至于你的子孙后代所面临的问题,就变得有些棘手了。

——儒家愈发强盛,且步步紧逼,很快就会取代黄老学,成为汉家新的执政学派。

而作为旧的执政学派,你们黄老学说的头部代表人物们,不是去了深山老林修仙,就是窝在家里炼制仙丹。

你很痛苦,也很头疼。

因为你很清楚,儒家一旦的是,那就不可能允许你们黄老之士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执政学派的交替,儒家必然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将你们黄老之学贬低的一无是处。

甚至于,为了避免黄老学死灰复燃,在未来威胁到儒家‘新执政学派’的地位,儒家还可能会挖掘黄老学的学术根基,将黄老学贬为家、纵横家那样的小学,甚至歪门邪道。

具体的体现方式或许是:你所在的部门,空降了一个儒家出身的领导,然后你很快被架空,开始被穿小鞋。

若是情况糟糕一点,甚至可能是某个儒家出身的下属突然冒出来,明明是你下级,却对你颖指气使,原因只是你出生黄老,早晚要被他们儒家所取缔。

在这种时候,如果有个墨家或法家出身的官员,能在你们两方之间充当和事佬,那就再好不过了。

比如:你出生黄老,你的顶头上司是空间的儒家官员,但他的副手,却是法家出身的积年老吏。

如此一来,你那个儒家出身的领导,就不可能再有精力给你这个黄老学的遗老遗少穿小鞋,而是要专心去和那个法家出身的副官斗法。

若是二者之间的争斗足够激烈,你甚至可能会被那个儒家出身的领导拉拢!

当类似的场景,出现在汉家每一级、每一地的政府部门时,黄老学体面退出历史舞台,就成了可能。

至于替你们黄老学吸引火力的第三方——墨家也好,法家也罢,那就不是你该关心的事了。

他们会成为儒家新的竞争者,和儒家‘竞争上岗’,谁行谁接替黄老学,成为汉家新的执政学派。

而在墨家被淘汰之后,留给刘荣的选择,似乎就只剩下法家一个选项了。

不然呢?

杂家?

还是阴阳家、纵横家?

显然都不合适。

而这,就有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法家,到底能不能用?

或者说,秦的灭亡,法家的责任到底有多少、占比大不大?

以及,如果汉家也重用法家,那会不会布秦法律严苛过度,导致宗庙、社稷不稳的情况发生?

秦的教训,法家这些年总结了没有、总结了多少,又做出了多少针对性的改变?

这些问题,刘荣都需要仔细斟酌。

对于法家,刘荣的情感倒没有像针对墨家那般复杂。

既没有先帝那样的特殊滤镜,也没有高皇帝、太宗皇帝那样的有色眼镜。

在刘荣看来,法家和墨家、家、阴阳家、纵横家一样。

墨家适合搞技术,家适合搞舆论,阴阳家适合搞天文,纵横家适合搞外交。

而法家,正如其名:其实就适合专精于法律。

根据现实状况,研究新法也好,在旧有的法律体系框架内,寻求查漏补缺也罢——都是法家擅长,且必然能做好的。

但若要说成为执政学派,主导一个封建王朝的整体大方向,刘荣还是有些无法信任法家。

不单是因为法家的履历上,有‘暴秦’这个无论如何都洗不掉的污点,也同样是因为法家的治世哲学,实在很难让刘荣沟通。

后世有这么一种说法。

商鞅,李斯,董仲舒三贼,接替完成了华夏统治者对华夏底层民众的愚化、奴化,让华夏底层民众再也抬不起头,只能世世代代接受统治者的压迫。

这个说法固然偏激,但既然能出现这种说法,就说明其中,也未必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论点,便是法家对底层民众的治理方式,是存在极为严重的漏洞的。

——人,不是牛羊牧畜。

不是你说往哪干赶就往哪赶,你说宰了吃肉就宰了吃肉的。

尤其是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华夏,统治者和底层民众的关系,是几乎不可能以绝对支配权,长久、稳定的存在的。

偏偏法家就是这么想的,也恰恰是这么做的。

将百姓视作牛羊,甚至是奴隶,认为百姓应该无条件遵从统治者的支配,且无论如何,都绝对不应该反抗?

如果说,墨家想要达成的‘大同世界’是理想化,那法家所追求的这个远大目标,便堪称是幻想了。

人有七情六欲,故而为人。

秩序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秩序的出现,本身就是大多数人一致认同,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好处的,公约兴致的协议;

而非少数人认同,只能给少数人带来利益、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条令。

诚然,封建时代的法律条令,本质就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剥削工具。

但如果做的太过,如果完全照顾不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连大多数人的感受都照顾不到,那就别怪再冒出来个某胜某广,从鱼肚子里掏出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