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44章 墨者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44章 墨者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墨家的‘感染力’,或者说是超强的组织行动能力,刘荣早有耳闻。

不单是从臣下口中、史书的字里行间窥见,就连先帝老爷子,也曾在刘荣表露出‘试用墨家’的时候,颇有些严肃的提醒过刘荣:不要玩儿火。

当时刘荣还颇有些不以为意。

——怎么就玩儿火了?

墨家又不是什么邪教,又不是没有存在过;

在战国时期,能和‘不以物累’的杨朱半分天下思想学术界,能成为天下过半国家的执政学派,刘荣怎么就不能用了?

能存在于战国时期,能在战国时期成为诸侯国执政学派的墨家,怎么就不能成为如今汉室的‘显学’之一了?

但当真正尝试过之后,刘荣才终于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先帝老爷子说的没错。

墨家的组织行动能力,以及这个特殊能力对封建王朝带来的冲击,是极为猛烈的。

因为按照墨家的学术思想纲领,以及墨家所在的区域,自然而然形成的‘墨社’,还有墨者们所迅速打造的特殊民风,几乎是取代了封建王朝对继承的统治!

试想一下。

如果那个‘出问题’的县,并不是刘荣任命了一个墨家县令,并允许墨家肆意施展才华,而是仅仅只允许墨家活动,却又另外一位寻常的县令,会是什么场景?

恐怕县令的一切政令,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民生、吏治等方面的命令,都无法得到当地百姓民的全然遵从。

反倒是墨者为首的‘墨社’力量,会将原本各自独立的底层民众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极为危险的民间组织。

这个民间组织,像是后世的街道管理会,也像是换一个画风的基层领导机构。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封建王朝本身是有基层政府机构,对基层是有统治手段的!

但墨家墨者、墨社的存在,却分明是在抢夺封建王朝对基层、对底层民众的统治权!

虽然墨者、墨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基层’,但毋庸置疑的是:墨社的存在,使得封建王朝——使得汉家对基层的统治失去意义和必要。

在一个有墨社存在的乡,乡三老,以及啬夫等基层官吏、基层机构,是没必要存在的。

因为出了什么事,墨社就能出面解决,就连百姓民的农税、口赋,墨社都能组织当地百姓主动交上去。

在一颗墨家影响力强大、‘墨风’浓厚的县,甚至连县令和县衙,都是没必要存在的!

因为墨家除了有组织行动能力,甚至还有自己的一套内部法律!

哪怕这套法律只针对墨家内部的墨者群体,墨家也完全可以将这份对律法、对‘规矩’的执着和坚守,以《汉律》的形式用到底层民众身上,从而取代汉家现有的司法、执法机构。

而这样的墨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本质上并不是统一的封建政权。

非但不是中央集权的政权,甚至都没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在那个时代,诸侯国们除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还有许多地位不比国君低多少,亦或是与国君平起平坐,乃至于地位高于国君的‘类统治者’存在。

比如:楚虽三户的‘三户’,指的便是实际掌控楚国的屈、景、昭三家,而非作为楚国王族的芈姓熊氏。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各国之间纷争不休,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把绝大多数经历放在了攻伐、战阵之上。

——得多征点兵!

——得多备点军粮!

——其他的事都靠边站,先把仗打好!

——什么墨家不墨家,什么基层不基层的,先保住国土、保住国家再说!

如此背景下,能为各国节省大量行政成本,甚至节省下官员俸禄——几乎不需要各国统治者费吹灰之力,就能维持国家运转的墨家模式,自然就有了几位广阔的市场。

其内在逻辑也很好理解。

墨家也好,儒家也罢,对于当时的各国而言,不过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甚至是基本运转的手段。

其中,儒家与乡绅豪强联系过于紧密,一旦用久了,就会养出几个怪物级别的世家门阀——就像是楚国的那‘三户’一样。

而法家又过于严格,虽然效率非常高,但很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满,哪怕不激起民变,也有极大概率导致社会不稳定。

战争当前,大争之世、大乱之世,各国想要的内部环境,几乎都是:以最小的代价,花费最小的成本,最大可能维持社会稳定。

于是,墨家便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墨家官员既不会贪污**,也不会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尾大不掉;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墨家官员的积极解决——解不解决得了另说,起码人家愿意去解决。

对于底层民众,或者说是与底层民众‘和平共处’这一块儿,墨家更是有着无与伦比,其余诸子百家无法比拟的优势。

墨家官员非但不会让上级、让朝堂操心,甚至都可能不需要发放俸禄!

再加上当时,儒、法都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证明自己可以作为执政学派而存在,天下显学只有杨朱河墨家,供各国统治者选择的选项就这么两个;

统治者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那刺眼的‘杨朱唯我,不以物累’八个大字,便只能默默选择人畜无害的墨家。

因为当时,各国的重点都在对外军事扩张,或抵御外敌入侵、遏制邻国扩张。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搞唯我、搞不以物累的精致利己主义?

打仗谁去打?

总不能是国君及统治阶级吧?

税赋说来交?

不可能只指望王公贵族吧?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都需要底层民众无私奉献,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自然而然,杨朱被绝大多数掌权者pass掉,自然就只剩下另外一个选择,墨家了。

至于各国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其实也不难猜。

——如果我选杨朱,那底层民众一口一个‘杨朱唯我,不以物累’,那我连军队都征召不到,连税赋都收不上来!

一旦哪个邻居盯上我这块肥肉,一场仗没打好,那我可就亡国了!

要知道周天子分封的天下各诸侯国,在西周时期高达八百个国家,到了战国初期,可就剩下二十七个了!

这二十七个里头,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等大国,剩下的可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那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选墨家吧。

什么基层不基层,统治不统治的,先保住国家要紧。

民众、吏治之类的,就甩给墨家头疼去吧。

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集中起来,用在对外军事扩张/抵御外敌入侵之上!

至于其他的,等国家保住了,没有被其他国家吞并,而是吞并了其他国家,得以壮大后,再去考虑要不要解决。

其实,也不是非解决不可的。

——墨家也没什么不好的嘛~

一群打了鸡血的理想主义者,义务劳动式的帮忙统治国家,既不伸手要高官厚禄,也不在私底下蝇营狗苟,贪污**;

很好嘛!

什么?

你说这会动摇我的统治根基?

哎哟,你可别跟我说这么深奥的问题。

我可是肉食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嘛……

大多数小国,都选择了成本更低、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且能最大限度调动民众‘奉献精神’的墨家,来作为本国的执政学派。

反倒是那些大国、强国,走向了另外一个低端,选择了杨朱唯我之道。

原因也很简单:对于这些大国、强国而言,重要的不是底层民众的奉献精神,而是对外扩张时的‘师出有名’。

如果选了墨家,那这些大国、强国对外扩张,就有违‘兼爱非攻’,乃是不义之战;

反之,选了杨朱,那就简单多了——杨朱唯我,不以物累!

我只管我自己舒服,哪管你死活?

别跟我说什么仁不仁义、道不道德的,我读《杨朱》的!

按俺们杨朱之士的价值观,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活着,那我弄死你,就是在帮你!

你非但不应该怪我,反而还应该感谢我给了你一个痛快!

于是,天下学术思想界,半杨半墨,非归杨,即归墨。

而到了如今汉室,情况却不同了。

——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以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长治久安,长久延续的统一政权,汉室所需要考量的问题,和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全然不同。

战国初期,各国可以说‘先把精力放在对外战争上,内部势力先丢给墨家去管,用他们最省钱’,但作为统一政权的汉家却不能这么想。

因为统一政权的根基,在于大一统、在于中央集权。

华夏文明从分裂、从封建制度,走向统一、走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是在不断提高对地方的统治力度,提高对地方的掌控力度的。

对于统一政权而言,每一个加速中央集权进程、每一个提高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的方式,都是值得考虑的;

反之,每一个破坏中央集权、降低中央对地方掌控力度的方案,都应该被毫不迟疑的驳斥并取缔。

战国各诸侯小家子气,可以念在墨家‘省心省钱’的份上暂且用着;

但汉家不行。

汉家绝对不能因为墨家官员清廉、能干、积极性高,能让上级、让中央朝堂省心,就对墨家放任不管。

——统一政权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集权,而不是省心!

真要图省心,还玩儿什么中央集权?

直接搞民煮表决制,做个垂拱而治的圣天子好了!

玩儿中央集权,本身就表示‘我愿意不省心,我愿意劳心劳力’的态度,再为了省心而去用墨家,无疑是有些本末倒置的了。

至于先帝老爷子,在刘荣表示想要试一试墨家时,提醒刘荣‘不要玩儿火’,其实也不难理解。

天无二日,地无二主。

墨家特殊的政治理念施展方式,本质上,就是在润物细无声间,抢夺基层行政权,甚至是统治权。

虽说封建时代皇权不下乡,但众所周知:一个文明、一个政权的组成,必然是有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庭,一个个农户所组成。

军队由一个个农民子弟兵组成,财政收入也是由一笔笔农民上缴的农税、口赋,才得以聚少成多。

对于基层,封建时代可以‘皇权不下乡’,但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去占据这个空缺。

封建王朝不管基层,只是没有那么多的经历、那么大的能力去管,而非不愿意管、不稀罕管。

而墨家践行圣道的方式,就等于说是:基层你不管,那我就替你管。

管成什么样你别管,反正出不了岔子,而且肯定比其他人管得好。

但墨家不会说,甚至未必意识得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家这种特殊的理念践行方式,便会向流感病毒一样,极为迅速、猛烈的广泛传播。

就像刘荣做的这个实验。

一开始,是一个县令,三五墨者,就让一整个县‘墨化’‘黑化’;

刘荣刚有弥补动作,将县令调去郡衙,结果非但没能让官僚系统同化这个县令,甚至反而让整个郡守府,显露出了整体‘墨化’的趋势。

最终,刘荣以强硬的手腕,结束了这个实验。

因为刘荣很清楚:如果自己再不插手,那肉眼可见的将来,这个郡的郡守府,以及郡守府下辖的一郡十数县,也都会被‘墨化’。

然后呢?

以一郡为中心,朝四面八方扩散,迅速席卷周边地区。

到了那个时候,刘荣需要考虑的,就不是这几个‘墨化’的郡、县该怎么处理的问题,而是怎么组织墨家出生的官员,出任朝中三公九卿的问题了。

最要命的是:在基层,墨家提倡,并且有能力达成一种类‘无政府’的地方运转模式。

而当这个模式,从一乡、一县,逐渐扩散到一郡、一国,乃至全天下的时候,情况就要一发不可收拾了。

——难道还真要在这两千多年前的古华夏,玩儿无政府体制?

那刘荣该如何自出?

成为旧时代的余孽,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碎?

还是苟延残喘,回未央宫参观一下自己家,都还要买门票才能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