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43章 子墨子曰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43章 子墨子曰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墨家,刘荣的感情向来非常复杂。

不单单是因为墨家所追求的‘兼爱非攻’‘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与后世新时代的华夏远大目标高度一致;

也不只是因为墨家学说因绝传,而在历史上留下的神秘色彩,让作为后世人的刘荣满心好奇。

更是因为墨家最终发展的几个分支:辩论派,游侠派,以及工匠派,都让刘荣不由自主生出浓厚的兴趣。

齐墨善辩,楚墨多侠,秦墨长于鲁班之术。

这三项,尤其是后两项,本就会让华夏男儿,莫名生出满腔热血,以及极为浓厚的兴趣。

便是后世,热血男儿也都有行侠仗义,闯荡江湖的梦想,更何况是这两千多年前的汉室?

至于鲁班匠人之术,更是让每一个华夏男人,都无法忽视其闪耀着的迷人光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类男性,尤其是华夏男性,对于手工器械的痴迷,几乎是刻入灵魂深处的。

刘荣自然也不能免俗。

前世,小到纸飞机、纸船,大到飞机航模、航母模型,都占据着刘荣的大半少年时光。

而在来到这个时代,成为华夏文明某一时间节点,甚至是关键时间节点的掌舵人之后,刘荣也仍旧不可避免的,被墨家所独有的‘匠人艺术’所吸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政治视野的拓宽,刘荣终于还是在先孝景皇帝的指点下,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

——墨家,并非只有辩论家、游侠众、能工巧匠这三种人。

准确的说,哪怕是这三种人,也都有着一个令封建王朝、封建帝王无法接受的共同点。

学派价值观,以及最终目标。

后世人常说,诸子百家一大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成了大杂烩。

但刘荣却更倾向于另外一种说法。

——大道万千,殊途同归。

诸子百家,无论是儒、法、黄、墨等综合性大学派,还是名、杂、纵横、阴阳等专精型小学派,其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

致君尧舜上!

说得再具体一些,便是求‘道’。

当然,不是道家、道士的道,而是真理、道义。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诸子百家一致认同的价值观。

在这个共同的、一致的远大目标前,诸子百家之所以还要分为‘百家’,则是因为‘殊途同归’的‘殊途’二字。

目标是一致的;

但达成目标的手段、路线,诸子百家各有看法,各有坚持,也各有自己的主张。

如,现今汉室的执政学派:黄老学,主张水利万物而不争,掌权者应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只要划定大致方向,并允许百姓在框架内肆意发展,就总有一天能自然而然,抵达‘道’的彼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法家的主张。

在法家看来,人这个东西,就是要管着的。

大到婚丧嫁娶,小到吃喝拉撒,最好连嘴上说什么、心里想什么,都得到掌权者的控制,才能让社会安定,并最终稳步走向‘道’之所在。

再比如儒家,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事必亲躬,而是应该慷慨的放权给地方豪绅,以乡绅治国,方可致‘道’。

其中,最偏激的两家,便是在数百年前,将华夏学术思想界对半平分的两家:杨朱,以及墨家。

孟子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

其中的‘杨’,便指杨朱之学。

该学,由战国初期的魏国人:杨朱杨子居所创立,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等思想。

大意为:人最贵重的东西无外乎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

所以,人应当万分珍惜生命,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先,为了不受到他人损害,任何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

杨朱之学的大部分学说主张,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展开,凡是涉及‘人应该怎么做’的讨论时,杨朱的主张便总是类似的画风。

开心就好;

利己就好;

自己的感受最重要,自己的快乐最重要,自己的生命最重要。

在确保自己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帮助别人,来让自己收获快乐,是可取的;

但若帮助别人,就要让自己受到损害——哪怕是损失一个指甲盖,就可以救人一命,在杨朱学派的主张看来,也是不对的。

所以世人常说:杨朱唯我,不以物累。

后世也有人将类似的主张,总结为:精致的利己主义。

如此偏激的观点,饶是在后世那个思想开放、进去的时代,都很难得到普世价值的认同,更枉论在思想更为保守、更提倡‘无私奉献’‘道德君子’的战国时期了。

也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杨朱能以‘唯我’二字,与对手墨家平分天下学术思想界,也足见其思想,在当时所引发的聚类讨论,以及足够的特殊性。

而同一时期,与杨朱半分天下的墨家,则显然是硬币的另外一面,思想主张呈现与杨朱截然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

杨朱追求极致的利己,坚决抵制损己而利人,墨家便主张极致的无私,坚决反对损人利己。

而且,不同于绝大多数学派的‘我主张’‘我提议’‘我认为’——墨家自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便始终是‘我愿意’的实干派。

墨家不止是嘴上说兼爱非攻,主张舍己为人,而是一边嘴上说,一边也身体力行的做。

时至今日,哪怕墨家学说早已在客观上失传,留下的早就不是祖师墨翟的那一套理论,可墨家仍旧坚持着‘旧规矩’。

如:凡墨家之士,皆称墨者,以践行祖师墨翟之理念为己任;

身着粗布褐衣,脚踩自编草鞋,身不可有余财,食不可有肉糜。

即便是凭自己的劳动赚取到报仇,又或是自己种地种出来的庄稼,墨家也强制要求其成员,即‘墨者’群体将‘余财’赠送给贫苦的人。

至于墨者们如苦行僧般,吃吃不好、穿穿不好,还要每年抽出个把月时间,去帮助贫苦人家种地、修缮房屋的举动,墨家是这么解释的。

——‘道’还没有达成,天下还没有变成理想中的美好模样。

这是墨家的责任!

一天没有达到‘道’的彼岸,一天没有‘致君尧舜上’,天下就一直会有贫苦的人存在。

而每一个贫苦的人,都是因为墨家没有率领天下人,抵达‘道’的彼岸才存在。

所以,凡墨翟徒子徒孙,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

只要天下还有一个穿不起衣服的人,墨者们就必须穿粗麻褐衣,以‘共苦’;

只要天下还有一个穿不起鞋的人,墨者们就必须要赤脚——顶多只能穿一双谁都能编的草鞋。

只要天下,还有一个人吃不饱肚子,那墨者们就不能吃肉,也不能吃饱。

因为只有这样,墨家才能时刻感受到:天下还有穷苦人,穷苦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然后依次为动力,更努力、更专注的投入到追求‘道’,追求‘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目标之上。

所以,刘荣才会说:墨家的思想主张,与后世新时代的华夏新时代远大目标,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

——兼爱非攻,天下大同,真的很难不让刘荣想到后世新时代,那个让每个华夏百姓为之神往的远大目标。

而在过去这几年,原本濒临灭绝——实质上基本已经绝传的墨家,得到了天子刘荣的特殊照顾,得以留存学派传承。

当时,刘荣想的倒是不复杂。

一来,是华夏少年对这一神秘学派的天然好感,让刘荣本能的就想出手,哪怕保不下整个学派,也至少保留其思想,权当是在博物馆里留藏珍惜动物标本了。

二来,是当时的情况,使得刘荣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派,来和日薄西山,即将告别历史舞台的黄老学,以及野蛮增长,即将失控的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维持华夏学术思想界的相对稳定!

后来,发现墨家早已经虚弱的不成样子,刘荣思虑再三,最终决定给墨家找一个帮手:法家。

于是,学术思想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一方为即将瘦死的骆驼:黄老;

一方为即将撑死的绵羊:儒家;

最后一方,则是仍复兴无望的法家,与差点濒临灭绝的墨家二者合理。

对于这对难兄难弟的合作,刘荣倒也没有太过于担心。

毕竟早在秦时,这哥儿俩就已经合作过,而且合作的相当默契。

由法家负责秦的总体方向,由墨家负责民用、军用器械以及工程,再由墨家分支:农家负责农桑食邑,保障后勤。

三者以法家为先,墨、农为辅,各司其事,也算是相得益彰。

从最终,秦得以一扫**,一统天下的结果,也不难看出这哥仨的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更何况此一时,彼一时。

——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家,与正常状态下的墨、农两家,尚且能合作的那么愉快、默契;

更何况是法家半死不活,墨家气若悬丝,差点没灭亡的现在了。

于是,刘荣从中穿针引线,两个老朋友一拍即合,成了刘荣制衡黄老、儒两方的第三方力量。

但随着事件的推移——尤其是当时间来到今年,汉匈高阙之战基本宣告结束之后;

墨家给刘荣搞出来的新闻,真的是越来越大,大到刘荣都有些不好收拾,甚至不愿意收拾了。

一开始,为了尽最大可能保护墨家,将墨家依旧存在的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刘荣在自己的太子私苑:上林博望苑内兴建鲁班苑,将墨家安置其中。

对外,便以‘鲁班苑为匠人居所,负责为汉家制造绝密器械’为由,将鲁班苑列为了汉家的最高机密。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假——过去这些年,鲁班苑所制造出来的一系列器械以及‘产品’,确实无愧于绝密二字。

后来,墨家的几位代表找上刘荣,委婉的表示要‘践行所学’。

说白了,就是要搞实践,要推行自己的主张。

刘荣虽然有心防备,但也不好直接拒绝——毕竟过去这些年,墨家没少帮汉家做事。

思虑再三,刘荣最终给墨家划了一个小县,任命了一个墨家县令。

然后,事态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短短几个月内,那个原本民风彪悍,私斗之风盛行的小县,便在那位墨家县令,以及随行墨者的‘调教’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超大号墨社!

凡当地农人,无论是种地还是农闲,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

无论是家中子侄要读书、从军,还是老人生病、离世;

但凡有个什么事,该县便无不是齐出——婚丧嫁娶全村帮忙,子侄读书全乡出钱!

孤寡老弱,有墨者专门对口帮扶,帮忙种田、抗水、砍柴;

有人病了,也有墨者轮流上门诊治、照料,还有乡邻负责帮扶这一家人的生计。

意识到事态苗头不对,刘荣当机立断,以‘轮值’为由,将那个墨家县令调离,调去了郡守府做少吏。

所谓少吏,便是非负责人性质的部门成员,与之对应的‘长吏’,则是负责人性质的领导,如县令、郡守,亦或是部门监令之类。

随后发生的一切,让刘荣真切的意识到:过去百十年,华夏统治阶级,为何要对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甚至颇有些‘舍生取义’之意味的学派,要严防死守到那个程度。

——在那个墨家县令调离后,那个县,依旧如故!

就好像那个县,已经被墨家思想刻入基因深处,早已经成为了永久性的墨家拥趸!

至于那位墨家县令,在被调到郡守府之后,非但没有被官场的黑暗所侵染、所同化,反而开始在郡守府,大肆宣扬自己的墨家学说!

然后,那个原本以黄老为主,儒家与之针锋相对的郡守府,便多了一群赤脚褐衣,言必称‘子墨子曰’的所谓墨者。

这些‘墨者’官职不高,最高的也不过六百石,最低的为百石以下的无秩小吏。

但即便如此,得知这一切后的刘荣,也还是怅然进口不能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