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27章 草原剧变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7章 草原剧变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等军臣话音落下,伊稚斜便难掩震惊的瞪大双眼!

去西方!

作为匈奴右贤王,哪怕是汉人口中的‘狄酋’‘蛮王’,伊稚斜也不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战略放弃!

放弃已经被汉人吃下,并正在快速消化的河套!

放弃即将被汉人染指,且单于庭大概率无力阻止的河西!

然后以高阙为界,与汉人长期对峙,将一场场断断续续、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转化为一场长达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全面拉锯战!

作为当代右贤王,先右贤王之子,伊稚斜实在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按照汉人的纪年,大约是在汉太宗孝文皇帝三年,汉匈双方,便曾险些展开一场拉锯战。

当时,汉人的太宗孝文皇帝,可谓是带着大决心、大毅力,几乎穷尽汉家之钱粮辎重、将帅兵士,要与已故老上稽粥单于决战!

睿智的老上单于,知道汉人的优势,也知道游牧之民的优势。

故而,对于汉太宗皇帝‘来啊!单挑啊!’的决战邀请,老上单于明智的决定:于边境陈列重兵,却不急于开展。

拖。

看谁先撑不住。

最终,老上单于幸运的等到了汉人,率先撑不下去。

——不是因为汉人的意志不够坚定,又或是如长平之战的赵**队那般,后勤辎重无法维序。

而是汉人的大后方,一个名为刘兴居的叛王,打乱了汉人的阵脚。

一个叛王,就逼得汉人的太宗皇帝,不得不叫停汉匈双方的拉锯战,只得屈辱和亲,好转身去平定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从当年那一站后,汉匈双方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汉人明白:在解决所有的关东诸侯王,确保汉匈决战时,没有任何一家诸侯王会起兵反叛前,汉家绝对不能再主动挑起汉匈决战。

如若不然,就要重蹈太宗皇帝三年,汉家砸锅卖铁,却仍旧不得不和亲、不得不前去平定叛乱之覆辙。

于是,太宗皇帝在位的之后二十三年,以及先孝景皇帝在位的六年多时间——前后将近三十年,汉家都再也不曾主动征集军队,向匈奴人发起决战邀请。

也就是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让汉人最终得以解决到关东诸侯割据,反复无常的弊病,具备了与匈奴人决战的内部条件。

大概也就是吴楚之乱平定后,汉家对待匈奴人的态度,便肉眼可见的变得愈发强硬。

吴楚乱平短短三年之后,当今天子荣元年,汉匈双方便爆发了朝那之战。

次年,汉家更是将计就计,主动发起了汉匈河套-马邑战役,一战而得河套在手!

至于匈奴人,则从当年那场拉锯战中明白:只要汉人地界,有名为‘诸侯藩王’的东西存在,那就总是能在汉人身上占便宜。

打,汉人不敢——至少不敢放开了打。

和,汉人虽然嘴硬的不行,但逼到极限,也终究还是不得不对匈奴使者予取予求。

于是,匈奴人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间歇性侵扰、日常性讹诈。

幕南各部年年侵扰汉边,隔个三五年,更是多部族联合,甚至由右贤王乃至单于庭领衔,成建制的对汉北边境发起入侵。

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从附属的汉人地界抢东西,便是通过鲜血来提醒汉人:开门,自由和亲!

嫁女和亲,陪嫁物资的委屈日子,汉家过了足足三十年。

若是算上汉匈平城之战,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后的七年,以及孝惠皇帝、前后少帝——也就是吕太后掌权的十五年;

林林总总算下来,这种汉人予取予求的好日子,匈奴人,也过了足足五十年!

那么,那场发生在汉太宗三年的汉匈全面拉锯战,究竟给当时,还只是右贤王之子的伊稚斜,教会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是,自那以后,伊稚斜便明白:拉锯战,消耗战,最终结果并不是草原上常见的赢家通吃,而是两败俱伤。

伊稚斜清楚地记得,那场持续时常不到一年的拉锯战,就让草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群结队的牛羊,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牛首、羊骨。

——膘肥体壮的战马,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匹匹嘴角泛沫,皮包骨头,恨不能倒反天罡骑在人身上,才能勉强走路的瘦弱马匹。

虎背熊腰,四肢粗壮的勇士,变成了骨瘦如柴,双目无神的‘饿鬼’;

装满水囊、布袋的奶酒、奶酪,变成了污水和腐肉。

那一战,汉家倾国之力,最终后院失火。

但匈奴人,也同样被消耗的惨不忍睹。

伊稚斜很确信:当年,但凡汉人再多撑一个月——不用多,就只一个月!

只要再拖一个月,匈奴的勇士们,便要以饿死的族人为食了。

这个问题,伊稚斜也曾问过失去的父亲,也就是上一代右贤王。

伊稚斜问父亲:如果当年,汉人真的撑住了,那游牧之民的命运会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伊稚斜终身难忘。

——逃。

踏着草原,沿着水源,一路向北、向西逃。

草原之大,总能找到游牧之民的容身之所,安身之地。

至于汉人,且不提那场拉锯战,汉人也同样伤筋动骨,几近力竭——就算是正常状态下的汉人,也根本不会深入草原追击。

草原,就像是和游牧之民滴血认亲、血脉绑定的天赐之地。

汉人来到草原,能带走的只有游牧之民的首级,以及牛羊牧畜。

但汉人夺不走草原。

汉人更不会留在草原。

只等汉人退回长城之内,草原,就又将成为游牧之民舔舐伤口,重新强大的发源地。

当时,幼年时期的伊稚斜似懂非懂,若有所思,只全力将父亲的回答一字不落的记了下来。

而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伊稚斜慢慢长大,慢慢变得成熟,也逐渐变得愈发睿智。

父亲当年的解答之语,也让伊稚斜生出越来越多的感悟。

时至今日,对于那样一场汉匈全面拉锯战,伊稚斜,已经有了笃定的感悟和结论。

——那样一场全面拉锯战,汉匈双方,都会元气大伤!

汉人的农民会种不出粮食、顾不上种粮食,一群接着一群、一批接着一批的饿死。

但只要饿不死,活了下来,在战争结束后,汉人往往只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就能基本恢复元气。

只要种子在春天种下去,并顺风顺水挨到秋天,从田亩里收获的粮食,足矣让汉人缓过劲儿来。

当然,也仅限于缓过劲儿来。

饿死、战死的人,同样需要费很多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汉人朝廷多年积攒下来的钱、粮,也需要一年又一年的税赋,才能再次积攒起来。

相较于汉人,草原游牧之民更惨。

——不单牧民会饿死,甚至连牛羊也会饿死!

失去了牛羊,牧民哪怕侥幸活到了战争结束,也已经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资格。

就连委身为奴,都要用尽浑身解数。

除非,汉人战败!

就像当年,汉匈双方拉锯、对峙,草原上遍地尸骸,根本找不到一片完整的草场、一处干净的水源。

但汉人败了。

为了停止那场战争,汉人赔偿——或者说是‘陪嫁’了许多东西,让游牧之民瞬间回过劲儿来。

自然有很多人死去;

也有许多牛羊牧畜死去,让许多牧民失去了生存的依仗。

但汉人的赔偿,让这一切都转瞬即逝——拉锯战带来的创伤,很快就被汉人送来的海量物资所填平。

那年冬天,草原很少有人饿死,很少有牛羊冻死。

牧民们吃着汉人的粮食,贵族们穿着汉人的衣服,安全度过了那年冬天。

次年开春,牛羊们开始产仔,牛犊、羊羔,成了当时最抢手的紧俏货。

那些失去了牛羊群的牧民,乃至于部族,凭借汉人送来的财富,从大部族手里换来了牛犊、羊羔,乃至于马驹。

而后短短几年,游牧之民竟也如汉人农民一样,神奇的起死回生,缓过了劲儿!

对此,伊稚斜的感悟是:除非汉人战败,或主动止战,并愿意为此付出海量的物资。

否则,这样一场拉锯战,绝非脆弱的草原游牧之民,所能够承受的住的。

而汉匈双方如今的战略格局,又让伊稚斜断定:如果真的爆发这样一场拉锯战,那汉家,绝对不是更大概率战败、更大概率会主动止战的那一方。

——汉人的小皇帝,很好战!

即位至今,不到四年时间,已经彻底扭转了汉匈双方的战略局势,甚至夺取了河套、攻破了高阙,野望河西在即!

在这种局势下,汉人的小皇帝,哪怕是拼光父祖积攒下的家业,也绝不会再像祖父那般,为了止战而平白便宜游牧之民。

更何况如今的汉地,也不会再有第二个的济北王刘兴居,能在汉匈大战之际,无偿帮助匈奴人‘两面夹击’汉人的主力大军。

与此同时,父亲当年给出的解决方案:如果败了就跑,跑到草原深处,也给了伊稚斜第二个感悟。

——战略纵深。

虽然伊稚斜说不出这个词,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形容,但类似于战略纵深的认知,已经在伊稚斜脑海中形成。

伊稚斜明白:在那样一场堪称惨烈的,全然拼综合国力的拉锯战后,战败一方究竟是灭亡还是苟延残喘,便取决于本方国土,有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好比草原。

足够宽广,足够辽阔。

这使得草原游牧之民,在一场除内战之外的任意类型战争中战败,都可以钻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然后像是在后世的游戏中,钻进泉水般慢慢回血。

反观汉人——汉太宗十四年,老上单于一路高歌猛进,直插汉人皇都,都没能让汉人亡国灭种,也证明了汉人,同样具备这种战略纵深。

汉人担心深入草原,会失去冗长的后勤补给线,所以不敢深入,这便是草原的战略纵深;

而草原游牧之民,则担心深入汉人腹地,会被汉人围困在长城之内,所以也多半不敢效仿老上单于的大胆举措,这则是汉地的战略纵深。

双方都有相当程度的战略纵深,都具备‘打不过就退回去,慢慢发育,积蓄力量再卷土重来’的现实条件。

这意味着双方之间,如果真的发生一场拉锯战——尤其还是一场全面拉锯战,那除非其中一方完全撑不住,主动谋求止战,否则,这场战争,就会无休止的消耗双方的力量,甚至动摇双方的根基。

草原之民活不下去,单于庭大概率会风声鹤唳,必然会多出许多自命不凡,自以为得到撑犁天神启示的勇士,身藏利刃靠近军臣的单于大帐。

汉人的农民活不下去,更是会让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重现于华夏大地,彻底动摇汉人的统治根基。

如果有的选,如果有第二个选择,伊稚斜必然会坚定不移的告诉军臣:无论另外一个选择是什么,都绝对不要选拉锯战这一选项!

但在反复的思考过后,饶是再怎么不愿意承认,伊稚斜也不得不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在失去河套、高阙,让幕南地区暴露在汉人的军事威胁范围,且河西也即将脱离掌控的当下,匈奴单于庭,已经不在掌握着汉匈双方之间的战略主动权了。

从今往后,打不打,要由汉人说了算。

反观匈奴单于庭,不再能决定‘打不打’,甚至都不能决定停不停!

往后,匈奴单于庭唯一能决定的,是不停。

只要单于庭不止战,那汉匈双方之间的战争,就要不停地打下去。

换而言之:如今的匈奴单于庭,只剩下全面拉锯战,这一种勉强还能占据主动权的战争模式。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无论是过去这些年,匈奴人屡试不爽的奔袭战、闪电战,还是不怎么擅长,却也曾取得成效的攻坚战。

往后,要换做匈奴单于庭,来猜汉人可能从哪个方向发难,自己要该如何应对了。

“日逐王……”

“去西域?”

伊稚斜喃喃一问,却并没有换来军臣的答复。

——此刻,军臣心中五味杂陈。

尤其是看着眼前,伊稚斜同样落寞的面容,匈奴单于:挛鞮军臣,只觉一阵悲从中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