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26章 单于庭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6章 单于庭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番西征,匈奴单于庭可谓是收获满满。

自幕南先北上,而后沿着大漠一路向西,单于庭主力所领衔的匈奴西征大军,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

在西域,包括单于庭在内的所有部族、所有勇士,都可谓是战了个酣畅淋漓——或者说是抢了个盆满钵满。

大军一路抵达大宛附近,确认了这个位居大草原以西的羸弱大国的存在。

最让军臣魂牵梦绕的,无疑便是那些高大、威猛的大宛天马!

只可惜,此番西征,匈奴单于庭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除西域之外的地方。

对于大宛那块遍地黄金,同时又羸弱到一触即碎的大国,单于庭可谓是垂涎三尺,却也不得不暂时收敛起贪婪之心。

当然,在回来之前,那大宛王也是十分知趣,给单于庭奉上了许多本国特产。

什么,印着大脑袋的金币啊~

金发碧眼的美人啊~

还有让匈奴人瞠目结舌,技艺貌似不亚于汉人的精湛工匠!

唯独没有那大宛天马。

军臣所得的那五匹大宛马,还是当地商人趁夜奉上,让军臣知道了这一优良马种的存在。

至于大宛王为何如此‘不老实’,为何要私藏这大宛马,军臣也不难明白个中关键。

——对于大宛而言,匈奴的强大毋庸置疑。

而作为一个强大的游牧统一政权,匈奴对大宛的军事威胁,是以骑兵为核心形成。

如果再让匈奴人拥有大宛天马,那岂不是如虎添翼?

再者,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虽然不曾从中原汉地传到中亚,但类似的道理,大宛人总也还是明白的。

大宛人明白,金币、美女、工匠等财富,不止自己有——但还是个国家,哪怕是西域那些个弹丸小国,也都是或多或少能拿出一些的。

但大宛马,却是足以让匈奴人为之痴狂,甚至癫狂的大宝贝。

一旦让匈奴人知道了大宛马的存在,那大宛国,便要变成匈奴人的头号大敌、必征之国。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大宛王千算万算,终究是没算到商人的贪婪,居然成了自己计划失败、功败垂成的关键。

此番,单于庭西征,满载而归,并未急于攻略大宛。

但这块肥肉的存在,却已经上了匈奴单于庭的愿望清单。

下一次西征,匈奴单于庭的首要目标,便很可能是大宛国,以及大宛特产的大宛天马。

当然了。

这一切的前提是:匈奴人、匈奴单于庭,还有大军西征的精力。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未来数年内,匈奴人的注意力,多半要落在曾经固若金汤,如今却风雨飘渺的幕南地区了。

“右贤王,就是这样辜负撑犁天神,和草原游牧之民的信任、期盼的吗?”

幕南,龙城。

才刚西征归来,踏足龙城后,连一口水都还没顾得上喝的匈奴单于:挛鞮军臣,此刻脸色无比的难看。

大刀阔斧坐在上首的虎皮王座之上,目光直勾勾落在弟弟:右贤王伊稚斜身上,那深邃而又阴戾的目光,似恨不能把伊稚斜活活咬碎!

王帐之内,伊稚斜循声抬起头。

便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人影映入眼帘。

——此番西征归来,军臣也属于是鸟枪换炮了。

曾经那顶通体发暗的金冠,已是被大宛匠人清洗干净,散发出耀眼的金黄色光芒。

原本光秃秃的王冠,更是被一个个珍珠、宝石所点缀。

沿那金王冠缓缓向下——军臣脸上、耳朵上,甚至于鼻子上、嘴上的铁环、铜环,也都被替换成了黄灿灿的金环。

金环与金环之间,甚至还有做工精美的金链条相连!

几条珍珠、玉石加黄金串成,每一条都有拇指粗的项链,沉甸甸的挂在军臣粗短的脖颈之上。

身上胡袍,也早就被换成了一件点缀的金石珠玉,说不定比布还多的奢华外袍。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无疑便是军臣手中,那杆象征着草原至高权柄的金杖了。

——比原先粗了整整一圈不说,同样多出了许多珠玉点缀!

尤其金帐顶部,一颗拳头大的青绿色夜明珠,正在帐内火光的照样下,散发着清冷的幽绿色光芒。

匈奴单于庭此番西征,光是看军臣身上的打扮,就能看出必定是收获满满。

但也正是这由内而外,恨不能明写在脸上的暴发户气质,让伊稚斜愈发抬不起头,愈发不敢直视军臣吃人般凶狠的目光。

此番西征,单于庭主力从西域,以及大宛等国掠夺来的财富,本足以让整个匈奴强大一大截,甚至在财力层面,具备和汉人继续叫板的底气!

都不用说别的——光是此刻,军臣浑身上下挂着的、穿戴着的金饰,就足以让任何一位汉人游商,将所有汉人不允许塞外的东西卖给单于庭。

包括但不限于:弩、甲在内的制式武器;

铜、铁在内的违禁金属;

茶种、书籍之内的经济文化用品等。

如果过去这两年,汉匈双方相安无事,那军臣西征归来过后,原本愈发倾斜向汉人的天平,大概率是能回到有利于匈奴人的一方的。

但一想到这些——一想到过去这两年,军臣忙着西征的这段日子,幕南大本营发生的事,伊稚斜本就深深弯下的腰,便好似是要彻底断了……

“伟大的撑犁孤涂,从西方带回了天神的恩赐。”

“但我大匈奴的右贤王,却成了被恶魔缠身的人。”

如是一语说出口,伊稚斜终也只得无奈的跪下身,匍匐上前,细心舔舐起了军臣裸露在外的脚趾。

就像是一个犯了错的猎犬,想要通过这种无下限的讨好,来求得主人的原谅和宽恕。

但很显然,伊稚斜‘犯’的错,远不是舔一舔军臣的脚趾,又或是把黑锅甩给所谓的恶魔,就能够翻篇的。

尤其是眼下,匈奴人在面对汉家时的境况,居然比军臣西征前都还要糟糕——而且糟糕许多!

西征前,匈奴人在面对汉家时,不怎么有底气;

西征归来,明明一切顺利,匈奴人在面对汉家时,原本只是弯着的腰,却似乎要彻底断掉了。

这让军臣如何不怒?

就像是一把游戏,你一个人去把大龙偷了,猛吃了一波团队竞技。

结果回头一看:好家伙,门牙塔没了……

“右贤王,是游牧之民的罪人。”

出人意料的是:军臣最终,并没有歇斯底里的破口大骂,也没有怒火冲天的提刀砍人。

只如是轻飘飘道出一语,便好似被抽干了力气般,软软瘫坐在了虎皮王座之上。

眼下的状况,对于军臣而言,远不是‘麻烦’‘棘手’等字眼所能够形容。

曾几何时,河套、河西,幕南、幕北——几乎所有长着草的地方,都为游牧之民所有。

彼时的汉人,连一块像样点的养马地都没有。

说是‘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实际上就是忍气吞声、低调发育多年。

但从高皇帝刘邦至今,足足过去了五十多年;

汉家历经高皇帝、孝惠帝、前、后少帝,太宗、孝景六帝,到了第七代的当今刘荣。

草原上的匈奴单于庭,也从最初的冒顿单于,后来的老上稽粥单于,传到了第三代的军臣。

这么多年过去,汉人所谓的‘积蓄力量’,也仅仅只是倾天下之力,才勉强凑出来了几个骑都尉。

——满共不过万把号人的骑兵,丢在草原上,不说是连一个水都翻不起来,也绝对无法引起游牧之民的重视。

尤其这几部骑都尉,并不曾被汉人整编为一支上万人的骑兵集群。

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以斥候骑司马、骑屯曲的编制,分散于汉家的各路兵马。

仅有的两个整编骑都尉,那也是金贵得不得了——别说是上阵杀敌,与匈奴骑兵集群冲杀了,就连日常的训练,都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军臣甚至听说汉人的孝景帝,曾因为一个将官在训练时,让一名精锐骑兵不慎摔死而勃然大怒,差点将那个骑兵将官直接处死!

而类似的事,在草原上却可谓司空见惯——勇士坠马而死的意外,每天都在草原各地发生。

别说是单于庭,就连这个勇士所在的部族,都不大会把类似的事当回事。

军臣曾以为,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

长到匈奴单于大位,传到军臣的儿子、孙子,乃至于数百年后的子孙后世,汉人也依旧凑不出一支像样的骑兵部队。

不曾想,河套-马邑一战,汉人通过卑劣的手段,夺走了撑犁天神赐予游牧之民的圣地:河套。

失去了这片沃土,已经足以让军臣,成为草原千夫所指的无能单于。

但事态也依旧没有完全失控。

——汉人占据河套,并没有屠杀河套部族。

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军臣有信心,能通过与这些部族里应外合,将汉人重新赶回长城之内,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但丢失河套,让军臣威仪尽丧,军臣迫切需要通过一场耀眼的胜利,以及看得见、摸得着的庞大利益,重新将草原各部整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有机会重新和汉人对峙。

为此,军臣不惜冒险西征,临行前,更是将大本营:幕南地区的所有事物,都脱付给了自己野心勃勃的第二储君——右贤王伊稚斜手中。

军臣形象,伊稚斜再怎么野心勃勃,也终是与单于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为了匈奴单于庭,为了维持挛鞮氏对草原的通知,伊稚斜必然会顾全大局,为自己守好幕南大本营。

等自己西征凯旋,重新团结起来的草原游牧之民,必然能一鼓作气,将河套重新夺回来!

而现在,军臣真的西征归来了。

真的‘凯旋而归’,真的凭借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一车接着一车的财货,将草原游牧之民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结果回到幕南,却发现河套,早已经成为了游牧之民只能在梦中见到,却再也不可能轻易踏足的天边仙境。

甚至就连隔断河套与幕南的高阙,都已经被汉人所夺。

未来,匈奴单于庭,根本无心野望河套。

反倒是幕南地区,要因为高阙的丢失,而暴露在汉人的兵峰之下,随时都处于被汉人肆虐、扫荡的危险境地……

“撑犁天神,为何就不多多眷顾我大匈奴呢……”

如是想着,军臣纵是再怎么无奈、无力,也终是不得不强打起精神。

从伊稚斜口中,了解到高阙丢失的整个过程,以及高阙丢失后,伊稚斜所做出的一系列应对。

饶是不愿意承认,军臣也不得不无奈的点下头。

——伊稚斜,几乎已经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

军臣扪心自问,换做自己、换做单于庭在幕南,在汉人如此奸诈的计谋之下,也多半是守不住高阙。

而在失去高阙之后,军臣可能做出的反应,也不会比伊稚斜更周全多少。

至于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也都被军臣怪到了自己的法统来源:撑犁天神身上。

只不过,作为一个合格——至少是掌权多年的统治者,军臣最终还是冷静了下来。

眼下的状况,再去讨论谁对谁错、谁该为高阙的丢失而背锅,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如此糟糕的局面,也使得军臣根本抽不出精力,借此事来打击伊稚斜本就所剩无多的声望,从而为自己的独子:左贤王于单铺路。

伊稚斜和匈奴单于庭,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军臣,又何尝不是?

如果单于庭不复存在,如果挛鞮氏对草原的统治不复存在,那左、右贤王,单于大位之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派使者去见见汉人吧。”

“看看汉人,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如果有可能,把高阙买回来。”

如是一语说出口,都不等伊稚斜做出反应,军臣自己就先蔫儿了。

好不容易重新打起精神,方再道:“高阙一失,河西,也已经是保不住了。”

“就怕汉人得了河西,却仍不知足,沿着河西一路抵达西域……”

“右贤王,去西方吧。”

“做我大匈奴的日逐王。”

“守住西域,守住我大匈奴最后的家底。”

“只要西域还在,就算我大匈奴失去幕南,也终究还有扭转局面的可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