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20章 涨工资!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20章 涨工资!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光荏苒,很快,便来到了天子荣新元四年秋天。

在过去这半年的时间里,汉家做了两件事。

——于外,汉家在得以掌控高阙,几乎斩断草原与河套、河西地区的地理联络之后,开始在河西地区进行势力渗透、勾践。

支点,自然是以曾属于休屠部,后来被混邪部‘窃取’并献给汉家的休屠泽。

具体的过程容后再叙。

于内,则是一场奴籍案,意外引发了一场全天下范围内的大思考。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场反贪风暴前的预热时,长安天子荣却出人意料的,进行了汉家自开国以来,第一次官员俸禄调整。

这一次调整,有很高的商讨价值。

官员俸禄为什么需要调整?

原因很简单。

随着官员俸禄的媒介:粮食的价格,从开国初的‘稳定在一千五百钱左右,极端情况能到八千钱每石’的高价,逐步回落到四十钱每石,并彻底稳定下来之后,汉室官员通过俸禄所获取的合法收入价值,平均缩水了97%-99.5%。

用后世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述,便是原本的日薪过万,变成了月入三千;

原先的年薪百万,变成了月入八百。

降幅极其夸张。

准确的说,是汉家开国初期,官员的工资收入高到离谱,而如今,官员俸禄又低的可怜。

拿食禄万石,实俸四千石的丞相举例。

在汉家开国前后,丞相的年俸禄,是粟二千石,外加价值二千石粟的钱。

按照当时,稳定在一千五百钱左右的粮食价格,这四千石的实俸,能为丞相带来价值六百万钱的收入。

与此同时,萧何、曹参等数位丞相,又各有万户食邑的彻侯封国,年租税收入至少两万石粮食以上,价值更是高达三千万钱。

换而言之:在汉家开国前后,萧何、曹参等汉相,每年可以得到封国租税 丞相俸禄,总计三千六百万钱。

而今,汉室的粮价——至少关中的粮价,被当今天子荣彻底钉死在了四十钱以下。

绝大多数时候,是每石三十钱出头,丰年可能跌下三十钱,灾年则逼近四十钱。

但刘荣已经给负责粮食官营一事的主爵都尉,下了毫无商量的死命令。

——关中大地,无论在什么地方,主爵都尉敢以四十一钱每石的价格往外卖粮食,整个主爵都尉上下,有一个算一个,通通族诛!

这个铁律有多吓人?

现任主爵都尉,是当今天子荣的母舅,历史外戚一族唯一的牌面:外戚隆虑侯栗仓。

换而言之,如果主爵都尉,有哪怕一粒粮食,是以超过四十钱每石的价格卖出去的,那当朝栗太后的族戚,也同样要被族灭!

所以才说:汉室关中地区的粮价,几乎是当朝天子荣搭上母亲——东宫栗太后,乃至自己的脑袋,给死死锚在四十钱一石的红线上了。

而官员的俸禄,按照这四十钱每石的价格来算,依旧以丞相举例;

仍旧是四千石的实俸,价值却从开国年间的六百万钱,大幅缩水到了区区十六万钱。

降幅超过97%。

与此同时,汉家的丞相,也不再是开国时期的萧何、曹参等万户侯;

而是换成了刘舍、窦婴这种食邑三五千户,年租税万石左右的中等彻侯。

这使得汉相的封国租税收入,也从开国年间的三千万钱,暴跌到了如今的四十万钱。

跌幅几近99%!

从以上这两项数据,其实就不难发现:粮价的下跌,不单是让官员俸禄大幅缩水——甚至差点彻底缩水缩没。

就连彻侯为主题的贵族,也同样因为粮价下跌,而面临实际收入大幅缩水。

以丞相为例:在如今的刘荣一朝,即便丞相仍旧以万户侯担任,其封国租税 丞相俸禄,也同样是从开国年间的三千六百万钱,暴跌到了不超过六十万钱。

足足缩水了六十倍。

这很可怕!

因为这是丞相!

本该是最有钱、最不需要指望俸禄的丞相!

丞相尚且如此,底下的官员,那就更是惨不忍睹了。

比如九卿,中二千石的秩禄级别,2160石的实际俸禄,年收入不到十万钱。

——作为长安朝堂决策层核心人物,汉家top15号以内人物的九卿,正儿八经的实权国家级干部,年收入甚至都买不回一匹像样点的马!

考虑到九卿往往出入乘车,拖家带口,奴仆数十——毫不夸张的说,单靠俸禄、死工资,汉家的九卿,连日常生活开销都支撑不起,更枉论人情往来了。

再往下,情况只会更加触目惊心。

二千石级别的郡守,实俸为1440石,年收入不到六万钱。

而郡守这一级的高官,在太后、天子诞辰这种大日子,需要准备的礼物,往往价值都不会低于六万钱。

嗯,一年的总收入,还不够给领导送生日礼物的。

更底下的县级官员更惨。

——六百石级别的县令,地方父母官,老百姓挂在嘴上的‘县太爷’,年收入区区二万钱!

要知道今年年初,发生在冬天的汉匈高阙之战,就连那些毫无斩获,仅仅只是为大军搬运粮食的民夫,都得了五千钱到一万钱不等的赏赐!

县太爷这二万钱的年收入,只能说是打发叫花子呢……

别忘了。

六百石,是县太爷,而不是芝麻小吏。

真正的芝麻小吏——也就是百石一级,年收入区区四千钱。

别说宅子、车马,又或是奴隶、牧畜了;

就连给家里添些鸡、鸭、鹅之类的家禽,都得控制着数量。

——如今汉室,鸡肉一斤也得个三十钱呢!

一只下蛋母鸡,少说也有个十几斤(汉斤,折后世2.5千克),没个三五百钱根本下不来。

也就是说,一名百石级别的官员,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腰间挂印的那种,年收入也只够从市场上,买回十只左右的鸡。

百石以下,那些年薪不足‘百石粮食’的所谓无秩,那就更是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情况,和后世朱明开国前后,朱扒皮时期的情况很像。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明开国前后,官员那是真穷,而且是从一而终的穷,从未富有过。

但汉家的官员,却是在开国前后,正儿八经富过的。

——现如今,年收入十六万钱的丞相,在汉家开国初,俸禄能堆起两座山!

一座粮山,一座钱山!

——当下,年入不足十万钱的九卿,在那个年代,是需要专门在长安城外建造仓库,才有地方存放手里的铜钱的!

而且再大的仓库,也只够他们存放当月的俸禄。

但凡这个月的俸禄没花完,下个月的俸禄就发下来了,那仓库都要不够用了!

——现在,年收入不到六万钱,俸禄都不够给太后、天子准备贺礼的郡守二千石,在当时那个年代获取俸禄,是需要长安朝堂用车队,将粮食、铜钱送去的。

往往是第一个月的俸禄刚到手,第二个月的俸禄在路上,第三个月的俸禄也已启程,第四个月的工资,也已经被国库拨款了。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眼下,年收入二万钱左右的县太爷、父母官,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能力凭合法收入纳妾,并养得起好几个娇美姬妾的!

至于现在?

别说纳妾的彩礼钱,以及供养纳回来的美妾了——一个灰头土脸,面黄肌瘦的女奴,市场价都不止二万钱。

最苦逼的百石级别,在当年,也是年入十万钱以上,一年的俸禄收入,就能将一贫如洗的家庭,一举跃迁成中产之家的体面人。

现在?

年入四千钱,都还没贱籍商户,从这个县到隔壁县跑一趟商赚得多。

体面是不假,但体面不能当饭吃啊……

或许这样还不够直观。

但拿其他行业来作对比,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

——百石级别的官员,是如今汉室官员体系的中坚力量,以及占据‘绝大多数’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人的收入,是最能体现官员收入水平的。

而如今汉室,百石官员年入四千钱,月收入才刚三百多钱而已。

而同样的四千钱,普通商人基本几天就能赚到,有点水平的铁匠、木匠,也顶多只需要个把月便能赚回。

这就很吓人了。

——基层官员的年收入,还没有寻常商店、小卖铺三五天的纯利润高!

更没有工匠个把月的手工费高!

就这薪资水平,已经是除了体面、稳定,就再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了。

而此番,刘荣借奴籍案,以及后续刮起来的风,针对官员俸禄、收入做出调整,可谓是即解决的当下,官员俸禄过分稀薄的‘近渴’,也顺带一劳永逸,基本杜绝了未来,官员俸禄因为粮食价格的变化,而再度出现异常波动。

——在过去,汉家官员的俸禄,是一半为粮食,一半为与粮食等价的钱。

拿九卿举例,秩禄中二千石,实际年俸2160石,月俸180石,也就是90石粟,外加价值90石粮食的钱。

而刘荣做出的调整,放在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一级,就变成了:月俸90石麦粉,外加一万八千钱。

原本的90石粟,被替换成90石麦粉,算是小小改善了九卿的伙食——至少表明了朝堂、天子愿意为九卿改善伙食的态度。

而原定‘价值90石粟的钱’,被刘荣直接定为固定的一万八千钱,与粮价彻底脱钩,则保证了九卿的收入,除了足够一家人食用的粮食之外,另外还有够一家人日常生活的钱。

具体的价值,也从原先的三千六百钱,大涨了足足五倍。

虽然还是和开国初,那动辄十几,乃至几十万钱的月入铜钱相比,但也比过去这些年好了太多。

至于这么做的名义,刘荣也找了个无比正义,甚至堪称伟大的说辞。

——粮价往下压,是为了照顾朕的子民。

但朕不能为了照顾子民,就让朕的左膀右臂、天下官员养不活妻儿老小。

所以,官员俸禄的俸、禄两部分,粮食从粟换成麦粉,是因为朕想让真的官吏吃好点;

至于钱——统一按照‘每石二百钱’的折价来计算,是因为朕,不想让真的官吏,因为没钱、因为活不起而被迫贪污受贿。

而这调整过后的薪资结构,自然会让相府国库,以及掌控国库的丞相府压力陡增。

刘荣却刻意没去理会。

因为这,关系到刘荣的另外一项布局。

——在过去,汉家收取农税,收的是粟。

农税收的是粟,官员俸禄发出去的也是粟。

而现在,刘荣凭借天子的强权,将官员俸禄的粮食部分,从粟提换成了宿麦。

而且是成品麦粉!

刘荣很确定:不出一个月,相府,乃至于相府为代表的整个外朝,都要来找刘荣哭鼻子。

陛下啊~

收回成命吧~

官员俸禄发麦粉,是真的发不起啊……

但刘荣怎么可能朝令夕改,收回成命?

官员俸禄发麦粉,必然会成为无法扭转的既定事实。

而这,便会倒逼长安朝堂,将农税的收取,从原先的粟,改为麦粉的原材料:宿麦,更甚是直接收取麦粉。

如此一来,宿麦就将真正取代粟,成为汉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主粮。

至于粟,自然也要种。

至少在高产水稻从岭南引入之前,粟,仍旧要作为汉家百姓于春、夏、秋三季耕种的主粮。

但粟的低营养,却注定了其只能作为战略储备粮存在。

——不好吃,没营养,但能顶饿,能为天下兜底。

至于官员俸禄的钱部分,在原先基础上暴涨五倍,刘荣倒是没指望相府能承担得起。

自有汉以来,相府国库,始终都在赤字-盈余线上来回徘徊。

而官员俸禄,又始终占据相府国库财政支出的大头。

这就使得官员俸禄,哪怕只是被上调10%-20%,都可能对相府国库造成毁灭性打击。

本来就是勉强维持、勉强发得出工资;

结果你要涨工资,这不是要我死嘛?

20%都承担不了,更别提此番,刘荣将官员俸禄,上挑了400%。

这钱,就是把相府打包卖了,国库也承担不起。

国库无力承担,自然就要由少府内帑介入。

而这,又给了天子刘荣,插手外朝财政、插手官吏俸禄体系的机会。

——官员俸禄,由国库发和由内帑发,是不一样的。

国库发的,那是国家给的、天下百姓民供养的。

内帑发的,那可就是天子自掏腰包,来养着官员的‘养廉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