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19章 思想进步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19章 思想进步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常言道:凡事就怕细琢磨。

不是因为大多数事经不起推敲,而是绝大多数为世人习以为常、融入本能和潜意识认知的事,都很容音因为深入地思考,而变成另外一幅模样。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

在世人的潜意识,或者说是刻板印象当中,太宗孝文皇帝,那就是在世圣人,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的圣君。

只要别去细琢磨,这一点认知,便不会出现哪怕丝毫动摇。

——太宗皇帝是圣君,这有什么好说的?

——有什么好想的?

可你要是一不小心,细细琢磨了这位的一生,那就会闻到一些不大一样的味道了。

太宗三年,决战匈奴?

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好家伙——合着这位最开始,还是个热血青年来的!

还有周勃做丞相时,太宗皇帝那句‘彻侯都在长安赖着,不愿回到封国,丞相给彻侯们做个表率吧’,便直接把周勃给赶出了长安、赶出了朝堂中枢。

就这心机,就这手段。

啧啧啧……

自然,提到太宗孝文皇帝,就不得不提那位‘死在自己葬礼上’的外戚大将军:轵侯薄昭。

到底是怎样的君王,能想出让百官哭活丧这种方式,来逼死自己的舅舅?

一计不成,甚至更进一步——亲设灵堂,并召见自己的舅舅,让舅舅于自己的灵堂自尽?

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这是碳基生物能想到的法子?

只能说城会玩儿。

从以上这些‘细琢磨’出来的,反直觉的现实,其实就不难发现:很多事情,只要细琢磨,那就必然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太祖高皇帝,在后世人刻板印象中,是一个不学无术,光凭运气打败项羽,幸运夺取天下的地痞、无赖、老流氓。

但细琢磨之后却能发现:这样的刻板印象,汉家非但不排斥,甚至还在暗中推波助澜,并一手缔造了这样的舆论。

为什么?

为了巩固统治。

为了让太祖高皇帝刘邦,变成‘一无是处,单纯就是被上天选中,才做了汉家的开国之君’的天命人;

而不是才能卓著,凭硬实力获得成功的实干家。

二者的区别在于:天命人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汉家可以在舆论层面,让所有人都因为‘我不是天命人’这一认知,而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反观实干家——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有才、有德,乃至德才兼备者不在少数。

如果太祖高皇帝刘邦,不是一个‘足够烂,却还是违抗不了天命’的天命人,而是一个很牛逼的人,那汉家就有的头疼了。

不知有多少野心家,会冒出‘我上我也行’的念头,然后各自施展才能、才华,却不是为了建设天下,而是为了效仿高皇帝刘邦,成为第二个沛公。

这些事,汉家从来都不会主动去说,而是始终都在默默地做。

慢慢的,润物细无声的,把高皇帝刘邦,从最初、最真实的‘英明神武’的模样,给‘黑’成了一无是处,纯运气好的地痞无赖。

而这些,都是需要细琢磨,才能咂么出味道来的。

此次奴籍案,所引发的关于官吏贪污**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

——在过去,大家只想当然的认为:官员贪污**,那就和动物需要喝水一样正常。

但只要稍一细琢磨,那味道当即就不大对了。

诶,不是。

为啥呀?

为啥做了官,就非得贪点、拿点?

难道就为了合群,又或是不贪白不贪之类?

对此,当朝大理,法家当代核心代表人物:赵禹,似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太宗皇帝,曾打算重惩一个惊扰圣驾的路人。”

“彼时的廷尉——张释之张公,对太宗皇帝说:法如是,足矣。”

“太宗皇帝同意了张廷尉的看法,根据《汉律》之规定,以不慎惊扰圣驾之罪,罚了那路人黄金四两。”

“臣认为,张释之那句‘法如是足以’,是我汉家历代廷尉,都应奉为圭璧的至理。”

“具体到这次的事,也同样如此······”

对赵禹这个大理卿,刘荣自然是一百个放心。

至于赵禹具备的法制立场,刘荣也是愈发感到欣赏。

——和秦时,主张‘一切从重从严’的极端严苛律法所不同,如今的法家,也在不断反思秦的经验、教训。

过往这几十年的反思、总结,法家的法制观念,也在赵禹这一代人身上逐渐确立,并被汇总成张释之的那句名言:法如是,足以。

法律是这么规定的,那就按照法律规定去办。

这句话,几乎可以说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史前版本。

法家能有这样的思想认知,刘荣自然是感到欣慰。

而赵禹接下来的一番话,也让刘荣欣慰之余,不免有些期待起法家的未来。

“对于官吏贪污、受贿的问题,臣也有几点愚见。”

赵禹一语,惹得在场众人面色一正,齐齐翘首望向赵禹。

就连刘荣,都象征性的将身子坐直了些。

便见赵禹清了清嗓,又稍一沉吟,方沉声道:“官员贪污、受贿的问题,其实并不只出现在官员身上。”

“自长安朝堂以下,无论是京官公卿,还是地方郡县二千石,乃至于宫中的婢女寺人、达官贵族家中的门房仆人;”

“——但凡是有人来登门,从求见通禀,到出言旁劝,乃至代为美言。”

“给受托者行贿,早已经成为了我汉家约定俗成,人人遵守的规矩。”

“若有人登门求某人办事,却没有按照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行贿,那就会被说是不懂规矩,乃至不讳世事。”

“尤其太宗皇帝年间,将军张武受贿,太宗皇帝不惩反赏,赐五百金‘以愧其心’后,我汉家受贿、行贿之风便愈演愈烈。”

“到如今,甚至已经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也根本不避讳的程度。”

···

“所以在臣看来,要想解决官吏贪污、受贿的问题,并不单是要考虑‘怎么让官吏变得清廉’,而是要考虑:如何改变朝堂内外,地方郡县府衙,乃至整个天下的风气。”

“若不然,哪怕通过一些非常的方式,来让官吏尽量不去贪污、受贿,也根本无法持久。”

“毕竟受贿、贪污之风由来已久——十人贪腐,一人清廉,错的,或许就会是那个清廉的人了······”

对于今天要说出口的这番话,赵禹自然是思考了很久,也措辞了很久。

甚至直到今天,赵禹都还临时对自己的措辞,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但总结归纳而言,赵禹的意见就一句话:官员贪污**,不是个例,而是风气。

要想改变现状,就不能只靠反贪反腐,亦或是从刑罚、牢狱出手,而是应当从改变风气,从根儿上去解决问题。

这个命题不可谓不大。

但对于刘荣而言,哪怕是如此巨大的命题,只要有人能主动提出来,就都能算是好事。

——毕竟有人敢说,就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严重到‘人人忌讳而不敢言,言则天下群起而攻之’的程度。

至于赵禹所描述的情况,也是基本符合现实。

如今汉室,别说是你登门求人办事了——就连普普通通的有人拜访,也是从头到尾,都由内而外散发着‘贿赂’二字的腐烂气息。

比如某个彻侯,想要到另外一家彻侯做客,亦或是某个官员,要找自己的某个同事聊聊,顺便吃个便饭。

这种时候,这位彻侯、官员,在拜访同为彻侯、官员的朋友或同事时,就需要向对方地门房‘行贿’。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行贿’,没有任何特殊的、额外的附加目的。

就仅仅只是为了让门房,正常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入内通禀一声:谁谁谁来拜访了。

那么,对于这种明显敲客人竹杠的行为,主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你得给啊!

——你咋能不给呢?

连我的门房,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向你伸手要的些许红包,你作为彻侯、官员都不愿意给;

那我和你往来,还有什么好处可图的?

再者说了——宰相门房七品官,俺家的门房,那就是俺的脸面啊!

你却不把我的脸面放在眼里,觉得我的脸面,都不值这些许三岁钱两?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请回吧。

我可不乐意跟一个吝啬到连门房受金,都舍不得给的铁公鸡往来。

这种奇怪的风气,怎么说呢……

就很离谱。

在绝大多数时候,甚至是绝大多数与人往来、相处的情景之下,行贿受贿,甚至已经不再是经济利益输送为主的行为,而是和礼貌与否、体面与否,彼此尊重与否等方面扯到了一起。

——你来拜访我,不给我家门房塞钱,那就是不礼貌、看不起我!

我不管你给多少!

我也不管这钱,会被我家门房拿来干什么。

我就只要你一个愿意给钱的态度,要这一份体面、要这点面子。

至于你给的钱本身——我好歹也是个体面人,咋可能还让门房交出来?

这,就是如今汉室盛行的行贿、受贿之风,让人感到魔幻的地方。

——经济利益,已经不是行贿、受贿的核心因素了。

如今汉室盛行的贿赂之风,已经开始演变为:为了贿赂而贿赂。

就像后世,因为酗酒而坏了身子,到了要吃药维持,却还是要用酒瓶装药的酒蒙子一样。

如今汉室,这些个贿赂成风的官员、贵戚,分明不缺那点钱,也看不上那点钱,却也还是在行贿、受贿这个层面玩儿出了花。

——我可以不要,你不能不给。

——我不要,你给了,这是尊重。

反之,我不要,你没给,这是你不懂事;

我要了,你给了,这是我不体面。

我要了,你不给,那可就是很不给面子,大概率要两家结仇,不死不修了。

所以,是的没错。

如今汉室的贿赂之风,已经开始出现形式主义色彩了。

行贿受贿,已经开始成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表明态度更甚于经济利益输送的形式。

这意味着什么,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

——当一件事开始发展处形式主义色彩,那只能说明:这件事在当下的时代,早已经根深蒂固。

而今汉室,贿赂之风盛行,甚至远胜于后世新时代,蓝发碧眼者们的史密斯专员。

而这场上林宴,已经让刘荣感到满足了。

因为大家都开始思考了。

大家都还愿意思考。

在奴籍案后,大家的本能反应,虽然是抗拒改变、维持原有秩序,但紧随其后出现的思考,却也让汉室政坛,开启了一场思想进步。

与此同时,朝堂体系还愿意思考问题、思考贪污受贿的对错,而不是不管不顾的维护旧有秩序,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朝堂行政体系,并非烂到了根、并没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于是,刘荣也终于图穷匕见,给出了自己针对奴籍案,以及后续所引发的‘官吏贪污**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加工资。

还是那句话:官吏贪污**,有人性贪婪的原因,但也存在一部分,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官员,碍于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贪。

而汉室官员俸禄半钱、半粮的发放模式,又使得制定于汉室初期的官吏酬劳制度,早已随着粮价的断崖式下跌,而变得不合时宜、不再适应时代发展。

为官员增加俸禄,增加合法收入,重建汉室的官吏俸禄体系,固然无法完全杜绝贪污**问题。

但至少给了官员一种新的选择。

如果说过去,有一部分官员是为了生计,甚至是为了‘孝道’而不得不贪,必须通过贪污**来勉强糊口;

那么,在俸禄体系重建,拥有足够生活所需的合法收入之后,官员的经济事务选项中,就多出了一个‘不贪也行’的选择。

诚然,这个选项不会被所有人选择,甚至可能不会被大多数人选择。

但至少,有人选。

有的选。

有了这个选择,那些本不愿意贪污、**的官员,也就有了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可能。

而这一切,都是这场奴籍案,以及随后的思想进步,为汉家带来的正面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