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17章 板子打下来,很疼的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17章 板子打下来,很疼的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一千道一万,此次突发的奴籍案,到底对长安朝堂意味着什么?

乍一眼看上去,不过是一次出人意料的突发事件,在不明力量有意无意的推动下,发酵成了一场吹响汉家官场的反贪风暴。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一件原本稀松平常,再寻常不过的非公室告,在天子刘荣的刻意推动下,发酵成了一场遍及天下范围的大辩论。

辩题为:官员到底该不该贪污、**?

汉家对于官员的道德要求,底线到底在哪里?

是和太宗孝文皇帝那般,对贪污受贿者‘赠金以愧其心’?

还是如过往这些年般,听之、任之、由之——任凭天下官员上下其手,吃的大腹便便、满嘴流油,却置之不理?

还有;

对于官员的经济,以及官员与官员、官员于豪强之间的利益关系,究竟有没有针对性的限制?

比如:不允许官官相护?

亦或者,是不允许官员与豪强往来,亦或是不允许官员收受‘贱籍’,也就是商人的贿赂?

更有甚者——存不存在,或者能否出台一项新的限制,在汉家现存的贿赂之风盛行的情况下,禁止官员为了某些特殊的事,而收受特定人群的贿赂?

这个话题很宏大,也很深刻。

却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因为在人类发展史上,对与错,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好比殉葬制度——并不是从最开始,妻儿老小、奴仆随从一并殉葬,一夜之间就变成不允许殉葬。

而是一点点、一点点的改进,发展。

从最开始的‘按户口本集体殉葬’,发展成子女不殉葬,再到正妻不殉葬……

最终,殉葬的便只剩下奴隶,以及与奴隶并无本质不同的妾室。

随着华夏文明从奴隶制社会,正式踏入封建制社会,殉葬制度这最后的残存,便也随之近乎消失。

而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每一个‘对错观念’形成的完整过程的缩影。

贪污**、收受贿赂,也是一样的。

——对于贿赂,华夏文明也并不是最开始,人人都争做和珅,然后一夜之间,又都变成两袖清风的廉洁官吏。

这也是有发展历程的。

最开始,官僚群体,确实是本能的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其私人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慢慢发现:官员谋私,是对整个社会成员、对集体的重大伤害。

但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浩浩大势不可阻挡。

怎么办呢?

无法急刹车,就只能一点点争取。

争取的方式,则是从最开始的无可奈何,先迈出第一步:倡议。

——接受贪污、受贿行为的存在,不去否认这一现象的合理性,而是从道德层面,倡议官员尽可能少贪污、少受贿,多以集体利益为考量标准。

慢慢的,有越来越多的官员,想要追求两袖清风的道德、精神层面的收获,倡议便进一步转化为共识,并荣辱社会普行价值的鄙视链。

比如:天下人一致认为,贪污**不道德,贪官污吏应该被鄙视。

但这个阶段,也同样不轻松。

因为这极度违背人性。

官僚是如何产生的?

正应了后世那句名言: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官僚在成为‘官僚’之前,需要先学得文武艺,也就是具备才能。

且获取才能的过程,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功利性。

强身健体,练舞从军也好,舞文弄墨,入仕为官也罢——学得文武艺的手段,货与帝王家才是目的。

既然是‘货’与帝王家,也就是将自己的才能出卖给统治阶级,那自然要换回与之相应的利益,才能算是‘货与’。

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官员身份带来的权柄、超然社会地位,以及特权。

自然,也包括经济层面的利益。

华夏上下两千年,升官发财四个字,几乎是从不曾被一分为二的。

——升官就意味着发财,发财最好的方式就是升官。

为什么?

当然不是因为升了官,就能得到更高的俸禄,而是升了官,掌握了更大的权利,就能为自己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所以,千里作官不为财,是反人性的。

做官求升官,升官为发财,才符合人性‘为己谋利’的本能。

众所周知,反人性的价值体系,只能通过两种手段达成。

要么,是通过‘软’的手段,即道德标准、价值认同来引导。

要么,是通过‘硬’的手段,也就是律法、赏罚制度来限制。

前者更省心,后者更省事。

且二者也可以并行。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

真实的人性,几乎是‘唯利是从’的。

在人性的趋势下,人们几乎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却根本不在乎这件事,是否损人利己。

如果一个人,真的完全尊重人性、原始本能,那这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获益。

比如,看上别人的东西了,就抢回来。

拥有了,就获益了、开心了。

至于别人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好意思,人性的字典当中,并没有怜悯和同情。

再进一步——看上别人的女人了,也抢过来。

占据了,也获益了、也开心了。

至于这个女人的丈夫?

与我何干?

好处我都想占,责任我都不想负,别人的死活我都不想管——这,便是人性。

这,才是人性。

很丑陋,很邪恶,却是人类,乃至绝大多数生物的原始本能。

也正是这种原始本能,支撑着生物在各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得以延续。

但这种邪恶的天性、本能,也显然不利于群体、社会的构建。

于是,在群体社会构建初期,便开始出现‘群体共识’。

比如,为了保障大家伙的利益,所有人共同约定:不能偷、抢彼此的东西,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伤害他人。

大多数人遵守了这个共同约定,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公约’,但也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或主动、或被动的违反了公约。

于是,原本只是禁止做某事的公约,又多了一条针对违反者的惩罚措施。

在原先的:不能偷东西、抢东西,不能随意杀人、伤人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句:如果违反这条约定,就要被放逐/被孤立/被囚禁。

至此,公约演变成了法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发现:仅仅只是法律——仅仅只是‘违背规定就要受到惩罚’的威慑,仍旧无法完全杜绝极少数个体,做出危害群体的事。

于是,除了‘你要是敢这么干,你就要收到这样的惩罚’这种硬性法律体系外,又产生了一个‘如果你这么干,大家都看不起你、鄙视你、孤立你’的软性道德体系。

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二者逐渐组合成为了社会架构的根基。

小偷小摸,大家鄙视你;

偷的多了,大家孤立你,远离你;

偷出大事儿了,官府就要逮捕你。

通过这种阶梯型、从软到硬,从社会道德层面,到法律制度层面的递进式惩罚制度,最终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社会构建基石。

但还是那句话。

人类文明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是非、对错观念,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古早时期,男女之间看上彼此,那是上去就能一棍子敲晕,然后拖回山洞造娃的!

那会儿,可没人觉得这不对。

慢慢的,人们一致认为:被敲闷棍有点疼,而且有被敲死的风险,能不能稍微改一下?

如果看上对方了,能不能别敲闷棍了,过去张嘴说一声,让对方乖乖跟你回山洞,可好?

等对方不乐意,你再把人家绑回去,也总好滚敲闷棍。

就这方式,放在哪朝哪代,不是奸淫妇女?

但在古早时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共识。

而人类从古早时期‘看上对方就敲闷棍’的原始求偶方式,一步步发展到三媒六娉、婚娶结亲的文明社会求偶,是一点点发展、进步得来的。

同样的道理。

官员贪污**,在最开始,那就是大家都认同的。

——做官不就是为了发财?

你别看现在,我骂当官儿的不要脸!

等我当了官,我能比他还不要脸!

慢慢的,大家才逐渐发现:这样不行。

对群体、对社会的危害太大了,也太耽误正事儿了。

于是,新的公约、共识开始出现——捞钱可以,但尽可能不要耽误群体的正事儿。

只要能把事儿都办好、能把地方治理好,那贪点儿、捞点儿,也是题中应有之理了。

——你不能指望人家白干活吧?

人家‘学得文武艺’,凭啥给全天下的普通人打白工?!

人家有那个本事做官,就该得到相应的利益!

而今汉室,便正处于这个阶段。

——对于贪污、**,这个时代的人们,还不像后世新时代的民众那般,深恶痛绝。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当官,似乎只有‘谋利’这一个目的。

准确的说,任何特殊的才能,似乎都应该换回相应价值的利益。

比如猛人勇士,在战场上杀敌建功,就该得到封赏!

比如文人墨客,能提出对国家有利的建议、提出对国家有利的政策,那就该加官进爵。

更何况官职,本身也是封赏的一种方式。

这就使得贪污受贿,在这个时代,有着后世人难以想象的社会接受度。

向贪官污吏扔菜叶子的事儿,在如今汉室几乎不可能发生。

如果某个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落马,人们绝不会说‘活该’,而是会猜:难道是捞钱的时候,忘了把正事儿也办妥了?

如果是,那才活该。

不是捞钱落马活该,而是耽误了正事儿落马活该。

如果不是,那就是帝王刻薄寡恩了。

——捞个钱而已,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做官捞钱,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人家辛辛苦苦掌握才能,好不容易才做成官,捞钱是本分,不捞是情分。

清廉的官员,确实值得敬佩、崇敬,因为人家道德高尚,能做常人做不了的事、抵御常人无法抵御的诱惑。

但捞钱的官员,也没那么值得唾骂、鄙视。

毕竟人家是做官,而不是做道德模范。

官员嘛,会办事儿就行。

能办事儿,就是好官,办不成事儿,才是坏官。

至于捞不捞钱,根本就不重要……

这样的价值体系——这样的社会普世价值导向,自然就使得这个时代的官员,贪污**起来无比的坦然。

就好像贪腐才是常态,不贪反倒是自己亏了。

然后,奴籍案发,并在天子刘荣的刻意推动下迅速发酵。

发酵到最后,已然是引发了一场大思考。

——官员,真的应该贪污**吗?

天下人——至少朝堂中央,亦或是天子,真就应该放任官员以公谋私,损人利己吗?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贪污**,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政权,乃至对一个文明的伤害,也同样不必赘述。

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了。

——原本,大家都是遵循着本能,仿佛‘饿了就该吃饭’‘渴了就该喝水’般,下意识认同‘官员就该捞钱’的观念。

而此次奴籍案所引发的思考,则直指官僚体系,与政权、文明之间的核心冲突。

即:官僚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天然就会或多或少的,获取统治阶级的部分权利。

这部分权利,本该帮助官僚阶级,更好的成为统治工具。

但官僚阶级除了‘官僚’这个身份标签,也同样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

这使得他们,也有着七情六欲。

于是,官僚掌握的权利,就被用到了谋求私利之上。

——统治阶级当然希望自己给的权利,全都被用于‘公事’。

而官僚群体,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权利,能全都用于为自己牟利。

二者的矛盾算不上尖锐,却是极难调和。

于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

——统治阶级不管,官僚们就放浪形骸,大肆谋私。

毕竟不捞白不捞。

——统治阶级强势,官僚就怂一点、乖一点,收敛一点。

毕竟板子打下来,可是很疼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