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11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11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绝大多数后世人印象中中,封建时代的战争,往往是会集万千瞩目于己身的。

就好像封建时代,无论是对外主动征讨、被动防御,还是对内镇压、平乱——只要战争爆发,所有人的关注点,就都被会战争所吸引。

然而事实上,封建时代的战争,往往并不会引发太过强烈的注意。

准确的是,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往往只是战果。

好比一户农人,你说国家正在打仗,他会告诉你:打就打呗?

国家该打仗打仗,我就该种地种地呗?

咋?

国家打仗,农民就不用种地了?

这算个哪门子的道理?

故而,在战争爆发时,除了政坛和权利决策层,会从头到尾的关注战争进程外,其他的各个群体、阶级,都只会等一个结果。

而且不是干等,而是一边忙自己的事——该种地种地,该读书读书,边忙边等。

其中,尤其是对最底层的农民而言,甚至就连战争的结果,都不是那么的重要。

一来,是在封建社会体质、体系当中,作为最底层的农民,其生存压力相当之大。

整日整日头疼吃什么、穿什么,也就没有精力去关注万千里外,正在进行的那场战争了。

二来,则是农民家庭对战争的参与度,同战争胜利与否之间,实在关系不大。

因为对于农民家庭而言,自家子侄参军入伍,并不是只有建功立业,武勋得赏这一条路子,能为家庭带来好处。

——能活着下战场,能全须全尾的得到赏赐,自然是最好的。

但若是不成,那就退而求其次——缺胳膊少腿了,官府给了伤残补助,又或是阵亡、战殁了,官府也同样会下发抚恤金。

对于农户家庭而言,二者的区别只在于:租赁,还是一次性买断。

建功立业,或者受到封赏,就像是农家子弟被朝堂、被军队租赁,并且租赁结束。

而伤残、战殁者得到的抚恤金,则好似官府一口价,把农家子弟给一次性买断了。

这么说或许很残忍。

但这,也同样是残酷的现实。

——农民当然希望自己子弟,能平平安安从前线回来。

但这是不受控制的事。

所以,农民们便只能将希望,从子弟平安归来,改变为:至少钱的回来。

功臣封赏也好,伤亡抚恤也罢——总归是要回来的。

而战争的胜败,却并不与某一个农家子弟,究竟是建功立业,还是丧权辱国直接挂钩。

打了胜仗,农家子弟也照样会死不少。

打了败仗,也未必就没人活得下来。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相较于战争的胜败,底层民众还是更担心自己的子弟,有没有英勇杀敌、建立武勋,又或是是否被致伤致残,后半生都有了官方的照料。

当然了,如果战争胜利,则胜利方自然是伤亡较小、武勋较多;战争失败,则失败方伤亡更大、武勋更少。

所以,民众出于最朴素的:希望自家子弟平安归来,顺便建功立业的心思,为汉军将士祈祷,祈求上苍庇护,好让汉家打一场胜仗。

但也绝不会像后世的现代人那般,每日关注战争的实时动态,又或是听人同自己分析接下来的战争走向。

底层民众,生存艰难。

在自家没有被抽丁参战的前提下,能稍稍关注一下这场战争的存在,并在脑海中生出‘希望能胜利’的念头,就已经是极限了。

其他的时候,民众的绝大多数注意力,都还是放在生活本身。

事实上,自当今刘荣即位以来,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汉家几乎是在连续、不间断地同匈奴人打仗。

从最初的朝那之战,到后来的河套-马邑之战,再到年初冬天的高阙之战。

坊间甚至有人说:自当今即立,汉匈之间,便几乎没有停过‘火’,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奔赴战场、开启战争的路上。

然而事实上,过去这几年,天下民众的大部分注意力,都仍旧放在了各自的生活智商。

春耕秋收,该种地种地。

传来朝那之战胜利的消息,搞两杯庆祝一下——毕竟这是汉家第一次胜利、第一次把匈奴人拦在国门外。

还是该种地种地,该干活干活。

又传来河套-马邑战役获胜的消息,这倒是可以更隆重的庆祝一下。

毕竟再怎么说,河套夺回来了。

开疆拓土不说,尤其还是开的这么一片特殊的土地。

有了河套,汉家不再缺牛、马,百姓民或许就可以和秦时那样,以牛耕犁。

军队也必然能组建起骑兵,从此不再被匈奴人的骑兵当狗遛。

但庆祝完了,也仍旧还是要生活。

便是高阙之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即便整座长安城,都被一股浓烈的欢欣、喜悦所充斥,但终究也仍是庆祝而已。

庆祝完了,人们便不会再整日整日的想起、提起这场战争。

生存。

底层民众,要竭尽所能,穷其一切,来保障自己的生存。

而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无法在短时间内,为具体的某个人——某个没有参战的个人,带来太过显著的利益、又或是生活帮助的。

事实上,不单底层民众如此。

官方的郡县政府,乃至于长安朝堂,其实也在不同程度上,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当然,并不是说官府、朝堂,也和底层民众一样‘生存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生存之上,故而无心关注战争。

而是因为官府、朝堂,有许多除战争之外,仍需要关注——甚至更应该关注的事。

好比某个县,又要维护当地治安,又要处理当地的刑事、民事案件,还要收缴赋税、疏通水渠、维护道路。

你问他,为啥不关注高阙之战?

是真的没空啊……

一个县尚且如此,更高级别的郡,乃至长安朝堂中央,那就更是不必赘述。

几乎每一天,长安朝堂中央,都要接收到天下各地送来的海量事件,需要进行决策。

往大了说,谁谁谁图谋不轨,意图造反啊~

某某地遭遇灾害,需要赈灾啊~

又或是某某人、某某地发生‘天启’事件,需要长安朝堂中央,去解读上苍启示的具体内容之类。

往小了说,某某郡某某县要开条新渠、建条新路啊~

某个地方的某些群众,因为什么是而对当地政府不满啊~

等等。

需要长安朝堂关注、解决,并做出决策的事,堪称海量。

而且不是积攒起来的海量,而是每一天,都以海量的速度暴涨。

也就难怪秦始皇嬴政,忙的一天只能睡两个时辰,批阅奏疏时反复拿起、放下竹简,最后都把肩膀给累坏了。

简而言之:长安朝堂很忙。

作为朝堂中枢,是没有办法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场战争之上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长安朝堂中枢对某场战争的关注,也仅仅局限于:战争爆发前,有司公卿重臣商量一下怎么打,派谁去打,什么时候、在哪里打。

商量好了,再由少府去负责具体的物资调配,战争就可以开始了。

开始之后,大家就都各忙各的去了。

忙累了,办公办的头昏眼花,腰酸腿疼的时候,借着伸懒腰的功夫,同身旁的属官问上一句:打得怎么样了?

这便到头了。

再然后,便是战争结束,捷报或噩耗传回,大家再根据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布置。

如果胜利了,该如何安排庆典;

如果失败了,该如何将后续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如何弥补战争失利,为汉家所带来的政治打击。

以及: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同样会存在的:有功将士封赏,以及阵亡将士抚恤。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于长安朝堂中央而言,战争,也同样只是有司官员工作的一部分。

就像廷尉的官员,本职就是审理案件、惩处罪罚;

太仆的官员,本职就是天下马政,捎带上天子仪驾等等。

长安朝堂的责任,便是在汉家发生一切变故、突发情况时,作出相应的应对,又或是在事前进行谋划、引导,来让事态按照有利于汉家的方向发展。

而战争,仅仅只是长安朝堂中央,所需要解决的无数事件、所需要面对的海量决策当中,相对比较重大的其中之一。

且战争决策的确立,以及战争最终的走向、胜败,会对政局造成较大的、较为直观的直接影响。

所以,长安朝堂应对起来,也会稍谨慎些、精细些。

但还是那句话。

大家都很忙~

农民忙着种地,商人忙着买卖,匠人忙着打铁,官员忙着贪污…咳咳,忙着治民。

长安朝堂,更是要为了整个天下的大小事务,而时时刻刻忙到脚不沾地。

正所谓:三生不幸,知县附郭;

三生作恶,附郭省城;

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如果按照这句话来定,那长安朝堂中央,便竟都是‘恶贯满盈’,惹得上苍震怒,不惜以这种方式降下天罚的苦命人。

对这些人而言,很多时候、很多事,都是不大受控制的。

比如,东宫太后,西宫天子,说不定就要脑门一拍,搞出什么幺蛾子。

没搞出名堂,甚至搞出问题来了,把脖子往后一缩,最后还是要朝堂去擦屁股。

再比如,某些政策的颁布和推行,往往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

就像是长安朝堂,在天子的允许下颁下政令:为了庆祝东宫太后大寿,今年全天下免除税负!

结果到了下面的郡县,话很有可能就被‘传’成,或者说是被理解成:今年,东宫太后大寿。

大家伙儿,难道就不表示表示?

老百姓自然不需要‘表示’。

但官员呢?

太后大寿,你甭管官大官小,总不能真就什么都不表示吧?

自然是要‘表示’的。

而表示,又是需要花钱的。

钱从哪来?

于是,长安朝堂发下去的政令,到了地方郡县就变成了:为了庆祝太后大寿,今年,本郡/本县额外收xx税,每人每户xx钱。

原本不需要‘表示’的百姓农户,被官员摊牌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结果钱花了,最后还不算是百姓农户表示的,而是地方官员,代表当地百姓农户——更或直接就是代表自己,向太后有所‘表示’。

花百姓的钱,办自己的事,走自己的人情。

偏偏长安朝堂中央,还拿其毫无办法——甚至大概率发现不了。

长安朝堂只会知道:命令发下去了,府、库也确实没有收入税、赋。

对此,长安朝堂心中有数,天子、太后,也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却也只能通过采风御史、监察御史等方式,来让下面的官员收敛一些。

但也正应了那句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边,天子荣刚定下制度,为外族奴隶减免奴隶税,寄希望于一次引导汉家的地主、富户,为了节省成本而用更多的外族奴隶——至少在重体力劳动方面,更多的用外族奴隶,而非汉人。

结果制度刚确立不久,底下的‘对策’便已经准备好了。

——外族奴隶?

便宜没好货!

又懒又蠢不说,还听不懂人话!

而汉人,贵有贵的道理——踏实肯干,逆来顺受,又好沟通。

可汉人奴隶的奴隶税,就是比外族奴隶的奴隶税贵啊!

怎么办?

简单。

让汉人奴隶,‘变’成外族就好了。

具体操作方式也很简单。

权贵、富户,本就有收买官员的需求,甚至大都和地方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输送关系。

随便找一个县令级别的官员,让人家卖自己一个人情,把自家的汉人奴隶,都在奴籍簿上改成外族就行。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露馅?

原本是不会的。

燕国东北的朝鲜奴,还有岭南的百越奴、西南夷的夷奴等,看上去大都和汉人没什么两样。

光从外表,是无法判断出一个奴隶,究竟是汉人,还是这些泛华夏文化圈的‘外族’奴隶的。

直到有一天,一个被改为‘外族’的汉人奴隶,不知道脑子哪根筋打错了——居然跑到官服门口,状告自己的奴隶主!

原本只是一件极不起眼的小插曲,却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下,才长安朝堂中枢,卷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贪风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