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04章 屁股决定脑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04章 屁股决定脑袋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类似这样的想法,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头人脑海之中时,篝火晚宴原本轻松愉悦的氛围,也莫名压抑了下来。

各部头人面上笑意尽去,面面相觑间,无不是满带着迟疑的看向左右。

在长安做侯爷,和在河套做头人,怎么选?

对于如今的河套各部头人而言,自然是毫不迟疑的选择前者。

但凡犹豫一秒,就是对汉家的侯爵之位、对长安城的繁华程度的不尊重。

但说到底,能成为彻侯、关内侯,到长安去纵向荣华富贵的人,终究只是少数。

对于在场众人而言,绝大多数人的未来,还是在河套。

绝大多数人的未来,都是在‘汉人的走狗’和‘部族的头人’这两个身份之间找平衡,为部族谋生存。

如果大家有一个算一个,都能被接去长安享福,那没说的——绝对没人会关心什么新制度不新制度。

但能去长安的人是少数,大家就难免要从‘河套未来主人翁’的视角,来看到这一以约法三章,来作为开端的新制度。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只看最重要的第一条:杀人者死。

按照程不识话里话外透露出的意思,这条法令下,牧民杀牧民得偿命,牧民杀贵族得偿命,贵族杀牧民,也同样需要偿命。

这还只是游牧之民内部。

再拓展到游牧之民,和汉军将士之间,则又多了两条:牧民杀汉军,得偿命;汉军杀牧民,得偿命。

当然,前提是被杀者仍是牧民,而非叛贼。

这样一条法律条令,真正保护的,其实是河套地区的弱者。

也就是即得罪不起部族头人、贵族,也得罪不起汉军,乃至汉民的底层牧民。

而对于各部头人而言,即便不考虑‘约法三章’这四个字的政治含义,以及过往的含金量,单就是这条法令保护弱者本身,也足以让这些个贵族老爷们感到不愉快。

因为在场众人,都是各自部族的头人,至少也是头人、贵族之一。

无论是在部族内部,还是在与其他部族进行交流时,在场众人都是毋庸置疑的强者,上位者。

用不太恰当的词来形容:此刻,聚集在博望城外,参加这场有博望侯程不识召集的篝火晚宴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算是河套地区的统治阶级一份子。

作为统治阶级,尤其还是落后游牧文明背景下的特权阶级,显然不可能希望法令保护弱者,而不是帮助自己压迫弱者。

至于你说,这些个部族头人,也在某些场景下会成为弱者、能得到这些法令的庇护?

不好意思,还真不能。

如今的河套,能让在场这些人成为‘弱者’的,除了汉室朝堂中央,便是程不识在内的寥寥数人。

往好听了说,就算没有法令限制,程不识在内的几位‘强者’,也不会对各部头人肆无忌惮的下手。

但往难听了说,是即便有法令保护,汉家要动河套各部头人,也照样能拿出一箩筐的理由。

不用旁的——不服王化四个大字,就足以把每一个外族的棺材板钉死,却根本不会引起任何舆论。

从这个角度上来,各部头人对这新制度的感官,也就是可想而知得了。

我贵族做得好好的,对部众予取予求,手握生杀大权。

你们汉人一句约法三章,搞得我以后连人都杀不了——甚至伤不了了不说,还不许动私刑、不许部族内部处理‘违法者’?

那我还算个哪门子的贵族、哪门子的头人了?

连对部众的处置权都没有,那作为部族头人,又如何掌控自己的部族、如何让部众对自己怀有敬畏?

于是,情况就成了一根筋变两头堵。

这新制度,各部头人若是好好推行,有小概率能‘鸡犬升天’,封侯去长安享福,但百分百会让部族脱离自己的掌控。

等于说是那自己对部族的掌控权,去赌一个小概率事件。

一旦赌输了,封侯没封上,长安没去成,就要留在河套成为吉祥物性质的部族头人。

可若是阳奉阴违,不好好推行,汉人这边又交代不过去。

尤其这新制度,是汉人为河套诸部准备的,先在河套试行,等完善了才会用到河套。

在那之前,汉人在河套地区,必然是着重推动这新制。

顺从不行,阳奉阴违不行,强力反对,又没有支撑大家反对、反抗的客观条件。

一时间,各部头人面上均各带上了不安。

——去长安当然好。

实在去不了长安,那留在河套继续做部族头人,其实也还行。

虽然要给汉人做狗,却也依旧是部族的天,属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或者说是汉人之下,部众之上。

可一旦这个新制度在河套推行,那在场的百十来号人,除了三五个去长安相互的彻侯,便都要成为失去部族掌控权,甚至都未必能继续得到部族供养的所谓‘头人’。

这……

“还请博望侯,示下。”

漫长的沉默之中,终还是有一名看似老迈,实则才刚三十出头的部族头人,从座位上站起了身。

面上挂着强挤出的谄媚笑容,手中端着酒碗,对程不识遥一相邀。

“这新制之下,我等部族头人,该当何以自处?”

“往后,我等不得惩处部众,那在部族内,必然是不再具备威望。”

“那若是有指令,如作战之类,需要我们这些头人,协调各自的部众时,我等头人不再具备威望、不再对部众有掌控,又该如何是好?”

话说的委婉,言外之意却也算得上是单刀直入。

——这新制度,分明是在剥夺各部头人,对各自部族的掌控权!

那失去部族掌控权后,各部头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还是说,汉家对河套的未来规划中,就没有部族头人这一层级?

汉家不再需要部族头人,作为汉家掌控河套的中间人,难道是要直接掌控河套底层的民众?

如何掌控?

在河套封王?

还是行郡县?

好吧,河套地区已经行了郡县——至少已经设了朔方、五原二郡。

那各部头人呢?

难道,就这么被汉家抛弃了?

当初率部归降,帮助汉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以掌控河套的功绩,难道就如风飘散了?

往后的部族头人,难道要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样,被驱逐出部族自生自灭?

对于各部头人心中的疑虑,程不识显然是了然于胸。

甚至早有腹稿。

但在看到宴场周围,各部头人各异的面色、神容,程不识心中,却莫名生出了一种奇怪的想法。

“陛下,是如何将这些蛮夷的想法,洞察的如此透彻的呢?”

“就连他们的反应,都被陛下毫无偏差的猜到了……”

如是想着,程不识下意识抬起手,在胸前,那张藏在怀里的白纸之上摸了摸。

许久,方冷不丁咧嘴一笑,望向开口发问的那名头人。

嘴上,却也没有顾左右而言他,而是按照刘恭的书信授意,为在场的各部头人,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陛下慧眼如炬,明见万里,早已将各位头人的疑虑、担忧,洞察了然于千里之外。”

“对于各位的疑虑、担忧,某也得到了陛下授意,向各位稍作答疑、解惑。”

如是一语,将众人的目光进一步吸引在自己身上,便见程不识深吸一口气。

又暗下措辞片刻,方悠悠开口道:“过去这一年,各位对我汉家,也都有了许多了解。”

“当知:我汉家祖制,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就像是在草原,非挛鞮氏王族不能为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非四大氏族不能为左、右大将、左、右大当户。”

“我汉家,是不会封异姓王的。”

“对于外臣,我汉家最高规格的封赏,便是彻侯之爵。”

听闻程不识此言,在场众人各自点下头,无疑是对太祖高皇帝白马誓盟有所知解。

故而,众人也成为幻想过自己,能成为汉家的某某王,而只奢求过自己,能成为汉家的彻侯,亦或只是关内侯。

便见程不识话头稍一顿,继而道:“王爵,非刘氏皇族不与。”

“而侯爵,也并非只要是外臣,便都可以给。”

“——非有功,不得侯。”

“只有对我汉家有功劳、有贡献的外臣,才能得到彻侯之爵为封赏。”

“比如当年,弓高侯韩颓当自草原归义,于我汉家有功,便得封:弓高侯。”

“这,便是各位耳熟能详,最为了解的归义侯。”

“在比如某——率领军队征战四方,斩获颇丰、武勋颇著,方得封:博望侯。”

“这,是军中将士所能争取的军功侯。”

“当然,还有外戚恩封侯,如魏其侯窦婴等……”

“而以上种种,无论是归义侯、军功侯,还是外戚恩封侯,无一例外,都需要对我汉家有功。”

“好比早先,陛下在河套各部头人之见,所敕封的几位归义侯,便是率部先降我汉家有功,因功而封归义侯。”

“此番,我汉家即将在河套行新制,各位若是推动新制得立,便也是有功,也同样能封侯。”

“往后,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有功,无论何人,都能封侯。”

“至于这功劳从何而来~”

说到最后,程不识耐人寻味的摇头一笑。

昂首望向开口发问那人,半带说笑,半带认真道:“先前,各位不了解我汉家,陛下担心各位看不透,才对各位有所指引。”

“但往后,我汉家也不可能世世代代,都手把手给各位,指明立功封侯的道路。”

“这立功的路,需各位自己去找。”

“只要找得到、立的下功,彻侯之爵,我汉家便从不吝啬与功臣。”

说完这句话,程不识便低下头,自顾自端起酒碗,皱眉微抿下一口。

而后,又好似是实在不忍心般,斟酌着开口道:“早先,我汉家于河套设朔方、五原二郡,郡太守府下,却仍是各位头人统御部众。”

“但往后,河套各部,都是要化为:县的。”

“郡县郡县,有郡有县,才能算作是郡县。”

“如今的河套,与其说行的是郡县,还不如说,是‘郡部’制。”

“这怪相必不能,也不会长久。”

“至于各位的未来——在河套各部化为‘县’后,各位头人,便会被优先任命为县令。”

“成为县令后,各位便和每一位汉家惯例一样,需要通过政绩升官,需要通过功勋封爵。”

“说来,也算是共事一年,与各位往来甚笃,便再赠各位金玉良言一句。”

“——我汉家之功名利禄,但从马上取。”

“万般皆下品,惟有武勋高。”

“若各位仍想要那彻侯之爵,想要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享受长安的繁华,那不妨,便将目光落在军中。”

“各位,都是各自部族中,数一数二的勇士、猛士。”

“行伍之间,各位大有可为。”

程不识如是一番话,无意识让在场众人、让各部头人都陷入了沉思。

但程不识却并没有再说太多——丢下这最后一句话,便借口不胜酒力,离开了宴席场地。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

天子荣说的没错。

与其通过一次性的好处,一次又一次拉拢、收买这些外族头人,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把这些人,绑上汉家的战车。

一个彻侯之爵,在汉地,足以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舍生忘死,去摸索那聊胜于无的可能性。

在游牧民族眼中,哪怕是贵族,也不可能抵挡得住华夏农耕文明的彻侯爵位,给人带来的巨大诱惑。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太便宜了这些蛮夷?

天子荣只想说:年轻人,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一点~

胸怀宽广一点,格局宏大一点~

几个彻侯爵位而已,有什么舍不得的?

更何况‘非有功,不得侯’,与之对应的本就是:若有功,则酬以侯。

既然有功,又为何不能封侯?

咋?

蛮夷立下的功劳,就不是功劳了?

真要说道起来,外族、蛮夷立下的功劳,往往对汉家还具备更大的价值!

尤其是战略层面的价值,远非一个彻侯爵位可比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