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05章 攻心为上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505章 攻心为上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程不识毫不拐弯抹角的,建议各部头人将目光放在行伍,放在‘建功立业’的封侯道路后,这场购货晚宴,也算是宣告结束。

离开时,河套地区的各部头人,可谓是各怀心绪。

过去这一年,河套地区,实在是被汉家给‘宠坏’了。

以至于一有什么事,河套各部都觉得:没事,天塌下来有汉人顶着。

好比这场篝火晚宴,听说程不识召见了河套地区大部分部族头人,大家伙的第一反应,就是汉人要发福利了。

真要说起来,这场篝火晚会的内容,也算是程不识给河套各部头人发了一波福利。

只是这福利,并不是强给、硬塞,也并非直接到手,而是需要各部为之努力。

——新制。

河套地区,要试行天子刘荣为游牧之民,量身定制的新制度。

其中的第一条,为:约法三章。

往后的河套,将构建起最基本的社会秩序,初步呈现出和谐社会的雏形。

第二条,则是司法权、执法权收归郡县,剥夺河套各部头人,以及部族内部的司法、执法权。

往后,河套各部头人,对各自部族的掌控必然会越来越弱,直到说话没人听,命令没人施行。

但天子荣也并未就此放弃这些部族头人们,而是以他们为纽带,进一步推动了河套地区的郡县制进程。

往后,这些河套部族的头人,虽然大概率无法再做部族内部的特权阶级,却能成为县令、成为汉家官僚系统的一员。

‘县令’这一级别官员应该享受到的待遇、应该掌握的权利,这些人都会掌握。

所以,还真不好说这些人,究竟是在做部族头人时权力更大、待遇更好,还是将来做了县令后,才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而在这场篝火晚宴结束后的次日,一场更为正式的会议,在博望城内召开。

相较于昨日,气氛轻松愉悦的篝火晚宴,这一日的会议,无疑就要严肃的多了。

会议内容,自也是围绕着即将在河套地区试行的新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商讨。

比如:在河套地区进一步落实郡县制后,河套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该如何建立。

过去,河套地区是被一条东西向的直线,近乎拦腰切成了南、北两块,各位朔方郡、五原郡。

但除了地理位置上的两个郡,以及各自的郡太守府,河套地区并没有发生其他的变化。

游牧部族仍旧存在,各部族扔在高频率、大范围流动游牧,整个河套地区仍旧是个巨大的‘羊圈’。

长安朝堂划出来的两个郡,本质上也只是促成了两座郡太守府的建成。

而在此番,河套地区即将推行的新制度下,河套地区要在原先一分为二,各为朔方、五原二郡的基础上,还要以部族为基准,进一步设立县级行政单位。

嘴上说着轻松,可具体做起来,却是麻烦冲冲,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比方说,某个小型部族,人口不过上千,牛羊牧畜也不过数万。

而附近的某个中大型部族的,足有数万人口,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牛羊牧畜!

这两个实力差距极大的部族,在被各自设为县后,难道要平起平坐?

两步头人,难道要均被任命为平起平坐的县令?

还有,这两个县的驻地毗邻,如今各自化作县,县界该如何去划分,草场、水源又应该如何去分配?

如果太照顾那个中大型部族,那这和过去,信奉拳头至上,信奉丛林法则的草原有什么区别?

如果反而照顾那个小部族,那这又岂不是罔顾事实?

而且这些,都还只是最不起眼的问题,不过就是需要扯皮、商措就能解决。

真正麻烦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游牧部族,真正被化做‘县’,而不是仅仅只将原先的游牧部族,换上一个‘县’的名字,实则确实换汤不换药?

汉家的郡县制,实在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将天下以‘郡’为单位划成许多分,再以‘县’为单位,将郡从内部进一步划分,才能显现出效果。

那在草原上,郡县制又该如何推行?

也按地域划分?

底层百姓民的人口流动怎么办?

和汉地一样,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还是听之任之?

很显然,两种做法均不可取。

——对待草原游牧之民,去搞人口流动控制,显然是在挖游牧之民的生存根基。

在草原控制人口流动,等于说是让游牧之民无法‘游牧’,只能在这落后的古早时代,在贫瘠的草原转变为‘畜牧之民’。

对汉家而言,游牧之民变成畜牧之民,当然是好事。

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这并不现实。

除非有一天,汉家能找到一年能长好几茬,牛羊怎么啃都伤不到根茎,而且还是收割起来储存的新型草料。

否则,游牧之民,就只能是游牧之民,永远都无法定居、定点畜牧。

这就意味着汉家在河套地区行郡县,通过区域划分各县,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你这边刚画好县界,明天这个县的牧民,就跑到了那个县。

而且不是极个别部族如此,而是每一个部族都如此。

甲县的部族去了乙县,丙县的不足去了丁县——本就以部族为基础而行的‘县’,将大规模的,以县为整体进行大规模迁徙。

那你这个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设置一个甲县,却在春天接待了乙县,夏天解决了丙县的麻烦,秋天等来了丁县的牧民。

知道冬天,你甲县自己的牧民,才终于游牧归来。

——甚至未必会回来!

——万一游牧途中出现差错,又或是处于某个意料之外的原因,改变了原先的形成,你们县的牧民甚至可能会在其他地方过冬。

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又或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一起出去、一起回来,或一起不回来。

连民众都长期不在本县,那你这个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代天牧民,牧的哪家的民?

对于这个问题,河套各部头人显然都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

汉人这是脑子瓦特了?

在草原搞郡县制,怎么搞……

但显而易见的是,早在各部头人得知河套地区,要施行新制度之前——甚至是早在这个念头,出现在长安天子刘荣的脑海中时,这个问题,刘荣就已经想到了。

刘荣为啥要在河套搞所谓的‘新制’?

为啥要先在河套试行新制,而后普及到河西?

自然是为了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好永绝后患,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华夏农耕文明之间的根本矛盾。

矛盾所在,自然是游牧民族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通过掠夺,来争取到了微乎其微的生存几率。

而相对稳定,距离又足够近,且‘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华夏农耕文明,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不二良选。

如此一来,要想根本性的解决游牧文明,彻底化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茅盾,首先需要做的,便是保障游牧文明的生存,降低游牧文明的生存难度。

说白了:能靠种地吃饱肚子,谁愿意看着锄头去造皇帝老子的反?

同样的道理:能靠放牧吃饱肚子,甚至老婆孩子热炕头,游牧之民又怎么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刀尖舔血式的在草原‘绝地求生’?

所以,为游牧文明指明道路,使其不再依赖于掠夺、战争,是解决游牧文明的关键。

而在此之外,第二个关键,便是人口流动。

——在面对游牧文明侵略时,华夏农耕文明之所以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就是因为那句: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城池在那里,农民的家、田也在那里,带也带不走,跑又跑不到哪里去。

反观草原游牧之民,被动也好、主动也罢——什么时候想走,就直接把毡帐一手,牛羊牧畜一赶,说走就走。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游牧部族在决定离开某地后,只要决定是在中午之前做出,那就必定能在当天启程。

若是一大早就决定出发,那等到黄昏,说不定都到达距离最近的一处目的地了。

如此低廉的迁居成本,以及迁徙效率,实则草原上,天然就存在一种‘干一票就走,反正天高任鸟飞’的观念。

哪怕是一个足够富裕、生存压力并不大的部族,也很可能在这种思想下,做出临走前,把邻居吃干抹净的决定。

而且这样的决定,完全没有后遗症。

因为草原够大,人口流动够频繁。

没人知道一个被屠灭的部族,究竟是被谁所迫害。

发现一个被屠灭的部族遗址时,其他部族的第一念头也不是恐惧、不是兔死狐悲。

而是:可惜啊~

为啥不是我呢?

为啥不是我,把这个部族给屠灭,抢走了他们的牛羊牧畜,女人、奴隶等财富呢?

在这样的社会秩序、普兴价值体系下,丛林法则,自然成了草原上唯一值得信赖的秩序。

强大者默认支配弱小者,拥有他们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生命!

而在面对农耕文明时,游牧文明的这一特征,也使得华夏农耕政权,在自身强大时想要找游牧之民报仇、算账,又或是‘斩草除根’,却往往连人都找不到。

后世有一句笑谈,说是元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首先就把草原上的穷亲戚们处理掉了,哪个穷亲戚藏在那个地方,那都门儿清。

但事实却是:哪怕是游牧民族自己,都未必能知道半年后的自己,会身处何方。

本来计划一路向西,很可能半路上爆发一场战斗,就让这个部族绕道向北了。

往北走着走着,走到沙漠了,那说不定又折道向东了。

往东走啊走,走到祖地正北方向,结果发现祖地爆发了战争,而北方又有一片肥美的草场,这个部族说不定有折道向北了……

就这么一通漫无目的的‘游牧’,原先从祖地出发向西的部族,最后很可能会来到祖地正被,甚至与西方截然相反的东方。

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

当出现战争,亦或是疫病、旱涝等自然灾害时,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应急响应预案,往往是究竟找个好地方藏身。

在藏进此地之前,就连作为决策者的部族头人,都很可能不曾预测到部族回来到这里。

这,才是华夏农耕文明,在面对草原游牧之民时,真正感到有力无处使,无法彻底解决游牧文明的症结所在。

——找不到人!

哪怕想要将其亡国灭种,也根本找不到人。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结果人家是个野和尚,压根儿就没庙!

于是,农耕文明就只能以草场、水源地,以及气候适宜的宜居地为诱饵,将游牧之民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某一片其余,以图决战。

但这其实也只是软逼迫。

——草场、水源地、宜居地,都只是诱饵,而不是捕笼。

游牧之民当然对这些地方垂涎三尺,也固然会被吸引过来。

可一旦情况不对,发现自己打不过汉人、得不到这些风水宝地,游牧之民也必然会无比决绝的放弃,然后钻进草原深处,不见踪影。

说白了,就是鱼饵未必就会被咬,咬了也未必就会上钩。

所以,除了解决游牧之民的生存问题,为游牧之民找到一个不用抢掠、战争,也能保障生存的道路之外,刘荣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草原游牧之民的人口流动。

可以不定居;

可以不以村落为单位聚居,活动范围可以不被限制在一乡、一里之地。

但也不能完全不受控制。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在汉家统治下的游牧之民,不能以整个草原,作为自己‘自由活动’的范围。

能把这‘整个草原’,甚至整个地球的无限制活动范围,一步步限制到固定的区域——比如一郡,一县,对刘荣而言就算是成功。

而这个目标要想达成,就需要解决游牧民族‘游牧’的文明特性。

——大规模、高频率迁徙,是游牧之民的生存需要。

换而言之,刘荣不单要为游牧之民,找到一条不用掠夺、不用打仗就能活下去的生存之道,还要为游牧之民,找到一个不再需要‘游牧’的新道路。

这个目标的达成,难度可想而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