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99章 蛮夷入华夏,则华夏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99章 蛮夷入华夏,则华夏之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汉天子荣三年,夏四月。

草原已经彻底从冰封中复苏。

经过大半个冬天的战斗,高阙,已经彻底安定了下来。

高阙外的匈奴反攻大军,也已经变成不足两万人的防备力量。

防备什么?

自然是防备高阙内的汉军,组织高阙汉军北出,‘祸乱’幕南。

就像是早些年,汉家在作为汉匈前线,河套-北地接壤处的朝那塞重兵驻防,防止河套地区的匈奴人侵略北地一样。

如今的高阙,也成了匈奴人需要防备的关键。

而在高阙以南的河套——在汉家入住河套之后,长安朝堂中央对河套补足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大力度改革工作,也终于随着夏四月的到来,儿拉开帷幕。

——河套各部头人,齐聚于朔方郡治:博望城。

朔方郡太守程不识,也已经在高阙战事尘埃落定后,回到了大河南岸的博望城。

看着博望城外,三两汇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的河套各部头人,程不识的脸上,也随之绽放出一抹灿烂的笑容。

在得到河套之后,汉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进行大刀阔斧的安置、改编。

而是按照长安天子荣的授意,以‘维稳’为第一要素,尽可能保留了原先的秩序。

河套各部,在匈奴人统治河套时期如何,在汉家掌握河套之后,也仍旧维持原样。

该游牧游牧,该迁徙迁徙。

唯一不同的,便是河套各部的迁徙游牧,不再是完全自由——想啥时候走就啥时候走,想去哪就去哪。

而是变成了:出发前,要向当地‘县衙’打报告,并上报郡太守。

等郡太守下达‘准许迁徙’的指令,得到允许的河套补足,才可以启程迁徙,开始于河套地区游牧。

且不同于过去,出发之后想去哪去哪,想怎么改变计划就怎么改变计划——如今,由汉室所掌控的河套地区,游牧部族的游牧迁徙路线,是需要在出发前便定下的。

不单路线要定下,就连时间节点也要定下。

比如,某个河套南部的部族,在开春时节举部族出发前,需要明明白白的做汇报:接下来,部族要往北走到哪里,停留多长时间,然后折道向西,再在哪里停留多长时间……

就这么一路走,等到了季夏,又沿那条路线踏上返程,一路上在哪里停几天,大约什么时候返回出发点。

等于说是河套地区的秩序,并没有因为河套易主而改变,只是在汉家的掌控下,秩序更为严格,更趋于‘可控’而已。

既然是更‘可控’的秩序,那各部族之间,关于水源地、草场,以及私人恩怨的互相争斗,自然也是全面禁止。

标准则按照汉律中,关于两个乡村之间的群体械斗为准——该下狱下狱,该治罪治罪。

不得不说,河套地区,无疑是整个草原上,最适合施行,甚至是照搬硬套汉家的法律制度的地方。

因为河套地区水源丰富,草场肥美,各部组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尖锐。

在草原其他地区——尤其是贫瘠的漠北,两个部族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必须抢夺这仅有的一块草场。

谁抢到,谁今年就能生存,谁没抢到,谁今年就得饿死!

如此尖锐的生存矛盾,这两个部族之间,自然是打生打死,恨不能打出狗脑子。

但在河套地区,部族和部族之间的生存矛盾,却远没有如此尖锐。

两个部族之间的情况,大概率是:这里有两个草场,一个好一些,一个差一些。

如果能抢到好一些的这块,那今年就能过的踏实点。

没抢到好的这块,那差的这块也勉强凑合,不至于饿死牛羊牧处。

矛盾不尖锐,对秩序的接受度自然就更高。

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河套部族,早就希望河套地区,能有一套像样点的秩序,来维持各部族之间的和平稳定了。

——明明大家都能分到草场,结果就为了抢到更好的那一块,打生打死?

何必呢?

还不如早早定下来,哪个部族拥有哪块草场,然后彼此互不侵犯。

和谐稳定,永远是发展的前提。

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都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下,得到显著的发展。

反之,也都会被动荡的社会秩序,而影响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发展。

草原上,是信奉丛林法则没错。

但只要是人类,就没有不喜欢安定、不喜欢安稳的社会秩序,不希望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秩序之中的。

河套各部,自然也不例外。

而在过去这一年,河套各部一边在汉家的掌控下,继续过着一如往常的游牧生活,一边心里也都在打嘀咕。

——无论河套还是哪里,比如河西、幕南等地,作为统治者的匈奴单于庭,都与各部族之间维持着朝贡关系。

对于各部族的自由游牧,以及部族之间的争斗,单于庭原则上不加干涉。

而在单于庭需要时,各部族需要响应号召,排除部族内部的青壮战力,听令于单于庭。

此外,每年的固定时间——比如每年五月的蹛林大会,各部族还要按照各自的牛羊牧畜基数及人口基数,向单于庭上贡。

贡品包括但不限于:良马,种牛,羊羔,乃至于勇士、美女。

如果在驰掠汉地的过程中,得了什么稀罕物件,也多半要主动交出去,以免‘怀璧其罪’。

所以,游牧部族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本能概念:单于庭对各部族的统治,是有条件的。

单于庭为各部族提供‘庇护’,而各部族则需要向单于庭上贡,并在必要时献出自己的武装力量,以供单于庭驱使。

过去,在匈奴单于庭统治下的河套各部,便都是这么过来了。

而去年,河套为汉人所夺,河套各部自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即滑跪臣服。

当时,河套各部心里还多半在想:汉人偷袭河套,那就暂时低头臣服,生存下来再说吧。

等将来,单于庭重归河套,再帮助单于庭把汉人赶出去便是。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时间一天天归去,单于庭非但没有回到河套,反而还说是去了西方?

大约意识到河套地区,短时间内不会回到匈奴单于庭的掌控,河套各部又在想:行吧。

臣服谁不是臣服呢?

过去,向单于庭上贡、给军队,往后,就给汉人上贡、把军队给汉人用就是了。

有了这一层‘奉献’精神,河套各部也就心安理得的,享受起了河套地区的朔方、五原二郡,为河套各部提供的庇护。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整年时间过去,原本还心安理得的河套各部,却开始愈发不安了。

诶?

不是。

汉人,咋还不命令我上贡啊?

就算汉人没有五月蹛林大会的说法,但一年当中,也总有某个重大的日子啊?

不上贡就算了——怎么打仗都不喊我派军队帮忙?

在草原,是不存在‘无偿帮忙’这一概念的。

草原信奉的法则,永远都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哪怕是一个牧奴,得到主人莫名奇妙,没有缘由的温柔对待,都会心里犯嘀咕:我这是犯啥错误了?

这是要被主人卖了,还是要把我拿去祭天?

一样的道理——汉家对河套地区的统治,居然不以上贡,以及军事调动权为联系、纽带,河套各部自也都生出了一种‘无功不受禄’似的不安。

游牧民族不相信世界上,有谁会无缘无故对另一个人好。

在游牧民族的价值体系中,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

小到一头牛、一只羊,亦或是一把弓、一把剑。

大到一片草场、一条水流,乃至于大部族对部族的庇护、单于庭对草原各部的统治,都是需要‘等价交换’的。

汉人统治着河套地区,对河套各部而言,就已经是尽到了保护义务,甚至还进一步构建了新的秩序。

这在游牧之民看来,就是汉人已经给了河套各部好处。

接下来,就应该向河套各部,索取好处。

比如牛羊啊,战马啊;

又或是让各部召集军队,帮忙打某个地方——最少也是巡逻、维护治安之类。

但汉人并没有这么做。

一整年时间过去,汉人一没有让河套各部上贡,二没有让河套各部派军队。

甚至就连牛羊马匹,都是由那个名为‘汉少府’,据说比魔鬼还可怕的神秘部门,用粮食、布匹来交换,而不是直接伸手要!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河套各部愈发不安,愈发怀疑汉人对河套‘另有图谋’。

虽然想不通这图谋究竟是啥,但总觉得不会是什么好事。

直到过去这个冬天,汉人夺取高阙的消息传遍河套,各部头人心中的不安情绪,终于到达了顶峰。

——这么一场艰难的战争,汉人,居然没有从河套各部抽调兵马!

过去这一年,汉人没抽调兵马于河套,还能勉强说是不需要。

而高阙之战,汉人同样没有从河套各部抽调兵马,这可就是**裸的不信任了。

一时间,河套各部人人自危,头人们惴惴不安,宛如热锅上的蚂蚁。

咋办!

该怎么让汉人,看到咱们的作用?

该怎么让汉人明白:河套各部,也是有作用的,也是能为汉人带来好处的?

直到夏四月,得到朔方太守,汉家数一数二的将军:程不识的征召,各部头人这才长呼一口气,而后整点行囊,来到了博望城外。

在草原上,这其实是常态。

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无条件示好,只会引发下位者的不安。

得到上位者的无偿示好,下位者只会怀疑:上位者有更大的图谋。

而在无偿的示好过后,上位者终于要提条件、伸手要好处了,下位者自也就安下心来了。

——要好处就行。

伸手要好处,就说明下位者手上,有值得上位者伸手要的好处、下位者就有价值。

有价值,就值得上位者庇护。

就像是一头牛。

只要牧民愿意从这头牛身上挤奶,愿意让这头牛挽犁耕地,那这头牛就根本不用慌,心安理得的吃下牧民提供的草料,然后安心产奶就行。

可若是有一天,牧民不在这头牛身上挤奶了,也不让这头牛挽犁耕地了,那这头牛就要开始不安了。

——坏了!

——勾吧不会是有人,想吃牛肉了吧?

河套各部不知道的是:在过去这一年,汉家对于河套地区的关注度,甚至比对长安城的关注度,都还要高出不止三五个档次。

因为这,是汉室第一次成规模、连土地带人口的,得到一片游牧区,以及当地游牧民族的统治权。

对于汉家而言——尤其是对具有穿越者先见之明的天子刘荣而言,汉家对河套地区的统治,将对汉家未来处理匈奴,乃至所有游牧之民,提供十分关键的经验和参照。

在草原种地,推草还耕,自然是愚不可及。

但放任游牧之民,继续维持愚昧的部落文明,自然也不符合华夏农耕文明的利益。

所以,过去这一年,汉家其实是在观察河套地区,希望借此了解到游牧民族的文明逻辑。

而在搞清楚游牧之民,是在怎样的社会秩序、文明体系下繁衍之后,接下来,自然是要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与华夏封建农耕文明相融合,并保留游牧——至少是畜牧特征的新式社会模式。

换而言之,就是要让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成为自诩为华夏贵胄,却并不以农耕为生,而是仍保留畜牧传统的‘新汉人’。

这事儿只要做成——只要河套地区的各游牧部族,都能成功转化为这种‘新汉人’,那未来,汉家无论是在河西、幕南,还是更为遥远的漠北乃至西域,都将得到一套成熟的民众安置模式。

往后与游牧民族打仗,也不需要再盯着斩首、斩获,而是可以从建设者的角度,将游牧民众看做未来的子民。

且河套地区‘新汉人’的存在,也将在草原上,起到原木立信般的效果。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农耕之民,还是游牧、畜牧之民,在文明程度更高的华夏政权统治下,其底层民众生活水平,都必然远高于落后、愚昧的部落制游牧文明。

换而言之:只要汉家摸索出一个模式,让河套地区的游牧之民,在保留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以‘新汉人’的身份,得到远高于过去的生活水平,那接下来,汉家对草原的征服,就必定会畅通无阻,事半功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