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98章 攻心为上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98章 攻心为上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得不说,天子刘荣的这一战略预想,无疑是将那句‘料敌从宽’四个字,给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高阙再度为匈奴人所夺为前提,以一切都回到高阙之战爆发之前为前提,去考虑下一步的战略规划!

莫说是在如今,战略预案四个字还和‘庙算’,也就是卜卦之事脱不开干系的汉室。

便是在后世,能在战役初期取得重大胜利之后,仍如此彻底的‘料敌从宽’,也同样是令人咋舌的卓越战略眼光。

也不难理解。

高阙之战爆发后,汉匈双方各自最大的收获和损失,无疑均是高阙。

——汉家夺取高阙,甚至已经达成了整场战役的战略目标,接下来的诸多安排,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住这一胜利果实。

匈奴人失去高阙,则是遭受了自河套易主以来,又一次伤筋动骨,绝对无法接受的重大损失。

战役的后半段,匈奴人可能做出的所有应对,也均是围绕‘夺回高阙’这一命题去展开。

单从本场战役来开,双方接下来的目标都十分明确。

汉家:守住高阙!

匈奴:夺回高阙!

在此基础上,双方无疑也都会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最终的战略目标,以求更符合现实。

比如,在大概明白夺回高阙,已经无法通过‘可以勉强承受的伤亡’达成后,匈奴右贤王挛鞮伊稚斜,便不得不将本场战役的战略目标,从略显异想天开的‘夺回高阙’,调整为:在高阙以外的地方,比如云中找回场子。

照理来说,双方一个想要守住高阙,一个想要夺回高阙——二者截然相反,完全冲突,固然只有其中一方可以达成目标。

就算要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目标,也该是目标达成难度更大的一方来退让。

便好比这场高阙之战,相较于汉家守住高阙的难度,显然还是匈奴人重新夺回高阙难度更高、更不容易实现。

于是匈奴人便退让了。

那匈奴人都退让了——都已经不再以夺回高阙作为战略目标了,汉家哪怕在其他地方有损失,也仍应该以守住高阙、保住高阙战役最大胜利果实,来作为整场战役的最高战略目标才对。

但最终,天子刘荣却依旧决定做两手准备。

如果目标能达成,高阙能守得住,固然最高不过。

如若达不成,高阙有可能被匈奴人夺回,那汉家就应该趁着高阙还在手里,抓紧时间做点什么。

高阙在手,对汉家带来的战略优势,依然不必赘述。

——往北,进可直插匈奴幕南腹地,一路畅通无阻,再无天险;

退,也可把匈奴人堵在高阙已被,无法将哪怕一兵、一卒送到高阙以南、大河以南的河套地区。

而向西,由汉家所掌控的高阙,又能让‘西征’大军不再有后顾之忧、不再需要担心本方自东向西横穿河套时,高阙的匈奴人会自北向南,威胁大军的侧翼。

再考虑到幕南对匈奴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今汉家,尚未得到显著成果的骑兵部队建设,也不难得出结论:哪怕得到了高阙,汉家三五年内,也很难对幕南地区造成太过显著的打击。

倒是原本让汉家进退两难,迟疑不定的河西,在高阙到手之后,便成了汉家可以全神贯注‘图谋’的沃土。

这样一来,刘荣的想法也就简单多了。

——无论眼下,由汉家所掌握的高阙,是能从此成为华夏的‘自古以来’,还是一次为期几个月的体验,都一定不能浪费高阙在手,为汉家所带来的战略契机。

就好比一个赌徒,意外赚了一笔高达几个小目标的庞大财富。

自此收手显然不可能,越赢越多更是不现实,反倒是把赢来的几个小目标全输回去,再倒贴上所有财富,才属于常态。

所以,与其去纠结接下来怎么赌,才能保住这几个小目标的收益,还不如以‘早晚会输回去’的前提条件,趁着现在手里有钱,去做点什么。

比如买个房啊~

买个车啊~

亦或是买点股票,存个定期储蓄之类。

这样一来,即便将来,赢到手的几个小目标又输回去了,手里也还能剩下一套房、一辆车;

又或是些许有价值,无法快速折现,却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裨益的财富。

天子刘荣对高阙、河西的战略判断,便也是类似的道理。

——高阙守不守得住,会不会出现一件黑天鹅事件,让匈奴人意外夺回高阙?

说白了,莫说是远在长安的天子刘荣——就连前线的程不识、郅都二人,恐怕也不敢打包票。

能做的,刘荣都已经做了。

该放权放权,该给人给人,后勤物资粮草军械,更是主打一个饱和式输送。

汉天子能做得到,力所能及,且能提高‘守住高阙’概率的所有举动,刘荣都做了个遍。

接下来,对于高阙,在长安的天子刘荣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天命。

因为人事已经尽过了。

但就这么等着——等高阙传回‘守住了’或‘丢掉了’的消息,无疑是非常折磨人的。

天子荣也不愿意,更不喜欢像一个赌徒一样,在筹码都丢进高阙之后,傻愣愣的等结果。

于是,天子荣便自然而然的,做出了稍有些冒失,却也恰得其时的战略决策:西进!

说白了,汉家之所以想要高阙,有至少一半——甚至一大半的原因,都是为了能消除图谋河西时的后顾之忧、侧翼威胁。

能在侧翼安全的情况下,深入河西走廊,将河西地区逐渐掌控于己手,而后进一步染指西域。

西域,才是汉家图谋河西的主要价值;而河西,又是汉家希望得到高阙的主要原因。

至于得到高阙后,对幕南地区造成直接军事威胁,也并非是为了直接让匈奴人亡国灭种、把匈奴人赶到漠北去,以至‘幕南无王庭’。

事实上,即便过去这两年,匈奴人接连不断的汉匈双方之间的重大战役中受挫,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时间节点,仍旧是匈奴帝国的巅峰期。

从综合实力的层面来讲,汉匈双方仍旧是半斤八两,势均力敌。

在过去,匈奴人雄霸草原,又掌握河套,对汉家呈战略攻击姿态;

而眼下以及未来,得河套、高阙在手的汉家,也不过是转守为攻,换做匈奴人来呈战略防守姿态。

但在双方综合实力不相上下、势均力敌的前提下,战略攻、守,也仅仅只是将双方原本五五开的实力对比,稍稍倾斜为:六四开。

六四开,还远远达不到让汉家北出高阙,长驱直入,大破龙城,以至‘幕南无王庭’。

所以,高阙对现阶段的汉家,最大的价值,并非是支撑汉家短期内,对幕南地区的战略图谋;

而是为汉家西进,掌控河西、染指西域提供战略支撑。

从上帝视角来看,天子荣这一手‘妙棋’,无疑是将伊稚斜转战云中,以做战略交换的举动,为匈奴一方所带来的收益最大程度减弱。

如果一切顺利,等今年秋天,匈奴单于庭在军臣的率领下从西方归来,汉匈双方之间呈现出的战略格局,便会是这样一副模样。

——汉家保留完整的原版图,并大概率失去云中城,亦或是云中失而复得,云中军民元气大伤。

而原属于匈奴人的版图,则在失去河套的基础上,进一步失去河西。

汉匈双方在幕南-河套之间的边界线,也将从高阙以南的大河,北推至高阙以北数十里范围。

更为关键的是:原先,匈奴人想要从幕南地区前往西域,是可以自高阙南下,踏足河套而折道向西,再经过河西走廊直接踏足西域的。

而在高阙易手,甚至河西也为汉家所掌控的情况下,匈奴人想从幕南前往西域,却要往北绕一个好大的圈。

后世人对西汉初年,汉家以郡县、分封并行之事多有疑惑。

——为何不直辖?

——为何不将全天下都化作郡县,由长安朝堂直接统治?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在这个时代,距离,也同样是影响朝堂中央,对地方掌控力度的关键因素。

离都城越近的地方,朝堂中央对此地的掌控力就越高、越强,也就是所谓的‘皇城脚下’。

离都城越远的地方,朝堂中央对此地的掌控力就相对越低、越弱,也就是所谓的‘山高皇帝远’。

汉家的国本:陵邑制度,本质上也是将远在关东的地方豪强地头蛇,强制迁移到朝堂掌控力更高的长安附近地区,以更省时省力的进行镇压。

从另外一方面,也不难发现朝堂中央对某一地区,掌控力强弱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

——整个关中,无论是长安左近的蓝天、新丰,还是虽同在关中,却也有千里之外的河内,长安朝堂对地方郡县的掌控,都可谓是如臂指使。

虽然也同样遵循着距离越远,掌控力越弱的客观规律,但差异却并不明显。

可一旦出了关——到了关外的河南、河东等郡,长安朝堂的掌控力、朝堂中央政令在当地的实施力度,就会肉眼可见的降三五个台阶。

越往东,长安朝堂中央的存在感就越弱、朝堂政令的实施力度就越弱,反倒是地方郡县、诸侯国的存在感越强。

到距离长安最远的地方——东北的燕国,以及西南的吴、淮,当地百姓、官吏,即便不到‘只知诸侯王、郡太守、县太爷,而不知长安天子’的地步;

却也大概率是只拿诸侯王的诏令当‘君令’,只把郡太守、县太爷的政令当制度。

至于长安天子,以及朝堂中央,对于这些地方的百姓、官吏而言,更像是天宫内的神仙——听说过,没见过。

在草原上,这一现象也同样适用。

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即便是因充足的马匹,而在交通、讯息交互效率上稍占优势的匈奴人,也同样逃脱不了这一定律。

距离单于庭近一点的部族,那就是更听话一点。

距离单于庭远一点、驻地鲜少会被贵族们路过的偏远地区部族,那对单于庭的敬畏就是少一点,脖颈、脊梁就是硬一点,反骨就是多一点。

而河套、高阙的接连丢失,直观层面上,在让汉家具备了从河西与西域接触、接洽的机会的同时,也显著拉长了幕南地区,与西域地区的实际路程。

路程遥远,就等于距离遥远。

而距离变远,在这个时代又与‘掌控力变弱’直接挂钩,甚至是划等号。

原先,西域只生活在匈奴人的淫威之下,稍有不慎,都不用幕南地区的匈奴人——河西地区的各部族,就能把西域的弹丸小国们打出狗脑子。

而现在,河套为汉家所有,高阙为汉家所有;

肉眼可见的未来,河西也极有可能为汉家所掌控。

匈奴人再想去疼爱西域的孝子贤孙们,要绕好大一个圈不说,还得幕南地区的核心部族亲自去!

结果到了西域一看——好家伙,汉人居然先一步到了!

对于过去的西域各国而言,西域只有一个君父,那就是伟大的匈奴单于。

而在高阙易手,以及将来河西为汉家所掌控后,匈奴单于这个慈父,在西域各国眼中无疑就没那么慈祥了。

反倒是新冒出来的第二君父:汉天子,据说把第一君父:匈奴单于打出了狗脑子?

西域虽幅员辽阔,却是弹丸小国林立。

光是以‘国’为单位,向匈奴单于庭朝贡的西域国家,便有足足七十二个之多!

过去,这七十二个小国,以及那些小到都不配被称为‘国’的部落,无疑都是臣服与匈奴人的刀剑之下。

那未来,汉家踏足西域之后,会是个什么场景呢?

西域七十二国,难道就没有那个一二十个反骨仔‘苦匈奴久矣’,想要拥抱更温和的华夏农耕文明?

尤其是那些本就以农耕为主,本就与游牧文明格格不入的农耕部落,难道就不会对同为农耕文明,而且还是农耕文明史诗级扛把子的汉家,抱有天然本能的好感、亲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