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97章 东奔,西走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97章 东奔,西走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汉天子荣三年,春三月。

在反攻高阙之后的第十九日,匈奴右贤王挛堤伊稚斜,便无比果决的做出放弃高阙,转战云中的决断。

当然,并非大张旗鼓的从高阙撤退,转头去攻打云中。

——就像是真的存在,且感应到了伊稚斜的意图,并愿意配合伊稚斜;

自伊稚斜做出转战云中的决定后,似乎真的存在于冥冥之中的‘撑犁天神’,居然让正处于开春时节的高阙一代,飘起了接连三日的大雾!

搞得程不识、郅都二人,在高阙是心惊肉跳,胆战心惊,生怕这突如其来的异常天气变化,会使高阙出现变数。

但二人均不知道的是:伊稚斜,是一个无比果决的人。

作为一个在幕南长大,由一个在汉人边地,能治小儿夜啼的大人物——前右贤王亲手培养成人的新一代右贤王,伊稚斜非常清楚:军事决策,开弓没有回头路。

当一个决策已经被做出,那就应该心无旁骛的推进下去,而不是进行到一半,再去考虑这个决策是对是错。

因为没有意义。

撤销一个已经作出,甚至已经在推动的军事决策,其危害性、危险性,甚至远高于将一个明显错误的决策彻底贯彻下去。

因为错误的决策,往往并不是没有成功率,而是成功率不高。

错误的决策之所以‘错误’,在军事层面,往往只是被错误评估了成功率。

比如去年的高阙,匈奴人觉得不可能丢,这就等于说是过分高估了守住高阙的成功率。

而高阙被汉家所夺,也并不意味着高阙原本是完全没有可能守住的、汉家是百分百会夺下高阙的。

大概情况是:匈奴人守住高阙的机会,即便在汉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时,也依旧高达八成乃至九成以上!

但凡小心一点,高阙就几乎不可能被外部攻破。

结果匈奴人稍稍误判了一点,将这八成、九成,误判成了无限接近于十成——更或直接就是十成十、必须必。

将只要小心点,高阙就丢不了,错估成了无论怎么疏忽大意,高阙都不可能丢。

事实上,即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汉家也依旧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并侥幸凭借运气,极其戏剧性的夺去了高阙。

但无论如何,哪怕是错误的评估、错误的决策,成功率也总是存在,绝不可能彻底为零。

——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如此微乎其微,堪称肉眼不可见的极小成功率,最后不也成了?

从事后的角度来讲,固然是项王霸气无双,韩信用兵如神。

但在事成之前,怕是这二人自己心里,都不是百分百有底气。

说白了:华夏上下五千年,曾破釜沉舟的,不止一个霸王项羽,玩儿背水一战的,也不止一个韩信。

项羽破釜沉舟,向死而生,并非是‘因为他是项羽,所以他成功了’,而是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他才成为后来,青史留名的霸王项羽。

当年一旦没成,反秦将领项羽战死巨鹿,后世谁又会知道项羽是谁、又哪来后来的西楚霸王?

华夏上下五千年,那就没有新鲜事儿。

无论项羽之前,还是项羽之后,玩儿过破釜沉舟的将领,那必然是数之不尽。

但只有项羽成功了,所以,他成了项羽。

其他人都没成,都失败了,所以他们成了‘他们’,连名字都不配为后人所知。

放在军事决策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做出‘破釜沉舟’的决策之后,一直到战争结果尘埃落定前,你都无法确定你会是下一个项羽,还是又一个籍籍无名的‘他们’。

但决策已经作出,你该做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成算、更高的成功率。

说不定最后,你和敌人都已经穷途末路了,刚好就是你强提上来的这一口气,就让你成了第二个项羽。

反之,如果你在已经决定之后,还想着‘啊呀,那可是项羽啊,我哪能做成只有他做成过的事啊’之类,那即便你真是项羽在世,也必定会差最后一口气,意外沦入‘他们’的行列。

还是那句话。

对于非穿越者、重生者的将领而言,一场战争的结局,永远是无法得到百分之百的预测的。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直到战果落地的那一刻,谁都说不好战争最终的胜利者是谁。

为了获得胜利,必须进行周密、严谨的计划,筹措,以求在准备阶段,占据更多的理论胜算。

而在计划筹备完成,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时,就不应该再去想‘哎呀,早知道就不这么决策了、早知道就不这么计划了’之类,而是应该坚定不移的贯彻下去。

好比一个决策,你在战前得出的判断,是这么做有五成的胜算。

结果你误判了,这个决策的胜算只有两成。

你怎么办?

答案是:执行下去,更为坚定的推进下去,去争取这两成的成功率。

那如果在此同时——在你意识到原以为有五成胜算的决策,实际上只有两成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个随机变化,成功率足有六成,比你原计划的成功率还高!

怎么办?

答案依旧是:心无旁骛,把你误判为五成胜算,实际上胜算只有二成的决策,坚定不移的执行到底。

为什么?

因为那个成功率六成的方案,只会在你最初的筹备、决策阶段,才会有六成成功率。

一旦你最开始没有选择那个方案,成功就不再是六成了。

举个更好理解的例子。

你是个商人。

某一年,你判断当年下半年的市场,有五成的可能性奇缺袜子。

于是,你决定在上半年低价囤一批袜子,等市场出现紧缺的下半年,囤积居奇,高价卖出,狠狠转一笔。

结果你刚囤货,市场又传出消息:下半年,官方有高达八成的可能,对袜子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一旦官方下场,袜子价格就会血崩。

这批袜子,是你以一块钱一双囤起来的,打算卖五块一双。

现在,市场出现了风声,袜子价格应声跌到了五毛。

你如果现在卖出,每双袜子都要亏五毛,总成本要搭进去一半。

如果不卖,等下半年,万一官方真下场了,袜子的价格可能会跌到一毛,你要搭进去九成的成本!

这种时候,你应该怎么做?

以五毛的价格冒出手里囤的货,割一半的肉止损?

还是无视官方‘八成会下场调控’的可能性,硬挺着囤货,去赌那两成可能性?

答案是:挺着。

因为在你决定以一块钱的价格囤货,且市场出现官方下场调控的风声,袜子价格应声跌到五毛的时候,你就已经亏掉一半了。

接下来,就算你割肉止损,也不过是保下剩下的一半成本。

挺下去,如果真失败了,也不过是从每双袜子亏五毛,变成每双袜子亏九毛。

而一旦成功,没有市场调控,市场还真的袜子紧缺了,那你就是从原先的每双亏五毛,变成每双赚四块!

这种时候,你该想的不是:肯定亏五毛,和大概率亏九毛,怎么选。

而应该是:已经亏了五毛了,要不要再搭进去四毛,赌一个把亏的都赚回来,还另外多赚四块的20%可能性。

或许这个说,仍旧不够贴切。

——那就再加个条件。

——你按一块钱一双的价格,花一百万买回来一百万双袜子,这一百万,都是你借来的!

现在,市场上出现‘官方八成要下场’的风声,袜子价格跌到五毛,你已经亏了五十万。

如果你现在割肉,手里的一百万双袜子卖出去,也只能收回来五十万。

收回来的钱全还债,你也还剩五十万的外债,要以后拿每个月几千块的工资慢慢还。

可你如果咬牙撑住,有80%的可能,是袜子价格跌到一毛,你囤的货只能卖出十万块钱,你还了十万的债,还要剩九十万的债务。

但也依旧还有20%的可能性,袜子的价格会涨到五块,你非但能还清一百万的债务,还能另外赚到四百万的纯利润!

这么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种选择,是放弃,认下五十万的债务。

第二种选择,是以80%要承担九十万债务的代价,换取20%逆天改命,反亏为盈,额外赚取四百万利润的机会。

事实上,这个例子仍旧并不百分百贴切。

因为亏五十万也好,亏九十万也罢,哪怕工资只有三五千,也总有能还完的那一天。

天塌不了。

但军事决策所引发的后果,必然是死人!

不是死敌人,就是死战友!

一个本以为有五成胜算,实际只有两成胜算的错误决策,坚持贯彻下去,未必就不能把那只有两成的成功率拿到手。

但在错误决策已经作出后,再去转头,改成另外一个‘正确的决策’,却是百分百不可能成功的了。

因为决策对不对、成功率大不大,大多数士兵是看不出来、体会不到——至少是无法断定的。

只要强撑下去,军心士气就还维持得住,再渺小的可能性,也依旧是可能性。

可一旦决策调换,那再愚蠢、再迟钝的士兵,都会知道你先前的决策错了。

军心士气一散,那即便是九成九的可能,也难逃失败的结果。

所以,伊稚斜走了。

走的很坚决。

哪怕天生大雾,似乎给攻打高阙,制造了极有利于匈奴一方的客观条件,伊稚斜也依旧没有让已经开始偷偷出营,朝云中方向进发的军队掉转马头,回来再攻打高阙。

——朝令不得夕改,就是这个道理。

朝令要慎重,要深思熟虑。

一旦下达了,就不能夕改。

而过去这么多年,与汉人打交道的经历——尤其是作为右贤王的儿子,在父亲、前右贤王身边长大的经历,自然也是让伊稚斜,学到了很多汉人身上的‘阴谋诡计’。

比如此番,伊稚斜率军从高阙撤离,转战云中,便是用的汉人‘增灶减兵’的计谋。

尚存的七万多大军,其实已经有六万多,都被伊稚斜带走了。

高阙外的匈奴军营,其实就剩下一万来号人,外加伤员和老弱。

高阙的程不适、郅都二人,还在惶惶不可终日,还在寝食难安、彻夜难眠,没日没夜的巡视关墙防务,就怕匈奴人趁大雾来犯。

而伊稚斜,也得以在大雾的掩护下,成功骗过高阙的汉军将士,悄无声息的朝着云中城而去。

——云中城,必然会爆发一场极为惨烈的守城战。

而且大概率会告破。

因为早些年,云中守魏尚还在,云中城尚且也只是在郡守魏尚的率领下,以家家户户带孝,连魏尚本人都负伤、八个儿子死了五个,惨了两个的代价,艰难得保云中不失。

在那一战后,匈奴人知道云中城难啃,就再也没来过。

而且还为魏尚捏制塑像,早晚祭拜,宛如供奉神明。

而现在,魏尚已经不在了。

失去了魏尚,本就没有了主心骨的云中城,又因为魏尚的缘故,而过了这么些年的太平日子。

云中人的刀剑,已经不利了······

于是,伊稚斜自河套以北,大河对岸的高阙之外,引军向东,目标直指云中。

而同样的一片土地——同样是在河套,却有一支汉军向西而去,目标:河西。

汉匈双方就好似早早达成了默契,以大河-高阙为界——北侧的匈奴人往东走,南侧的汉军江西往西走。

但不同于伊稚斜去云中,是要做战略互换、止损,汉军自河套横穿而过,前往河西,却是为了在得到高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战果。

——天子荣,艺高人胆大!

以最坏的情况为前提条件,即:高阙会被匈奴人重新夺回为条件,天子荣,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策。

就算高阙会被匈奴人夺回,也要趁着高阙暂时还在手里,去把河西搞定!

如此一来,就算高阙丢了,也不过是回到先前,汉匈双方以高阙为界,在大河南北两岸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而届时,河西却能为汉家所有。

西域,或许也能迎来第一支汉人商队。

——由官方派出,而非走私出关的‘商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