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96章 转战!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96章 转战!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起来,汉匈双方的发展史,在某一个层面是高度重合的。

——最开始,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各自出了个英明神武的开国之君:汉太祖刘邦,以及匈奴冒顿单于。

而在这第一位开国之君后,匈奴第二位单于,以及汉室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位帝王,又同样是六边形全能怪,以及为各自整体立规矩、确立制度的明君。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以及匈奴老上单于:挛堤稽粥。

再往下,双方又各自出了一位中人之姿,勉强够看的收成之君:汉景帝刘启,以及军臣单于。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双方各自的第四位君主,也同样是高度相似的‘志存高远’的:汉武帝刘彻,以及匈奴伊稚斜单于。

当然,在现在这个时间线,于汉景帝刘启后继承汉家皇位的,成了当今天子荣。

而在草原——军臣单于尚在,历史上的匈奴‘武单于’:挛堤伊稚斜,也还只是右贤王。

但毕竟是历史上,能与汉武帝齐名,虽然败在汉武大帝手下,却也一度为汉武大帝,制造了许多麻烦、考验的雄主。

即便如今,还只是右贤王、还未成长为日后的伊稚斜单于,如今的伊稚斜,也已经初步显现出草原上,相当少见的宏伟格局。

——作为土生土长的游牧之民,草原共主:挛堤氏王族成员,伊稚斜当然明白草原的现状。

但与其他随波逐流,甚至乐在其中的匈奴贵族不同。

伊稚斜,已经意识到了挛堤氏单于庭统治下的草原,在面对汉人时,从制度、体系,到文明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落后。

军臣单于嘴里,说的出‘我大匈奴天下无敌,永远都不可能被汉人击败’这种迷之自信的话。

但伊稚斜则会说:要想不被汉人打败,我大匈奴,就应该进步,从而变得更强大。

其实有很多事,都在提醒着草原游牧之民:别再让汉人发育了!

赶紧把汉人摁死!

真要让汉人发育起来,你们这些游牧之民,在草原上连一块捏泥巴的地方都找不到!

但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匈奴统治阶级,都选择对这一客观现实视而不见。

冒顿单于说:汉人是不可能灭绝的,我大匈奴也是不可战胜的。

所以,并不需要太过针对汉人,只需要时不时侵扰、掳掠,展示肌肉,让汉人不要学几十年前的秦人,搞得草原‘幕南无王廷’就行。

老上单于,作为整个游牧文明史上,数一数二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有脑子’‘有政治智慧’的君主,曾为混乱的匈奴帝国,制定了许多可以强大自身,便绵延后世的制度、体系。

但在有关汉人的问题上,老上单于却说:对付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边墙疲于奔命。

直到有一天,汉人接受‘草原乃禁忌之地’的现实,并将草原游牧之民针对汉边的侵扰、掳掠作为常态,双方才有可能以长城为界,井水不犯河水。

到了军臣单于这一代,那就更不堪了。

——打汉人捞不到好处,还要磕掉一口的牙,这是军臣曾在单于庭,当着八柱的面亲口说过的话!

在军臣看来,游牧之民针对汉人的攻略,就是在投入时间、人力等成本,承担相当骇人的伤亡作为代价,来换取一个‘毫无疑义’的:汉人老实了。

但事实上,汉人真的会老实吗?

汉人,真的会被武力所镇压、所臣服,因为打不过,就再也生不出反抗的念头吗?

自然不是。

被打狠了就犬吠,从此崇拜对方的,那是姨妈巾国人。

早自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气质,就已经被彻底固定了下来。

山把路挡了?

移山!

水把路挡了?

架桥!

更有甚者——黄河母亲泛滥,祸害自己的子孙,华夏民族首先想到的,也不是祭祀、臣服亦或迁移逃避。

而是治!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愣是在诸夏之民还在穿兽皮衣的上古时期,对泛滥的黄河进行了有效治理!

所以,后世才会有那个说法。

——华夏民族,从来都是不屈服的。

反正就是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那就明天再跟他打!

明天打不赢,后天再跟他打!

反正就是打到他怕!

上下五千年,年年都处于战斗状态!

这才是华夏民族的思想逻辑。

打得过,打!

打不过,暗中发育一下,再打!

还打不过,就再发育,直到能打过对方了,再把对方打死!

这个时间跨度,可以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

在华夏民族暗中发育,只等发育好了收拾你的时候,你要是自己灭亡了,华夏民族还会跳脚!

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没能亲自找楼兰人算账,愣是让华夏民族蛐蛐了两千多年,都扔觉得意难平。

后世,更是将上下五千年一笔带过,百年屈辱史分上下两册。

华夏民族,从来都是最记仇的,同时也是真正横跨人类文明史的唯一战斗民族。

这一点,冒顿单于没发现,老上单于不相信,军臣单于更是嗤之以鼻。

但伊稚斜,却已是愈发有所体会了。

——伊稚斜还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曾问过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前任右贤王。

伊稚斜问:我游牧之民如此频繁,且乐此不疲的侵扰、欺负汉人,汉人,难道就不知道反抗吗?

父亲答:汉人当然会反抗。

但反抗的前提,是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

汉人,没有反抗我大匈奴的实力。

伊稚斜再问:那如果有一天,汉人有反抗的实力了,该怎么办呢?

父亲答:不会有那一天的。

右贤王的存在,就是为了让那一天,永远都不要到来。

就是为了让汉人,永远都无法具备反抗大匈奴的能力,才会有专门负责对汉战略,且负责常年侵扰的右贤王,以及听令右贤王的单于庭右四柱,乃至幕南各部族。

伊稚斜仍旧不罢休,最后追问道:如果,真的有一天,汉人还是拥有反抗的能力,我大匈奴该如何应对?

这一问,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正面回答。

父亲只说:好好磨练武艺,争取将来,成为更令汉人闻风丧胆的右贤王,就能避免那一天的到来。

于是,伊稚斜便将胸中的诸多疑惑,都给深深埋藏在了内心深处。

但每当夜深人静,思绪发散时,伊稚斜便总是会想:汉人,真的没有彻底强大起来的那一天吗?

如果汉人并未走在逐渐强大的路上,那为什么汉人的边地,冒出来了越来越的马苑,为什么汉人的军队,冒出了越来越多的骑兵?

汉人的城池,为什么越来越难攻打,汉人的百姓,为什么越来越难掳走——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汉人,宁愿被杀在自己的家乡,也不愿意跟着匈奴勇士会草原,为奴为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间隔中,伊稚斜的疑惑、不安,都被对汉家的连续军事胜利所覆盖。

伊稚斜心想:汉人,或许真的无法强大起来。

至少现在,还远远没有强大。

直到前年,汉匈朝那一战,宛如对伊稚斜的当头棒喝——将伊稚斜从‘大匈奴无敌于天下’的幻想中打醒的同时,将多年前那一间疑惑,又从新从伊稚斜内心深处勾勒出来。

汉人,已经能抵御大匈奴的猛攻了!

汉人,已经可以把大匈奴的勇士,完全阻拦在长城之外了!

在一场战争中,大匈奴的勇士们,居然连一粒米、一尺布,又或是一个汉人奴隶都没有抢回来!

伊稚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却根本没有得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整个匈奴单于庭、让整个匈奴帝国高层,都认识到这一客观现实的机会。

因为朝那之战的失利,并没有引起任何一位匈奴贵族的思考。

自单于军臣一下,所有的人,都将战争的实力,怪到了伊稚斜‘作战不力’之上。

伊稚斜‘待罪之身’,别说是提建议、摆格局——就连自己,都是废了好大的力气,才从舆论的漩涡、整个草原的指责中拉了出来。

经此一事,伊稚斜得出判断:只要军臣在位,大匈奴,就走不出被汉人一点点追赶上,并最终超越的厄运。

只有自己成为了单于,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让整个草原上的游牧之民,都对汉人提起十二万分的警惕,才有可能稍稍放缓汉人逐渐强大的速度,甚至是让汉人的逐渐强大彻底停滞。

结果,伊稚斜在等到军臣的死讯之前,却先收到了河套丢失、为汉人所有的噩耗。

眼睁睁看着汉人,在得到河套之后,将强大自身的速度又提了好大一截,伊稚斜极其愤怒,却也满是无力。

军臣,防伊稚斜防的太死。

尤其是在河套丢失之后,原地患上被害妄想症的军臣单于,几乎是连自己仅存的儿子:左贤王于单都不完全信得过。

至于伊稚斜,更是军臣戒备的重中之重,军臣最担心、最忌惮的头号反贼坯子!

在这样的前提下,伊稚斜,依旧无法将汉人愈发强大、大匈奴却没有走在越来越强大的路上——这一肉眼可见的事实,摆在整个单于庭面前。

至于河套之战的失利,更是被这些汉人口中的‘卑鄙肉食者’,给归为汉人奸诈、河套各部守土不利,甚至与汉人里应外合,才导致了河套为汉人所掌控。

而军臣自己,则同样被指责为:对河套的丢失束手无策,是否还能继续做草原共主、匈奴单于,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扭转单于庭对自己‘可能不配做单于了’的猜疑,军臣做了两件事。

第一:向伊稚斜承诺,除非左贤王于单,能在自己死去前长大成人,否则单于之位,就会留给伊稚斜。

这其实是个屁话。

若于单无法在军臣死前长大成人,那即便军臣仍遗令于单为单于,伊稚斜也肯定是要喝这个侄子对掏的。

结果极大概率是伊稚斜得胜。

别忘了。

草原游牧之民,可没有什么‘先单于遗嘱必须遵守’之类的说法。

无论单于指定谁为继承人,最终的单于,必定是有最强大的那个候选人来做!

但军臣的这份好意,伊稚斜却也还是接受了。

因为伊稚斜知道,只有自己接受这份好意,军臣才能对自己放心,才能把注意力,从防备自己这个‘右贤王’,转移到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大匈奴的事情上。

也果然不出伊稚斜所料。

在通过承诺大位传承,来与伊稚斜达成默契之后,军臣紧接着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西征。

伊稚斜很支持军臣西征。

不单是因为这样,自己就可以提前体验一下大权的滋味,又或是能脱离军臣的掌控。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么做,对大匈奴有好处。

军臣会重获威望,单于庭会重新团结起来,草原游牧之民,也将更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以更好地应对汉人与日俱增的威胁。

正当一切,都在往伊稚斜所预料的、好的方向发展时,又出事了。

——高阙丢了。

这一下,即便是格局大如伊稚斜,也已经到了十分艰难的地步·····

“撤军。”

如是一语,惹得王帐内的各部头人顿时鼻息粗重,望向伊稚斜的目光,也带上了一股莫名的复杂。

却见伊稚斜深吸一口气,悠然长叹间缓缓摇了摇头。

“我大匈奴,不可以在内耗下去了。”

“放弃高阙,转战云中。”

“丢失高阙的责任,没有坚持反攻高阙的责任,以及在云中可能出现的伤亡——乃至可能攻不下云中的责任,都由我一力承担。”

“我大匈奴,亏不起了······”

···

“就算死了我一个伊稚斜,也不能再让勇士,成百上千的在汉人射出的弓箭白白丧命。”

“等撑犁孤涂西征归来,我会自己给单于庭一个交代。”

如是一番话,伊稚斜可谓是大格局、大魄力。

而王帐内,各部头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是深吸一口气,右手扶于左胸,深深弯下腰。

“您的意志。”

“伟大的右屠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