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64章 点将!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64章 点将!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试问对于华夏武将而言,军事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后世人或许会说,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数百年前的宗周列雄会说,开疆拓土,百战百胜!

但这个问题在如今汉室——准确的说,是在如今的草原上,却是出奇一致的。

一个汉人将领,在草原游牧民族这里,所能得到的最高成就,或者说是最高‘待遇’,是被塑像朝拜。

究其原因,自然是匈奴人兴奋地原始萨满教,主张世间万物皆可成神的思想。

所以,只要是匈奴人打不过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会被捧上神坛。

小到一块石头,一棵树木;

大到匈奴单于,又或是汉人将领。

只要是能让匈奴人束手无策,甚至反伤匈奴人的东西,便都会在草原游牧民族的价值体系下被神化。

按照这套价值观,就好似匈奴人眼中,世间只有自己一人是‘人’。

主打的就是一个自我以下皆蝼蚁,自我以上皆神明。

刘荣始终认为:后世姨妈巾国人的思想价值体系,与这两千多年前的匈奴原始萨满教,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勾八就是欠揍!

你好声好气跟他说话,他就会觉得你是怕他,随即得陇望蜀,蹬鼻子上脸。

有事儿没事儿给他两个大嘴巴子,他就会觉得:嗯,敢打我,还打疼了,果然是神明没错了。

于是,你就成了他慈祥的父亲。

而在这一套思想价值体系下,匈奴人神化一位汉军将领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为这位汉将捏塑泥像,并早晚朝拜。

他们会认为,这位天神降之于汉家,暂时在世间给汉人做将领,早晚都会回到天上的在世神明,必定会被自己的虔诚所打动。

如果自己运气够好,那这一世,自己就能得到这位在世神的庇佑。

就算运气差些,这辈子没能得到这位在世神庇佑,也起码能为自己结下下辈子的善缘。

下辈子能别再投胎到草原,而是去温暖的中原,做衣食富足的汉人,自然是最好不过。

至不济,也至少别再投胎成底层牧民,乃至牧奴……

在历史上,有许多汉家将领,曾得到过游牧民族这一特殊方式的崇拜。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驻守云中足足二十多年,始终确保云中城门不破、城墙不失的郡守魏尚;

比如历史上,与景帝、武帝年间历任边郡,打的匈奴人哭爹喊娘,以至于典属国公孙昆邪疾呼‘快让他收了神通吧’的飞将军李广。

自然,还有千百年难出的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

却鲜少有人知,原历史时间线上的苍蝇郅都,也曾为匈奴人塑泥神像,以早晚朝拜。

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的西汉前半页,判断一名武将是否名副其实、真有本事时,最具含金量,同时也最具说服力的判断依据,就是看匈奴人有没有为其塑像。

如果有,那无论这个人被太史公黑成了什么样,这个人都是有点东西的——而且不止‘有点’。

反之,一名汉将,哪怕是被太史公吹得天花乱坠,又是功勋卓著、又是智勇双全,只要他没有被匈奴人塑像,那他就是个铁水货。

最起码,也能说明这个太史公口中的‘名将’,从来都不曾打疼匈奴人。

要知道游牧民族,向来都是直来直去的。

只要你把他打疼了,他说塑像就塑像,说认父就认父,半点都不带含糊的!

什么见风使舵、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技能,更是早就被草原游牧民族点满。

这样一群人,你都没能让他们为你塑像?

你还有脸说你是汉将?

而郅都这个人,大抵是因为‘逼杀太子荣’这一政治污点,以及被窦太后赐死的悲惨结局,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并不多。

但即便如此,即便太史公极力笔削春秋,终也还是不得不留下这样一段描述。

——在太子荣死后,(孝景)皇帝为了保护郅都,将其任命为雁门太守,使其戍边卫疆;

而后几年,郅都率军抵御匈奴人入侵,被(匈奴人)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匈奴人用木头刻出郅都得形状,立为箭靶,是士兵们策马挽弓,但士兵们畏惧郅都,居然没人敢射中郅都形状的木靶。

于是,直到郅都失去,匈奴军队都再也没有靠近过雁门……

短短几句话的描述,能提炼出来的信息量,却堪称海量。

首先,最核心,同时也是最惊人的一点是: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并非汉家内部自吹自擂,又或是看在景帝刘启的面子上,将郅都这个景帝心腹吹吹捧捧上去的;

而是匈奴人在亲身体验过后,‘官方认证’的用户评价!

其次,从历史上的孝景皇帝年间,匈奴人在汉室边境的活动规模、频率,我们其实也不难发现:在孝景皇帝年间,汉家的边墙并不很太平。

虽然吴楚之乱前后,匈奴人始终没有真正干涉汉家的内部动乱,但无论是在吴楚之乱前,还是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匈奴人在汉北边境的‘活动’频率和规模,都可谓与日俱增。

尤其是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匈奴人就好似是因为自己错过机会、没有在吴楚之乱中横插一脚而懊恼不已;

于是接连多年,对汉北边境进行高频次、高强度入侵,以作为宣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历史上的汉景帝后元三年,即公元前141年。

却也并非是到了这一年,匈奴人就不再侵扰汉室了。

而是匈奴人针对汉室的侵扰,在这一年到达了巅峰,并最终促成了一件并不亚于太祖皇帝白登之围、吕太后受国书相辱,以及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先锋火烧回中宫的国家级耻辱**件。

——汉景帝后元三年,天子启病重弥留,遂使皇太子刘彻提前加冠,为即将到来的政权交接做准备。

得到消息,匈奴单于挛鞮军臣当即下令:尽发幕南、河西、河套可战之兵,各自就近奔袭汉边关隘,发起对汉室版图的全面入侵!

恰逢彼时,汉室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为削弱宗亲诸侯所制定的一系列削藩政策,都到了下刀割肉的关键时刻。

为确保万无一失,景帝刘启将北墙相当一部分戍边力量,都调去了关东驻防,以免关东生变。

边关防务空虚,匈奴人又是趁天子弥留、人心惶惶之际倾巢而出,边关防线自然是一触即溃。

短短十数日,汉-匈边关悉数燃起战火,边墙关隘、要塞及军事重镇大半告破!

数十万边郡军民,就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年,为后世史家公认为汉室北疆四郡,在两汉四百多年历史当中,最苦、最难的一年。

在这一年当中,汉北四郡遭受了匈奴人长达数月的驰掠。

四郡军民,战死、伤残,又或被掳走的人数高达十几万,占了四郡总人口的至少四成!

定囊、雁门、代、上四郡,更就此元气大伤,在往后数十年里接连不断接收内陆移民,才总算是恢复元气。

更要命的是:和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先锋踏足关中,火烧回中宫一样;

这一次,汉家又有一座行宫,被匈奴先锋所点燃。

而且这一次,火光距离长安更近。

——不再是直线距离长安二百里,实际路程三百余里的回中宫;

而是直线百余里,路途也不超过二百里的甘泉宫!

甘泉宫!

汉天子于每年夏季,前去避暑的甘泉行宫!

这一事件,为后世人称之为‘火烧回中宫’,也被当时的汉室官方正式命名为:凌辱之恨。

正如以上所言:从吴楚之乱得以平定,一直到景帝末年的凌辱之恨,汉室北方边墙的状况,实际上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恶化的。

在此前提下——在边防状况越来越糟糕、边防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郅都能为位处边境第一线的雁门郡,带来长达数年的绝对和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汉室这边,天子病重,储君少弱;

关东暗流涌动,边关守备空虚;

反观匈奴人——军臣单于才刚整合单于庭,正处于权利的鼎盛时期,恰好匈奴帝国,也刚好到达了军事实力的巅峰。

两相对比之下,双方之间打出火烧回中宫、汉北四郡糜烂的结果,几乎是必然。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郅都一个‘戴罪之臣’,一边顶着窦太后为孙儿刘荣报仇的压力,一边还能打的匈奴人抱头鼠窜——都不敢朝自己的木像挽弓搭建,以至于不敢再靠近雁门!

刘荣只想说:上一个达成如此成就——上一个让匈奴人不敢靠近其防守区域的人,还是太宗皇帝年间的魏尚。

至于下一个?

大概率不是卫霍,就是霍卫。

——连接连取得朝那、河套两战胜利的程不识,都还不曾被匈奴人如此‘礼待’!

如此将才摆在面前,偏偏汉家眼下又饱受将官稀缺之苦;

刘荣难道还能放着郅都不用?

难道还真能把匈奴人官方认定的‘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召回长安给自己做保镖头子,又或是京都治安大队队长?

开什么玩笑……

“不妨明告将军。”

“——高阙之战,已然定下章程。”

“庙算,得胜。”

见郅都思虑良久,却始终不发一言,刘荣倒也没有急着催。

而是如是一语,将郅都的注意力拉回眼前,而后再道:“将军亦曾戍边,非‘南将’。”

“高阙有多重要,得之何利、失之何弊,无须朕过多赘述。”

“——只要高阙在手,即便朕自此不复用兵于草原,我汉家,也至少可得二十年太平!”

“二十年后,也至多不过是高阙告急,而非边关告急。”

“更何况拿下高阙后,朕也不可能就此偃旗息鼓,与匈奴人握手言和。”

“——朕,有太多太多账,要和匈奴人算。”

“我汉家,也有太多太多国仇、家恨,要向匈奴人讨要。”

“所以高阙,朕是一定要得到的,这一点没有商量。”

“区别只在于:苍鹰郅都,是否愿意为国之爪牙——替朕飞去朔方,啄瞎匈奴人的眼睛,叼走匈奴人的哨卫?”

“又或朕,还需另寻先锋,以此泼天之功相酬……”

实际上,并不需要刘荣说这么多——又是夸、又是捧,又是以武勋诱惑之类;

单就是过去这几年,从天子心腹、预备九卿,到边关将领、博望侯属从的巨大落差,就足以让眼下的郅都,不顾一切的赌这一把。

之所以在刘荣发出邀请后,没有第一时间作出答复,而是皱眉陷入沉思,自是和先前,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位老将一样。

——高阙,很难打。

天时、地利、人和皆具,也不过是堪堪‘有可能’。

但凡缺其一,便几乎不可能成功!

郅都确实是要赌这一把。

但也恰恰是因为要‘赌’,郅都才不得不慎重思考,好得出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以取得刘荣的信任。

——郅都根本不相信刘荣,会无条件把攻打高阙的先锋任务,交给自己这么个‘非亲非故’的先帝遗臣。

若是不能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郅都根本无法保证这个机会,不会被刘荣交到其他人手中。

比如博望侯程不识;

比如飞将军李广。

再不济,也还有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位老将军兜底。

冲锋陷阵,他们或许不再有那个力气了;

但指挥作战,总还是不在话下的……

只是此战的目标,终归是不亚于函谷关的高阙。

即便再怎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郅都最终,也依旧没有想到太好的办法。

——于冬天开战,趁河面冰封夜班而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已经是汉家从战术方面,所能达到的极限。

去掉护城河:大河的阻碍,并制造出突袭机会,已经是汉家在战术层面,能为前线将士争取到的最大优势了。

剩下的,就只能靠将士们一刀、一枪去拼。

于是,郅都的关注点,很快就从战斗本身,转移到了战前准备方面。

——要想让高阙外的大河冰封,非腊月凛冬不可为!

而在能冰封大河的腊月,汉军将士们在河套北部,也很难不被‘冰封’。

既然战略战术层面,汉家已经无法做到更多,那唯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来降低必然会出现的非战斗减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