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62章 国之爪牙,战克之将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62章 国之爪牙,战克之将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站在渭桥上,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凄凉,郅都心中,只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心酸。

一朝天子一朝臣,并非郅都早先不具备的思想认识。

在离开长安时,郅都也确实曾想过:再回长安,可能是很久以后;彼时的长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过再回长安时,朝中会多出许多新的面孔。

只是郅都无论如何都没想到:再回长安,迎接自己的,居然是这样的朝野格局。

——基本还是那些人。

但也都不再是那些人了。

纨绔外戚窦王孙,拜了相;

梁国谋士韩安国,进三公。

就连过去,多少为郅都所瞧不起的顶头上司、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仅仅比郅都官大一级的卫绾,如今也已是官拜御史大夫,位汉亚相。

只差最后一步,便可礼绝百僚、群臣避道。

本就比郅都地位尊贵的老前辈们,不是隐退过上了退休生活,就是升到了眼下的郅都,连登门拜访都不一定有资格见到人家的程度。

原本和郅都平辈的同僚们,如今也大都升了官,见了郅都哪怕不主动拿乔,郅都也得主动先打招呼,口称:某某公。

原先的后生晚辈、同门师弟,那就更别提了。

见了郅都,能不挖苦两声‘auv,这不内谁吗’之类,就已然算得上是人品厚重,与人谦和。

一切都变了。

一切的一切,都让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无所适从。

便是带着这样的复杂情绪,郅都沿章台街一路南行,终于站在了未央宫北宫门:司马门外。

一番追忆过后,郅都终还是唉声叹气间,昂起头,绷起脸,径直入了宫门,朝着宣室殿的方向走去。

却不知,看似对郅都的归来无甚反应,好似仍风平浪静的长安舆论,却随着这一则轰炸性新闻,而彻底为天下人——至少是关中人所关注。

至于关外,也不过早晚的事而已……

·

·

·

“先帝的苍鹰来了啊~”

“且坐。”

未央宫,宣室殿。

今天,刘荣特意把会见郅都得场地,定在了后殿那座巨大的沙盘前。

一来,是奏对、述职这个东西,其实非常繁琐。

从档案整合,到核算过程,再到得出结果的经过、将结果送报长安朝堂中央等等——往往都是一聊起来,眨眼就是从天亮到天黑。

刘荣即不喜欢这种繁琐、无聊的工作汇报,也没耐心听郅都说这些又臭又长的老生常谈。

这二来,也是因为雁门郡的特殊性,使得郅都这个郡太守,实际上却是个边关守将的性质。

说到雁门郡,就不得不提到雁门关。

雁门关的位置,大致在后世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

从关塞接连长城的角度上来看,也可以说雁门关,同样属于长城防线的重要关隘、节点。

在后世,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华夏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且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

要想数百年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幅加强了赵**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在草原骑战的战斗力。

而后,赵武灵王掌控下的赵国将士,便几乎是连战连捷。

对于北部边境的游牧部族,有了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也表现的无比强硬。

——林胡人打来,干他!

——楼烦人打来,赶他!

如是多年,赵国的边境实控线越来越靠北,赵国在再这片新服之地上,设立了云中、雁门、代三郡。

而后,名将李牧奉令助手雁门,以防备北蛮匈奴。

在驻守雁门期间,李牧曾根据现实情况,针对赵国北方边境防御情况,而做出了极为准确的判断。

李牧上疏表奏赵王: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尤其是为了让匈奴人,也常常辛苦收获被人摘走桃子的愤怒,就应该主动出击接战。

这一战的目的,是为了让匈奴人未来几年都无法通过畜牧、游牧,又或是和商贾交易,来换到任何东西!

更夸张的是,李牧成功了。

虽然没人知道那场战争,是如何开始、如何进行、何时结束的,却也终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匈奴十余万骑。

——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

就这寥寥两句话,便足以说明李牧为什么是名将,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割据政权面对外族,就基本已经是当野怪、boss刷,而不是纯粹为了升级。

在后世,人们称李牧为军事战略奇才,并在雁门关附近建有一寺,曰:靖边寺。

其存在的意义,便是纪念李牧戍边保民的累累战绩。

后来,始皇嬴政一统六国,李牧的功绩也和赵国王廷的尊严一起,被始皇嬴政暂时埋在了故六国的废墟之下。

秦时,天下一统,海内升平。

于是,始皇嬴政派遣大将军蒙恬,率兵足足三十万,北出雁门关!

起战略任务,史书上的原话是:北击胡,悉复河南地——也就是河南地区。

正所谓,关乎高级官员、将帅的事儿,字儿越少,事儿才越大。

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北击胡,悉复河南地,便不知道沾上了多少人的血液,乃至于宝贵的生命。

当匈奴人被秦将蒙恬赶到了阴山以北后,始皇嬴政才再度下令:将故列国长城连接起来,已形成一条自西向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

故而雁门关,也就变得愈发重要了起来。

时间来到汉室鼎立,太祖高皇帝刘邦即皇帝位后的第一年。

匈奴冒顿单于大军压境,韩王信于战争前线:马邑投降,并率军倒戈,回头来打汉室军队!

而在韩王信不抵抗 免费效命的束手就擒下,匈奴人也得以向南翻越句注山,以直扑晋阳。

晋阳,既是如今汉室的代国国都,也是后世人所常听到的:太原。

那一场战争最终的结果,也就不必多赘述了。

——平城战役,白登之围之类,后世人基本都有所知解。

而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当时间来到汉武大帝在位时期,也就是如今这个时间线,天子荣即位后的这段时间,匈奴人针对汉室的军事活动会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大、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面对匈奴人愈发猖狂的侵犯,汉武大帝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便从即位开始,就一直在着手反击报复。

汉武帝元光五年,汉武大帝颁诏,征发民夫、兵卒整修雁门关。

也几乎是在雁门关被整修完毕后的次年开始,作为绝代双骄的卫青、霍去病,以及李广、程不识等名将,也随之开始以雁门古塞,作为北出塞外的最后一站。

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走的也同样是雁门关……

明白了以上这些——这些有关于雁门关的历史,便也就不难发现:雁门郡这个地方,之所以叫‘雁门郡’,与其说是因为其治下有座雁门山;

还不如直言不讳的承认:雁门关的存在,是雁门郡重要战略地位的源头。

念及此,刘荣也终于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身前的沙盘上收回片刻。

含笑抬起头,望向数年不见,面上已能略看出风霜的郅都,便见刘荣呵笑着一招手。

“将军且来。”

不知为何;

刘荣这一声‘将军’,没有让郅都听出有半点违和。

恰恰相反——正是刘荣这一声板板正正的‘将军’,让郅都恨不可能直接原地参军,成为汉家真正的将军!

即便没这么做,郅都实际上,差不多也能算是汉家的宿将了。

——自有汉以来,汉家北方边墙的战略防守人物,便向来都是由地方郡国来具体负责。

比如燕王、代王、赵王,再苦再难,也得先把关外的匈奴人给打舒服了,然后再给大后方做汇报不迟。

诸侯宗藩如此,外臣掌控下的边关郡县,那就更是如此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是如今还是过去,汉家的边墙,其守备主将向来都是有极高的战术自主权,以及部分程度的战略自主权。

当匈奴人兵临城下,包括雁门、上、代、北地、陇右在内的北墙诸郡,都可以在各自主将——也就是郡太守或郡都尉的倡导下,自发组织起反抗和抵御外敌入侵的方向。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有朝堂内外,有这么一个上不得台面的说法。

——内陆的郡太守,那是官;

边关的郡太守,那是将。

很显然,对于刘荣‘将军’的称呼,郅都极其受用。

毕竟是边关太守,这一声将军,无疑是对郅都过往这几年的工作,所能给予的最直接,最简单粗暴的肯定。

循着刘荣的呼唤应声走上前,并顺着刘荣的目光低下头,看向那座地基沙盘的局部区域,‘河西’二字首先映入郅都视野当中。

只是很快,郅都便由看向那片区域的右侧,另外一片名为‘河套’的区域。

而后,郅都的脸色便有些古怪了起来。

对于程不识这个小老弟,郅都的感情可谓是愈发的复杂了。

最开始,当今刘荣外放程不识,去北地做边关郡太守,郅都还只当是寻常。

却不料一步慢,步步慢。

等程不识在北地打完朝那之战,平调去雁门做郡太守时,程不识都已经封侯乐!

反观郅都,却只能去给这个曾经的小老弟、后生晚辈做副官,任雁门都尉。

等人家调走了——从雁门太守转任朔方太守,去和河套前线,郅都才得以顺位递补,为雁门太守。

有一段时间,制度甚至这样调侃自己。

——程不识下一次调任,自己或许又可以跑去朔方郡,继续拾人牙慧,担任朔方郡守了……

将飞散的心绪拉回眼下,郅都的注意力,很快就被有些‘异常’的高阙所吸引。

去年,汉匈河套-马邑之战,郅都所部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却也终究是以预备机动力量的成份,参加了那场战役的。

作为马邑分战场唯二的两位负责人之一——哪怕是副的那个,郅都也不可能不明白:雁门分战场拖住匈奴单于庭主力,是为了给河套战场上的汉军主力,争取更多的时间以谋夺河套!

自然,郅都也不可能不明白河套地区的地形,以及得到河套之后,汉家在西、北两侧,各应该如何布防。

其中的重中之重,显然就是和幕南隔着大河,又遥相对望的河套北部区域。

准确的说,是高阙及周边地区。

而现在,郅都却惊讶的发现:眼前这个沙盘上,高阙南侧的护城河,没了!

从沙盘上插着的几片三角小旗来看,刘荣方才似乎还同某个人,以‘高阙没有护城河’为前提,进行了一场兵棋推演。

是谁和刘荣兵棋推演,郅都不是很关心,也不大在乎。

只是‘高阙没有护城河’这个先决条件……

“陛下,可是欲凛冬发兵,使大军夜渡大河,再夜袭高阙?”

终归是先孝景皇帝口中的‘国之爪牙,战克之将’。

几乎只是在三两息间,郅都便通过沙盘上,那条本该位于高阙以南,却被沙土填实的护城河:大河之上,看出了刘荣的真实意图。

如是发出一问,待刘荣似笑非笑的低头看向沙盘,又见郅都自顾自皱起了眉头。

许久,方再开头道:“确激进了些。”

“但也确实是过往数十年,乃至未来数十年,都难得一见的天赐良机。”

“而且,和陛下谋夺河套一样:这法子,只能用这么一次。”

“一旦没成,往后要再想拿下高阙,可就是难上加难,几无可能了。”

看着原本还有些落寞、唏嘘的郅都,眨眼间便进入到自信满满,侃侃而谈的状态,刘荣也终于露出了一抹古怪的笑意。

却并未直接回答郅都的问题,而是意有所指道:“卿在雁门,待得可还习惯?”

“没仗打,怕也是憋坏了吧……”

“今年冬天,朕欲于朔方‘围猎’。”

“猎物、猎场,良弓、长剑皆是齐了。”

“只不知,先帝口中的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可否能为朕鹰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