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40章 和平分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40章 和平分手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先帝四年,桃侯为相至今,虽不足五载;”

“然桃侯执相府,朝堂内外,政令无有不通,公卿无有不满。”

“——自朕太子监国,主关中粮价平抑事,后又官营粮米以安民;”

“及先帝驾崩,朕未冠而立,主少国疑……”

“又北蛮匈奴欺朕年幼、欺我汉家无有长君,而悍起刀戈于北地。”

“再,便是朕少年热血,以河套-马邑之战,施北蛮匈奴于当头棒喝!”

“及至今日,朕又‘不甘寂寞’——不满于现状,而于公、卿有司行改制之法……”

确认刘舍是打定主意,而且是第无数次打定主意,决定借着这次公、卿改制,朝堂洗牌的机会彻底退休,刘荣也随之发出一声长叹。

由衷表达过自己对刘舍——对这位‘幸佞丞相’的不舍,刘荣接下来,自然是列举出了刘舍的整个丞相生涯,汉室都经历了些什么。

还是那句话;

刘舍的丞相任期,和刘荣太子监国开始至今这将近五年的时间,可谓是高度重合。

双方不说是配合默契,也起码是君臣相得。

从个人情感上,刘荣舍不得这个用着无比顺手的‘幸佞丞相’;

站在国家、站在汉天子的角度,刘荣也明白:刘舍无论是年纪、精力还是身体状况,都已经到了再不退,就要终老任上的极限。

尤其刘舍选择急流勇退的时间节点,还是如此合适、妥当。

但无论如何——无论情感上有多不舍、理智上有多认可,有些话,刘荣都是必须要说的。

世人皆知:无论是对帝王、诸侯还是臣子而言,谥号,都是总结一生功过的盖棺定论。

而在一位臣子——尤其还是丞相这种超重量级的臣子,在十分恰当的时机主动提出告老退休时,皇帝挽留不成后的发言,便是对这位臣子在任期间的‘盖棺定论’。

比如酂侯萧何、萧相国,其离世之时,孝惠皇帝就曾说:没有了萧相国,国家的顶梁柱就塌了一半;

平阳侯曹参、曹相国离世时,孝惠皇帝则说:平阳侯追随高皇帝而去,于朕、于天下苍生何其薄也?

这种,无疑就是顶好的评价。

再比如后来,第三任汉相王陵离世时,吕太后连默认给丞相的冥器、赏赐,以及诸侯王级别的丧葬规格都没给。

显然是被早些年,王陵坚决反对吕太后遍封诸吕一事而怀恨在心,通过这种负面评价的方式,来表达对王陵的不满。

再后来的几任丞相,得到的评价也都耐人寻味,非常值得细咂么。

——曲逆侯陈平亡故,太宗孝文皇帝给足了体面,又是赐金缕玉衣、黄肠题奏,又是于朝议之上垂泪叹息。

那是就差没有亲扶灵柩,许陈平以‘天子礼’下葬了。

但到了给陈平盖棺定论、议定谥号时,却悄摸给陈平定了个‘献’字!

曲逆献侯!

《谥法》云: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聪明睿智、啥都知道,什么都懂点儿,谁都欺瞒不了他的意思。

乍一听,好像还不错?

别急。

还没完。

——惠无内德曰献!

——无内德,惠不成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直接就是:有点小聪明,但纯纯就是个道德败坏的小人!

完全没有德行,以至于那点小聪明都用不到正道上!

你就猜吧。

猜猜被这个时代捧为‘在世圣人’的汉太宗孝文皇帝,究竟是在说陈平睿智、聪明,还是在说他‘惠无内德’吧。

反正咋说都行。

朝堂内外有意见,太宗皇帝就可以说:咋了?

献字儿不好吗?

说他聪明还不行?!

但刘荣更倾向于后者——即太宗孝文皇帝,碍于当时还尚未完全坐稳皇位,所以在表面上,只能对亡故的陈平礼敬有加。

但毕竟陈平也算半个权臣,都和周勃合力,把太宗皇帝架空成泥塑雕像了;

要说太宗皇帝没点怨气——没想过用‘献’字的贬义释解恶心一下陈平,顺带震慑一下剩下的周勃,那也是个极小概率事件。

——太宗皇帝是在世圣人、千古圣君没错;

但别忘了: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那也是极其典型的刘氏天子!

而要说老刘家的天子,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那也无非就是普遍上不得台面的特殊癖好,以及千篇一律的睚眦必报了。

说白了,就是心眼儿小,爱记仇……

陈平往后更有趣。

——辟阳侯审食其!

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在皇宫外的大街上、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被皇室子弟、在位诸侯当场用锤子砸脑袋砸死的丞相,审食其死后的待遇,可谓是凄惨至极。

当然了;

太宗皇帝,那可是‘在世圣人’,自然不可能因为怨恨,以及审食其‘吕氏余孽’的政治成分,而对死后的审食其做什么不好的事。

但光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当时的太宗皇帝,对淮南王刘长当街锤死审食其一事的态度。

——作为诸侯王,刘长把前任丞相当街砸死,一命呜呼!

结果太宗孝文皇帝,仅仅只是骂了刘长两句‘鲁莽行事’,便原谅了泪流满面的弟弟刘长。

太宗皇帝怒斥刘长:怎这般鲁莽?简直无法无天!

刘长哭着说:当年吕太后杀我母亲时,审食其这厮就在边儿上,却愣是没为我母亲求情;

今棰杀之,不过是为死去的母亲报仇雪恨而已。

太宗皇帝:啊……

那好吧……

也是难为你了……

只能说,这件事从头到尾——从当事人的举动,到太宗皇帝后续的处置,都由内而外透着抽象。

刘长锤杀辟阳侯,最终得到的惩罚是:念其为母报仇雪恨,情有可原,罚金四两。

四两!

四分之一斤!!

六十克出头!!!

刘长随便一件配饰,含金量都不止四两!

未央宫内,四两黄金,更是连一个寻常寺人都贿赂不动!

只能说这‘罚金四两’,与其说是对淮南王刘长的惩罚,倒不如说,是对辟阳侯审食其的杀人诛心。

——呐;

——赔你四两黄金;

——你这条贱命,也就值这个价了……

……

最终,平阳侯审食其,为太宗皇帝谥为:幽侯。

这‘幽’字,都不用去翻《谥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褒是贬。

再往后,便是绛侯周勃了。

这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

单一个‘狱卒之贵’的典故,就足以说明太宗皇帝对周勃的态度。

倒是谥号,周勃捞到了一个相当客观公正的‘武’字。

这就说明,即便对周勃擅权的行为有再多不满,太宗皇帝也依旧认可周勃,在汉室建立过程中立下的丰功伟绩。

为了让周勃的谥号,尽可能贴合周勃在开国过程中立下的功绩,太宗皇帝甚至愿意将周勃在诸吕之乱后的所作所为,排除在盖棺定论、议定谥号时的考虑因素之外!

只能说,对老周家,老刘家的皇帝那真是仁至义尽……

再后来是灌婴。

这个就比较正常了。

毕竟也算是诛吕功臣,尤其还是平定诛吕过程中,将齐王刘襄挡在函谷关外,间接促成太宗皇帝顺利入继大统的从龙功臣。

再加上太宗皇帝入继大统之后,灌婴也没和陈平、周勃二人把持朝政,架空太宗皇帝;

所以,对灌婴这个本分人,太宗皇帝十分大方的给了个‘懿’的谥号。

《谥法》云……

也别云不云的了;

就看‘懿’这个字儿,字面上的意思就直接是:美好!

而且这里的美好,往往专指德行!

给臣下定一个释意为‘德行美好’的谥号,太宗皇帝对灌婴这个丞相的满意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当然,太宗皇帝对灌婴感到满意,却并非因为灌婴在丞相任上做的有多出色。

——归根结底,灌婴还是一个相对纯粹的武人;

对于内部治理,灌婴虽然不至于一窍不通,却也顶多只是合格、勉强够看。

太宗皇帝对灌婴感到满意,原因大致和眼下,刘荣认可刘舍在丞相任上的表现相似。

——足够恭顺,足够稳重,能给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而不是被丞相所掣肘……

事实上,汉家的皇帝评价丞相,往往都是在其离世后。

而且基本都是通过盖棺定论、议定谥号的方式来表达。

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因为过去这几十年,汉家由内而外,都一致认为丞相这个东西,要么因为犯了错而被罢免;

要么,就得在任上一直干到老死。

能终老任上,甚至是一种荣耀!

说明你丞相做得很出色,直到你死,皇帝都不舍得换一个丞相!

所以,丞相离任=丞相离世,汉天子对丞相的评价,自然就只能通过盖棺定论了。

而这次的情况则显然有些特殊。

准确的说,这,是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以来,丞相首次真正意义上的非过失性告老辞官。

在这之前——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先后终老任上;

安国侯王陵,因反对遍封诸吕,而被吕太后明升暗贬为皇帝太傅,不久后便告病辞了官。

辟阳侯审食其,因‘吕党余孽’的成份,而在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后被动离任;

曲逆侯陈平,终老任上。

绛侯周勃,被太宗皇帝罢免。

颍阴侯灌婴,终老任上。

北平侯张苍,被太宗皇帝罢免。

故安侯申屠嘉,基本等于终老任上。

条侯周亚夫,明面上是辞官,实际上却是被粗暴罢相!

再然后,便如如今的刘舍了。

自萧何开始,一直到刘舍——不包含刘舍在内的整整前十任汉相,五位终老任上,五位被罢免。

在刘舍之前,还从来没有哪一任汉相,是在没有过错的前提下,完全主动、心甘情愿,且合情合理的正常退休。

而今,刘舍便要开这个先例了。

准确的说,是刘荣要借这次的机会,给未来的汉家开先例。

什么先例?

——就算没有错,丞相也未必就非得终老任上!

再进一步来说:终老任上,对汉家而言未必就是好事!

定期迭代——最好是固定任期,定期换届,才能保证丞相的位置上,始终坐着一个精力充沛,有能力应对天下政务的丞相;

而不是一个垂垂老矣,牙都没剩几颗,连块肉都无法独自嚼碎咽下去的耄耋老人。

再者,如今汉室的权力结构,虽然大体上呈现金字塔结构——从最高的天子、太后,到次一级的丞相、太尉,再到底下的三公、九卿、郡国二千石;

但这座金字塔内部的同一层,也是有先后顺序鄙视链的。

比如九卿,明明同为中二千石,但少府、内史的主官,在其他九卿面前永远都搞人一等!

过去,内史甚至是‘准三公’的身份,进一步就是亚相御史大夫!

反观其他九卿,除了少府刘舍这个特例外,任何九卿想要往上升、展望一下三公,都得先去做内史。

毫不夸张的说:在过去的汉室,寻常九卿平级调任内史,那就是妥妥的升官!

而这种普通九卿<太仆<少府≈内史<御史大夫<丞相的链状结构,又造成了一个十分操蛋的问题。

——上面的人不退,底下的人就上不去!

就好比丞相,要么老死病死,要么犯错被罢免;

否则,御史大夫永远都做不成丞相。

御史大夫无法‘亚相转正’,内史就做不成御史大夫,其他九卿也就无法得到出任内史、证明自己的机会。

继续往下——九卿不出却,赋闲功侯、地方郡守也就没机会入朝,更底下的官员,也就没机会顶替出缺的郡守一职……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丞相下台,整个公卿都要往前挪一步;

然若丞相长命些,那整个朝堂,都要数十年如一日,宛如一潭死水。

这,也正是刘荣即便不舍,意义就强迫自己接受现实,接受刘舍乞骸骨之请求的原因。

——刘舍不动,朝堂内的其他位置就很难动!

反之,一旦刘舍退了,那整个朝堂往前挪一步的同时,也能给刘荣插手操作的机会和空间。

只是相较于那些或终老任上,得到天子盖棺定论,或因罪被免,得到天子破口大骂的前辈,刘舍这情况实在特殊。

所以,刘荣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与刘舍超高评价的方式来告诉天下人:刘舍无法终老任上,不是因为犯了错。

朕即没有逼刘舍退位,也没有因刘舍乞骸骨而感到不满。

我们是和平分手的!

一切,都是基于国家利益,以及宗庙、社稷的未来考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