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39章 迭代!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9章 迭代!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丞相桃侯臣刘舍,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当公卿改制方案敲定,关于方案的汇报工作也结束后,下一个议题,自然就是朝堂体系改制后的新人事调动。

而这一议题的开端,便是丞相刘舍再度站出身。

只是这一次,刘舍却并非是出来做汇报、拿方案。

便见刘舍出身一礼,旋即便低下头,将手伸入胸前的襟口。

摸到那卷早已拟好,甚至已经再三呈上,却无一例外被驳回的奏疏,刘舍身形一滞,眉宇间,也不由涌上阵阵怅然。

过了足有十息,刘舍才深吸一口气,旋即洒然一笑。

将竹简一把拿出,双手捧于胸前,再深深一礼。

“臣,乞骸骨以告老……”

没有预料之中的满堂皆惊,也没有朝堂之上,没有‘新闻’爆出时,都必然会出现的嘈杂交谈声。

几乎所有人,都将略带唏嘘的复杂目光,投向了刘舍那道故作洒脱、佯装镇定,实则却连背影,都散发着浓烈不舍、惆怅的身影。

——兔死狐悲,固然是其中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也是对过去这四年多时间里,刘舍这个丞相的工作表示认可。

众所周知:汉家的丞相,那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从最初,萧何、曹参、王陵这样的开国猛人;

到后来,稍逊一筹的陈平、周勃、灌婴等开国第二梯队。

再到太宗皇帝在位时期后半段,出了个即有开国元勋身份,又有真材实料,同时还有个‘大学阀’之斜杠身份的张苍,算是把汉丞相的质量曲线抬了一手。

但张苍之后,汉家的丞相质量,大体趋势仍旧是稳步下降,并间歇性直线下降。

——张苍的继任者申屠嘉,直到辞官的那一天,都被相当一部分人以‘汉相一代不如一代’的风凉话讽刺;

申屠嘉之后的周亚夫,更是造成汉家丞相质量曲线急转直下、直线下降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到了刘舍——到了当年即将官拜丞相的刘舍,朝堂内外,乃至于民间舆论,更是早已麻木了。

对于刘舍这个丞相,天下人几乎都在说:完了;

没救了。

汉家的丞相,从最初的开国元勋、后来的第二梯队元勋;

再到申屠嘉这样的准开国元勋、周亚夫这样的军功侯二代;

发展到刘舍,已经是连一个幸佞之臣——一个因背叛项羽而得封的项氏后人,都可以染指的了。

当年就是如此风评,大家伙对刘舍这个丞相的有色眼镜,那自然是要多深有多深。

平日里,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之间,关于刘舍‘沐猴而冠’的冷笑话更是一茬接着一茬,愣是没断过。

但当今日,刘舍第一次在朝议这样的正式场合,向刘荣正式乞骸骨时,大家伙才咂么过味儿来。

——嘶~

——这几年,刘舍干的其实不错啊?

——有点舍不得是怎么回事?

回忆一下过去几年,刘舍在丞相任上具体做了什么,或许没人能想起来太具体的事件、事务。

但若是说:过去这几年,丞相刘舍犯了什么错,又或是让相府运转不畅、朝堂政令不通?

也同样没人能想得起来。

事实上,丞相这个职位,正应了某位孙姓兵法大家的那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说得再贴切一点,便是善治者,无累累政绩。

再怎么说,丞相也终归不是将军。

将军立功,可以斩首万千级、拓土千百里;

丞相治政,能怎么立功?

拓荒千百里?

还是人口增长千万口、百万户?

说到底,包括丞相在内——凡是内部治理型职务,都很难保证在出政绩的同时不犯错。

要想出政绩,就得搞骚操作;

而骚操作的‘骚’,众所周知,是有两种截然相反,一褒一贬的解释的。

在后世的新时代,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尤其是为了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迅速强大,官僚们或许更需要有魄力去做事、有能力去出政绩;

但在封建时代——尤其是奉行无为而治数十年,且仍旧处于‘休养生息就能无限变强’阶段的当今汉室,一名官员真正拿得出手的能力,并非是搞骚操作;

而是不犯错。

就拿有汉以来,最典型的文官代表、内部治理型人才——酂侯萧何萧相国举例。

为什么说萧何,是毋庸置疑的大汉开国第一功臣?

太祖刘邦那张‘开国十八功侯’名单当中,萧何排名首位,固然是重要因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太祖刘邦后来那句: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句话,奠定了萧何、张良、韩信三人‘汉初三杰’的历史地位。

而刘邦对这三个人的评语,给人的感官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俨然就是个开了天眼的顶级谋士,比诸葛武侯还牛掰!

韩信更没的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都极其少见的顶级‘帅才’!

但到了萧何,却变成了: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就好像这汉初三杰,张良是外挂级谋士,韩信是史诗级主帅;

而萧何,就只是个做好了本职工作的相国。

单纯以刘邦对这三人的评语为准,给这三人按牛逼顺序排个名的话,第一名或许有争议——张良韩信,一个谋士一个帅才,半斤八两;

但萧何明显逊色于这二人,却是一目了然的事实。

然而事实却是:在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看来,无论是运筹帷幄的谋圣张良,还是战无不胜的兵仙韩信,都不足以撼动萧何‘开国第一功侯’的超然地位。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对于丞相而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天大的难题;

只要做好,那就是毋庸置疑的首功。

说白了,在刘邦发家的过程中,谋圣张良要考虑的,是汉军总体战略方向。

难归难,但张良至少只需要关心这一件事。

同理——兵仙韩信需要考虑的,也只有打仗这一件事。

百战百胜确实很难,尤其还是数十上百万人这种数量级的大兵团指挥,更是难上加难;

但韩信也同样不需要分心,只需专心这一件事,即‘如何打胜仗’即可。

反观萧何。

又是‘抚百姓’,又是‘给馈饷’,听着好像是但凡是个像样的文官,就都能干好的工作。

但事实却是:除了张良负责的总体战略、韩信负责的军事指挥,其余的所有事,萧何几乎都要扛起来。

——才刚打下来的大后方关中,萧何即要镇压,也要安抚;

即要扫荡流寇余孽,也要安抚百姓民。

于此同时,还要尽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恢复社会稳定,以劝耕劝农,从而为前线供给粮草辎重。

被刘邦送回大后方的太子刘盈,以及诸将帅、功侯的家眷子弟,萧何要管;

朝堂内外大大小小狗屁倒灶的事儿,萧何要管。

国祚将立,开国前的人心安抚、争取,以及法律、体制建设,萧何也要管。

甚至于,萧何还要在百废待兴——先后被两场战争打成废墟的关中地区,一边进行战后重建,一边恢复社会秩序,再一边收缴税赋供给前线;

乃至于,还要另外招募兵丁将勇,为彭城之战,败光诸侯五十六万联军的太祖刘邦擦屁股。

以最形象的形容方式来说:张良运筹帷幄,韩信百战百胜,都相当于让一个数学天才,专心致志去做一道史诗级数学难题。

而萧何要做的,则是成千上万道,且每做完一道就会立刻多出三道、永远都做不完的无数道普通题目。

张良、韩信,固然各自答对了一道史诗级难题;

而萧何,却是在数量级达到正无穷的无数道普通题上,交出了‘全对’的满分答卷。

这,就是萧何‘大汉开国第一功侯’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是汉丞相最标准的模板。

——你可以为相半生,却没有哪怕一件拿得出手的政绩;

你可以,也最好一辈子都不要搞骚操作;

但你一定要少犯错,最好别犯错。

犯的错太多,那你就是不行。

犯的错不多,那你就中规中矩;

犯的错少,那你就是贤相了。

至于不犯错?

OK,你就是第二个萧何!

没办法。

——封建时代的丞相,哪怕不主动去做什么,也依旧有无数事务,等着丞相去被动处理。

处理得当,甚至是‘大部分处理得当’,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故而此刻,回想起刘舍过去这几年的丞相生涯,大家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刘舍这个丞相,哪怕不考虑其‘幸佞之臣’的斜杠身份,把他当做一个正常渠道上去的丞相,他也做的相当不错。

虽然为相只有四年,但你要知道这四年,是自有汉以来,汉家内外战略处境、内部体系体制改革最剧烈,也最频繁的四年!

先是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让汉家基本解决的宗亲诸侯尾大不掉、割据地方之患!

而后是当今刘荣太子监国,以及后来先帝驾崩、当今即立——这一整个政权交接的过程。

再就是先帝的后事,菜鸟新君刘荣与东宫之政,以及先帝尸骨未寒,便先后爆发的汉匈北地之战、河套-马邑之战!

短短四年时间,汉家遭遇的变化遍及内外、军政、君臣、两宫;

且在此期间,刘荣还一直在不断地搞骚操作……

便这般掰着指头算下来,众人惊讶的发现:刘舍这四年的丞相任期,综合水平纵观汉家有汉以来,居然也数得上号!

同一年内的两场对外战争,一次政权交接,先后两代帝王与东宫太后之争,外加不下于五指之数的内部重大变动次数,都发生在刘舍担任丞相后的这四年。

你要说在这些事情上,刘舍做了什么?

刘舍做了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是:刘舍的存在,让大家伙根本就没感觉到这些事,为朝堂内外带来了什么影响、引发了什么不稳定因素,又或是造成了不受控制的混乱。

——大家压根儿就没感觉!

就像是一座农家小院,在几年时间里先后被豺、狼、虎、豹等猛兽光临。

但从始至终,这个农院都没有出事;

住在农院里的这家人,都只知道有这些野兽来过,却连恐惧、担忧的情绪都不曾有过。

那么,请问这个农院的看门狗,是个什么段位?

你能说这个看门狗啥也没做,就仅仅只是拴着链子趴在狗窝前,而不是跳出院墙,去和豺狼虎豹们厮杀搏斗吗?

同样的道理。

刘舍为相这四年,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说不清;

但你只需要知道:在这四年,发生了这么多事,长安朝堂却依旧有条不紊,半点没有受到影响。

这就够了。

这,就是太祖刘邦评价萧何的言辞中,最具含金量的‘镇国家’三个字最直观的体现。

你别管他是怎么镇的;

甚至都别去管他到底镇没镇!

因为他的存在,所以没出事儿,这就够了……

“桃侯……”

“当真打定主意了?”

毕竟也不是刘舍第一次,明确向自己表示想退休养老了;

刘荣固然不舍,却也没有直接开口拒绝,而是诚恳的追问起刘舍的真实想法。

——刘舍这个丞相用着有多顺手,没人比刘荣更清楚。

要知道刘舍为相这四年多,恰好就是刘荣太子监国,正式掌权至今的时间。

可以说,刘舍做了四年丞相,刘荣掌了四年大权——君臣二人,都是彼此唯一的合作对象。

刘舍没给其他汉天子做过丞相;

刘荣,也不曾拥有过其他的丞相。

对于刘舍这个丞相,刘荣固然是一百个满意。

在某种程度上,刘荣甚至觉得刘舍这个丞相,可能比萧何、曹参,亦或是王陵、张苍那样的‘千古名相’,用着都还要更顺手一些。

毕竟过去这四年,是刘荣绝对意义上的菜鸟期。

刘舍,几乎是菜鸟期的刘荣,最理想的丞相了。

但刘荣也清楚:就算刘荣的到来,依旧无法改变刘汉总共四百年的王朝寿命;

就算一个丞相再好,也不可能真的被汉室用三百多年。

总要向前看。

刘舍老了,该退了;

而随着丞相告老,以及三公九卿体制改革,接踵而至的,便是汉家时隔九年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遍布大半个朝堂规模的官僚迭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