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37章 新体系,新气象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7章 新体系,新气象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既然提到了尚书台、尚书令;”

“那便顺带,将公、卿有司属衙的改制方案,也都议一议。”

“——年关将至啊~”

“早早议定,岁首元朔朝仪,最好能直接颁布政令,正式开始改制。”

“毕竟公、卿有司属衙改制,也并非三两日,乃至三两月之功。”

“早点开始,早点结束,也好让朝堂内外早入步入正轨,以免朝局动荡……”

见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都没什么太大反应——至少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尚书台,对丞相的地位、权力的直接威胁;

而丞相刘舍本人,又似懂非懂的装傻充愣,刘荣自然也没好心到去主动提醒。

顺势略过尚书台、尚书令,话题旋即被刘荣引向了此番,尚书台改制的源头——朝堂内外天翻地覆级别的大改制。

具体的改制方案,刘荣原先给出了大致的思路。

但具体细节,自然还是要朝堂内外去商量、去商议,并最终得出符合如今汉室状况,不会造成水土不服的改造方案。

而刘荣这番话,无疑就是在伸手要报告——商量的怎么样了?

把成果亮出来给朕看看吧?

不出意外——到了要给刘荣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唯一有资格站出来的,依旧是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刘舍。

“禀奏陛下。”

“尊陛下口谕,于我汉家现有之公、卿有司的改制方案,臣与朝中诸公再三商议,终得出一份草案。”

“陛下即问,臣这便以草案禀奏,并宣与百官共知……”

很显然,这件事,刘荣先前也和刘舍打过招呼。

所以在刘荣问起此事时,刘舍就已经从怀中掏出竹简,并将其呈上了。

这卷竹简——或者说是这个‘草案’,刘荣自然是看过的。

所以仅仅只是象征性扫了一眼,刘荣就把竹简递向身旁,交代宦者令葵五,将竹简交由百官传阅。

与此同时,刘舍也开始脱稿汇报起这份草案的具体内容。

“据陛下旨意——原丞相府,仍为丞相府。”

“其职、权、责皆不做变动。”

“唯独国库钱、粮支出用度,需由御史大夫属衙核准。”

“核准之义有二。”

“——其一曰:钱、粮用度必要否;”

“——其二曰:钱、粮支出数量合理否、符合需求否。”

“二者皆无不妥,则御史大夫以‘可’字核准,国库钱、粮方可出用。”

“若有不妥,则由御史大夫奏请天子,亦或直接驳回钱、粮调度。”

“若丞相不满,亦可奏请天子圣裁……”

刘舍这番话说出口,朝中公卿百官看向刘舍的目光,便不由得古怪了起来。

——此番改制,刘荣针对相府,其实就一项:为丞相府原本完全不受控制、基本不受监管的国库财权,加一个名为‘御史大夫核准’的枷锁。

毕竟过去,汉家的丞相和亚相御史大夫,说是互相制衡、钳制,但实际上,御史大夫却根本就没能力和丞相真正抗衡。

反倒是更需要被制衡的丞相,能凭借‘百官之首’的天然地位,稳稳压过御史大夫一头。

而在刘荣这番改制之后,掌握丞相府财权的御史大夫,才算是真正有了威胁、掣肘丞相的具体手段。

御史大夫,也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亚相’。

而且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让御史大夫监管相府财政的同时,提前熟悉一下丞相府的收入、支出,以及财政运转模式,为将来‘亚相转正’做准备。

也正是因此,众人此刻看向刘舍的目光,才会如此古怪。

大哥!

你就是丞相啊!

狗皇帝削你的权,你不反抗也就罢了,居然还亲自出方案?

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也不过如此吧……

要说脸色最精彩的,不外乎当朝御史大夫,在不远的将来,即将接替刘舍担任丞相的魏其侯窦婴了。

——丞相财权被御史大夫攥住,紧随其后的,自然便是御史大夫本人,从原先的御史大夫属衙独立出来。

对于身为御史大夫的窦婴来说,这是好事。

因为原先的御史大夫,就算没有从御史大夫属衙单独拎出来,实际上也差不了多少——御史大夫属衙的内外事务,和御史大夫本人基本都没什么关系。

从原来‘啥事儿都管不了’,变成以后手握相府财权,对于窦婴而言,这自然是权利变大。

但难受的是:窦婴的御史大夫生涯,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肉眼可见的将来,窦婴就要‘亚相转正’,正式担任丞相,并被未来的御史大夫捏住命脉、握住财权了……

这种感觉~

怎么说呢……

“及御史大夫,则单独自原御史大夫属衙分离,仍为三公,秩中二千石。”

“再立一新属衙,名曰:御史台。”

“御史台,主责丞相府上下官员监察事,及国库钱、粮支出核准。”

众人正啧啧称奇间,刘舍将针对御史大夫属衙的改制方案也提了出来。

——这没什么好说的,和刘荣早先给出的方案基本一致,大家伙也都有心理准备。

最主要的是:相府都被剥夺财政自主权了,那作为该权力接收者的新御史大夫,改制自然也要与之对应。

而在丞相、御史大夫的改制方案汇报完成后,三公一级中改制力度最大、最值得注意的戏肉,也随之揭开了神秘面纱。

“除丞相、御史大夫外,原三公之:太尉,就此罢设。”

“新设大司马一职,职、权、责比照原太尉,秩万石,为天下将官之首。”

“及原太尉‘三公’之位,则以由原御史中丞顶替。”

“——改御史中丞,曰:大司空,秩中二千石。”

“职、权、责,比照原御史中丞,另加以监察朝中百官,三公、九卿,又郡县地方,宗亲诸侯国中官、吏之权责。”

“原御史大夫属衙之采风御史,倍之;”

“新设巡察御史、监察御史等职,各位六百石、比千石,以监察地方郡、国。”

刘舍话音未落——准确的说,是刘舍每说出一句话,殿内,便会随之响起一阵略显嘈杂的交谈声。

原因无他;

相较于丞相、御史大夫二者的微调,这御史中丞——或者说是‘大司空’顶替太尉三公地位的重大调整,动作实在是太大、影响实在是太过于深远。

首先,以官员监察部门,取代原先军方最高将领的三公地位,这无疑是在透露一个十分明确的政治信号:官员监察、监督,将从此成为汉家朝堂内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多重?

——需要专门设立一个三公级别的部门,去专职专责、对口抓工作那么重!

而在过去,尤其是自太宗皇帝年间起,汉家便一直是行贿、受贿蔚然成风,且愈演愈烈的。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原御史中丞、现大司空被抬上三公级别,无疑是在反贪反腐层面,直接将这架马车给掉了个头。

从原先的:随便贪,肯定没人管;

变成了以后的:还贪?

收你们来啦~

其次,原先的御史中丞所谓‘监察百官’,手段仅限于采风御史不定期、不定点的,公费旅游式、游山玩水式的随缘巡视。

而往后,除了这种随缘采风的御史要人数加倍,还要另外搞出巡察御史、监察御史。

单从这两个职务的名称就不难看出来:巡察御史,主打一个‘巡’;

但不同于采风御史随缘‘采风’巡视——巡察御史必然是按照严格路线,甚至是带目的、带目标的针对性巡视。

比如,某郡有百姓告状告到长安,就可以派巡察御史走一趟。

名义上是‘巡查关东’,该御史团也确实走了一大圈。

但真正的目标,其实只有那个有百姓鸣冤,把状告到长安的那个问题郡。

至于监察御史,那就更好理解了——直接在郡县地方,亦或是彻侯、诸侯国定点驻守,长期监察官员。

如此双管齐下,汉家的官员不说是再也不敢贪了,也起码是贪的不敢太明目张胆、太过火了。

再有,便是太尉改名大司马,且三公位置被这个监察百官的大司空取代。

——且新的大司马,职、权、责均与原太尉一致,仍为万石的秩禄!

秩万石,就意味着未来的大司马即便不再是三公,也仍旧是汉室官制中,除丞相外唯一一个万石级别的官职。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只有大司马能和丞相平起平坐,剩下的都是弟弟!

即便同为为三公的御史大夫、大司空,也同样如此!

这就很要命了。

好比后世,不在政府系统的部门,必然会在dang系统。

一样的道理——在这个时代,不在朝堂体系下的部门,必然会是天子直属。

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便是:过去的太尉,是汉家的太尉;

而往后的大司马,却将是汉天子的大司马……

刘荣当然不会告诉这个时代的官员:什么叫军政分离,什么叫军队就该跟天子走;

但毋庸置疑的是:从今往后,汉室的军队——即枪杆子,将与行政系统分离的愈发彻底、愈发清晰……

至此,三公一级的改制方案汇报结束。

按照刘荣早先和刘舍约定好的,汇报工作暂时停止,朝堂针对三公级别的改制方案,进行了正式的投票表决——即三读。

顾名思义,便是由禁中郎官反复宣读方案三次;

期间有任何人提出异议,且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或解读,亦或是让此人满意的方案调整,则都视为方案不通过。

最终,朝堂针对现有三公一级的改制方案,得以三读通过。

接下来,便是刘荣正式颁发行政诏令,并分别由丞相、太后用印,这封政令便将正式具备法律效应。

当然,现实情况是:能三读通过的政策,根本不可能遭到丞相、太后的反对。

所以,三读通过的这一刻,改制方案实际上就已经具备法律效应了。

——新汉三公:丞相-相府,御史大夫-御史台,大司空-司空属衙!

三公完成,接下来,自然便是九卿。

便见刘舍深吸一口气,稍清了清嗓,便继续汇报道:“九卿改制,则以内史为先。”

“原内史——即治粟内史罢设。”

“新设大农,中二千石,为九卿,主责天下农、耕,又农税收缴事。”

“原属内史之中尉,改名:执金吾,中二千石,为九卿。”

“原属内史之五官中郎将,改属郎中令。”

“原属内史之备盗贼都尉,改属大理(廷尉)。”

“匠作少府,仍为九卿。”

“原主爵都尉,拔为九卿,中二千石,主盐、铁、粮,又少府诸般器具收售事。”

“原属少府之东、西织室,为新设织布司所属——东、西织令比二千石,织布司监二千石。”

“原属少府之东园,改属太常。”

“原属少府之太仓,改属大农。”

“原属少府之禁中六尚——改尚食为御膳房,改尚浴为汤沐,改尚衣为御裁,改尚席为御席,改尚冠为御冠。”

“尚书改为尚书台,独为一司,不属少府,比二千石。”

“卫尉不复为九卿,仍为中二千石。”

“罢设卫将军。”

“典客不复为九卿,降真二千石。”

“太仆、太常、大理、宗正、郎中令,皆不变。”

相较于三公一级,御史中丞改名大司空,并顶替太尉三公之位的大地震,九卿一级的改动说大不大,说小却也绝对不小。

——说大吧?

太仆、太常、大理、宗正、郎中令五个部门没动,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处;

如太常得到东园、大农得到太仓、郎中令得到五官中郎将、大理得到备盗贼都尉之类;

可要说不大吧?

九卿当中的重中之重——内史、少府二者,却被拆的不成样子。

但总体来说,九卿一级的改制方案,也基本还是刘荣先前透露过得方向,没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新内容。

最终,依旧是三读通过,针对九卿一级的改制方案,也随之正式具备法律效应。

至此,朝堂本次公、卿改制,便算是走完了所有政治程序。

汉新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大司空。

九卿:少府、大农、太仆、太常、大理、宗正、郎中令、执金吾、主爵都尉。

准九卿部门:典客,织布司,尚书令……

程序完成,手续走完了;

接下来,便是在半个月后,天子荣新元三年冬十月初一的元朔朝议,将此事诏告天下。

至于具体的改制,则是从今日朝议之后,便直接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