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36章 新的秩序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6章 新的秩序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事实上,过去的华夏政坛——至少过去的汉室,是有类似的缓冲机制的。

好比当年,晁错一纸《削藩策》,不单是吓出了关东宗亲诸侯一身冷汗,也同样在长安朝堂内外,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舆论轰动。

但在那之前;

在晁错于朝议之上,正儿八经将《削藩策》摆上台面之前,这件事,晁错是分别于当时的储君刘启,以及天子——太宗皇帝刘恒私下通过气、商量过的。

和储君刘启,晁错商议的核心主要在于:《削藩策》该不该摆上台面,该在什么时候摆上台面;

同太宗皇帝,晁错则需要商议具体细节——削藩削藩,具体怎么削,从谁开始,以何为由等等。

后来,《削藩策》的头几个版本被太宗皇帝反复驳回,晁错也必定曾与当时,还只是储君的先帝老爷子商量:这咋整?

你爹不同意,这事儿是就此作罢,还是静待将来?

从后来,晁错仍旧于太宗皇帝驾崩、先帝老爷子即位后,再度将《削藩策》搬上朝议来看,太子启当年的答复,恐怕是:精益求精,静待将来。

世人皆知:晁错的《削藩策》再度出现在朝堂之上后,时任丞相申屠嘉与先帝之间,曾爆发过异常激烈的冲突。

但鲜少有人注意到,哪怕是申屠嘉——哪怕是就《削藩策》一事,固执的和先帝顶牛的申屠嘉,在君臣矛盾全面爆发前,其实也在私下见过先帝老爷子。

具体交谈内容也不外乎:申屠嘉劝先帝老爷子三思,先帝老爷子说朕都三百思了,这事儿非干不可。

申屠嘉见劝不动,就只能威胁道:如果陛下如此执拗,那臣只能在朝议之上,以丞相的身份拒绝行政令发布;

先帝老爷子旋即大怒:有本事你试试?

原历史时间线上的申屠嘉:试试就逝世……

这还只是极端情况。

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某一个臣子想要在朝议之上、在公卿百官见证下提出某个建议,其实都是要事先单独觐见天子,以得到天子允准——至少是默许的。

先私下见,说清楚自己打算做什么事儿;

等天子点了头,说一声‘回去写封奏折,明儿个朝议呈上来’,这事儿才会被摆上朝议。

只是这样的缓冲机制,显然并不那么稳定。

懂事儿的,自然是大都会事先面见天子,陈述利害,再根据天子的反应,来决定是否要做这件事。

但祖传倔牛如申屠嘉之流,哪怕私下见了天子,也很容易把君臣矛盾摆上台面,让朝局平白生出动荡。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领导班子,无论如何都要团结;

不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团结的事不要做。

用刘荣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一句:哪怕真的不团结,也绝不能把矛盾摆上台面。

——两位同志私底下坐下来,好声好气把矛盾解决掉,才是性价比最高、最有利于稳定的处理方式。

而未来的尚书台,干的就是这个事儿。

以后,朝臣百官在上奏请示某件事该不该做之前,无论是否事先请示过刘荣,刘荣都可以凭借情报网络:绣衣卫,以及参谋团:尚书台,预料到事态的大致发展走向。

还是拿当年,老丞相申屠嘉就《削藩策》,与先帝老爷子顶牛一事举例。

若往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刘荣首先会通过绣衣卫得知:丞相申屠嘉,打定了主意要反对《削藩策》。

这一步,当年的先帝大概率也做到了。

毕竟绣衣卫在朝公百官身边安插眼线,也不是最近几年的事儿了。

而下一步,便是刘荣带着‘申屠嘉打算梗脖子反对《削藩策》’这一客观现实,向尚书台征求意见。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尚书台的各位,都是俊杰中的俊杰、人才中的人才;

——大家帮朕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劝老丞相回心转意,支持朕推动《削藩策》。

——实在不行,也起码让老丞相别明着跟朕作对,免得朝局动荡、帝相不和,传出去也不体面……

真要说起来,当年的先帝,还真就是差这么一个给自己出谋划策、以团体为单位共同提供解决方案的部门。

最终,还是刘荣横插一脚,勉强起到了些许从中调和的作用,才化解了君臣二人之间针锋相对的紧张氛围。

若不然,真要按原本的历史时间线,被申屠嘉气到红温的先帝老爷子,只怕真的要和晁错联手,把老丞相给活生生气死在任上了……

再者,尚书台能给刘荣出的主意、建议,也不止局限于‘某个朝臣要干这么个事儿,朕该咋办’这种被动应对;

当刘荣主动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尚书台也同样能集思广益,将刘荣原本模糊、宽泛的想法,变成精细、具体的操作方案。

众所周知:当今刘荣,很爱‘搞事情’。

穿越者的先见之明,总是让刘荣想要做一些前所未有,在这个时代既没有现实基础,也没有具体操作经验、先例的事。

若这样的事,每一件都要刘荣自己去操心、自己去想具体的操作方案,刘荣怕是累都能累死。

——始皇嬴政怎么死的?

还不就是天天加班,连续二十多年,都在维持每天十六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才活生生把自己给累死的么……

刘荣不怕累;

但刘荣很担心自己有限的寿命,不足以支撑刘荣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无法让刘荣充分发挥穿越者的特殊‘才能’。

有了尚书台,刘荣就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想起一件事就费劲巴脑的去做,做完再说下一件;

而是可以直接把一件事的大致思路丢给尚书台,让他们去出方案。

而刘荣自己,则继续去思考下一件事。

至于方才,朝中公卿百官猜测的:外朝奏疏入宫、天子批复出宫,都要过一遍尚书台——这是自然。

尚书尚书,管的就是这个事儿。

但也绝没有公卿百官猜想的那么恐怖。

——外朝呈上的奏疏,尚书台的处置权利从来都仅限于:根据事务的重要程度及迫切程度,将奏疏重新排个序;

急一点、重要一点的,让天子先看、抓紧看;

相对没那么急、没那么重要的,也并非就不让天子看了。

而是看完之前那些重要的、急的事儿之后,再看后面这些没那么急、没那么重要的。

说白了,就是个奏疏分类、整理的权利,甚至都算不上权利。

在这方面,未来的尚书台也不会改变——针对奏疏,尚书台的职责仍旧是排序。

对外发回的批复,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刘荣咋批复,尚书台就怎么去办就好。

批示的,给人送过去;

驳斥的也派人送过去,顺带替刘荣骂上两句。

留中不发的,就搬去尚食,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御膳房,当柴火烧了便是。

——刘荣可不傻!

批红权,即政务处置权,刘荣是绝不可能放手的。

除了未来的监国太子,以及如今的东宫老太后,绝不可能有第三个人,从刘荣手里拿走本属于汉天子的政务处置权。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正是这个道理。

不过话又说过来——刘荣针对尚书令的改革,真正要命、真正值得外朝跳脚的重点,外朝并没有发现。

准确的说,是只有那个利益相关者发现了,却故作不知。

问:封建时代,谁是帝王第一顺位的行政助手?

答案毋庸置疑:丞相。

从始皇嬴政一统寰宇,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这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当中,有至少九成九的时间里,是由历朝历代的丞相、首辅,来具体掌握政权运转的。

天子固然富拥天下,唯我独尊;

但同样的:天子多生于深宫之中,既不知喜,也不知忧。

天下到底什么样,百姓过的怎么样,什么事儿该怎么办,很多时候都要看丞相怎么说。

除极个别的乱臣贼子、权臣奸佞外,绝大多数丞相,也都能得到各自君主的信任。

比如某地出现自然灾害,从来没见过这阵仗的华夏天子,几乎必定会慌乱的看向丞相:这可如何是好?

然后丞相就会站出来,摆事实讲道理,全方位无死角的同皇帝解释:自然灾害是个什么东西,会导致什么结果;

咱们朝堂应该派多少人、调配多少物资,来赈济灾民、安定人心。

天子环顾四周,发现满朝公卿百官都点头称是,便会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既然丞相这么说,诸公也没有异议,那就按丞相说的办吧……

又或者,天子对自然灾害有一定了解,对于赈济也有一定心得;

但碍于丞相‘百官之首’的身份、地位——尤其是沉浮宦海数十载的丰富经验,便只能承认自己是‘门外汉’,将事务处理方案交给丞相这个‘专业人士’去定夺。

除非开国皇帝,又或是文治武功鼎盛的强势君王,否则,以上两种情况,就是绝大多数封建帝王,在国家遇到事务时的默认处理方式。

而这两种情况,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

——丞相说了算!

情况糟糕一些、恶劣一些,是天子被架空,皇帝只做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实际上的事务决策权,尽数掌握在丞相手中。

而在情况相对乐观、正常一些时,这就意味着丞相,才是天子唯一的参谋、智囊。

说夸张一点,便是丞相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丞相说怎么搞,那就得怎么搞。

这既是封建王朝丞相的滔天权柄,即‘相权’的来源之一,也同样是贯穿华夏历史的‘帝相矛盾’的由来。

——作为富拥天下的封建帝王,却连一件事怎么做、一个问题怎么解决都做不了主,事事都要听朝堂上某个糟老头子的话;

换做谁,心里都不大可能痛快。

时间长了,不痛快就成了猜疑、防备,乃至于,嫉恨。

凭什么?

我老刘/李/赵/朱家的江山,凭啥让他一介外人说了算,让他一个外臣拿主意?

皇帝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

但皇帝眼中‘把持朝政’‘欺压天子’的丞相,难道就是错的吗?

并不是。

绝大多数封建帝王,在面临绝大多数问题、情况时,都是门外汉的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丞相丰富的行政经验,使得绝大多数丞相,在面对绝大多数问题时,都具备水准线以上的处理水平——这同样是客观现实。

二者结合在一起,人家丞相也有话说的

——这么大一件事儿,不让我这个专家去处理,难不成还让你个毛头小子、门外汉去解决?

是;

这天下,是你老刘/李/赵/朱家的江山。

但我作为丞相,不单要为你这个毛头小子负责;

我还要对天下人,还有你家祖祖辈辈的历代先皇负责。

你不开心、不爽,总好过天下人都不开心、你家历代先皇都在地底下不爽吧?

于是,帝相矛盾愈发尖锐,以至于完全不可调和。

最终,隔几百年就出一个封建帝王,给丞相换个名字、换个理论职权范围。

相国啊~

丞相啊~

宰相啊~

首辅啊~

亦或是军机大臣之类。

名头五花八门,具体职权范围、权力行使方式也各不相同。

但归根结底,地位、效能,却终归还是百官之首的丞相。

而现在,刘荣搞出了尚书台——这么一个原本就存在,未来却必定大不相同的天子幕僚团。

往后,无论是刘荣本人,还是后世之君,都不需要再事事问丞相、事事由丞相定夺了。

你丞相是专业人士?

——尚书台上下几百号人,哪个不是专业人士?!

你一个人,还顶得上尚书台几百号人不成???

三个臭皮匠,他还能顶个诸葛亮呢!

三百个尚书郎,还比不上你一个百官之首了?

这,才是刘荣搞出来的新尚书令,真正踩到外朝痛处的关键。

从此以后,国朝有事,天子不再是‘默认门外汉’;

丞相,也不再是祖传万事通了。

按道理来说,如此包藏祸心的部门,必然会引发丞相本人的激烈反应,乃至于疯狂反扑!

但看着此刻,在朝班首席抠指甲缝的桃侯刘舍,刘荣便莫名感到一阵心安。

——扶一个‘家臣’做丞相的感觉,是真的很爽啊~

若昏君在位,这或许是天下人的灾难。

但刘荣,又如何能算得上昏君?

不过是个思维跳脱,爱搞事儿,且想办的事儿基本都能办成,甚至都能办好、办漂亮的平平无奇汉天子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