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35章 御前秘书处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5章 御前秘书处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只是终归年过半百,又经历过人生中的大起大落。

——二十岁担任博士,是公孙弘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而后,便是长达二十五年的下坡路,让公孙弘见惯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再十余年的沉淀、静心。

如今的公孙弘,早就不是三十多年前,那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毛头小子了。

此刻,公孙弘心里自然是激情澎湃,恨不能当场自燃!

但表面上,公孙弘却仍旧是那副人畜无害的模样,面上总是挂着一抹莫名憨厚的呵笑。

而在御榻之上,刘荣的目光也在殿中央,那道躬身而立的年迈身影上停留许久。

终,还是略带欣赏的含笑微点下头。

只是再开口,话题就从原先在讨论的:针对冬小麦收取农税,跳跃到了完全不相关的另外一件事上。

“说起尚书令,诸公,或多有不解。”

“——往昔,少府六尚主责天子起居;”

“衣、食、沐、席、冠、书。”

“凡天子所需,皆出少府六尚。”

“而今,岁首年关在即,朝堂公、卿改制在即。”

“少府亦有所变动,少府六尚,自也不应该维持原样了。”

刘荣说这话之前,大家伙还本能的以为:公孙弘真的堕落到去做尚书令,这么一个太监也能做的官职了;

但在刘荣这番话说出口后,大家伙迅速反应过来:这哪是公孙弘堕落了?

这分明是御榻上这位,又要开始搞骚操作了!

不过考虑到朝中三公九卿,但凡能动的,基本都被这位给动了个遍,区区少府六尚,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如是想着,众人重新整理好情绪,再度将审视的目光,撒向微躬着腰,浅笑盈盈的新任尚书令公孙弘。

——在刘荣明确表示‘少府六尚要动一动’的意图后,再回过头来看公孙弘这个新任尚书令,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

想想也知道;

公孙弘这么个和贾谊、晁错一个时代的人物,而且还是政治履历丝毫不亚于二人的老学究。

就算公孙弘自己自甘堕落,刘荣也不可能真的容许他堕落、真给他个四百石级别的职务,又或是太监的官职,以落‘苛待老臣’之骂名。

基于此,几乎可以断定:刘荣‘动’过后的尚书令一职,就算配不上公孙弘故二千石博士、故真二千石太中大夫的身份地位,也绝不会相差太多。

说直白点就是:新尚书令的秩禄,绝不可能低于比二千石!

如此一来,新尚书令的职权范围,就非常值得朝堂内外好生研究、好生审视一番了。

比二千石,是个怎样的级别?

如实汉室的官员秩禄品级,最高级别是秩万石的丞相与太尉,实俸均为每年四千石。

二者分别为行政、军事最高长官。

紧随其后的,便是九卿级别的‘中二千石’,实俸为每年二千一百六十石。

——这‘中二千石’的‘中’字,便大致取‘在朝堂中枢担任二千石’之意。

再往下,是真二千石,年实际俸禄一千八百石。

诸侯国相、王太傅等官职,便都是这个秩禄等级。

再其次——二千石,年实际俸禄一千四百四十石。

郡太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以及曾经的中尉、备盗贼都尉,军中无将号的都尉,便都是这个级别。

再再往下——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往下的第五级:比二千石。

这个级别,在如今汉室的官僚系统当中极其常见。

首先,郡都尉、都邮,诸侯国中尉、内史,军中校尉,都属于这个级别。

此外,还有中央朝堂的许多职务——如中郎将、未央长乐两宫的宫门尉,以及南北两军的各部校尉等,均为比二千石。

还有丞相下辖司直部门,及驸马都尉、治粟都尉、护军都尉、奉车都尉等,也都是比二千石的级别。

可以说,比二千石这个级别,就是汉室‘二千石’高官的转入门槛。

踏入这个门槛,那将来至少也是郡守、将军打低;

踏不过去——尤其是四五十岁还踏不过去,那基本就一生都无法跻身‘二千石’之列了。

这是针对官员个人而言。

再来说比二千石级别的属衙,也非常有趣。

——要么,是名义上隶属于九卿,实际上并不受九卿直接管辖,有接近九卿属衙的规模,规格或重要性却够不上九卿的独立部门;

比如过去的郎中令。

要么,就是具备行政自主权的郡、国二三把手,以及具备自主指挥权的军中校尉、将军。

再或者,就是某些独立于整个朝堂官僚体系之外,直接对天子本人负责的特殊部门。

这三条,无论哪一条,安在‘保底比二千石’的尚书令公孙弘身上,都足够吓人。

独立部门!

有自主权!

不受朝堂管控,直接向天子本人负责!

这样的部门,且不说具体做些什么——哪怕是个掏粪、扫大街的属衙,也绝对没人敢小觑。

话说得难听点儿,就这‘比二千石’的规格摆在这里,就算是掏粪,你也得好好琢磨琢磨他掏粪的手法;

就算是扫大街,你也得仔细观摩观摩他扫大街的身法。

理清楚思绪,明白以上种种;

再最后回过头,看公孙弘这个‘保底比二千石’的‘新贵’的具体职务:尚书令。

尚书;

无论是根据尚书属衙过往的职责,还是顾名思义,其实都不难判断出:即便是被刘荣强行拔高到比二千石,乃至更高的秩禄级别、规格,公孙弘掌控下的尚书台,大概率也还是要负责文档、卷宗相关的工作。

说的具体点,就是整理、搬运奏疏,将其送到刘荣的御案之上;

再根据刘荣批复后的指示,或回复,或驳斥,或留中(烧掉)。

此外,皇家档案室——石渠阁的整理及管理,也同样在尚书台的职责范围内。

因为在刘荣心血来潮,冷不丁来一句‘诶,那个什么书/什么文档,拿来给朕看看’的时候,尚书台必须第一时间将其找到,并送到刘荣面前。

尚书尚书,由此得名。

如此简单、枯燥,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只求一个细心、认真的岗位,也就难怪过去,酌情由寺人和官员担任,且只有六百石的秩比了。

——文档管理员,六百石级别,都赶上小县的县令了!

而今,刘荣摆明了要拔高尚书台的地位,而且是至少拔高至比二千石。

那尚书台的职责,自然也要配得上比二千石的规格。

就拿同样比二千石的中郎将举例——人家管理着整个五官中郎将,为天下中郎之‘最’,之‘将’;

天子出行时随侍、护驾左右,提剑上马就能做都尉,挂印地方就能做郡守!

作为同样比二千石的同级,尚书令显然也不能差太多。

不说上马能治一部都尉、下马能牧一郡之民;

好歹也得有点拿得出手的特殊能力,以及旁人无法取代的特殊权责。

而这二者结合到一起——‘尚书’二字,与比二千石的逼格结合在一起,众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一种非常可怕的可能性。

“莫非……”

“从今往后,凡外朝奏疏,都要先过一遍尚书台?”

“更甚者,陛下的批复、旨意,也都要经过尚书台发布……”

不给众人太多胡思乱想的机会,刘荣再次直言不讳,摆明了自己的盘算。

“朕意,以尚书令统辖尚书台,为朕参赞。”

“凡朝中政务、内外军事,又边墙军报、庙算推演,皆由尚书台上下,为朕查漏补缺于旁。”

“——然尚书台上下,仅有建议权;”

“其言、谏,朕自决纳否。”

有了刘荣这句话,原本还在胡思乱想的百官公卿,这才稍稍安下心来。

——智囊团。

这个词现在或许还不存在,但这个模式,对于这个时代的贵族而言,却丝毫不陌生。

比如地方豪强,亦或是彻侯勋贵,都会私下里养许多门客;

这些门客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依附在豪强、权贵身上白吃白喝,醉生梦死。

但到了紧要关头,那都是要各显神通——有脑子的出智慧,有蛮力的出力气的。

尤其是谋略型门客,即谋士,属于门客中最顶级、最稀有,比刺客死士都还受重视的珍惜品类。

这都还算委婉的。

豪强、权贵养门客,这都还算委婉的。

到了宗亲诸侯,亦或是皇子——尤其是到太子这一级别,那谋士都是光明正大养的。

往近了说,刘荣的博望苑、先帝老爷子的思贤苑,都是各自的皇帝老爹,为二人会见、安置宾客——主要就是谋士、智囊团而专门准备的。

尤其是先帝老爷子的私苑名称:思贤苑,更是恨不得把‘聪明人都来帮我出出主意’的意图,给明明白白写在脑门儿上了。

往远了说——张良、陈平、娄敬之类,不就是太祖刘邦的智囊团?

亚夫范增,不也是霸王项羽的首席谋士?

说白了,如今这个时代,谋士虽然没有数百年后的三国时期那般,成为每一个‘有志之士’的标配;

但找一个聪明人为自己谋划、盘算,给自己出谋划策,却也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权贵的共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刘荣把尚书台从原本的单纯文档管理部门,提拔为御用智囊团、参谋团,算不上多么骇人听闻的事。

非要说有什么不对,那就是过去,天子的智囊团,向来都是由朝中公卿百官兼任。

有什么事儿,天子往往都是拿到朝堂上来说:哎呀,这事儿可怎么办呐~

于是朝公百官给出建议:俺认为该这么办,我觉得该那么办……

商量出结果了,把最终结果往天子面前一松:陛下瞧,商量出个这,您看行不行。

行就行,不行咱就再议。

实在议不到陛下心坎儿上,那就由陛下乾坤独断,自己拿主意。

但这种模式下的智囊团,和刘荣所描述的尚书台,其实也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别。

——朝中公卿百官,有资格给刘荣提建议的,无一不是公卿重臣二千石!

就像方才,公孙弘身着四百石官袍发言,就惊得满朝公卿面面相觑一样——级别不够的,根本就没资格主动开口!

这就导致朝中公卿百官给出的建议,刘荣以及每一代汉天子,哪怕是看在对方二千石职务级别的份上,也得多少给点面子。

不采纳也得安慰几句:卿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

只是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允许巴拉巴拉……

极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某位重臣梗脖子犯倔,非要和天子顶牛,非要天子答应自己建议的情况。

比如先帝年间,丞相申屠嘉就几次三番表示:陛下如果不答应臣、不暂缓削藩,臣就一头撞死在陛下面前!

而且在撞死之前,臣还得先把晁错这乱臣贼子给当庭揍死!!!

这就很尴尬。

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矛盾都摆上台面了,根本没有缓和的余地。

而且,朝公重臣在朝议上提建议,是要承担责任的。

比如今天,刘荣说要针对冬小麦收取农税,大家伙都是默认,愣是没人站出来说一句:陛下慧眼如炬,合该如此!

为什么?

因为这话但凡从某个臣子嘴里说出来,那半个时辰后,全长安的烂菜叶子臭鸡蛋,就都会砸在那个‘与民争利’‘盘剥穷苦百姓’的贪官污吏身上。

所以有些话,百官不敢说,也不能说;

也有些话,百官明知不该说,又碍于政治影响和舆论,而不得不说。

这就搞得君臣双方之间的议题,几乎没有任何缓和余地,桩桩件件都是针锋相对。

但有了尚书台,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尚书令本人才比二千石,配的副官都不可能是正千石,而是要配比千石;

主官比二千石,副官比千石,底下的尚书郎们,自然都是四百石到六百石不等。

这群人说起话来——尤其还是关起门来说话,是不会有心理负担的。

就事论事,把建议一给:事儿就这么个事儿,陛下爱听不听。

刘荣也不用给他们留面子。

哪对哪不对,一二三四都给罗列出来,即培养了这些尚书郎、智囊团,也可以顺带捋一捋自己的思路。

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个智囊团作为缓冲,刘荣想要做某件事,就不再需要直接和外朝碰撞。

而是可以先关起门来,和尚书台上下商量商量:朕打算这么干,大家觉得怎么样?

朝中百官,谁可能反对,谁的反应可能比较激烈?

按照最糟糕的情况,朝中会是个什么局面?

朕如何解决、如何未雨绸缪,甚至于:还要不要把这事儿拿到朝堂上去说?

又或者,朕偷摸先把事儿干了;

出成绩了,朕再站出来认下。

没做出成绩,就当啥也没发生,朕不认就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