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25章 百年大计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25章 百年大计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草原上正在发生的事,刘荣当然不知道。

——至少不知道具体细节,以及准确的时间。

或者应该说,那些个派往河西地区的使团,实际上都能算做是刘荣这个棋手,在河西这盘棋上下的闲手。

何谓闲手?

就类似于风险投资。

对于一个风险极高,回报也相应极大的项目,进行一笔能显著影响项目走向,对自己却根本无伤大雅、完全承担得起损失的投资。

就好比这些商队,刘荣的投入很多吗?

——商队本来就存在,并不因为刘荣投资与否,而影响到这些商队是否出塞;

刘荣做出的投入,不过是在一个原本就要出塞行商的商队中,掺进部分绣衣卫的探子,以‘商队护卫’的身份,一同前往塞外打探情报。

当然,这些人可能回不来,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死在草原上,又或是直接和商队一起团灭,乃至于暴露身份。

但对于刘荣而言,这个投入,显然算不上太大。

绣衣卫哪年不死个几十上百号人?

病死的,意外死的,又或是暴露了身份,被做局害死的——几乎每一年,都有那么大几十号人。

到了多事之秋,如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前夕,绣衣卫甚至是每天都死人;

从叛乱爆发之前的先孝景皇帝二年,到叛乱平定的孝景皇帝三年,前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绣衣卫在关东郡、国潜伏的眼线,死亡人数更是足有六百人之多!

这是没办法的事。

情报工作,本身就属于超高危工种。

在这个出趟远门,都担心这辈子再见不到第二面的时代,经常换工作场地,并普遍与危险人物朝夕相处的绣衣卫探子,死亡率根本就不可能降得下来。

到了草原,那就更别提了——别说是绣衣卫的探子,又或是实打实的‘真·商队护卫’了;

就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己,那都是动不动就要死人的。

什么天灾**,饮食问题,乃至于水土不服之类,都有可能要人命。

所以,刘荣的投入约等于零——仅仅只是派了原本就坐着高危工作的绣衣卫,去更加危险的草原上,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至于回报,刘荣原本的设想,是能摸清楚河西的大致状况,尤其是那些中大型部族各自内部,以及彼此之间的情况,就已经可以接受了。

倒是没想到冒出来个混邪部,给刘荣整出来了个意外惊喜。

只是归根结底,这,不过是刘荣的一手闲着。

成了很好,不成也无所谓。

眼下,刘荣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了眼下的长安——即将结束的,华夏历史上第一次考举之上。

经过前两轮考举,刘荣也基本摸透了这个时代,对于考举这一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第一轮科举,最终有一万四千余考生报考,有将近一万一千人成绩及格,进入第二轮。

这意味着第一轮科举试卷,那些最基本、几乎毫无难度的考题,也同样难住了足足三千多名自诩为‘读书人’的考生。

得到这个数据后,刘荣原本还感到非常疑惑。

但在专门看过那些第一轮不及格的考生试卷后,刘荣便释然了。

这三千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字迹潦草到根本没法辨别,而被判定为不及格。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大概率是照猫画虎,偷师偷出了问题。

类似于:某个农户子弟,偶然从当地权贵扔出去的垃圾当中,得到了权贵家里小孩儿练字的废弃竹简,便当即将其视为珍宝。

找人问过字儿的含义,再回家拿树枝在地上临摹、练习,最终便练成了一手独具一格的狗爬字。

又或者,是某个自幼就没怎么读过书、练过字,却被全家上下捧着、哄着的少爷,自信心爆棚的跑来参加科举。

但科举场上,却没人惯这些少爷的臭毛病了。

明白了那三千人考试不合格的原因,刘荣便也没再去多想。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让刘荣始料未及,且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原本已经通过第一轮,获得参加第二轮资格的将近一万一千名考生当中,有将近一半弃考,放弃参加第二轮科举!

这就让刘荣有些理解不能了。

好家伙!

第一轮扫个盲,扫下去将近四分之一,朕也就不说啥了;

特么都过了首轮,居然还有近一半考生弃考?

咋?

看不起朕?

还是看不起朕给的每年四百石秩禄?

恼怒过后,刘荣也专门去查了此事的原因。

查明原因过后,刘荣便又是一阵无奈的长叹。

——退考的五千多名考生中,儒家士子占了三千以上!

有自诩清高,觉得首轮科举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四百石的官职又配不上自己,故而傲娇弃考的;

有被第一轮搞得汗流浃背,担心第二轮会考个位数,觉得自己没必要自取其辱的;

当然,也有儒家内部经研究,最终决定:为了不让儒家,成为本次科举的出头鸟,而择优应考第二轮,适量内部淘汰掉的。

这些都还在刘荣的预料之中,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最让刘荣暗自懊恼,并深感无力的,是除了以上原因外,无论儒家,还是其余法、墨、黄老等诸学派,都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

——觉得通过第一轮,就已经足够了。

拿着‘科举第一轮通过’的履历,就足以回地方郡县,被地方官任命为官吏,或是给权贵做门客。

那还考个屁?

走了走了……

这就让刘荣有些牙根痒痒,恨不能把这帮没出息的东西都绑回来,在东市外弹勾勾示众。

瞧你这点出息!

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只是气归气,终归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刘荣也只能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命运。

一边用‘就算是给地方输送人才了’的说辞安慰自己,刘荣一边,也没忘暗下让人进行统计。

——就这些主动弃考,觉得通过第一轮足矣的窝囊废,有一个算一个,别想成为上的了台面的官儿!

这是来自汉家最高统治者光明正大的政治压迫!

但没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皇帝好不容易搞出来个科举,你居然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活该你政审永远过不了!

再然后,自然就是二轮科举。

按照刘荣原本的计划,第一轮科举,本应该最多淘汰不到一成的考生;

近一万五千应考者,应该至少有一万三千人进入第二轮。

结果最终,只有六千多人应考,朝堂自也乐得轻松,在长安附近设置了几个考场,完成了第二轮科举。

相较于第一轮科举‘扫盲’的性质,这二轮科举,就多少有点选拔官员的意思和架势了。

——同样的算术题,却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融入到了实际行政应用场景当中。

比如,今岁秋闱二轮科举,算术模块唯一一道大题,原题便是:有一户,田百亩,籍关中;

岁得粟330石,麦180石;

家有夫、妻、子、女共五口;

是岁,粟作价石40钱,麦作价石55钱。

问:该户所拥之农田百亩,长宽各几步?(五分)

问:去除农税,该农户余粟、麦各几石?(五分)

问:该户不以麦为食,欲尽卖其麦,又自留粟50石过冬;其粮售罄,得钱几许?(十分)

这道题,就是二轮科举非常典型的,披着算数的皮,实则却在考研考生数字应用能力的题目。

答案算不上太难,但也具备一些筛选效果。

比如第一问,标准答案便是:关中行大亩,亩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

故百亩田,宽百步,长二百四十步。

第二问:农税三十取一,粟330石,缴农税11石,余319石;

麦180石,缴农税6石,余174石。

第三问的复杂程度和运算量,也配得上十分的分值。

——麦174石,每石55钱,共得9750钱;

粟319石,农户自留50石,卖269石,每石40钱,共得10760钱。

二者相加,得钱20510钱。

再去掉一家五口人,每人每年40钱的口赋,再减掉200钱,还剩20310钱……

当然了;

如果能在答题过程中,提上一嘴‘农税本十五取一,口赋本一算(120钱),蒙太宗孝文皇帝、孝景皇帝仁德,陛下泽被苍生,减农税之半,取三十税一’,更是妥妥的思政加分项。

而上面这道题,便已经是二轮科举中,难度相对较高的题了。

单这道题,分值就高达二十分——若是能拿到思政加分,更是高达二十五分之多!

能做出这道题的,前面四道算术选择、填空题也不可能做不出,这又是二十分到手。

单数学模块,这就已经拿到了四十五分,余下卷面拿个十五分,那基本就是甭管对错,写满答题区就行的事儿。

刘荣原本想:既然有自信参加二轮科举,那第二轮科举的通过率,总该达到八成以上了吧?

毕竟二轮科举的考题组成,刘荣老早就放出了口风;

没点墨水,没点自信的,压根儿就不回来参加。

但最终结果,却依旧让刘荣大跌眼镜。

——1378人。

第二轮科举六千多名考生参加,最终在百分制的考卷上,达到六十分及格线的,只有1378人。

这其中,还包括了几十上百号凭自己通过第一轮,故而在第二轮得到10分‘照顾分’的功侯子弟。

如果说,一轮科举的通过率,以及通过者在二轮的弃考率,都让刘荣即郁闷、又生气,同时也无可奈何的话;

这第二轮科举的通过率,却是实打实的让刘荣怀疑起人生。

不是!

不是哥们儿!

最难的一道算术,也不过是看起来相对复杂,实则仍旧考验加减乘除的数学应用题!

这,还考不过?

特么读书人含金量这么低的吗???

不信邪的刘荣,再次调来了上百张不及格试卷。

然后,刘荣就麻了。

——第二轮科举没有通过的近五千名考生,有至少九成以上,都是因为总分值高达四十分的算术板块,这些人几乎不得分。

好一点的,是选择填空全对拿了二十分,或是错了一道拿了十五分,后面的大题基本不得分;

差一点的更是全错,算术模块直接丢满四十分,其他版块随便丢个一两分就直接不及格。

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没能在那道理论分值达到二十,实际上有机会拿道二十五分的答题、应用题上,拿到哪怕一分。

第一问:关中一百亩地,长宽是多少?

他们不知道。

第二问,330石粟,180石麦,交了农税后剩多少?

他们答不上来。

甚至于,哪怕写上一句捧臭脚的‘幸太宗皇帝、孝景皇帝、陛下仁慈,使农税减半’这句话,就能得到的隐藏思政加分,他们也没得到。

这也就难怪他们无法及格了。

——一百分的试卷,上来先丢三十多,更有甚者直接丢掉四十!

还想及格,真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长得丑,想得美了。

更让人郁闷至极的是:这些人在其他板块的得分,真心不低。

比如那些算术一分不得,直接先丢四十分的,最终成绩也能有四十大几,甚至五十多;

算术能得个五分十分,只丢了三十分的,更是有好几人,差个三五分就能踩上及格线!

也就是说,如果算术板块不计入成绩,他们在其他板块得到的分数,甚至可能比那些通过的人还高!

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朝堂内外——包括刘荣身边的近臣如汲黯,也都在劝刘荣网开一面,不要因为所谓的分数线,就把这些偏科战神挡在汉室体制之外。

但最终,刘荣还是咬紧了牙槽,认下了这令人郁闷到发毛的结果。

——这,是汉室,乃至华夏文明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

本次科举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会为往后,举行于无论哪朝哪代的科举立规矩。

而刘荣要立的规矩,除了百分制卷面、六十分及格线、各科目综合出题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公正。

诚然,勋贵子弟、英烈后人有照顾分;

但哪怕是照顾分,也不是直接保送,而是在他们自己的正式分数上,统一加十分。

甚至可以这么说:本次科举,刘荣可以白忙活一场。

刘荣可以接受本次科举,无法为汉室选拔出哪怕一位像样的官员,乃至于完全选拔不出像样的基层官吏。

但规矩,一定要趁这第一次立好、立住。

若不然,真到了以后,此次考试都有人得到‘偏科豁免’,那刘荣搞出来科举,才是真的白忙活一场。

——不是刘荣,以及如今的汉室白忙活一场;

而是刘荣,为华夏文明白忙活一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