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26章 唯才是举?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26章 唯才是举?

作者:煌未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0: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千三百七十八人……”

“呵;”

“呵呵……”

嘴上不断呢喃着二轮科举的通过人数,刘荣眉宇间,也不由涌上阵阵苦涩和自嘲。

——在刚下定决心开科取士,为国选材时,刘荣甚至一度为此次科举过后,可能冒出来的上千基层官吏位置而头疼。

因为在当时的刘荣看来,科举报考人数大抵在八千,至少有七千人通过第一轮,至少五千人通过第二轮。

即便第三轮,把这五千人刷下去大半,也至少是上千位可堪一用的官吏,需要刘荣从汉室现有的官僚体系当中找位置塞进去。

现在好了;

二轮才刚结束,就剩下这有零有整的1378号人;

以最乐观的估计,这些人当中,还有自信参加三轮科举的,大概率不会超过一千人。

算上刘荣早在科举开始前,就早早定下的‘三轮科举最多通过三分之一’的比例,本次考举过后,最终只会有三百多不到四百人,能真正得到最高四百石级别的官职任命。

其中,大抵会有上百功侯贵戚、朝臣百官子弟,以及英烈遗孤。

再去掉这些人当中当中,必定要去少府的十几个墨家墨者、只能去新大农属衙的上百农家稼官。

最后能剩下个百十来号人?

刘荣不好说。

只是这百来号人,且不论质量如何——这些人的安置问题,却是轻松到让刘荣莫名不是滋味。

百多号人,住处都完全可以在长安北城区,随便找个民居闾里,甚至都未必住的满。

至于职务——如今朝中随便一个九卿属衙的官员缺口,都能把这些人轻松吃下。

只是这样一来,科举的影响力,就将因为最终的通过人数,以及最终得到官职任命的人数,而大大受损。

——全天下范围内的开科取士,毋庸置疑的‘国考’,最后就选出来百多号人?

那以后还考个屁啊!

与其大老远跑去长安考试,还不如老老实实待在家乡,给豪强、权贵做门客来的轻松……

“录取比例,必须要提高了……”

无奈一声长叹,刘荣手中悬于半空的笔,终是在面前的白纸上画上了一个大八叉。

那,原本是刘荣准备的三轮科举最后一道大题。

题名:鸡兔同笼,分值高达二十分。

思考片刻过后,刘荣又是一阵涂涂改改。

不难的题尽可能降低难度,太难的题更是直接删掉,并以相对简单一点的题目进行替换。

修改了足有小半个时辰,刘荣才终于长呼出一口浊气,将面前,那张被涂改的不成样子的白纸抓起,轻轻吹了吹。

待墨迹被吹干,刘荣才将白纸交到了身旁,如铁塔般屹立着的葵五手中。

“拿去交给丞相,适当润色一番,便可拟定抄录了。”

刘荣一声令下,葵五领命而去。

数日后,未央宫宣室殿外,原本空无一人的硕大广场,也终是被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书案,以及书案前的筵席所占据……

·

·

·

·

·

咚~

咚~

咚~~~

未央宫东北角的钟室,响起三声宫钟沉鸣。

北阙外,一名武将屹立楼阙之上,俯视着宫墙外,正仰头观望的考生们。

“奉陛下之令、太皇太后懿准,今岁秋闱三轮科举,行殿试!”

“午时正,应考士子凭手中准考竹牌,自司马门有序入宫!”

“本轮科举,应考士子九百一十九。”

“凡应考士子,其准考竹牌之上,皆有‘座位号’一项。”

“入宫之后,由宫人、禁卫引领于各自座次。”

“——座位不得替换,考生不得喧哗,不得争执!”

“违令者,斩!!!”

好吧。

考生们已经习惯了。

一轮科举,各考场的监考官们,就一口一个‘军法从事’,恨不得将每一个东张西望的考生,都吊在院门外晒成人干。

二轮科举更甚——张口闭口杖责、鞭挞,乃至于下狱。

到了眼下的第三轮,蹦出来这么一句‘斩杀当场’,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得了。

不过大多数人心里也清楚:这,不过是以严格的纪律,来吓唬那些刺儿头罢了。

但事实上,这显然没有多大必要。

——真正的刺儿头,早就被一轮科举给筛选掉了。

即便有漏网之鱼,也不至于如此拿不准轻重——敢在天子脚下、皇宫禁中乱来。

能走到这三轮科举的,不说人均治国之才,也起码都是肚子里有不少墨水的、正儿八经的文士。

皇宫中的规矩,虽然大家伙都懂得不多、不详细,但也不至于搞出什么乱子。

见众考生没有表露出明显的反应,那武将也不由满意的点点头。

又交代几句老生常谈的考场秩序——如不允许作弊,不允许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之类,武将的身影,便消失在了楼阙之上。

随着楼阙之上的身影消失,考生们也都纷纷将昂起的头底下,一边有意无意看向司马门的方向,一边做着深呼吸,好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

进宫!

抛开某些恶作剧性质的歧义不谈——这两个字,几乎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文人的毕生追求!

就像后世新时代,每一个年轻人,都曾幻想过自己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然后左搂右抱、极尽奢靡一样;

这个时代的年轻知识分子,也无人不曾憧憬过有朝一日,自己能得到天子相召,入宫门而及殿,面天子而畅谈。

只是梦想终归是梦想;

大家心里也知道:如果没有什么天大的机遇,又或是自己真的有天大的才华,否则,这个梦想终究只能是梦想。

而今天,大家伙无一例外,都要在某种程度上,达成曾经触不可及的梦想了。

——虽然不是被单独召入宫;

——虽然不是入宫面圣;

但终归是入宫。

终归也能远远瞥见当今天子一眼。

四舍五入,这又如何不是梦想得以实现呢?

更何况此刻,站在未央宫外的绝大多数考生,都不过二十出头、不到三十的年纪;

这个年纪就能达成‘丐版入宫面圣’的成就,未来,未必就真的无法真正‘入宫面圣’,与天子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退一万步说——即便今日,真的是大多数人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天;

此番入宫,是大多数人人生中,唯一一次入宫、面圣;

即便如此,今日的经历,也依旧足以让所有人珍而重之。

皇宫,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

天子,更不是什么人都能见的。

无论这是精彩人生的开始,还是悲惨人生最后的辉煌,这,都是弥足珍贵,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

咚~

咚~

咚~~~

天子荣新元二年,秋八月二十八。

烈日当空。

正午时分——午时正的三声钟鸣,终是宣告了本次,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首次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殿试,正式拉开帷幕。

宫门缓缓打开,旋即便涌出一对又一对甲胄齐备、气势非凡的禁中午时,踏着整齐的步伐小跑到宫门外,分列左右摆出个‘八’字形。

紧接着,两名虎背熊腰,腰挂银印——明显是二千石级别的武将,一左一右站在了司马门下的门洞两侧。

左边那人一手执卷,一手持笔,显然是要做记录。

右边那人则手摁剑柄,怒目圆睁,无疑是震慑宵小。

便是在这与科举、与‘文试’格格不入的肃杀氛围中,考生们依次在宫门处完成登记,有序踏入了未央宫中。

几乎是在考生们踏入宫门的同时,便会有宫人走上前去,默默接过准考竹牌——也就是准考证看一眼,然后按照座位号领着人前往自己的座位。

每隔七八个考生,接引者就会换成着甲禁卫。

就这么过了有半个时辰,近千民考生终于全部走进未央宫,并在宫人、禁卫引领下,来到位于宣室殿外的硕大广场上,于各自的座位上坐下身。

而后,又是一群四五十岁,身着官袍——至少也是千石以上的官员,依次检查考生们的准考竹牌。

所有的检查都结束,考场便莫名安静了小半炷香的功夫。

就当考生们都以为,是在等待考题发布时,考场周围哗啦啦跪倒的身影,也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考场东侧,那五十五级长阶顶部的宣室殿前——那道孑然而立的身影之上……

“臣等,参加陛下!”

“惟愿吾皇千秋万代,长乐未央~!”

铿锵有力的唱喏声,惹得众考生不由得微微一愣;

片刻之后,考生们也后知后觉的,哗啦啦跪作一地。

“末学后进等,参见陛下……”

“惟愿吾皇千秋万福……”

此刻,几乎每一位考生的脸上,都写着惊惧二字。

——不是刘荣长的吓人。

实际上,隔着这么几十级长阶,仰头去看那道模糊的身影,考生们根本就看不清刘荣的面容。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跪地见礼,也正是因为大家伙看不清、不确定那道身影是谁。

直到监考官,以及禁卫、宫人们跪倒在地,大家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就今天这个场合,除了当今刘荣,还有谁敢这么牛逼轰轰站在宣室殿外,沿长阶居高临下,俯瞰殿试考场?

众人之所以敢到惊惧,一来,是没想到刘荣真的会出现——而且是如此直截了当的出现。

二来,则是本能的,对上位者、对身份地位远高于自己,以至于都让人不敢相信‘我居然见到活的某某某了!’的惊诧,以及对权力的本能畏惧。

而在短暂的惊、惧之后,自然便是一阵狂喜。

——见到了!

——见到当今天子了!

——虽然没看清,但好歹也算是见到了!

最重要的是:刘荣出现在这里,足以为本身被坊间讽刺为‘没什么含金量’的科举,加上一层极具影响力的神圣光环。

不是说没含金量吗?

不是说‘区区四百石,科举狗都不考’吗?

当今天子亲自监考!

怎么说!!

黑子说话!!!

再叫?!!

对于下方考生们的情绪变化,刘荣大致有数。

却并没有做出更多动作,而是按照先前交代好的,轻轻抬了抬左手;

片刻之后,刘荣早早交代下的‘口谕’,便在御阶两侧禁卫们的‘口口相传’中,传到了御阶下方的殿试考场。

“陛下答诸考生见礼,曰:朕躬安~”

“陛下勉励诸考生,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陛下赏诸考生,金一斤,布一匹,笔一支,墨一块,砚一台,纸一扎~”

……

接连几声唱喏,考生们自是跪了又跪,拜了又拜,再三叩谢皇恩浩荡。

待考生们都直起身,御阶上,方走下一道手持木匣的身影,于御阶下方站定,从木匣中取出一张米黄色绢布,双手摊开,朗声宣读起来。

“诏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里之亭必有良善。”

“又有民谚云:马上得天下者,下马治天下,刀剑取天下者,书简固天下。”

“自太祖高皇帝筚路蓝缕,立汉国祚,而来五十余载;”

“乃民尚武,风尚烈,天下人无不以武一切。”

“然报读经书之士日缺,能臣干吏日少,每念及此,朕无不悲从中来,又困苦万分……”

“今,有忠信贤良如诸君,愿以文举才,而报效家国,朕心甚慰。”

“乃以此诏明告天下:自今岁起,我汉家三年一科,以举贤纳才,为国所用。”

“——凡户非奴籍,未有偷盗抢掠、杀伤人命者,皆可由地方郡县予以符、传,入长安应考。”

“凡通过一轮,而无故缺考二轮、通过二轮,而无故缺考三轮者,终生不仕!”

“二轮科举未通过者,与万钱,以作往返盘缠之费。”

“三轮科举未通过者,可为吏,秩百石,仕少府。”

“三轮通过,而不愿为官、吏者,又为官、吏不足三岁而辞官者,终生不仕!”

“乃告天下百姓民:行伍乃武人之战,科举为文士之争,皆无戏言……”

……

诏书宣读完毕,整个考场内,可谓鸦雀无声。

考生们惊愕之余,一边为自己老老实实来应考感到庆幸,另一边,也为那些退出二轮、三轮考试的蠢货们默哀了三秒。

——老刘家的天子,从来就没有一个心胸宽广的。

这回,刘荣的小本本算是大开张。

至于在场各位,也还没有绝对‘安全’。

若是不想也沦落到‘终生不仕’的地步,大家伙除了老老实实考试,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本本分分做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